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有的人外向、有的人内向?大脑处理奖励的方式

 青衣问道 2013-12-30
最复杂的婚姻,莫过于内向和外向的结合,最初具有吸引力,但不注意个中问题,以后就会排斥反感

受到外部刺激时,内向的大脑反应太大而要控制刺激量,外向的大脑只有愉悦感区域活跃而无休止



《最复杂的婚姻,莫过于内向和外向的结合,最初具有吸引力,但不注意个中问题,以后就会排斥反感》中写道,


对大脑成像的研究发现,内向者的大脑对于“外部刺激”表现出较为活跃的反应。这就能解释为何内向的人会感到,需要控制外来的刺激量。而相比之下,在受到外部刺激时,外向者的大脑只有和“寻找愉悦感”相关的区域会很活跃,他们认为社会交往是有趣的事,于是会主动创造这些机会。

当有人对内向者讲话时,她的大脑会高度活跃地对此做出回应。“就好像一块控制台上有几盏灯开始闪烁起来。”而内向者是需要不时返回自己的内心世界的。如果对方一直讲个不停,内向的人就会变得心烦意乱,感到不知所措。

相反的性格特征最初可能具有吸引力,但是时间一长,如果没有注意到个中问题并努力纠正,双方可能就会开始相互排斥、反感。







一天晚上,帕翠西亚·韦伯和马蒂·韦伯夫妇在自家的衣帽间里一边闲聊白天发生的事,一边准备穿戴赴宴。这时,帕翠西亚随口提了一句,“亲爱的,我真的不想整个晚上都耗在那儿。我们可以待一小时左右就走吗?”

她的丈夫是如何回应的呢?他扯下领带扔到地上,大声喊道,“忘了这回事儿吧!我们干脆不去就是了!”
内向者凭藉自身获得能量,外向者通过与他人交往来获取能量

有一种说法:或许最为复杂的婚姻状况,莫过于一个内向的人和一个外向的人的结合──往往一方喜欢宅在家中,另一方却爱外出交往。我们不妨来看看韦伯夫妇的情况。先生是个外向的人,他热衷交谈,喜欢让一大群人围在自己身边,无休止地参加各种早午餐会、下班后的快乐休闲活动和社交晚宴。而他的夫人是个内向的人,虽然她也乐意参加些时间不长的派对,但更愿在家里读读书,或同自己的狗狗共处。

很多人认为,内向型人格的定义就是害羞,而外向型人格就是开朗。这并不正确。内向者和外向者真正的区别,在于他们处理资讯的方式。内向者凭藉自身获得能量;而外向者则通过与他人交往来获取能量,往往人越多他们就越快活。

也有害羞的外向型人格和开朗的内向型人格。我们大多数人都是两者兼备的,但会倾向于其中一种。

内向的人通常更愿独处或只与一小群人交往,他们倾向于在开口前先仔细理清自己的思路;而外向的人喜爱交谈,尤其喜欢“大声地思考”,通过交谈来处理资讯。





内向人群和外向人群的数量是均等的

即便你不是心理学专业的,也可想见这种差异在一段婚姻关系里可能造成怎样严重的问题。从待人接物到认知世界,内向人群和外向人群的行为方式是完完全全不相同的。于是内向的人会觉得外向的人讲话太快、太吵又太多;而外向的人经常觉得内向的人难以沟通、太保守或太冷淡。

像Facebook、Twitter和其他那些帮我们可以全天候保持联系的网站,正在使内向与外向人群之间的差异扩大化。在今天这个“社会媒体”(social-media)主导的世界里,内向的人变得更容易自说自话;而要让外向的人闭上嘴巴,也越发难办了。

心理学家劳瑞·赫尔戈(Laurie Helgoe)认为,内向人群和外向人群的数量是均等的。赫尔戈是西佛吉尼亚大学医学院(West Virginia School of Medicine)的助理临床教授,著有《内向的能量:为何内心世界就是你潜藏的力量》(Introvert Power: Why Your Inner Life Is Your Hidden Strength)一书。1998年,心理类型理论应用中心(Center for Applications of Psychological Type),就是用“迈尔斯-布里格斯性格类型指标”(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做人格测试的那家机构)的一项研究指出,在大约3000名随机抽取的测试对象当中,有51%为内向型人格。而在2001年进行的一次较小规模的测试中,内向人群的占比达到了57%。此外,在内向人群内部,男女比例也趋于对等。




不要担心,我只是需要休整一下

韦伯夫妇一直在与他们俩性格上的这种内外向差异做着斗争。在他们结婚的头几年,韦伯夫人(现年62岁,是弗吉尼亚州威廉斯堡的一名企业教练)对于丈夫在一周里几乎每晚外出、有时甚至不能回家吃饭,经常感到十分恼火。(韦伯先生很早就开始使用手机,于是韦伯夫人会一个电话打到丈夫那只巨大而笨重的“大哥大”上,严厉责备一番)。

韦伯先生(现年61岁,是一名员工福利咨询顾问及保险经纪)经常邀请其他夫妇来家里,参加他们每周的“聚会之夜”。他的老板有一次告诉他,如果他还想继续升职的话,他的妻子就需要同其他高管夫人加强交往。韦伯先生说,“这一直是我们关系当中最大的矛盾。”

发生争论的那个晚上,韦伯夫人觉得丈夫误解了自己的意思。她说,“我不是说我不想参加那个活动,我只是试着让他心里有数,我不想整晚都待在那儿。”他们后来还是去了那个聚会,但在路上韦伯夫人说,“如果我去了洗手间20分钟还没回来,不要担心。我只是需要休整一下。”
相反的性格最初具有吸引力,但不注意个中问题,以后就会排斥反感

