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衣匠

 大沙庄 2013-12-30






 














  裁缝,雅称匠成衣。既称“匠”,就意味着他有一手靠它赚钱吃饭的技艺。故通常叫他们裁缝师傅。
  “男添庄重女增俏,夏透风凉冬御寒”。一般村民添置衣服常把裁缝师傅请到家里来做。旧时,街市上虽然也有成衣店,但那时多数人一来因囊中羞涩,普通平民不敢问津;二来做的衣服合身、得体,特别是在用布票的年代,有些夹里布还可拆旧利用,或者把大人的改做给子女,比起买现成的要合算得多。再说,送到正式有门面的成衣铺去做,那也是有点实力之人的去处,“土”字头的布料拿去是尬闷的。
  经人介绍之后,事先买好布料、丝线、纽扣,大体估量好所需的工时,约好日期上门来做。他就会于早晨带个下手,多半是徒弟之类,拎着一包刀剪、尺子、熨斗等工具,到主家后帮着掮扇门板当作台搁好。后来有了洋机(缝纫机),主家要在隔夜把它扛回家去。并提供三餐茶饭,无非是早饭加点糕饼一类的点心,中饭烧点鱼肉荤腥。如果要做两三天的话,那末,头两天的荤菜是不大动筷的,到完工的一天稍微多吃一点,显得礼貌而知趣。
  旧时没有电熨斗,如有要熨烫的衣服,主家要提供木炭,在灶膛里烧着后,放入有柄的铜质熨斗里。熨烫时,裁缝师傅口中含有水,对着需烫之处“潽”的一声,但见细小的雾点散发,能喷到一米多远,而且分布均匀,确是一门绝技。裁缝的“坐功”是过硬的,中间不事休息,顶多吸筒把水烟。有些待匠热情、又是老客户的主家,会在完工时请他帮忙裁一两条比较简易的长短裤子,他也会多辛苦一点,帮其圆满解决。工钱是随行就市,约定俗成的标准,完工时一次付清。真可说是:“补短截长胸怀经济,裁纨剪绵手段神奇”了。裁缝的生活其实也是清苦的,历代文人有同情他们的诗词作品为证,如唐代秦韬玉的《贫女》诗有“苦恨年年压金钱,为他人作嫁衣裳”之句,后被人比喻徒然为别人忙碌的“为人作嫁”的成语。
 有句不大中听的俗语“裁缝不赚布,三天一条裤”。意思很明显,尤其是店里的裁缝,不揩油衣料才见鬼呢!这与讥讽官场上的“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意思有相近之处。但不能一概而论,统统都是“洪洞县里”出来的——没有好人。受小农时代意识的局限,少数的裁缝揩油点鞋面布、袋布之类的零料也很难说的,尤其是送到成衣店里去做的衣服,就很难保了。请上门来的,有些人家剪的布料就是算筋算骨的,本身就没有什么油好揩。其实这句俗语有借和尚骂秃驴的含义,是喻指社会上那些靠职业之便占人便宜的行为,只不过是借裁缝之名而已。
  现在,老一代的上门裁缝多数过辈了,即使后来转入服装企业成了“工人阶级”的也多数退休养老了。街上的服装店多如牛毛,跑错了路都买得到,面料、款式、价格花样繁多,任意挑选,谁还高兴把裁缝请回来烦不清爽?所以这种搿包裁缝看不见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