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唐代御史制度看审计对国家财政的“免疫系统”作用

 songsgt 2014-01-01
从唐代御史制度看审计对国家财政的“免疫系统”作用
刘玉(审计署重庆办)
 【时 间:2012年07月25日 】【来 源: 】【字号:   
  2008年,刘审计长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国家审计的本质是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2008年7月印发的《审计署2008年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把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作为今后五年审计工作总体目标的重要内容。国家审计将更加主动地发挥预防、揭露、抵御经济社会运行中的各类问题作用,促进财政功能平衡以维护国家经济社会的安全运行。“免疫系统”理论十分形象的概括了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审计的本质和功能,就像是人体免疫系统,当体内出现疾患后,自身就会进行自我调节,调动健康细胞清理隐患保护人的健康。审计的内涵,最初含义其实是指由会计人员以外的第三者通过查帐等方式对有关部门的财经活动进行审计监督。随着社会发展,审计工作不断发展,审计理念也不断发生变化。综观中国古代审计历史,虽然古代对审计没有十分明确的概念,但统治者在有意无意中都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履行着审计职责,我们可以视之为财政审计,下面就唐代御史看审计对财政的监督作用,作为对现今国家审计的借鉴。
  
  唐代御史监察制度比较成熟。御史台为中央监察机关,长官为大夫,次官为御史中承,御史台内设台院、殿院、察院三院,三院御史共司监察,各有侧重,互相配合,构成了一个严密的监督体系。史料记载唐代共计54次弹劾,其中27例涉及经济上的违法乱纪,可以看出御史主要针对财经进行审计监督。御史审计监督有四个方面的内容值得深思。
  
  一是监督户部、太府寺、司农司等重要财经部门。唐玄宗后期,御史台开始监察六部,对户部的监察主要就是审计国家财政总收支;而太府寺、司农司则是国家重要经济部门,尤其是太府寺的左藏是国家的金库,司农司的太仓是国家粮库,两者分担着封建政府金银谷物储藏的具体事宜,更需要加强监督,以防止仓库官吏的出纳不符制。唐代政府对户部、太府寺、司农司的监督一般是定期,采取事中审计的方式,如亲临仓库、监其出纳、防患于未然。正是御史对中央部门的监督卓有成效,这项制度才能终唐一世,持之以恒。
  
  二是弹劾纠察官吏的经济问题。其一是弹劾官员的贪赃枉法,如监守自盗、受纳货贿和克扣钱饷,这种事例在史料中最常见,《弹劾三》中27次涉及经济问题的弹劾有13次是贪赃。其二是规范财经财务制度收支上的不符制,如违诏征钱、违敕贡献、擅用官钱。这方面的问题在《弹劾三》中记载有7次。财经财务制度上的不规范有时涉及皇帝,御史为取信于民,照样秉公执法。柳晟、阎济美违敕贡献给唐宪宗,卢坦据理力争,皇帝接受其言,将二人所献上交国库,此举得到臣民的一致赞誉。对官员个人的经济监督是不定期的,并采取事后监督的手段,就是什么时候发现官员经济上有违法行为,就随时察访弹劾,对官员产生巨大的威慑作用,使之不敢轻易以身试法。
  
  三是监察地方官员。唐代御史对地方的巡视比汉朝刺史六条问事的经济审计成分大大增加。户口、赋役、籍账、农桑等,全部是封建政权赖以生存的基础,检查人员流动、籍账隐没是为了如实地征收赋税,加派徭役;察看农桑收成、仓库贮存是为了发展农业生产,保证封建国家收入。
  
  四是监督征税,监督铸钱业。唐代御史还充任盐铁史、钱税史、租庸史等各种任职,督察征税,加大对铸钱业的监督力度。唐后期因御史台人手不够,于是委任转运、巡院、度支代为察访,上报御史台。唐文宗开成四年,皇帝下令将三司和监院官正式纳入御史台的统辖,加强朝廷对地方财政财务的监督。宪宗和文宗两朝就有9位地方官员因经济问题被弹劾。
  
  历史可以借鉴,唐代御史在财经上的审计监督的巨大作用是毫无疑问的,以国家审计的视觉看,也是源远流长。御史台为中央监察机关,下设三院各司其职,正如审计署为国家审计机关,下设各个业务司专门对口审计;御史台监督户部、太府寺、司农司等重要财经部门犹如审计署依法监督国家其他部委的财政财务收支活动;弹劾纠察官吏的经济问题,犹如经济责任审计;监督征税、监督铸钱业和监督国家公共财政如出一辙。总而言之,无论是古代还是当今,国家审计在公共财政上的监督“免疫”作用是无可取代的,“免疫系统”理论就是当今国家审计理论的精髓,审计监督就是国家财政的360度全方位保护的安全“卫士”。(刘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