对大脑成像的研究发现,内向者的大脑对于“外部刺激”表现出较为活跃的反应。这就能解释为何内向的人会感到,需要控制外来的刺激量。而相比之下,在受到外部刺激时,外向者的大脑只有和“寻找愉悦感”相关的区域会很活跃,他们认为社会交往是有趣的事,于是会主动创造这些机会。

当有人对内向者讲话时,她的大脑会高度活跃地对此做出回应。赫尔戈博士说,“就好像一块控制台上有几盏灯开始闪烁起来。”而内向者是需要不时返回自己的内心世界的。如果对方一直讲个不停,内向的人就会变得心烦意乱,感到不知所措。

赫尔戈博士说,当内向的人与外向的人交谈的时候,“看似在交流,事实上可能存在着问题。”内向的人会很安静,看起来似乎一直在倾听,外向的人就将此当作了继续讲话的信号。她说,“内向者也许会沉默地点头或不再多说什么话,其实内心已经在排斥外向者的讲话了。”外向者需要学会放慢语速,而内向者则要学习自我表达。

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Carl Jung)的著作启发了“迈尔斯-布里格斯性格类型指标”的创生。荣格认为,我们会被与自己不同的人所吸引,这样就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新东西。但赫尔戈博士说,这个理论已经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近期的研究表明,婚姻满意程度和(夫妻二人的)性格相似度有关。她说,“相反的性格特征最初可能具有吸引力,但是时间一长,如果没有注意到个中问题并努力纠正,双方可能就会开始相互排斥、反感。”
两个人都得放松心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

周二是韦伯夫妇的四十一周年结婚纪念日。他们说,他们用了二十年时间才最终学会了协调双方巨大的性格差异。有时候,他们会各自开车去参加社交活动,这样韦伯夫人就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意提前离开。韦伯先生每周有一个晚上可以不陪妻子、尽享下班后的快乐时光。

他们的每个周六也是分开过的。韦伯先生会先去星巴克见见老朋友们,晌午时分转战另一家咖啡馆和更多朋友会面,然后再拉上一帮子人到当地一家酒吧吃午饭。而韦伯夫人则会待在家中读书,给父母打个电话,收发电子邮件,再遛遛狗。

韦伯夫人说,“两个人都得放松心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










为什么有的人外向、有的人内向?大脑处理奖励的方式


译者: JamesKyle 原作者:Tom Stafford    






为什么有的人喜欢冒险和他人陪伴,而有的人却喜欢自己一个人待着?这一切都与大脑处理奖励的方式有关。

周六晚上你会在拥挤的酒吧度过,还是自己一个人看书?你理想的假期是与一大帮朋友去冒险,还是与几个要好的朋友去比较安静的地方?你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可能非常清晰 - 你喜欢一个选择而讨厌另一个选择 - 或者你觉得你自己在这两个极端之间。不管你的答案是什么,你这种感觉可能都是源自大脑处理奖励的方式。


我们所有人都处在外向到内向之间的某个地方,不同的环境会让我们感觉更为外向或者更为内向。外向者是一个由心理学家 Carl Jung 在 20 世纪初普及的词,现在外向者似乎都要主宰这个世界了,因为外向者确实比较常见或者他们制造的声音的更多。(英文中外向者的原始拼写为“extravert”,通常情况下已基本不用,但是心理学中还可以见到)这种情况是如此地真实,以至于有些人甚至写了一些指南,教导人们如何关心内向的人、如何挖掘他们的特殊才能。





但还是存在着一个基础性问题 – 为什么有的人外向、有的人内向?为什么我们所有人在这一方面都有所不同,外向的人有什么共同点使他们外向?现在,大脑扫描可以记录大脑内部的深层次活动,而基因图谱测定可以揭示大脑化学信号系统构造背后的基因代码,通过这两种方法我们可以为这些几十年悬而未决的问题提供一些答案。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心理学家 Hans Eysenck 提出了一个极具影响力的观点:外向者就长期而言唤起水平较低。唤起水平在生理学意义上是指我们的身体和心理处于警觉状态并准备好应对刺激的程度。这对于我们所有人而言每一天各个时间(例如,我通过喝下几杯咖啡从睡眠状态转到清醒状态)、各种情况下(例如,在高峰时段骑自行车会让你保持警觉状态、提高唤起水平,而特别温暖的演讲厅往往会降低你的唤起水平)的唤起水平都是不同的。Eysenck 的理论是外向者的基础唤起率稍微低一点。这种低唤起率的影响是,外向者需要更努力地做事才能将他们提升到别人不做事就能感到正常和愉悦的水平。这之后就是对陪伴、新奇体验和冒险的需求。与此相反,十分内向的人会被一些事物过度刺激,而其他人会觉得这些事物只是让他们愉悦或有吸引力。这之后他们会想要安静地讨论重要话题、独自追求以及可预见的环境。






和大脑打赌

最近,这个理论经过了修正,将外向与多巴胺的功能联系到了一起。多巴胺是一种化学物质,与大脑中控制奖励、学习和新奇反应的回路有着密切关系。外向的人会不会在多巴胺系统的活跃程度上有所不同呢?将外向者展现出来的多种行为与我们因为其他原因而了解较深的大脑功能联系在一起,可以提供较为简洁的解释。

