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跟着孔子去旅行之三十四:安葬孔子父母的梁公林

 meiqingji 2023-09-21 发布于山东

83日下午接近两点的时候,我们离开鲁源村,前往安葬孔子父母的梁公林。梁公林在今曲阜市防山乡梁公林村,在防山之阴,距曲阜13公里。此村原名斜沟村,曾一度改名为郭家村,因此村紧靠孔子父母的墓葬地,最终定名为梁公林村。

孔子17岁那年(一说24岁),他的母亲去世。因他的母亲没有给叔梁纥送葬,因而也就不知道墓地在什么地方,她生前也从来没跟孔子提起过这件事。摆在孔子面前的一个难题就是,他要让父母合葬,可又不知道具体地点,怎么办呢?他想出了一个办法,把母亲的灵柩停在“五父之衢”,即四通八达的道旁,目的是想引起人们的注意,让有知道父亲葬地人告诉他。这个办法还真起到了作用。

当年还是在鲁源村的时候,他家有个邻居,邻居家也有个与孔子差不多的男孩,名字叫輓父(也写作“曼父”),孔子与他很要好,他的妈妈与颜征在也处的很好。孔子便向輓父娘询问,才知道父亲的葬地,才得以合葬。此事在《礼记·檀弓上》有具体记载:“孔子少孤,不知其墓。殡于五父之衢,人之见之者,皆以为葬也,其慎也,盖殡也。问于陬曼父之母,然后得合葬于防。”

按常理,家人去世,一般都停在自家的庭院里,供亲友吊唁。而孔子却采取了一个不寻常的举动,把灵柩停在人来人往的大道旁,这样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人们见了之后,都是以为要下葬,仔细看后才知道,不是葬而是殡。在古代,殡与葬是有区别的,《说文解字》解释说:“殡,死在棺,将迁葬柩,宾遇之。”所以说这是孔子的一种谨慎做法。

关于“五父之衢”,有人解释为“恶葬之地”。何新在《孔子年谱》一书中就写道:“五父之衢,恶葬之地也。五,通忤,忤逆也。父,夫也。'忤夫’,即'恶夫’。此地鲁人以之为不祥、诅誓、恶死之所。”又说:“盖以此地葬恶死之鬼也。”而纪连海也说:“'五父衢'五’,是个通假字,本意为'无’。因此,所为的'五父之衢’就是'无父之衢’——我们通常所说的乱坟岗子而已。

    看了以上二人之说,本人实难苟同。首先,孔子把母亲的灵柩停放在五父之衢,是想引起人们的注意,以便让有知道其父葬处的人告诉他;此外孔子是个孝子,他不可能把他母亲停放在“葬恶死之鬼”或“乱坟岗子”的地方,如果他把母亲停放在那种地方,是对他母亲的严重不尊重,再说那种地方是少有人去的,怎么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另外二人均认为“五”是通假字,何新认为“五”通“忤”,“忤夫”就是“恶夫”。而纪连海则认为“五”通“无”,“五父之衢”就是“无夫之衢”。这就有意思了,难道说古时候还有专门的“恶夫墓地”或“寡妇墓地”不成?不知道他们所说的通假依据的又是什么。

我查了一下有关材料,均与二人所说相左。左传·襄公十一年》载:“季武子将作三军……乃盟诸僖闳,诅诸五父之衢。”杜预注:“ 五父衢,道名,在鲁国东南。”又《礼记·檀弓》郑玄注:“五父,衢名。”关于“”,《说文解字》解释说:“四达谓之衢。”《读史方舆记要》卷三十二载:“五父衢在鲁东门外二里。杜预曰:鲁县东南道名也。”又引《括地志》:“五父衢,在曲阜县西南('西南’当为'东南’)二里,鲁城内衢道。”五父衢在鲁国东门外二里,说明距离鲁国都城很近,那里不可能是“乱坟岗子”;而《括地志》则认为是“鲁都内衢道”,那就更不可能是“乱坟岗子”了。《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齡在《聊斋自志》中,也用到了五父衢:“然五父衢头,或涉滥听。”蒲松龄为收集故事,曾在路口设茶桌,谁若能给讲个故事,就可免费喝茶。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我这些故事,都是在人来人往的路口随便听来的。这显然指的是人流很多的路口,他决不会跑到“乱坟岗子”去找人讲故事。

