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习无止境 太极伴人生——虞志荣(雄伯)

 太极拳养生 2014-01-01

文/虞志荣(雄伯)

1946年我父亲在上海开一家小厂,当时我12岁,他送我去沪西体育场学拳。学的是抬腿、短打、小红拳、眼睛花等少林外家拳,打了六年多。当时自己以为了不起,有点头重脚轻了。1952年新春正月半,父亲叫我去拜师学打太极拳,我一时不理解,对父亲说,这个太极拳慢慢吞吞,不用力气有什么用?父亲对我说,太极拳厉害,你练那个劈劈啪啪的拳,才没有用。父亲这样教训我,心里当然不服气,只是不敢违拗,就跟他去拜了杨炳诚老师。

杨老师的师傅是张达泉,张达泉跟的是吴鉴泉师傅。当时杨老师在上海武术界颇有名气,擅长吴式太极拳,在随后的十年里,曾任上海市武术队教练,先后获得1958年全国武术运动会、1959年第一届全运会、1960年全国武术运动会等多项国内大赛太极拳冠军。

杨老师的吴式太极拳和传统套路相比有新特点。1959年第一届全运会召开前,上海市体委邀请华东地区太极拳高手齐集上海,选拔代表上海参加比赛的太极拳选手,最终选定杨老师。当时太极拳高手们一起对传统的吴式太极拳套路进行研究、分析,去掉不合理的动作,注入一些符合新时代运动审美的动作,杨老师就是凭借这创新的吴式太极拳赢得首届全运会冠军,所以这套拳也被称为带着时代记忆的海派吴式太极拳。

我开始学太极拳,因为有几年练武基础,进展还算比较快,两个月下来学完一套83式吴式传统太极拳。杨老师很喜欢我,我也进步快,常常被体育场内的人夸奖跟杨老师打得一样好,我知道父亲也很满意,但他脸上总是装出不满意,不是指出我这里不好、那里不好,说我打的拳形式样子模仿得像,实际还差得很远,上海俗话叫“一粒米笃粥,米气没有”。我嘴上不讲心里还真有点不服气。

记得是1952年“五一”节,晨练结束后,师兄弟们都陆续回去了,只剩下杨老师、父亲和我。大概十点钟,吃午饭时间尚早。父亲昨天已经和杨老师约好,今天请他在中山公园大门对面的兆丰饭店吃饭。当我们在一起聊天时,我心底的不服气冒上来了,上前对杨老师说:“杨老师,吃中饭时间还早,不如先到茶室喝杯茶吧。”说的当口,猛起双手将杨老师的两条手臂抓住,往上一提,杨老师纹丝不动,任我用劲就是抱不起来。

杨老师说,唉,你干什么,不可以的。边说边看看父亲,父亲对杨老师使了个眼色,只听见杨老师说,好,你要去,你就进去吧!说完,不知怎么的,我这个一米七十个头的人一个朝天跟头,刹那间就跌进了茶室,把里面的茶客一惊,然后哄堂大笑,杨老师和父亲也在门外哈哈大笑。我羞得面红耳赤,从地上爬起来,雪白的衬衫、背心都跌脏了。父亲进来对我说:“怎么样?我说你是‘一粒米笃粥,米气没有’,现在领教了?”杨老师过来亲切的问我,可跌痛了?我赶紧回答不痛。杨老师说下次可不许这样了。

我当时真是百思不得其解,老师把我轻轻一抬,我就弹出去了几公尺,顿时佩服了,心想太极拳太奇妙了,太厉害了。从此我用心学拳,早晨在公园跟师傅练,晚上跟到梵皇渡路梅邨练。从1952年到1961年整整十年,师傅和师母都喜欢我,我也学的刻苦认真,期间杨老师给我改了三次拳架子。所以,我后来常想,就像一个孩子一样,我学太极拳算是吃足了奶水营养。杨老师的教诲我至今十分感激,我们师徒关系也非同一般。那十年经历也让我对“太极十年不出门”这句话有了深切体会。

1962年,我到浙江海盐参加评弹团。作为评弹演员,我是到处演出、到处练拳,几十年从未间断。1970年我开始在海盐义务教拳,至今四十一年来坚持不缀,徒弟数百人。我看到跟我学拳练拳的人身体强壮,精力充沛,感到由衷高兴。尤其是这些年来地方媒体对我的报道带来的口碑,使我更享受教拳带来的充实,乐在其中。

俗话说活到学到老。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武术水平,更好传授太极拳,我努力走出去,请外面的名家高手指教,不断充电。2006年至2008年,我五次北上,参加第一到第三期“中华武术大学堂名家讲堂”学习,参加在京的交流表演,并在西安举行的演武大会上,获得了吴式太极拳一等奖,45式吴式太极拳、42式竞赛套路一等奖。《中华武术》创刊人、老主编昌沧与我合影留念,当场书赠墨宝“武之魂”。