现为阿姆斯特丹大学一员的 Michael Cohen 曾领导过一个研究团队,他们成功测试了这种想法,并将结果发表在了 2005 年的一篇论文中。他们请参与者在大脑扫描仪中完成一项赌博任务。在进入扫描仪之前,每位参与者都填写了个人性格特征并完成了用于基因分析的口拭。对成像数据的分析显示了外向参与者和内向参与者大脑活动的不同方式。如果赌博赢了,更为外向的一组在两个关键的大脑区域表现出了更为强烈的反应:杏仁核和伏隔核。杏仁核处理情绪刺激,伏隔核是大脑奖励回路的重要部分和多巴胺系统的一部分。这个结果验证了该理论:外向的人处理惊喜奖励的方式不同。

Cohen 的研究小组查看参与者的基因图谱时,发现了大脑奖励相关活动的另一个不同点。参与者如果具有提升多巴胺系统响应性的基因,他们在赢得赌博后会表现出更多大脑奖励活动。

所以,现在我们可以部分解开为什么我们所有人在内向外向方面都不同。外向者的大脑在赢得赌博后会反应得更为强烈。显而易见,他们更享受冒险运动或者接触新的人等社交冒险。这种不同部分是基因上的,源自我们基因塑造和发展大脑的方式。其他研究结果确认多巴胺功能是造成这种不同的关键,所以控制多巴胺功能的基因可以预见一个人在是否喜欢不熟悉的人和事、是否主动寻求新奇这个方面的性格差异。其他研究结果表明外向者的学习方式也不同,符合多巴胺反应系统导致的对奖励的高敏感性。

我们的喜好是由我们大脑响应世界的方式所塑造的。可能这篇短小的生物心理学文章可以帮到我们所有人,不管是内向的人还是外向的人,让我们可以理解别人如何以及为什么和我们喜欢不同的事物。




为什么外向的人喜欢热闹内向的人喜欢安静


译者: 笔译实务

    性格内向者和性格外向者的大脑对外界环境的感受有所不同
    外向的人关注人的面部表情而内向的人则专注于细节
    外向的人对即时行乐有种满足感而内向的人则对一时的过度兴奋有种痛苦感

科学家们称发现了为什么有些人晚上喜欢参加疯狂派对,有些人则喜欢静静地呆在家里喝茶。

根据一项新的研究,性格内向者和性格外向者的大脑对外界体验的感受大不相同。

研究表明外向的人对即时行乐有种满足感而内向的人则对一时的过度兴奋有种痛苦感

外向的人关注人的面部表情而内向的人则专注于小细节上,这就可以解释了为什么内向的人不喜欢过于兴奋刺激的场合的原因。

据《生命科学》报道,美国纽约康奈尔大学的于富(Yu Fu)和理查德·德皮尤(Richard Depue)对一组性格内向的学生和性格外向的学生经研究得出该结论。

然后,他们让这些志愿者服用利他林药,一种用来治疗多动症的药物,它刺激大脑产生让人感觉良好的化学物质多巴胺。

接着,让这些志愿者观看一个视频,研究人员研究了视频片段与大脑释放多巴胺之间是如何建立联系关系的。

他们通过研究参与者的行为、举止和手指快速轻叩桌子的动作来判断大脑释放多巴胺的反应。

性格外向的人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人的面部而那些较为内向的学生往往更注意小细节

这就表示外向的人在体验外界环境的时候,大脑大量释放多巴胺而内向的人大脑则没有这个反应

因此,研究人员得出结论,内向的人大脑的工作方式有着本质性的区别。

经研究发现性格外向的人有一组特殊的神经处理系统,心理学家查尔斯·卡福尔(Charles Carver)对《生活科学》杂志解释说。

两种性格的学生大脑出现的反应明显不同,因为有些人的大脑出现了非本能性的反应。

 
除非注明文章均为nhzy资讯原创编译,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为什么外向的人喜欢热闹内向的人喜欢安静

 


也许,找一个与自己性情类似的人过一辈子,并不是什么好主意。
内向者与外向者为什么会互相吸引?
译者:咬文嚼字ing原文作者: Linda and Charlie Bloom,
发布:2013-12-03 18:54:39挑错 | 查看译者版本 | 收藏本文

我的朋友特德(Ted)是个音乐家。他是个幽默感很好,同时又喜欢安静的人。他喜欢和朋友聚在一起,但是一次不能聚太久,而且,他待在一大群人中间的时候,非常容易发脾气。他是那种会在派对中间突然消失的家伙。刚才还在这儿,转眼就不见人影了。特德一点都不讨厌别人,但是,他与别人相处的承受力是非常有限的,当他达到承受极限时,他的相处时间就结束了,然后他就消失不见了。

苏珊娜(Suzanne)是中学教师,她是真正的鞭炮一样的人物。她说话吵闹,精力四射,喜欢玩闹,固执己见(并且从不害怕说出自己的意见),而且,她是那种说话顾不上喘气的角色。但是,她嫁给了特德。

你可能会认为,这样的一对也只能在天国才会终成眷属。假如你的确这么想,你是对的。特德与苏珊娜已经结婚十六年,除了刚结婚的那几个月,他们夫妻两人的关系,应该怎么说...很紧张。特德属于典型的内向型,当他需要补充能量时,他倾向于寻求独处和反省的时间。当他感觉有压力的时候,与别人的陪伴相比,他更看重自己的陪伴,而且,他在独处中可以找到清明,舒适与放松。但是,他并非独行侠或是隐士。一旦特德补充完能量,他就乐意重新加入社交,与他人进行互动。但是在此之前办不到。

与之不同,苏珊娜通过与人相处来补充能量。当她感到疲惫不堪的时候,她第一个念头总是与别人相处;她更愿意做面对面的交流,如果条件不允许,至少也是电话交流。电子邮件或者短信交流都不管用。她要的是真正的联结。

