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熊伟:抓紧创新驱动这个关键环节—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测绘地理信息发展研究中心

 金陵一棵树 2014-01-02

熊伟:抓紧创新驱动这个关键环节

来源: 测绘地理信息发展动态第63期 时间: 2013-05-24 15:44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吹响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集结号。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永恒课题,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是对重复、简单的劳动方式的否定,对已有工作方式的一种进步和突破,能够提升效率,产生新的动力或新的市场。在推动测绘地理信息事业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必须加强科技、资源、服务、管理等各领域的创新建设,以为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持续动力,以适应智慧时代下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效、智慧测绘地理信息服务的要求。

  一、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创新的突破升华

  纵观多年来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创新发展之路,离不开整个国家科技发展的大背景,离不开时代前沿技术的驱动。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可以清晰地看到,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电子技术、空间技术等现代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的测绘地理信息技术的变革、装备的更新,由此推动地理信息获取、处理、存储、管理与服务方式的跨越式发展,促进测绘地理信息生产与服务效率的大幅提高。

  历史经验和发展实践证明,加强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创新,必须深刻洞悉并密切结合未来科技发展方向,推动测绘地理信息技术与高新技术的融合、集成。可以预见,未来10年整个科技领域的创新发展将依然以电子信息技术、纳米技术、空间技术、光电子技术、生物技术等高技术领域为主导。为此,推动测绘地理信息科技术创新,必须深刻剖析这些技术领域与测绘地理信息技术的结合点,加强技术集成创新。

  长远来看,要加快将地理信息技术与云计算技术结合起来,构建云端地理信息数据存储中心和处理中心,大幅提升地理信息数据综合处理的速度和效能,并基于网络提供大量的基础性和个性化服务。将物联传感技术与地理信息技术进行融合,使所有的测量仪器设备都具备联网和互识别功能,构建一体化的测绘地理信息传感网,改进测绘地理信息的生产方式。将嵌入式计算机技术、光电子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集成起来,发展轻易便携式的、安全可控的网络终端数据调用设备,为推动和促进地理信息数据的开发利用提供重要工具。将移动互联技术与地理信息技术进行融合,借助4G 甚至5G 的高速无线网络环境,不仅能有效提升地理信息的“流通”能力,大幅缩短应急状态下地理信息的制作与提供时间,而且使得利用移动设备能够随时随地快速便捷地从互联网获取地理信息服务。将三维可视化技术与地理信息技术融合起来,更加真实地将现实世界以三维地理空间模型的形式展现出来,使得能够全方位、全视角地分析研究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关系,提供更加科学全面的信息知识。

  二、地理信息资源建设的全面深化

  从测绘地理信息的内涵上讲,地理信息资源建设将始终是测绘地理信息工作的重点。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需求的变化,这一测绘地理信息工作的重点必须在建设内容、建设方式等方面不断地做出应对和改变,以适应经济社会各个阶段发展的实际需要。

  (一)拓展地理信息资源的建设点

  在地理信息资源建设中,比例尺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是现实世界到模拟世界的转换尺度。离开了比例尺,也就无法将现实世界真实地呈现到可视化的载体上(纸张、电子屏)。开展地理信息资源建设必须以确定的比例尺为前提,而比例尺的确立是以满足实际需要为基础,不同的需要决定了在不同的尺度范围内开展地理信息采集,进而决定了地理要素信息在地图呈现上的详细度。对于同一地理要素,其在大比例尺地图中呈现的信息要比在小比例尺地图中更加详细。但是在某一时间点,这一地理要素固有的位置、形状、大小及属性信息在现实世界中是唯一的,不会因为比例尺的不同而发生变化;而且属性信息在不同比例尺中的呈现是唯一的。

  为此,在拓展地理信息资源建设点方面,要牢牢把握上述的基本理论,更加注重地理要素的种类拓展和细节信息采集,加强地理变化信息监测。概括来说,地理信息资源建设就是要更全、更精、更细、更新。“全” 就是要实现对所有地表人工设施或自然地理要素的测量,丰富地理要素种类,比如可以增加公交车站、红绿灯设施、收费站、报亭等的信息采集;“细”是要不断扩展地理要素的属性信息,不仅包含建筑物的名称、用途等基本信息,还要挖掘其与经济、人口、社会等方面的关联信息,更贴近实际生产生活需要;“精”就是要按需对特定地理要素进行全方位监测,比如对我国城镇化建设中涉及的土地使用、生产力空间布局、区域人口密度等关键信息的跟踪监测与定向监测;“新”就是要为地理要素注入更强的时空元素,适时掌握地理要素的变化信息,比如某个地方新开通了一条公路,新建了一个银行,学校校址变迁,地物名称更改等,就要通过测绘及时反映这些变化。

