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微课程”模式的启示(吕莉)

 亭溪秋实 2013-12-31

鈥溛⒖纬题澞J降钠羰(吕莉)

    人们忽然感到,我们的生活被“微”化,我们进入了“微时代”,“微文化”悄然诞生。新近加入“微”家族的是“微学习”和“微课程”。

    比尔·盖茨说:在未来,让一大帮孩子坐在教室里听教授讲课,可能会被认为是一件相当过时的事。

    在中国,“淘课”、“学术粉”近来成为时尚流行语。以网上“淘课”热为标志的民间“充电”行动就此掀起。网友们自发地在网上成立学习小组,“学术粉”也应运而生。不仅如此,美国网络公开课甚至开始改变一些中国年轻人的生活方式。

    科技与文化相结合,出版传媒新业态不断涌现,改变着信息传播方式,改变着大众阅读习惯。科技与教育相融合,改变着教育理念,改变着学习方式,改变着教学方法和手段……

“微课程”在国内外迅速吸引眼球

    比尔·盖茨说:在未来,让一大帮孩子坐在教室里听教授讲课,可能会被认为是一件相当过时的事。他主张对高等教育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并提倡高等教育向混合式课堂挺近:学生可以在家观看明星教授的视频作为家庭作业,然后利用课堂时间参与到各种团队项目和其他交互类的活动中。他认为未来的课堂,只是观看视频和分享讨论。2012年6月可汗学院创始人萨尔姆·汗在TED大会上发表演说,题目是“让我们用视频重塑教育”,比尔·盖茨评论说:我认为你遇见了教育的未来。英特尔全球教育总监Brian Gonzalez在“聚焦教育变革——2011中国教育信息化峰会”上发表了题为《教育变革——全球趋势和经验》的主题演讲,提出“未来有个很大的趋势,我们把它称之为——颠倒的教室”。这些都预示着,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支撑下,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段将发生变革。

    可汗学院的使命是帮助各年龄段学生加快学习速度。现有提供数学、历史、金融、物理、化学、生物和天文学等科目,超过2000段的教学影片。每月都有上百万的学生在网站上使用这些教学影片,每天的观看量一般是10到20万次。

    TED机构以它组织的TED大会著称,它的理念是:用喝一杯咖啡的时间,看一段非常棒的演讲,知识就这样快速传播起来了。TED大会演讲人均是在科学、音乐、文学、设计等领域的杰出人物。演讲时间通常限制在18分钟以内,演讲内容涉及广泛,是关于演讲人对社会、技术、人的思考和探索,观点鲜明,视角独特,开门见山,区别于繁杂冗长的专业讲座。截至2010年4月,TED机构在其官方网站上发布了约650场大会演讲视频,超过五千万的网民观看了TED大会演讲视频,观看次数超过1亿次。

    YouTube网站每分钟上传20段视频课程,每天有十亿段视频课程被点击收看。iTunes U是全球最大的网络公开课网站。网易公共课平台于2011年1月18日正式宣布加入国际开放课件联盟,将共享该联盟全球200多所名校的高清课程资源。新浪教育频道是国内最大的中文公开课平台之一,囊括了1300节公开课视频,没有翻译课程200多节。中国开放教育资源联合体(简称CORE)通过镜像或链接课程已达17000多门,年点击率达到了1000多万次。“爱课程”网,据教育部信息,未来五年,国家将打造100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和5000门精品资源共享课。

    宾夕法尼亚大学艺术和科学学院(Penn School of Art and Science)首推60秒视频讲座,目前已经有42个课程。MIT的《电磁学》早在2002年就推出,现在这个课程以20分钟左右的中短课程为主,效果良好。iTunes U上校园外课程,如MOMA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课程几乎全部为1至2分钟的微型视频课程。新浪全新推出的15分钟一节的“泰德”系列课程短小精悍,比起之前哈佛、耶鲁长达一个多小时的课程来说,要点集中、直奔主题、信息量密集,是快节奏工作生活的都市人的佳选。英国开放大学也推出“60秒”系列“微课程”,将一系列复杂而有趣的数学、宗教、哲学等方面的观点,制作成时长为“60秒”的系列动漫“微课程”,标题简洁,语言幽默,动漫形式的表达,受到学习者喜爱。