“我爱上特德是因为我们俩有着很棒的关联。我们过去常常谈论我们生活中最私人与最有意义的事情,一谈就是几小时。我爱他的深度,爱他倾听与理解的能力,我原以为他会永远这样。可是,我的老天,我错了。我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特德似乎变得愈加冷淡,愈加隐藏自己的感情。我努力想让他参与互动,畅所欲言,他却回以极力抗拒,满腔怨恨。他变得消极反抗,这几乎把我逼疯了!事情似乎是,我愈加努力设法表达我的失望,我对亲密的更大需要,他就愈是排斥我。我甚至想过离婚,但是我不愿放弃这样的希望,有一天他会改变,重回我当年爱上的那个旧特德。我知道,这个旧的他依然在他身上,只是我不知道,怎样才能达到他,并把他释放出来。

特德有他自己对于事情的解释。

”在我遇到苏珊娜的时候,我正处在人生中的低谷。我与交往四年的女友格洛丽亚(Gloria)刚刚分手。毫不奇怪,她对我有着与苏珊娜部分相同的抱怨。“他无动于衷,疏远,冷漠,甚至有些排斥人。”她过去一直告诉我,与一个不分享自己的想法,却花大把的时间独处的人相处,这是一件多么让人失望和痛苦的事情!关键是我并不是不喜欢她,我真的很喜欢她,可是,她让我吃不消。对于她来说,非常合理的一个期望,一段双方交流的时间,对于我来说却承受不了。

对于格洛丽亚终止我们的恋爱关系,我觉得一点都不奇怪,只是,我真的非常爱她,并且心存希望,我们两人的问题总会有某种解决办法。我并没有像她一样受到那么多的伤害,但是,在她离开之后,我变得崩溃。她为我的生活填充起来的空白再次空虚,我在感情上彻底被击垮。我陷入深深的抑郁之中,并且碰触到心底的一个恐惧,可能我身上确实存在着什么严重的问题。怎么会有这样的笨蛋,他推开自己深爱着的女人,甚至没有做出丝毫的努力来挽回她的心?于是我对自己发誓,假如再让我有幸遇到我爱的人,并且她也爱我,我绝不会重蹈覆辙。

因此,当苏珊娜和我邂逅的时候,我们都不可救药地爱上了彼此,对于上苍给予我另一个机会,来把事情做对,我充满感激,也如释重负。我们在一起的第一年让人难以置信。在我这方面,我没有做太多的考虑,就选择她作为我余生的伴侣。我喜欢重回爱情的感觉。我感觉自己像一个渴得要死的男人,终于喝到了清凉新鲜的溪水。我原以为这不可能会有结束的一天。

但是,那一天还是来了。我们第一个结婚周年纪念不久之后,我开始感觉到某些往日的冲动,那些寻求更多独处时间的欲望。这当然不是一夜之间的事,而是一个慢慢发展的过程,但是,苏珊娜第一时间就注意到了这种苗头。她发现之后,就通过炽热的爱情之火,努力使我重新加入到二人世界中,这让我感觉压力很大。不用说,这并没有什么帮助。事情越来越糟糕。她越努力地推我,我就抗拒得越厉害。她感觉我好像是在惩罚她,但我真的没有这么做。我感觉自己为生活而疲于奔命。我们掉入了一个恶性循环,一直停不下来,直到最后我们孤注一掷,求助于婚姻咨询(marriage counseling)。这就是问题的转折点。我们还没有完全走出迷雾,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一直在路上,而且我们两个人都学到了许多关于我们自己,以及关于彼此的知识。”

内向者(像特德)与外向者(像苏珊娜)具有相反的——我们更愿意称之为“互补的”——方式,来处理压力,满足情感需求。内向者倾向于自我反省,并且寻求这样的空间,在其中他们可以自由地接触内在的经验。与之不同,外向者更喜欢从可以一起交流的朋友那里寻求帮助,并且在互动的过程所提供的对话当中,找到自己问题的答案。这样两种非常不同的人格类型生活在一起,看起来可能有些违反我们的直觉,但是,从恋爱关系的角度来讲,这种组合实际上最合道理。

听任他们自行其是,不加干涉,或者寻找一个与自己有相同倾向的人做伴侣,这两种人的生活都会在这个方向或那个方向失去平衡。两个外向者在一起会有这样的危险,他们把自己搞得筋疲力尽,却没有充足的放松时间来休息和沉思。两个人之间的关系也会变得很紧张,因为双方的性情都有使身体超负荷运转的危险,这只可能增加他们生活压力的水平,而不是相反。

两个内向者的婚姻的潜在危险非常明显。刺激不足,缺乏与外界的接触。最终的结果是,二人的婚姻与激情水平都可能走向死亡。婚姻最终走向坟墓,更多的是因为互相的忽视,而不是没有得到解决的分歧问题,因此,两个内向者的婚姻同样会有自己的一些风险。

但是,这绝不是说相似类型的人结合在一起的婚姻就注定失败。我们知道大量的夫妻,双方同为内向者或是外向者,其婚姻仍然幸福美满。所有的婚姻都有其独特的挑战,而且,夫妻双方各自带进婚姻中的倾向并不是这一人生过程最重要的变数。所有坚贞不渝的伴侣关系,最大的挑战是在这一人生过程中,做到忠于双方的关系,满足对方的需要,与此同时,并不忽视或者失去自己本身的需要。

正如许多人已经明白的那样,这件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项工作无论多么可行,都是一种巨大的奉献。这对于内向者和外向者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重新调整他们看待对方的视角,从有意见和有情绪于他们不能更相像于对方希望的样子,到感恩于对方确实给他们人生带来的价值。随着这一过程的发展,尊重逐渐取代了指责,接纳代替了评头论足。这确实需要努力,也确实需要耗费时间,但是,正如无数的夫妻从他们的亲身经验中所知道的那样,收获要远远超过付出。
版权声明:
本译文仅用于学习和交流目的。非商业转载请注明译者、出处,并保留文章在译言的完整链接。

