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代文人书法之六十二???元代文人书法理论

 白罂粟 2014-01-06

元代文人书法理论

 

元代书坛复古风盛行,与书坛尚古理论的引导是密不可分的。书论多以赵孟頫“结字因时相传,笔法千古不易”为理论核心,重拾被宋人抛弃的书道传统矩范。其理论篇章数量上远不及唐宋,然在法度的深掘上远胜前人。赵孟頫虽为书坛盟主,并无理论著作传世,其主张大多散见于其在前人法书的题跋之中,在此不作赘叙。

历代文人书法之六十二 <wbr> <wbr> <wbr>元代文人书法理论
                             元  赵孟頫  兰亭十三跋(局部残片)

郝经(1223—1275)元初名儒。字伯常,祖籍泽州陵川(今山西陵川),生于许州临颖城皋镇(今河南许昌)。郝经祖上八世均以习儒授课为业,自幼喜好诗文,家学渊源深厚。他二十一岁时应顺天左副元帅贾辅之邀,到其府上的万卷楼中和堂执教家馆,数年后又受聘到顺天军民万户张柔家中课读张氏子弟。1256年受诏于忽必烈。1260年,赴南宋议和,被权臣贾似道秘密囚禁16年,即著名的郝经南囚,时人称之为南国苏武。1274年赵宋崩溃之际,郝经被救,北归后的第二年七月便去世。作为政治家,郝经反对“华夷之辨”,推崇四海一家,主张天下一统;作为思想家,郝经推崇理学,希望在蒙古人汉化过程中,以儒家思想来影响他们,使国家逐步走向大治;作为学者文人,通字画,著述颇丰,收于《陵川集》中。

郝氏重视书法艺术创作主体内在修养的锤炼,且将充实学养的范围限定在理学思想之内。在谈到书法学习的对象和过程时,他提出了完全理学化的秩序。其《移诸生论书法书》一文认为:“今之为书也,必先熟读六经,知‘道’之所在。尚友论世学古之人,其学问,其志节,其行义,其功烈,有诸其中矣。而后为秦篆汉隶,玩味大篆及古文,以求皇颉本意,立笔创法,脱去凡俗,然后熟临二王正书……以正为奇,以奇为正,出入二王之间,复汉隶秦篆皇颉之初,书法始备也。”阐明“道”即修养实为学习书法之内门功夫,而书技不过个人修为外化也。

而在其《叙书》中,郝经详叙书体源流,列举擅长各体的书家与名碑,认为“凡学书须学篆隶,识其笔意,然后为楷,则字画高古不凡矣!”并详叙各体审美标准,颇具辩证思想:“太严则伤意,太放则伤法。工而不巧,拙而不恶;重而不滞,轻而不浮;笔死则痴,笔缓则弱,笔疾则浅,笔侧则偏。心正则气定,气定则腕活,腕活则笔端,笔端则墨注,墨注则神凝,神凝则象滋。无意而皆意,不法而皆法……功夫到则自造微入妙,穷神知化矣。”此意为书出乎道,亦终归于道。

 

韩性(1266年—1341年),字明善。元代绍兴(今属浙江)人。浙东理学家。生于元世祖至元三年,卒于惠宗至正元年,年七十六岁。天资聪敏,七岁时读书数行俱下,日记万言。九岁为文操笔立就,文意苍古;及长博综群籍。以讲学为业,四方学者多受业其门。隶卒厮役,皆称韩先生。据说他曾收王冕为徒,授以《春秋》。荐为慈湖书院山长,谢就。及卒,月鲁不花请于朝,谧庄节先生。性文辞博达儁伟,变化不测,自成一家。著有《竹斋记》、《礼记说》四卷、《诗音释》一卷、《书辨疑》一卷、郡志八卷及《五云漫稿》十二卷,并传于世。《元史·儒学传》有传。

 韩性善书,曾题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残稿:“其以牍背起稿,可见其俭;字必端谨,可见其诚;事而书之,该以一二字,可见其博;纸尾谢状词,虽平常字,亦出于手书,可见其遇事之不苟也。”其于书法更自有主张,他的《书则序》从体、理探究书法有云:“书果有则乎?书,心画也。短长瘠肥,体人人殊,未可以一律拘也。书果无则乎?古之学者,殚精神,糜岁月,临摹仿效,终老而不厌,亦必有其道矣!盖书者聚一以成形,形质既具,性情见焉。异者其体,同者其理也;能尽其理,可以为则矣。”似与赵孟頫“用笔千古不易”之说有异曲同工之旨。其又云:“由是而降,人益事书,其资善书者,又好为甚高之论,以为师心自用,足以成家,何必为是拘拘也。其性质性情,跖戾昏惑,前不则乎古,后不足为来者则,书道之中绝,以是也。”其已意识到抛弃书法用笔此一规律性法则,将导致书法的消亡。此已提升到书道兴衰的高度,于今仍有借鉴意义。