其实,“五父”就是当时鲁国都城东南的一个十字路口的名称,根本没有何新与纪连海所说的那么复杂。他们之所以会有以上那种不切实际的论述,可能是受到了“诅”字的误导。“诅”字本身有诅咒之意。《书·无逸》载:“厥口诅祝。”疏曰:“诅祝,谓吿神明,令加殃咎也。以言吿神谓之祝,请神加殃谓之诅。”此外还有“盟誓”之意。《周礼·春官·诅祝》载:“诅祝,掌盟、诅、类、造、攻、说、禬、萗之祝号。”郑玄注:“诅盟主于要誓,大事曰盟,小事曰诅。”

《左传》中两次提到“诅于五父之衢”, 都跟盟誓有关。一在鲁襄公十一年(前562)。季武子要建三军,商于叔孙穆子,二人“盟诸僖闳,诅誓于五父之衢”。是说他们在僖公庙大门外会盟,然后又到五父衢盟誓。一在鲁定公六年(前504):“阳虎又盟公及三桓于周社,盟国人于亳社,诅于五父之衢。”显然,这都是重大的国事活动,怎么可能到“乱坟岗子”或“葬恶死之鬼”的地方举行呢?《左传·定公八年》亦载有五父之衢。阳虎与成邑宰公敛处父发生军事冲突,阳虎败,“阳虎说甲入公宫,取宝玉、大弓以出,舍于五父之衢,寝而为食”。是说阳虎败后,曾把部队驻扎在五父之衢。按常理,人们一般不会把部队驻扎在“乱坟岗子”或“葬恶死之鬼”的地方的。另外,《韩非子·名储说右上》也有一条关于五父之衢的记载:“子路为郈令。鲁以五月起众为长沟,当此之为,子路以其私秩粟为浆饭,要做沟者于五父之衢而餐之。”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子路用自己的俸禄为挖沟的人准备了浆饭,安排在五父之衢就餐。我怎么也想象不出,子路会安排大家在“乱坟岗子”或“葬恶死之鬼”的地方吃饭。

当时的习俗是“墓而不坟”,即不起坟包。孔子找到父亲的墓地后,将父母合葬并起坟头。他对此事的解释是:“吾闻之,古也墓而不坟。今丘也,东南西北之人也,不可以弗识也。”“于是封之,崇四尺。”墓修完后,孔子先返,门人后至。这时下起了大雨。孔子问为什么回来得这么晚,门人说,防墓坍塌了,连说了三遍。孔子听后流泪说:“我听说,古代是不修墓的.

一路上我就让思绪这样的飞扬着,车已经开到了梁公林门前。从鲁源村到这里,我们大约用了半个多小时的时间。我们下车以后发现,梁公林朱红色的大门紧锁着,孔珊珊在打电话联系看门人。因大门没开,我便先在门前转转。林门为43间,两侧与围墙相连,呈八字形。前面有“启圣王墓”石碑一通,立于元至元六年(1269),另一通为山东省文物保护碑,立于1992612日。

门前也就这些内容,而这时看门的人还没有来。我走到门前,把门向里推了一下,下面露出一道缝,我试着把身体紧贴地面,一点一点蹭了进去,然后让孔珊珊从门缝把相机递进来。

梁公林面积很大,但里面的建筑很少,显得十分空旷。从大门这里有一条笔直的甬道直通享殿,道两侧有望柱、翁仲、文豹、甪端各一对。这些石刻均为元代作品。正对着神道的是面阔五间歇山顶的享殿,有18根柱子环绕,很有气势。大殿自然也是上着锁,但从门上的窗棂望进去,里面也就一目了然,正中供奉着叔梁纥的牌位,上书“启圣王叔梁公之神位”,但没有孔母颜征在的牌位。享殿之后,又有一道围墙,将坟墓围了起来,两侧有角门可进入后院,正对着享殿的,就是孔子父母的合葬墓。墓前有碑,上书“圣考齐国公墓”,但也没有孔母的字样,为孔子五十一代孙袭封衍圣公孔元措所立,时间为蒙古乃马真后三年(1244)。

在孔子父母合葬墓的右前方,还有一座规模稍小些的墓,墓前有碑,上书“圣兄伯尼墓”,就是孔子的哥哥孟皮。看到这座墓,人们就会明白孔子为什么被称为“孔老二”了。孔子哥哥名孟皮,字伯尼,为叔梁纥的二房所生,生下来便有足疾,应该是小儿麻痹症之类。因有残疾,不能继承叔梁纥陬邑大夫的官位,才又娶了孔子的母亲颜征在。

