分享

孔子父墓处辨疑

 白山 2013-12-29
 孔子父墓处辨疑  

 

 (一)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丘生而叔梁纥死,葬于防山。”孔子的父亲叔梁纥,也作孔纥,字叔梁,死后葬于防山。防山在哪里?人们一般认为就是现在称为“梁公林”的地方,具体位置在曲阜城东二十五里,岚兖公路以南、防山北麓。《史记正义·括地志》云:防山在兖州曲阜县东二十五里。《礼记》云孔子母合葬于防也。 

然而,“梁公林”是否孔子父墓处,值得商榷。

其一,《史记·孔子世家》云:“防山在鲁东,由是孔子疑其父墓处,母讳之也。”在这里,司马迁明白无误地指出“防山在鲁东”。所谓“鲁东”,指的应该是“鲁国的东部”,而不是“鲁国都城曲阜的东部”。

其二,孔子长到十七岁竟然不知父墓处,令人费解。父亲去世时,孔子只有三岁,不记得父亲葬在何处,说得过去;长到十七岁了,仍然不知道父亲的墓地,就不好解释了。司马迁只提到是因为“母讳之”,并未作更深入的记述。

孔母为什么不告诉孔子父墓处?后人有过多种猜测。较普遍的说法是,叔梁纥去世时,孔母颜征在因为年少(据说只有二十岁)守寡,为避嫌疑,没有去墓地送葬,所以不知道叔梁纥墓的具体位置,因此无法告诉孔子(司马贞《史记索隐》)。

另一种说法是,颜征在耻于自己与叔梁纥的婚姻不合于礼(即《史记·孔子世家》所说“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见孔子知悉礼仪,就故意说不知道;她所谓不知道,也是因为确实不知道孔子父墓处的具体位置(《礼记·檀弓上》郑注)。

这两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孔母没有亲自到墓地送葬,自然不清楚孔子父墓处的具体位置,因此也就无法告知孔子了。

不过,疑团仍未解开。孔子从母亲那里打听不到父墓处,为什么不向其他知情人打听呢?如果墓地与曲阜只有二十五里的距离,要想隐瞒十几年是很难做到的。

只有一种合乎情理的解释,就是孔子父墓处在很遥远的地方。因为路途遥远,孔母没有亲自到墓地送葬,孔子无法获知父墓处。

 

(二)

   

孔子父墓处不在“梁公林”,那又会在哪里呢?

《礼记·檀弓上》云:“孔子少孤,不知其墓,殡于五父之衢。人之见之者,皆以为葬也。其慎也,盖殡也。问于邹曼父之母,然后得合葬于防。”母亲去世后,乃先将其母浅葬于一块叫做“五父之衢”的墓地。据考证,五父之衢是一块埋葬横死无主之鬼的葬所(《左传》定公六年:诅于五父之衢。),由此可以看出孔母的身份是多么卑贱,孔子的家境是多么贫寒。孔子不甘心如此草率地埋葬母亲,决心将其与父亲合葬在一处,却又苦于不知父墓所在。邹曼父,《史记》作“郰人挽父”,是郰地的丧车执绋者,他是知情人,知道孔父墓地的确切位置。孔子通过邹曼父的母亲,终于打听到了父墓处。

这段文字告诉我们,孔子父墓处在“防”。

说到“防”,和孔氏家族的关系就太深了。

孔子的先世是宋国贵族,先祖微子启是宋国的开国之君,国都在今天的河南商丘县南。传至第十三代孔防叔,“为华氏所逼而奔鲁,为防大夫,故曰防叔”(《世本》)。防叔由宋奔鲁,担任防邑大夫(管理防邑的行政长官)。从孔防叔开始,孔氏家族才正式成为鲁国人。

“防”是孔氏家族从宋国来到鲁国后的第一个定居之处。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世代定居于“防”。“防”乃孔氏故邑,孔氏家族墓地也在“防”。叔梁纥虽然离开“防”地,投奔到鲁国贵族孟献子门下,并担任了郰邑(位于曲阜东南约四十里)大夫,但他死后葬于“防”地的孔氏家族墓地,也是理所当然。

关于“防”的位置,国学大师钱穆认为:“鲁有东防西防,防叔所治为东防,在今费县东北。”(钱穆《孔子传》第一章)

费县位于曲阜以东二百七十里,春秋时为鲁国属地。鲁国的疆域,东到今沂水之东,南到今鲁、苏两省交界处,西到今郓城、巨野、成武、单县境,北到泰山及汶水之北,以泰山山脉及汶水北岸地与齐为界。费县在沂水以南,差不多到了鲁国的最东部。这也就与司马迁所说“防山在鲁东”相一致了。

 

   

(三)

 

“防”的具体位置,在今费县东北四十五里的方城镇古城里村。方城在清代光绪年间还叫“防城”。据光绪二十五年《费县志》记载:“防城集之北三里许,有城,遗址尚整,土人呼为东古城。”光绪二十二年《费邑古迹考》记载:今县治东北四十余里,有数防城村,而防城集为大,俱无城址。迤北数里,有城址曰古城,当是华城。《府志》云:华城即春秋防邑。’”

“防”地北依蒙山,濒临防城河,土层肥厚,地理环境优越。司马迁所说的“防山”,应该是指“防”地附近的山丘。

获知父墓处的确切位置之后,十七岁的孔丘来到“防”的孔氏家族墓地,掘开了叔梁纥的坟墓,将母亲的遗骨与父亲的遗骨合葬在一起。这一年是鲁昭公七年(公元前535年)。

《礼记·檀弓上》云:“孔子既得合葬于防,曰:‘吾闻之,古也墓而不坟。今丘也,东西南北之人也,不可以弗识也。’于是封之,崇四尺。”按照古代礼节,人死之后只能平埋,不筑坟头。鉴于寻找父墓处的艰难,也为了记住父母的墓地,孔子对殡葬习俗进行了一个小小的改革,即在墓处堆起了高四尺的坟头,以便识别、祭拜。据说,墓而坟、夫妻合葬等习俗,皆自孔子始。

由于年代久远,孔子父母的墓地已经无处可寻,很可能被雨水冲塌或毁于兵乱。其实,当时就有被雨水冲塌的记载:“孔子先反,门人后。雨甚至。孔子问焉,曰:‘尔来何迟也?’曰:‘防墓崩。’孔子不应。三,孔子泫然流涕,曰:‘吾闻之,古不修墓。’”(《礼记·檀弓上》)既然已有门人,说明是在孔子三十岁授徒设教之后,距合葬堆坟之时至少已有十几年了。

孔子被尊为“圣人”之后,孔子父母的坟墓也被从费县迁移到曲阜城东的“防山”,即现在“梁公林”的位置。据文字记载,“梁公林”的地上建筑始建于金代。金代与孔子时代相距1600多年,孔子父墓处恐已无处可寻,只能凭空造一个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