 

郑杓(生卒年不详),元代书法家,字子经,仙游人(今福建莆田),一作罗源人,与陈旅为文字友。泰定中辟南安儒学教谕,能大字,工八分,精小学,著《衍极》,论篆籀以及书法之变,宣抚使齐履谦上之朝廷,上行"衍极堂"以藏其书。写法古奥,多用对话体,参用了杨雄的《法言》体制等。

《衍极》共五篇,由《至朴》、《书要》、《造字》、《古学》、《天五》构成,广涉书史、书体、书家、碑帖、笔法诸方面。因京口李齐(仲思)所作序文有延祐七年款识,大约成书于延祐七年(1320)前。《衍极》各篇无有严谨的逻辑关系,似无序次,许多观点言辞简古,晦涩难懂。故后有刘有定者,详加释注,始能明其意义,并加以拓展论述,该著才得以暂放光芒。《衍极》旨在恢复业已为人鲜知的古法,认为这一法则融合“不偏不倚”、“中庸之为德”的儒家理学,欲以“中之至”的理论纠正“时弊”,贬意尚法,力主人们回归晋唐,上追秦汉,期望学书者走上正途。其所推演的法则已非单纯之书道古法,而被引申附会到人伦道德的层次,重重打上朱程理学的烙印,是元代书法理论的典型。《衍极》深重影响元季书坛,终成元晚明代书学发展的理论障碍。

 

释溥光,元僧,俗姓李,字玄晖,号雪庵,山西大同人。能诗文,精书善画。书工真、行、草诸体,尤善作大字。深受赵刮顷赏识,荐之于朝,特封昭文馆大学士,赐号玄悟大师。明人李东阳《怀麓堂集》中记:“赵松雪过酒肆,见廉字,驻视久之,谓:当世书无逮我者,而此书乃过我。”酒肆幌子上的大字,即释溥光所书,可见赵孟颊对释溥光大字的评价之高。

释溥光既是位书法家,又是书法理论家。他著有《永字八法》、《雪庵字要》(又称《雪庵大字法》)等。其中《雪庵字要》专论大字榜书艺术,涉及执笔、用笔、结构、形势、工具及审美诸方面。如论学习大字的途径:“凡学书大字者,必当学书小字端楷,而无偏促粘滞之病,然后自小而渐,可至于大也。”如论大字的审美:“威严雄壮最为奇,均称肥兼密更宜;大小浓淡精嫩病,若歪或散亦非为。”如论执笔与运毫:“先当身正次手直,肘腕功夫肩臂力;虎口凤眼大小推,仰阴笔分复阳笔。”历代文人书法之六十二 <wbr> <wbr> <wbr>元代文人书法理论
                                     元  释溥光  心经

释溥光对榜书的另一大贡献是对工具使用的突破。在一次酒醉后,释溥光应朋友刘景之请书写“东山清致”四个大字,但手头没有足够大的笔笔,便将衣襟裹起而书,书后复视,“其字美甚,有苍劲古雅之趣,因此常以布书,日久而精妙入神,取以‘永’字为法,设其四式,名曰‘卒襟字法 ’也。”释溥光根据自己长期的实践经验,尝谓“大抵四尺以下者,有草笔可以书之;五尺以上者,须用此布法而书之;然则自一尺至二丈者,皆可书也。”后代书大字有裹以绸、绢、布、绵纱等为笔者,皆受“卒襟”法影响。释溥光有“用布八法歌”、“卒襟五法歌”、“卒襟永字八法歌”等歌诀,凡皆经验之谈,有益于后学。

释溥光主张榜书当以神气自然为上。他说:“若论乎布置均称,收敛紧密奇巧者,此无难事。乃学力之所至与未至耳!至于筋骨神气苍劲清古者,人罕能之。有自幼至老而不可得之者,有之未久而变化中得之者,有学之久而积累中得之者,此皆出于笔力自然至妙,而非人力之所能也。古云:明理难,学书亦不易耳。”在此,释溥光提出了除天份以外,还有功力、学养与创新对大字榜书艺术的重要作用。其书法认识水平已远超当世,实在难能可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