孟皮有一子名孔忠,为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在孔庙大成殿前西庑内有他的牌位。关于孔忠的资料很少,《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只写了“孔忠”两个字,《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写作“孔弗,字子蔑”。唐时被封为“汶阳伯”,宋时加封“郓城侯”。

孔蔑曾跟孔子的另一位弟子宓子贱到单父任职。孔子很关心他这位大侄的工作能力,曾专程到单父去看望他,见面就问:“自从你出来做官之后,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孔蔑回答说:“没有得到什么,所失去的却有三件事:公家的事情忙得不可开交,所学的东西哪有时间去温习,因而不能使所学融会贯通;工资太少,连碗粥都不能供给亲戚,这样一来,骨肉之亲就疏远了;公务繁忙,没有时间吊问死者看望有病的人,朋友之情就欠缺了。所说的三方面的损失,指的就是这些。”孔子听了他大侄的话,很不高兴,又去看望宓子贱,也问了同样的问题。而宓子贱的回答则截然相反,他说:“自我上任以来,没有什么损失,却有三点收获:以前听先生讲的道理,今天得到了实践,对所学内容更加融会贯通了;得到的工资除维持自己的生活外,还能顾及亲属,这样骨肉就更加亲密了;虽然公事很忙,但也可兼顾吊问死者看望病人,这样朋友之间的关系就更密切了。”孔子听了宓子贱的话,深有感触地说:“这个人真是君子啊!如果说鲁国没有君子,那么宓子贱的品德是从哪学来的呢?”我想,孔子一定会把宓子贱的话讲给孔忠听,对他进行教导。

孟皮还有一女,由孔子做主,嫁给了孔子的弟子南宫适(kuò。《论语》中两次提到孔子把兄长之女嫁给南宫适的事,一在《公冶长》:“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子。”二在《先进》:“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白圭”为《诗经·大雅·抑》中的诗句:“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意思是说,白圭上面有了污点,还可以磨掉;话要是说错了,那就没有挽回的余地了。后人以“三复白圭”来形容人慎于言行。《论语》中的这两条,分别表现了南宫适具有清醒的政治头脑和谨慎的人生态度,因此得到了孔子的赏识。

随着孔子的地位不断提高,他的父母也因此跟着水涨船高: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宋真宗追封叔梁纥为“启国公”,追封颜征在为“鲁国太夫人”。元至顺元年(1330),仁宗加封叔梁纥为“启圣王”,颜征在为“启圣王夫人”。明嘉靖九年(1530),明世宗改称叔梁纥为“启圣公”,降回到宋真宗的加封。清雍正元年(1732),雍正皇帝追封孔子以上五代祖为王,封叔梁纥为“启圣王”,颜征在为“启圣王夫人”。

其墓地也因地位的不断提高而规模在不断扩大。金世宗大定十九年(1179),孔子五十代孙袭封衍圣公孔摠首次在梁公林建造殿、堂、庑、亭等20多间。南宋嘉定十七年(1224),孔子五十一代孙袭封衍圣公孔元措始在墓前立碑,书“圣考齐国公墓”,并重修林墓殿堂。元至元二年(1336),孔子五十九代孙孔克坚在墓前初列石仪,并与曲阜尹孔克钦重建林门、神道、坟墙、享堂等。明永乐十五年(1417),孔子五十六代孙孔希范始立“圣兄伯尼墓”碑。清康熙十年(1671),孔子六十七代孙袭封衍圣公孔毓圻建四面围墙、享殿、内围墙和林门,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梁公林的格局。

我在里面转的时候,丕羽也进来了,我问他怎么进来的。他说,你怎么进来的,我就怎么进来的。我们参观完梁公林,拿钥匙的人还没有来,我们只好再从门底下钻了出去。

                        201365日第一稿

            2014521日第二稿

            2014616日第三稿

梅吉庆简介:

 著名传统文化学者。1952年出生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郊区。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在研究孔子方面有很深的造诣,自2012年以来,曾先后三次重走孔子路。出版有旅行记《跟着孔子去旅行》(上下册),摄影集《孔子周游地域影像志》两部力作。

项目简介:

 读者在作者的带领下,走回了历史,走进了孔子的生活,就好像一个活生生的孔子站在你面前。人们会清晰的看到孔子是怎样从一个普通人成长为圣人呢,成长为受人尊敬的“至圣先师”以及“万世师表”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