    原文来源:
    原文标题:Why Introverts and Extroverts Attract Each Other
    原文地址:http://www./collections/201311/top-25-november-2013/22-why-introverts-and-extroverts-attract-each-other









内 向 性 格 漫 谈

武汉中德心理医院 曾奇峰



 
人们用内向和外向来对人的性格进行分类,已经有几个世纪的历史了。但这两个词变成重要的心理学专业术语,然后又变成妇孺皆知的日常用语,当归功于瑞士精神病学家荣格。在心理分析史上,荣格的影响仅次于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依德,甚至有人认为,他在丰富我们关于人性的知识方面,比弗洛依德的贡献更大。



荣格认为,内向性和外向性是人类性格中最基本的方面,而且,许多哲学思想上的分歧均源自这两种倾向的相互冲突。他是一个对东方思想很感兴趣的人,他说,西方的思维方式是外向性的,而东方的思维方式则刚刚相反。这是把这两个词用于不同的人群的比较之上了。当然,内向和外向的说法,还是在单个的人身上用得更多一些。当我们描述一个人的个性时,首先考虑的便是他是内向的还是外向的。




荣格认为内向性格的人有这样的特征:他把他的心理能量向内释放,也就是说,内向者的兴趣所在不是外部世界而是自己的内心世界,即他自己的观点、思想、情感和行为。而外向者则把心理能量或者说兴趣指向环境中的一切。从这些差异我们可以看出,外向的人对环境的变化比内向的人要敏感和迅速一些。
对内向和外向性格的优劣判别,专家们的意见有一些不一致。弗洛依德认为,外向性格是健康的象征,而内向性格者具有精神病的倾向。他指出,向内释放心理能量意味着自恋,而向外释放心理能量则表明此人有可能达到真实的、客观的心理宣泄,并且能一步步地走向成熟。但是,荣格并不这样认为,他认为内向和外向根本没有优劣之分。



另一位著名的研究个性的心理学家艾森克则从大脑的生物学性质上来谈内向和外向性格的差异。根据他的观点,内向性格的人的大脑皮层非常敏感,因此,即使是不太强烈的外界刺激,也会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反应。所以为了保护自我,他们会逃避周围的世界,控制自己的愿望或约束自己的行为,以减少自己与他人的交流,也就同时减少了产生冲突和受到伤害的可能性。而性格外向者的情形则相反,他们的大脑皮层相对来说不那么敏感,所以他们需要从外界环境中得到更多的刺激,借以克服自身大脑皮层的迟钝性。如果艾森克是对的,那我们可以简单地说,从纯生理角度看,内向者比外向者要“聪敏”一些。



专家们说的相互矛盾,谁是谁非难以分辨。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出内向者与外向者其实是各有短长。


但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度的问题。极端的内向和极端的外向肯定都不是好事。从统计学上说,这两类人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大多数人是处在内外之间的某一处,或者稍偏内,或者稍偏外。



很多性格内向的人对自己不满意。他们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希望自己能外向一点、活跃一点;他们并不知道,有许多性格外向的人对自己也不满意,也找心理医生,希望能变得稳重、成熟一些。所以对自己不满的原因可能不是因为内向或者外向,而可能是别的更深的原因,如童年经历中所受的一切创伤等等。
在心理医院门诊做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人中,性格内向和性格外向的人的总数大约是相等的,所以没有任何证据说明外向者比内向者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但在某一些病种里,两者有一些差异。如常见的对人恐怖症,内向性格者要多一些;而轻躁狂则多见于外向性格的人。重型精神障碍,也多发生在内向者身上。治疗效果也与内向性和外向性没有太大关系,而与患的什么病有关。




据毛毛说,她的父亲、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就是一个内向的、沉默寡言的人。国外的领导人对邓小平的评价是:一位说得少、做得多的伟大政治家。我们知道,邓小平确实说得很少而做得很多,他在极短的时间里就通过大刀阔斧的措施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很符合孔子所说的君子的标准:讷于言而敏于行。用心理学的语言来说,就是:一个健康的人格也许应该是,在说话方面显得有些“内向”,而在行动方面却是“外向”的。

我们可以把内向性格分为健康的和不健康的两种。健康的内向性格是自然的、和谐的状态,这样的人有着与他的性格相适应的能力和理想。而且,处于这种状态的人对这一状态没有太大的不满,并且愿意承受由此带来的诸多不便。比如一个性格内向的人喜欢读书、写作,他的理想是当作家,作家有时是很孤独的,这刚好符合他的性格,他愿意承受那份孤独,那我们就可以认为他的内向性格不但没有什么不好,反而有助于他成功。


不健康的内向性格是不自然、不和谐的状况,这样性格的人给人的感觉不仅仅是“内向”而已,还有一些忧郁、压抑甚至悲伤。他们明显地对自己的状况不满意,而且会为自己拙于言辞或在公共场所表现不佳而深深地自责。由于长期的退缩,他们也会散失一些实际的利益,这同样也是他们不能接受的。表面看来,这样的人可能很安静,内心却冲突不断。一方面,他也渴望交流,渴望了解他人也被他人了解;另一方面,由于在交流中受到了太多的伤害,他总是对交流的情景和结果心存畏惧。如果是这样的内向,就该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了。