    我国“微课程”在广东省佛山市开始兴起。代表人物是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教育信息网络中心的胡铁生老师和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教研中心的李玉平老师等。他们是根据新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实践,在中、小学教学中研究开发“微课程”。2011年4月,佛山市教育部门向全市教师首次征集“微课程”作品,仅1个月时间,就收到教师提交的1700份“微课程”作品(至今超过5000份),点击率高达5万人次,引发佛山市“淘课”热潮。佛山市的“微课程”热引起了国家教育部的重视。2012年秋季开始,教育部面向全国中小学举行微课程作品征集评选大赛。2012年11月,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正式下发通知,决定于2012年12月至2013年8月,举办首届全国高校微课程教学比赛。教育部发布“微课程”评审最新标准。“微课程”在全国各地迅速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2012年12月28日,华南师范大学与凤凰卫视联合发布“凤凰微课”移动学习客户端,将“微课程”从课堂扩展到社会,内容涵盖基础教育、文化教育、家庭教育;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农业科技、林业科技;科普知识、医疗保健、商科法律、生活艺术;中华文化、宗教信仰、哲学人文等领域,满足社会大众学习的各种需求。“微课程”从提出概念到现在,只有短短两年左右时间,至此,“微课程”已迅速完成从小学、中学、高校,直至社会大众的覆盖。

    “淘课”、“学术粉”近来成为中国时尚流行语。以网上“淘课”热为标志的民间“充电”行动就此掀起。网友们自发地在网上成立学习小组,“学术粉”也应运而生。不仅如此,美国网络公开课甚至开始改变一些中国年轻人的生活方式。有些人牺牲了午睡时间,坚持每天看一课,热捧程度丝毫不亚于“美剧”“韩剧”;有人干脆把视频下载到手机上,利用排队、候车、上下班途中等时间“欣赏”。豆瓣资深网友“一只特立独行的猫”还发起了“每天早起一小时,网络公开课天天上”小组。为了响应“早起一小时”的倡议,很多人都在凌晨五六点钟起床,听完课再去上班。

    吉林一所希望小学的教学校长评价说:“微课程”带来完全不同的学习感受。它能调动人们所有感官参与学习,视觉、听觉、想象……精巧、短小、自由、实用、高效。遇到问题马上就可以找到相关的“微课程”。时间上,随时随地,方便灵活;内容上,针对性强,富有启发性;形式上,生动活泼,极富吸引力。”

    “微课程”以其短小精悍,适合碎片化,短时间学习受到学习者青睐。

“5分钟学习”模式

    教育部发布的《2011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显示,“微某某”格式的词从2010年热到2011年。“微电影”“微小说”“微招聘”“微访谈”“微生活”等名列其中。人们忽然感到,我们的生活被“微”化,我们进入了“微时代”,“微文化”悄然诞生。新近加入“微”家族的是“微学习”和“微课程”。

    “微学习”(microlearning)一般是指微观背景下的学习,比如教育和培训,广义上理解,“微学习”指的是微观方面的各种学习模式,概念以及过程。从字面上理解,“微学习”就是碎片化学习,一次只学一点。“微学习”优势在于可以借助移动技术和设备,使学习者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学习任何内容。

    “微课程”(microlecture),其起源可追溯到1960年美国阿依华大学附属学校首先开创的微型课程,又称为短期课程或课程单元,是在学科范围内由一系列半独立的单元组成的一种课程形式。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微课程”就成了世界各国课程开发的一种新趋势,它既能适应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又可以及时反映社会和科技的发展;既有主题又能体现学科课程的特点。“微课程”一般不是根据学科知识以及逻辑体系来划分,大部分根据教师和学生的兴趣以及主体社会活动的经验、教师能力、社会发展的需要来编定,也可称为专题。2008年秋,有“一分钟教授”之称的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首创了影响广泛的“一分钟的微视频”,他把“微课程”称为“知识脉冲”,他认为:“微课程”是一个知识挖掘的框架,我们将告诉学习者在哪里挖?需要挖些什么?而我们将对这一进程进行监督。因此,“微学习”区别于“微课程”。

    基于“微课程”的学习方式被称为“5分钟学习”模式。“5分钟学习”不是简单地指每次学习时间仅有5分钟,“5分钟”强调的是“微”的概念,即短时间学习,碎片化学习。“5分钟学习”模式主要特征是:时间短,每门课程时长一般在5分钟左右,最多不超过15分钟;内容“微”,一次只针对一个问题、概念、主题或活动,构建教学内容;容量小,容量仅数兆至数十兆,主流网络媒体格式,载入快,便于终端携带;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自主学习的教育理念;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