  (二)不断创新地理信息资源建设机制

  从理论上来说,只开展大比例尺的地理信息资源建设工作就足够解决各级比例尺地理信息资源建设的问题。然而,在实际的资源建设中,由于大比例地理信息数据采集的巨量工作任务和数据复合更新要求与财力物力人力始终相对有限形成的绝对矛盾,使得这一理论难以成为现实。不过,在实际的地理信息资源建设中,应尽可能地放大这一理论的指导意义,巩固“以大建小”的理念,利用资源建设资源,不断提高地理信息资源建设的效率。

  从根本上来说,地理信息资源建设是一项生产任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任务完全可以交由市场来做,然而鉴于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包含重要的位置信息,涉及国家安全,长期以来都是由政府单位来从事。不过,笔者认为地理信息资源建设可以通过引入良性的、合理的市场竞争机制来运作,对于涉及的安全问题,可从测量仪器、存储介质、人员监管、流程监控、安全技术、协议制度、法律责任等方面加以最大化的约束,赋予地理信息资源建设单位生产权和有条件的使用权(需通过政府部门的批准才能使用),政府通过采购或购买服务等形式来推进这一工作。

  从客观上来说,在分级管理、分级投入和国家财力相对有限的情况下,加快实现各级比例尺地理信息资源对我国国土的全覆盖和及时更新是一项重大难题。鉴于此,应放宽思路,广泛利用外界力量来补充解决这一难题。可积极吸收社会资本参与地理信息资源建设,在运行机制上给予多方面的政策优惠和进行合理的限制,比如赋予投资方对基础数据的终身无偿使用权,但在数据使用之前,包括数据销售、数据用途、数据安全处理等,必须征求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

  三、测绘地理信息保障服务的质变改进

  现代社会已步入网络化、信息化时代,正在逐步向智慧化时代迈进,测绘地理信息开始面临着为经济社会快速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加智慧服务的新挑战。面对新的挑战,必须在测绘地理信息服务产品、服务方式上做出新的变化和突破,与时俱进地满足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现实需要。

  (一)形成多层次的测绘地理信息产品体系

  多年来,测绘地理信息领域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地理信息资源,然而一直都存在资源开发利用不足的问题,测绘地理信息产品种类也较为有限。笔者认为核心问题在于对市场需求把握不足,资源流通能力不强,缺乏科学的产品定位。为此,应针对市场需求特点,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初、中、高级产品体系,每一级产品都有着巨大的市场,不可或缺。初级产品对应着“初始”地理信息数据、元数据成果目录等,这些东西不需要经过加工或者经过简单加工就能形成一级产品,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而关键是要让其流通运转起来。中级产品对应着对地理信息资源进行一定程度加工而形成的地图产品,比如纸质地图、互联网地图、触觉地图、声像地图、导航地图、专题地图、卫星影像图、航空影像图、数字线划地图(DLG)、数字正射影像图(DOM)、数字高程模型(DEM)和数字栅格地图(DRG)等,以呈现地表人工设施或自然要素的空间位置、形状、大小和基本属性等信息为目的。高级产品对应着以地理信息资源深层次开发利用为目的而形成的地理空间分析报告、专题地理信息应用系统、智能化导航系统、三维地理空间辅助模型等,比如为合理规划和配置某一地理空间范围内的空间资源而建立的地理信息分析系统,挖掘地理信息与人口、经济、统计、交通、物流等方面的关联关系而形成的地理空间分析报告。

  (二)打造快速便捷的测绘地理信息产品流通渠道

  从根本上来说,提供测绘地理信息智慧服务不仅体现在服务内容上,而且还体现在服务手段上。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电信网、移动互联网、卫星网、物联网等网络的快速发展,为加速测绘地理信息产品的流通,提升测绘地理信息的服务效能提供了重要条件。基于此,笔者认为应该加快构建基于网络云端的测绘地理信息服务模式,大力发展高效智能化网络终端,发展嵌入式地理信息系统,使用户基于网络终端能够远程调用测绘地理信息数据、产品或者获得所需的地理信息服务,最大化地降低用户的时间成本、物流成本等,大幅提升测绘地理信息的服务效能。比如某一用户有地理信息数据更新需求,通过为其提供基于网络的安全可控的专用设备,使其能够按需远程调用相关数据,而不是每次都要到数据存储单位去拷贝相关数据。另一方面,也可积极利用电子商务营销手段,加速测绘地理信息产品和服务的流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