即使在同一个人身上,内向性和外向性也是相对的或者说共存的。我们都见过这样的人,他们在某些场合很内向,不多说一句话,也不多做一件事;但在另一些场合,则可以滔滔不绝地说,不知疲倦地做,就象是换了一个人一样。如果他们觉得那样没有什么不好,那也就不成问题。




内向性格者当然也会知道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这些评价有一定的暗示性。他们往往会不自觉地认同别人的评价,并使自己成为一个与别人的评价相符的人。这样的暗示当然是弊多利少了。所以与内向性格的人相处,也许应该提示他也有积极、主动、活跃和健谈的那一面。



把性格分成内向和外向两种,显得是过于简单了。美国心理学家卡塔尔,就把性格分成十六个基本因子,它们是: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恃强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敏感性、怀疑性、幻想性、世故性、忧虑性、实验性、独立性、自律性、紧张性。这样的分类,就全面得多了。但人性之复杂,即使是用数以万计的分类,也不足以将其精确描述。对一个活生生的人,你只有调动你全部感受器官去了解他,你获得的信息才会是全面和准确的,那些简单的分类,对你了解一个人不会有太大的帮助。




大自然造物,最伟大之处就在于她的创造是丰富多彩、绝不雷同的。我们感谢她也创造了性格各异的人。人生在世,与人打交道是最有趣味的事。其中最大的趣味,就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不一样,都有自己独有的经历和个性。对于每一个个人而言,他生活的一项重要使命就是:充分地了解他自己,并且充分地体验、享受和发展他的独一无二性。








外向与内向的区别 【医学心理学与精神医学版】




外向与内向的区别在于客体的态度  


有了这些基本认识后,我们可以开始进入荣格的性格学了!    

他假定一个“快乐的欲望“,作为自己的性格学基础,但是用法和佛洛依德不同,荣格把它解释成“心的能源”。
心的能源,并不是心的“力”,而是心的过程的“强度”。    
“快乐的欲望”的展现于外,称为“外向”;展现于内,称为“内向”。

外向成为一种习性时,称为“外向型“;
内向成为一种习性时,称为“内向型”




两者的区别,在于对客体的态度。外向型的人对客体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内向型的人对客体表现出消极的态度。     


两者的差异很大,对此也十分明显,不是心理学专家也能辨认出来。    



一方是缩在自己的壳中,别人完全摸不清他的思绪,有时变得胆小如鼠(内向型),另一方则完全相反,开放、爽朗、很好相处,乐于助人也不拒绝别人的帮助(外向型)。但这并不是两个毫无关联的个例,而是两个典型的“根本态度”。    




外向型的人,配合客体而思考、感觉、行动。关心,完全用在客体,以客体为优先。所以,这种人容易受客体的影响制约。反之,内向型的人并不关心客体,以主体为优先。仔细观察这种人的思考、行动、感觉、行动,会发现所有的动机都来自主体,客体只有副次价值。     


就举一个和外国人交往的例子。外向型的人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外国人很感兴趣,进而模仿吸收,严重时甚至失去自我。内向型的人则是借着交往,反省自己的生活方式、对事物的看法和感受等等,检讨国人的优缺点,如果有什么改变,一定是让自己更好。    





外向型的人对环境中的人物和事物,反应积极关心外界,容易受外界影响,也能影响外界。对生的或新的环境也不畏缩,和大家维持良好的关系。    


内向型的人对环境中的人物和事物,反应消极。凭内心的主观因素做决定,不容易受外界影响。不关心外界,不喜欢受外界影响,也不愿意影响外界,因此变得团锁而缺乏社交活动,多半倾向自我反省。    




 一般对外向型的评论是“经常消耗自己,把自己推展到万物之中”,对内向型的评论是“躲避外界的要求的,昼不为客体耗费能源,反为自己建立强力安全护围”。这两个根本态度,是对环境的典型“适应方法”。    



但是,荣格并非把个人归属于这两类,甚至认为一个人的人格中并存着两类倾向,只是平常其中的某一类占优势,成为有意识的态度。居于劣势的不被意识,列入“个人的无意识”。外向型人,“自我”为外向,“个人的无意识”为内向。内向型的人,“自我”为内向,“个人的无意识”为外向。     



对周围的人设防线,态度冷漠,这种人一看就知道是内向型的人,本人也这么认为。但是,在内心深处也可能隐藏着他人和本人都不知道的热情。平日沉默不爱多活、出风头的人,有一天可能会突然尖锐的提出质问,侃侃发表自己的信念。    其实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两面性。    


外向型的人,无意识态度属于内向性格,会补偿缺失感,以免外向态度露出破绽。但是,当无意识的压抑过度时,便会打出反抗旗帜,以自我为中心,出现利己的、原始的、幼儿的倾向。极端下产生的神经症,多半为歇斯底里。     



内向型的人,无意识态度属于外向性格,有补偿作用,当压抑过度时,意识和无意识交战,直到疲劳困惫为止。内向型最容易罹患的神经症是精神衰弱症(不安、神经衰弱、神经质、各种强迫症状、恐惧症、疑病症等)。





内向和外向朋友的7句心声


    美国情感作家索菲娅·登布林建议多倾听你的内向/外向朋友的7句心声。


    内向者对外向者说:
    1、我们不和你玩并不是针对你、不喜欢你、只是我们需要独处,请不要想多了。
    2、我们安静地坐着并不是在算计你,而只是安静地坐着,说不定是在欣赏你的外向举动。
    3、如果我们说“很高兴”,我们的确很高兴,也许看起来不是你想像中高兴的样子。
    4、如果我早早离开,并非要扫大家的兴。我们只是觉得累了,社交让我们花费了很多精力。
    5、如果你想倾听我们想说的话,请给时间我们说。我们不会争着要别人听见我们的声音,而会沉默不语。
    6、我们并不孤独,但我们选择朋友很挑剔。我们也很忠于友情,只要朋友们不勉强我们的性格变得外向。
    7、我们最怕别人用打电话的方式和我们沟通。






