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精选好题,直击考点

 龙溪舟子 2014-01-08
【历史】精选好题,直击考点
     【历史】精选好题,直击考点 
【调研1】(河北省唐山市2014届高三上学期考试)在秦初,七夕是一个禁忌日,汉代由凶时恶日转变为良辰吉日,有七夕节之说,但它是女性节日,女性庭院之巧是主要节日习俗,伴随着七夕节日的是中国古代四大传说之一“牛郎织女传说”,直到明清时期这一情形也没有太大的变化。20世纪末,有人提出将七夕节作为中国情人节、感情节的说法,2005年全国政协委员提议将七夕定为中国情侣节。这些变化
A.反映了民众精神情感的需要               B.反映了节日是可以改变的
C.反映了农耕文明向近现代文明过渡       D.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解析】本题以中国传统节日的变化来考查文明的转型。由材料可知,在古代中国,七夕节与“牛郎织女”的传说密不可分,且节日的主要习俗是“女性庭院之巧”,据此可知该节日反映的是古代男耕女织的基本经济形态。而到了20世纪末,该节日的内涵发生了变化,被定性为情人节、感情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受西方文明的影响。20世纪末以来,西方节庆文化进入中国,情人节受到年轻人的追捧,人们发现中国传统的七夕节中有两情相悦的元素,于是对七夕进行改造,有意识地遗忘乞巧节俗,而注重男女相会的传说,故提出将七夕作为中国情人节的建议。据此分析四个备选项,A、B反映的是表面现象;D项说法过于牵强。七夕节的演变反映的是传统文明向近现代文明的过渡,故C符合题意。
【反思领悟】本题的新颖之处在于以社会史观的角度来考查现代化史观的内涵。史观问题是近几年高考的热点,也是学习中的一个难点,原因就是它涉及的知识面很宽泛,具有很大的跳跃性。新史观在高考中常见的考查方式有两种:一是给出一段史料,判断它属于哪一种史观;二是要求运用多种史观分析某一历史问题。无论哪种考查方式,都重在考查学生对史观概念的理解。这就要求学生了解史观的含义,并熟练掌握教材知识,能运用相关理论解释历史问题,即学会讲道理。针对这一问题,“能力大突破”中选择题部分的“模板4”有详细的叙述,同学们可以参考一下。
【调研2】(绵阳市高中2011级第一次诊断性测试) “政治权力型经济在中国历史上表现得最为突出,最为典型。”这种经济形式在古代中国的表现有
①重农抑商 ②盐铁官营 ③“海禁”政策 ④夜市出现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信息以及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题干中的关键词“政治权力型经济”的含义。这一概念的本质含义是中国古代的封建政府对经济的管理或者调控措施。重农抑商、盐铁官营、“海禁”政策皆体现了古代封建政府对经济行为的管理与调控。战国时期,随着封建制度逐渐确立,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就开始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并且为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沿用;盐铁官营是政府的经济垄断行为,实际是封建国家实行的一种特殊的经济政策,教材中明确记载是从汉武帝时期开始实行的;明朝初期由于东南沿海倭患猖獗,统治者害怕敌对势力勾结倭患,危及统治,故实行“海禁”政策,清初为了对付沿海的抗清斗争,政府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而夜市则是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而出现的,是城市商品经济发展活跃的表现。故④不符合要求,答案为C。
【技巧点拨】学生做错此题,多是对“政治权力型经济”这一概念不理解。而我们分析四个选择肢可以发现,重农抑商、盐铁官营、“海禁”政策都是政府主导下的经济政策,而夜市的出现则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如果对它们进行归类的话,那么①②③就属于“官方”行为,④则属于“民间”行为,所以可以判断④与其他三项不是一个类型的,要排除。这样就很容易确定答案了。
另外,该试题通过恰当的形式把教材中的许多知识点有机结合起来。此题通过题干中的关键词“政治权力型经济”把古代中国重大的经济政策有机结合起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综合运用的能力,这样的试题在平时训练中要给予重点关注。
【调研3】(上海宝山吴淞中学2014届高三月考)1534—1800年,中国金与银的比价从约1∶6.36变为1∶15.4,该情况发生的原因是
A.丝茶畅销,白银流入中国   B.鸦片走私,中国白银外流    
C.殖民活动,欧洲掠夺黄金   D.工业进步,欧洲倾销商品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阐释和说明事物的能力,试题的难度比较大,考查的能力层次较高。1500年前后,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方殖民者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殖民扩张与殖民掠夺。题干正是以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作为背景材料的。西方殖民者从美洲和东南亚等地把白银带入中国,在中国大量购买土特产品,从而使中国白银的数量不断增加。大量白银流入,导致明朝黄金与白银的比价不断拉大,故答案为A。选项B是在鸦片战争前夕由于鸦片走私,大量白银外流出现的情况,其结果是导致“银贵钱贱”。鸦片战争前,西方列强尚未打开中国的大门,选项C错误。选项D是鸦片战争后出现的经济现象。
【训练指津】同学们平常解答完一道试题后,不能由于一次性做对了就认为万事大吉了。我们解题的目的其实在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通过此题的训练应当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如新航路开辟的过程与影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出现、明朝中国的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鸦片战争的背景、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等。通过一道试题的训练,带动对相关知识的学习理解,这样能更好地提高对知识的综合运用水平。
【调研4】(自贡市2014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近年来,对洪秀全及太平天国评价问题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过。胡绳说:“从所代表生产关系来说,资产阶级是一比农民阶级先进的阶级,但从反帝反封建的积极性上说,农民阶级远远超过资产阶级。”这一评述体现的史学观点是
A.革命史观       B.社会史观  
C.全球史观       D.现代化史观
【解析】此题解题的关键点是要分析题干论述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从论述问题的角度看,题干分为两个角度,首先是从生产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资产阶级比农民阶级先进。由于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在近代已不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而资产阶级代表了近代工业化大生产的发展要求,代表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先进的阶级。其次是从革命的积极性角度分析问题,认为农民阶级受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双重压迫,革命性强。而中国近代的民族资本主义由于诞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殊的社会形态中,民族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及外国资本主义势力有天然的联系,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革命性远不如农民阶级。根据上述分析可知,本题选A。
【反思领悟】这是一道考查学生史学观点的试题,设计者通过试题巧妙地考查学生的四种历史观点,这是本题的精华所在。关于太平天国运动,高考的考查主要集中在:(1)从现代化史观的角度评价太平天国运动,近几年高考试题开始辩证地评价太平天国运动,很多高考试题重点考查其存在的问题;(2)太平天国运动期间爆发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西方列强对太平天国的态度也有一个变化的过程,很多高考试题要求学生认识西方列强对太平天国态度变化的真实目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