    “5分钟学习”模式是技术进步的必然产物。这种模式改变了现有的教育理念,突破了传统教学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三中心模式,在教学过程中真正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地去研究、发现和建构知识。就教育而言,因材施教,用科技的力量使教学更加朝向人性化、个性化方向发展。这种模式是“微学习”的一种表现形式。当下,学习不再只是学生的任务,学习已成为每个人必须终身从事的事情,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和一种生活态度。“5分钟学习”模式更符合成人学习特点,更能满足社会大众广泛的学习需求,有助于实现泛在教育。

    提供数量众多,内容广泛,质量上乘的“微课程”是实现“5分钟学习”模式的基础,“微课程”的广泛应用也促进这种新的教育模式有效实施。

“5分钟学习”模式带给出版的启示

    出版和教育本来就是密不可分,出版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教材出版是出版产业中的重要领域。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和手段发生改变,出版也要跟随这样的改变,顺应教育的变革。

    一、新的市场空间

    建设学习型社会,全民学习、终生学习理念不断深入人心。满足社会公众终生学习需求的基础是提供优质教育产品,技术进步,使泛在学习成为可能。

    目前,提供给社会公众的教育产品存在资源内容不丰富、资源存量严重不足;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教育产品未按认知结构设计构建,缺乏教学设计,难以达到预期教学效果;资源建设质量参差不齐,优质教育资源极度匮乏,难以形成规模化的资源建设能力;资源版权关系不清晰;各类学习资源未做结构性拆分和标注,使用者不能按教学要求进行组配,资源复用性差;资源建设缺乏标准,媒体格式各异,跨系统多终端难以实现,造成资源建设的浪费等问题。教育产品的提供者主要集中在社会培训机构,教师等。教育产品无论从数量上、质量上都不能满足社会公众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职场竞争能力及生活质量的需要,都不能满足个性化教育需求,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相距甚远。出版社还没有成为社会教育产品提供的主力军。这为出版社数字产品提供了巨大的新市场空间。

    二、从单一产品出版向内容提供商以及内容服务商转变

    传统的产品出版,纸质、光盘、电子出版物都是独立的单一产品,出版社按不同媒介出版不同产品,各种媒介之间的内容关联并不紧密,甚至是不同内容的产品。“5分钟学习”模式中需要的“微课程”产品特点是:简单。就是将复杂内容简单化,将简单内容趣味化,并尽量运用多媒体方式,通过文字、视频、音乐、动画等手段直观表达课程内容。“微课程”的产品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PPT方式,也可以是视频+文字+音频方式。通过微信,手机短信方式传播的小知识、小故事、小概念等都可以称是“微课程”的表现形式。将小知识、小故事、小概念等制作成口袋书、学习卡等,花三五分钟就可以阅读完文字内容,学习到一个新知识,也可以称为“微课程”的表现形式。可汗学院采用的一种电子黑板记录讲课者的声音与笔迹,学习者通过听讲课者声音(讲课者不出现在影片中),并完整地观看电子黑板上讲课者板书,进而开始学习,又是一种“微课程”的表现形式。

    “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新元素,出版社在做好传统教材出版的同时,可以打破“大部头”产品,将已有的文字、音频、视频等内容碎片化,并通过知识重构,经过教学设计,推出“微课程”产品。实现各种产品类型统一策划,分类制作,分渠道推送(发行)。出版社还可以根据社会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需求,充分挖掘利用现有作者资源,联合教师,共同策划、开发及经营“微课程”。 这些做法都扩大了出版社产品类型,提高了内容复用性,建立起从纸媒到数字媒体,从做单一产品到做数字资源的产品链。

    例如:华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就将传统的内容多、时间长的视频经过二次开发,变为易传播、易下载、易观看的微视频,每集约为10分钟,推送到“凤凰微课”上,并拥有内容版权。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将现有的近3万本电子图书,通过“科学文库”在线服务模式向读者提供服务。

    麦格劳—希尔公司推出的“Select”项目,将管理、商业理财类图书拆分为750个章节,消费者可分章节通过各种电子阅读设备购买下载。

    培生公司开发的eVisionMATH平台,将纸书与数字产品相结合,非常畅销,使培生在美国数字教材市场的份额达到46%。另外,培生还开发出很多受到广泛欢迎的互动教学软件。

    出版社是内容建设的主体,不论技术如何发展,学习方式如何变化,阅读设备如何日新月异,内容依然是核心。出版社应改变观念,改变产品概念,从单一产品出版向内容提供商以及内容服务商转变。

 

                (引文来源:中华读书报 2013年06月26日版“微课程”模式的启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