    外向者对内向者说:
    1、我们不理解内向的性格,除非有人来解释一下。
    2、我们逗你玩是想让你放松一下,并不想打扰,没有恶意。
    3、我们口若悬河,但不全是废话,只要耐心听就知道。
    4、我们有很多制造气氛和闲聊的有用技巧,尽管你不一定受用。
    5、我们无法了解你的心事,也不善于解读你的暗示,所以你想干吗请直接说。
    6、在社交场合,我们可以带你走一程,但最终你还是要依靠自己才能混得开。
    7、别看我们跟朋友玩得很开,我们也有安静下来的时候,而且每个人的外向都不一样的。









内向者与外向者的相处之道
 泉铭


 职场?家庭?内向?外向?——相处之道,理解万岁




性格内向很糟糕吗?我读过很多“治疗”内向的文章都告诉我“内向不好”是主流观点。作为对这些文章的回应,我写下了《内向者的回击》一文,其中的主要观点是:1,内向者不可能变得外向;2,内向者无需变得外向。
 

首先,让我阐明议题。我的定义根据的是MBTI性格测试的定义。根据MBTI的说法,内向者从其内在世界的想法与形象中汲取能量,若是长时间与他人在一 起,他们会感觉到能量枯竭。而外向者从外在世界的人与事物中获得能量,若是长时间独处,外向者会发疯。像Jerry Seinfeld(美国喜剧演员,作家)这样的外向者已经证明,性格内向或者外向与否与个人的社交技能无关。



 
无论你倾向于内在世界还是外在世界,这种倾向是固定不变的。你能够强迫自己“表现”得更外向,但内向者的本质还是不会被改变,反之亦然。我们必须面对自己的性格本质,如果主持脱口秀The Tonight Show 30年还不能使Johnny Carson (美国电视节目主持人)变成外向者,那么,类似于“向更多人问候”这样的小技巧是否能奏效就值得怀疑了。


 
实际上,内向者有内向者的优势所在。例如,虽然内向者仅占总人口数的30%,但内向者在政府、军界以及商界高层中占的比重却要稍高于外向者。善社交不代表就是外向,人们对内向者的普遍印象是有偏差的。
 

我也并非要争辩内向外向孰优孰劣。真实世界中,我们每天都要与内向者和外向者互动。无论你是哪一型,你都可以通过学习与某种性格的人相处以改善你的人际关系。以下是一些小贴士:





 
内向者必读:
 
1. 忙的时候告诉别人
当外向者看到你阅读、写作、或者思考之时,他们会认定你做这些事的原因仅仅是由于你没有可以与之交谈的对象。所以他们会觉得他们开始与你交谈是帮你的忙,但事实上,这却是在帮倒忙。
为了防止这样的情况发生,请一定记得在忙于某件事之时告诉别人你不需要社交。你可以给别人一些视觉上的提示:例如关门;或者口头上通知别人,例如:不好意思小强,我现在急着要把这个赶完,我过会儿再找你可以吗?
我认识一个真正的外向者,他喜欢在工作时见很多来访者,而这样做使得他的工作效率大大降低了。他于是在门上做了个标志,上面写道“如果我不正眼看你或者没有对你回应,那并不代表我没礼貌,我只是有太多的活要做了。感谢您的理解。”虽然我觉得大多数人没必要这样做,但是不得不承认这样做确实有效。



 
2. 尽量更多的口头表达你的想法
内向者在思考之时倾向于深藏他们的想法,他们在不确定自己想要说什么之时不会随便开口。问题的关键是别人看不出你在思考。如果某人前来询问你对某事的看法,而他们听不到你在说话,他们会认为你对此根本不关心。
为了表现出你对他们的关注,你需要“大声想”。其实就算最后你会改变主意,口头表达一些大概思路也是没什么问题的。如果这些你都做不到,那就告诉别人你需要些思考的时间,例如:丽莎,这个很有意思,不过我暂时给不出什么建议。让我再想一想,然后再告诉你。


 
3. 意识到外向者需要说话
因为外向者依赖于外在世界,谈话对他们来说就像呼吸般重要。他们需要“大声”地对着别人思考,或者他们就是需要通过聊天补充能量。
对于内向者来说,这正是与外向者相处的最困难之处。同样的交谈能让外向者荣光焕发,却让内向者精神颓靡。但是一定要记得外向者和你交谈并无恶意,内向者对此有几种礼貌的对策:耐心的参与谈话,在谈话结束后独处一阵来为自己“充电”;或者早点打断谈话,告诉别人自己有别的事情要做;甚至直接告诉别人“我很愿意帮助你,但是我不确定我是否是你要找到人。”
当然,交谈对内向者来说有时也是很愉快的,他们不会把愉快的谈话当作问题看待。




 
4. 别忘记社交活动
内在世界很美妙,而外在世界作为补充,也是很美好的。一定要记得匀出一点时间与人相处,并且利用好这些社交机会。在与人相处之时,记得让自己变得更加有趣一点。




 
外向者须知:
 
1. 问清楚别人是否正忙
如果某人看起来很孤独,他们可能并非真正孤独。就算他们只是默默地坐着,什么也不干,他们也并不想被别人打搅,因为他们此时正身陷在思想之中。
如果你需要做什么,请先问清楚,例如:马丽,你现在有空吗?我有个问题想和你谈谈。要不然的话就去找找他们不想交谈的线索吧,例如缺乏眼神交流。
如果他们对你似乎不关心,也别太在意。因为你并不知道你现在打断的什么。
 