下面是这些年我参加的武术活动和取得的成绩。

2006年5月在北京参加《中华武术》杂志、人民体育出版社举办,首期太极拳名家讲堂。南派吴式班主讲导师为马海龙(吴鉴泉祖师亲外甥,上海鉴泉太极拳社社长)。

2007年5月参加《中华武术》俱乐部交流研讨太会暨名家见面会,吴式太极拳45式获一等奖、42式竞赛套路获一等奖。在京期间得到了不同拳种交流的机会。

2007年8月参加中华武术大学堂第二期太极拳名家讲堂(在河南开封大学),通过吴式班主讲导师(北派)李秉慈,我对北派的优点长处有了全新认识,并在随后的练习中有所汲取。

在此次会上,李秉慈老师说他认识我打的这套拳,问我什么地方人,我答上海人,恩师是杨炳诚。李老师十分亲切地与我交谈了 1959年杨炳诚老师到北京参加全运会并夺得冠军的事。我听了非常感动,十分高兴。

2006年8月赴西安陵铜,代表海盐文体局参加陕西电讯杯首届中华武术传统拳演武大会,获一等奖。

2008年7月,在浙江嘉善,代表海盐参加嘉兴市迎奥运“拳王杯”武术比赛,吴式33式太极拳获第一名。

2008年9月,参加在北京举办的中华武术大学堂第三期太极拳名家讲堂。主讲导师是陈式班陈正雷。

2008年12月,参加在浙江平湖市举办的“金龙杯”浙江省传统武术锦标赛,获吴式33式太极拳第一名。

2010年7月,参加2010年第七届浙江国际传统武术比赛,获得吴式太极拳精华篇套路冠军,吴式竞赛套路45式和太极剑42式两项亚军。

2011年7月,参加第八届浙江国际传统武术比赛,获得吴式传统套路太极拳和吴式竞赛套路45式两个第一名,42式太极剑竞赛套路第二名。

2011年8月,参加第六节香港国际武术比赛,获得吴式太极拳精华篇套路、吴式传统竞赛套路,42式太极剑三项冠军。并参加武术段位制考试,通过了武术五段的技术评定。

我从2006年开始至今,通过学习太极拳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参加各项赛事获得了11枚金牌,3枚银牌。但参赛夺奖牌不是我的最终目的,自己练拳健身,老有所乐,并以此影响旁人,传授太极,使更多的人有健身体魄,是我的最大愿望。

参加全国太极拳名家讲堂让我获益匪浅,经众多大师的指点教诲,理论知识与实践水平都得到了切实提高,学到很多拳艺、诀窍,开了眼界,还交到了很多武林朋友、老师。现在想起来,对中华武术杂志举办名家讲堂深怀谢意。

我三次聆听了中国武术协会秘书长康戈武导师做的武术报告,对武术有了更深入的认知。还听了公安部高级教授韩建中老师的武术报告,其中提到的学武习武的人要树立“德艺双馨”的追求志向,深受鼓舞。

这两年参加浙江省武术比赛活动,认识了省武术协会主席陈顺安老师。陈老师平易谦和,对我们海盐尚未成立武术协会十分记挂,多次督促,希望我能为此尽力,把海盐武术协会成立起来。他的殷切期待鼓舞我为此努力。现在已向县领导汇报此事,得到县文体局积极支持,让我先筹备起来,争取今年内把协会成立。

下面我谈谈练习太极拳的体会。

十三势歌诀云: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我今年79岁,练了60年太极拳,教拳也有41年了。我身体健康,每次体检一切正常。一些难度较高的动作,我都能高质量完成,如:古树盘根、苏秦背剑、雀地龙、仆步下势、一字开等,这都是得益于恩师传授和自己常年不懈的锻炼。

我练拳坚持对立统一,也就是阴阳相济,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长期坚持一遍又一遍的练拳。拳打千万遍,就会出真知。就是必须心静体松,练拳先练心,修身养心,放松心神,清净下来体中空荡荡,方能体悟心体能知、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相济的道理。如起与落间、是阴阳关系,有起有落,慢起慢落,点起点落;分与合、进与退、左顾右盼、动与静、柔与刚、圆与方、快与慢、正与斜、内与外、呼与吸……都是对立统一,不断变化转换,正所谓阳则阴之、阴则阳之,阴阳平衡,拳就打得好。王宗岳拳论中讲:“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吴式太极拳特点柔软、轻灵、走弧线,天圆地方、内外兼修。练太极平衡好阴阳,就能起到健身祛病、心神安宁的延年益寿功效。松静平衡、阴阳平衡,超过世界上所有的滋补佳品,这是我六十年练拳的切身体会。

太极武术,博大精深。我要继续学习,采各家之长,坚持义务教拳,为全民健身活动出一点绵薄之力,为海盐的武术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导航1 - 双丰收 - 双丰收博客小屋
  

 

点击图片进入对应日志


“软件操作”模块代码复制处 - 海珠儿 - 海珠儿 blog

 
“软件操作”模块代码复制处 - 海珠儿 - 海珠儿 blog

 
“软件操作”模块代码复制处 - 海珠儿 - 海珠儿 blog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