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一例感冒说起——谈中西医诊疗的区别

 昵称15323972 2013-12-31
从一例感冒说起——谈中西医诊疗的区别

  从一例感冒说起——谈中西医诊疗的区别
  都市熊
  
  这个题目有点大了,只是从我个人的体会出发谈谈,有不对的地方,希望各位专家予以指正。
  
  前一段时间有个朋友感冒,事件起因是这样的,这是3月份的事。朋友是是给公司领导开车的司机,领导上哪司机也得上哪,领导打牌司机也得跟着打那种。我那朋友的毛病就是因为陪领导打牌打出来的,一连几天,几乎打通宵,第二天领导可以睡懒觉,司机可还得正常上班打卡。我朋友身体向来挺好,可几天下来顶不住,感冒发热。发烧39度,高热无汗,别人穿一件衬衣,他得在床上盖棉被,头晕起不来。
  
  朋友仗着身体好,扛了一天,扛不住了,上北大XX医院打吊针,打了两瓶,一瓶清开灵(中药西用的恶果,不知道害了多少人),一瓶抗病毒药(不知道具体名称,因朋友转述,未看病历)。吊针打下去,好一些,第二天不发烧了。以为好了,很高兴。可是第三天,发低烧37度半到38度,拉肚子,喉咙痛到讲不出话,人浑身无力。再上北大XX医院连续多天打针吃药,没有任何效果。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两个星期,其间医院无论使用什么药,都没效果。两个星期后才慢慢好起来。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我从中医的角度作一分析。首先是感冒的因,这种情况中医认为是外因作用于内因的后果。外因是正值春天,阳气上升,天气多变,不注意保暖。内应是过于劳累没注意休息,阳气不固外,风邪内侵而致。您看看,中医认为这两个因素共同作用才引致感冒发烧。再反思我们的抗非典,专讲外因,不考虑内因,也不知道断送了多少医务人员性命。
  
  中医怎么治疗这种风寒感冒呢,根据病人的情况属于太阳经证,外感风寒,高热无汗,当辛温解表,麻黄桂枝汤主之(“汤”是汤剂的意思,就是咱们喝的中药)。喝下去,汗出自然退烧,注意保暖,风邪一出,病情很快就能好。为什么这么说呢,风寒感冒的病因是外受风邪,阳气受阻,阳气不能正常上升,必然不断集聚而引致高热;又因阳气受阻不能卫外(抵抗外邪之意,通常老人怕冷,就是阳气不足也),人必然畏冷(中医称恶寒,太阳证的病机之一)。这就是为什么又发热又怕冷的缘故。中医怎么治疗呢,就是协助阳气冲破阻碍,阳气一通,高热自然降下来;阳气一通,重运全身,可以卫外,必然就不再怕冷了。麻黄汤的作用就在这里,就是让你辛温(更加发热)解表(让你出汗),汗出阳气跟着冲破阻碍,病证自然就好了。麻黄汤的作用就是让你大中午放在太阳底下晒,让你发热让你出汗。实际上病人就是需要发热出汗,要不干吗大热天盖被子。所以中医的疗法是一种顺势疗法。
  
  反观西医的疗法呢,病人阳气受阻,需要发热来协助阳气通,而西医给他注射清开灵,给他打抗病毒药(这种情况,我怀疑有多少成分是病毒作用!!!)。就好像一盆冷水当头淋下来,当然烧很快就退了(给你冷水淋的嘛),但病好了吗,我看未必。这就引外邪入内,这就是为什么低烧两星期,喉痛两星期,拉稀两星期(其实拉稀是好的,外邪入内,必须靠下法才能驱除出去,最怕是再给开止泻药,庸医杀人不用刀),还好没引致更严重的病症。我觉得西医是一种对抗疗法,你发烧,我想办法给你降热,给你打抗生素给你泼冷水覆冰块(你看中医哪有发烧覆冰块的)。
  
  您说就这简单的感冒治疗来说,中医有道理呢还是西医更有道理呢,中药快还是西药快呢?西药看似很快退烧,针一下去马上退烧,可是病人转为别的病证,两三个星期才能好起来。中医看病可能没有马上退烧,但他协助身体恢复正常状态,这就是中医特色。
  
  我个人的体会,学中医的入门是从看病不再从关注病毒、关注细菌,转而关注人体自身开始的。病毒、细菌到处都有的,我们不可能消灭所有的病毒、细菌。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我们的身体,我们身体有自然对抗病毒、细菌的本能,关键是你要让他正常运转和发挥出来。如果你的关注点放在病毒、细菌身上,今天一个SARS,明天一个禽流感,然后又不知道发现什么新细菌新病毒,你不看非典病毒今天一个变异,明天一个变异,现在已经有几百个变异了。今天非典来了不知道怎么治,明天禽流感来了又不知道怎么治。香港报纸评论我们非典治疗是“药石乱投”。如果张仲景在生,非得笑死不可。非典怎么防怎么治,禽流感怎么防怎么治,“伤寒论”写得明明白白。我们如果能多读读“伤寒论”,也不需要那么多人枉死,那么多鸡枉死,那么些果子狸成了替罪羊。大家一直关注非典,可是关注非典后遗症的人可不太多,您知道吗?经过非典治疗后,70%的患者骨质疏松,为什么?引外邪入内也,当初师父对于钟XX的激素疗法,就说了这句话。你以为治好了非典很光荣,可你害了别人一辈子。
  
  谈到“伤寒论”和麻黄汤,我还想起一些有关中医的题外话。本来我不够资格说的,我不是中医学院毕业出来的,我也不是中医师(没有学历,没有牌照)。我学中医也是从大学课本中医教材学起的,可是我发觉,学完“中基”、“方剂学”、“中药学”后,似乎学了不少东西,可是把握不了重点。根本就不懂得如何分析病情,如何诊病,如何开方。问题在哪?我师父曾经跟我说过,“桂枝汤”为“伤寒论”112条方之首,“伤寒论”一百多条方全出于“桂枝汤”,你只要学懂了“桂枝汤”,你什么方都能开了。为什么?因为“桂枝汤”包含的理在里头,你不单单是要背熟这方剂,你还得明理,这个理就是中医的理,万变不离其中。看看我们的教材“方剂学”对桂枝汤的论述有多少,一页多一点,两页不到。这就是群方之首,这怎么能让人学懂中医的理,反正我是没从教材里看懂。我想或许就是现在中医凋零的原因之一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