2. 如果某人不说话,请问问他在想什么
有时当你和某人谈话时,对方可能正在专心思考你刚才说过的话而忘记了告诉你他正在想什么。如果你在等待某人的回应但是他没反应的话,直接问问他在想什么。
 
3. 意识到交谈也会使人烦
无论你多么有魅力,请记住内向者是倾向于内在世界的。内向者开始谈话时可能神采奕奕得像刚充电的电池,但是在谈话中,内向者的“电量”逐渐消耗,各种因素都会影响“电池”的续航时间。请记住时常观察内向者是否开始失去兴致了。和内向者交谈要切中要害,言简意赅;然后你可以把省下来的话和别的外向者一起分享。
 
4. 记得内向者需要他们的独处时间
可能外向者最难于理解内向者的就是内向者居然想独处!并不是因为内向者不想去找点乐子,或者内向者憎恨人群,而只是因为他们更加钟爱他们的内在世界,并且,他们需要回到他们的内在世界获得能量。如果别人不愿意和你呆在一起消磨时间,别强迫,因为他们需要他们的“自我时间”。当然,原因也可能是他们就是不喜欢你!
 
这个世界有很多内向者和外向者。别去争辩孰优孰劣了,也别执迷于改变性格,让我们多多理解与接受别人吧。做些小功课,我们就能处得很好!










无意识的大脑使得做出最佳决定成为可能


罗彻斯特大学的研究者们发现,人类大脑——那个曾被认为有缺陷的决策者——实际上天生使得我们基于所知信息而做出最佳决定成为可能。这个发现发表在今天的《神经元》杂志上.

认知神经科学家 Daniel Kahneman 和 Amos Tversky 因为 1979 年关于人类很少做出理智决定的研究而获得 2002 年的诺贝尔奖。从那时起,这已经成为认知研究人员的常识。

 

与 Kahnneman 和 Tversky 的研究相反的,罗彻斯特大学大脑和认知科学副教授 Alex Pouget 认为,人类确实可以做出最理想的决定——不过只能在大脑无意识的情况下。

 

“这个领域早期的大量工作都是如何理智的做出决定,但是人类的多数决定并不是基于有意识的推理。” Pouget 说:“你并不是有意识的在红灯时停车,或者驾车绕过路上的障碍。一旦我们开始观察那些我们的大脑在未经理解就做出的决定时,它必须基于现有的信息工作,但它几乎都会得出正确的决定。”

 

Pouget 认为 Kahneman 的方法是告诉被测试者,有一定程度上的几率,两个选择中有一个是“正确”的。这意味着,一个人要得到正确的答案必须有意识的去计算这个几率,但只有少数人能够得出精确的答案。

 

多年来 Pouget 一直试图证明,人类认知能力的某个方面有着令人惊讶的精度。Pouget 使用了一种非常简单的无意识决定测试。一连串的点显示在计算机屏幕上,它们中的大部分随机的朝不同的方向移动。一定数量的点被控制着均匀的向同一方向移动,而被测试者只被要求简单的说出他认为这些点的移动方向是向左还是向右。被测试者观察的越久,他聚集的信息就越多,他也就越能确信那些点的移动方向。

 

这个测试的被测试者,精确的表现出在达到一定的阈值之前人类大脑是否下意识的聚集信息,并稍后将这个结果作为确定的答案汇报给理智的逻辑思维,答案很明显。然而,被测试者永远不会意识到,他们简单地突然察觉到那些点朝一个或者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复杂的运算正在他们的大脑中进行着。这个潜在的计算特征,符合 Pouget 广泛的早期工作所假设的:人类大脑天生自然的在这类任务中表现出它的计算能力。

 

“多年来,我们一直在发展和巩固这个假设:大脑怎样体现“概率分布(概率论的一个专业术语)”的(how the brain represents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s),” Pouget 说:“我们知道这类测试完美的切合我们的想法,但我们必须得设计一种方法去看看那些实际的神经元。我们想知道,是不是其实人类完全可能做出好的决定,只是在大脑有意识时做的不那么完美。 Kahneman 明确的告诉他的被测试者,他们的机会有多大,但是我们希望能够让人的潜意识思维回答这个问题。可能很奇怪,但是当人们被预先告知他们的机会有多大时,他们很少能够做出最佳的决定。”

 

Pouget 在华盛顿大学生理学和生物学教授 Michael Shadlen 的实验室里分析了被测试者们表现的测试数据。 Shandlen 的团队观察到一对神经元通常会对视野中的物体向左或者向右移动时起反应。例如:当一组少数几个点混杂着其他几个随机的点向右移动时,为“向右移动”编码的神经元会偶尔的被激活。当测试继续,这些神经元被激活的次数越来越频繁,直到这个频率达到一定的阈值,触发被测试者大脑中一系列的活动和对测试的一个反应结果:“向右”。

 

Pouget 认为像这样的概率决策系统有很多优势。最重要的是它让人们可以在合理的时间内做出合理的决定。如果必须等到我们有99%的把握之后再去做决定,我们会浪费很多时间去聚集那些不必要的数据。如果我们只需要51%的把握,那么我们不需要收集太多的信息就能做出决定。

 

另一个主要优势在于,当我们最终做出决定,我们会对这个决定有一个把握程度,比如说,60% 或者 90%,这个由被触发的那个阈值决定。 因为大脑不会为遇到的所有问题都设置一个相同的阈值,Pouget 现在正在研究大脑如何为每个不同决定设定不同的阈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