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岱庙

 冬天的虎丘 2014-01-09


               北行记(17)鈥斺斍Ч裴访

            岱庙
北行记(17)鈥斺斍Ч裴访
        从泰山岱顶经十八盘一路而下,其间奇峰夹道,青溪鸣涧,松柏旁逸,幽谷传响,至岱宗坊,不远处有一座宏伟壮观的古建筑群,即是岱庙。岱庙是历代帝王为泰山封禅祭天、举行大典之地,城垣巍峨,城门雄伟,红墙黄瓦,其皇家风范足以让人肃然起敬。

 

    这是我第二次游览岱庙。二十几年前初游岱庙,其古朴庄重和丰富的历史碑碣,尤其是秦刻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岱庙之称作庙,又不同于一般的庙宇。古称东岳庙,或泰庙,供奉的是东岳泰山之神,被称作“东岳仁圣帝”,历史之悠久,可追溯至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秦既作畤,汉亦起宫”,史籍记载了岱庙修筑的年代。而后,历代不断扩建重修,形成现在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

 

    北行记(17)鈥斺斍Ч裴访我国古代,不论风景名胜,寺庙道观,除沾尽天地精华之气外,还均寓之以德,即有一种精神的寄托和崇拜,这就是孔子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境界。岱庙同样给人一种敬畏之感,那就是泰山“五岳独宗”的神圣和所蕴涵的中华民族之魂,所以,岱庙已被纳入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令世人瞻仰。

 

    从岱庙始,穿过岱宗坊,自古被作为攀登泰山的起点,而经一天门和相传曾留下孔子足迹的“孔子登临处”而上,泰山千姿百态的瑰丽景色便会如一幅画卷向人们缓缓地打开。矗立在泰山脚下的岱庙,千百年来,以其庄严肃穆和古朴厚重,与岱顶遥遥相对,形成一道自然和人文紧密结合的完美景观。

 

    从岱顶下山至岱庙,我们花了三个小时,待进入游人稀少,秋色满庭的岱庙里时,只觉一阵清幽旷古之气扑面而来。坐在绿丝垂挂的藤廊里小憩,恍惚间又见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在此封禅祭天的盛景。

 

    身旁即是重檐庑顶,雕梁画栋的天贶殿。天贶殿是岱庙的主体建筑,宋真宗于1009年为答谢天帝赐“天书”,封禅祭泰山神而建,其名“天贶”即上天赐与之意。这座与北京故宫太和殿、曲阜孔庙大成殿相媲美的天贶殿,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宫殿式建筑,建筑之宏伟,雕饰之精美,更令人赞叹不已。游人进殿参观,须穿一次性鞋套,可以看出岱庙管理方对历史文物保护之用心。

 

    天贶殿迎面供奉东岳大帝,东、西、北三面墙壁均有巨幅彩绘壁画,描绘泰山神出巡的盛大场景,名为《泰山神启跸回銮图》。环视这依旧色彩艳丽的宋代壁画,画中青峰秀木,溪流萦绕,列队人马千姿百态,眉目传神,笔法雄浑细腻,堪称宋代壁画艺术的精品之作。殿前有高出地面的宽阔露台,在这里,曾有72位皇帝在此举行过盛大的封禅大典,其庄重虔诚和宏大的场面似乎能随我们的漫步在想象中浮现出来。北行记(17)鈥斺斍Ч裴访

     殿前两侧,各有一株高大的银杏树,树干粗大,森郁庭宇,须数人方能合围。时已是金秋时节,尽管树叶还未完全变黄,于茂密的枝叶间已能见银杏果实累累,偶有秋风吹拂,便不时有银杏果掉落而下,几个妇女在树下寻觅捡拾着。这被称作“公孙树”的银杏,为清代补植,也经历了三四百年的岁月,如若宋代建天贶殿时所植的银杏树还活着,那就是千年古木了。先人栽树,造福子孙,我们感受到一种人文的延续。

 

    在岱庙,随处可见留着历史信息的碑碣,一通通高大挺拔的龟蚨螭首碑刻,很自然地把我们带到遥远的年代。这些被称为“历史的石书”的碑刻,有一些原是设置在泰山各处,后来移置于岱庙集中保存的,如今,自秦汉以来的150多块石刻矗立于殿宇和松柏之间。琢磨辨认这些以真、草、隶、篆书写的历代为祭泰山的告示,或重修岱庙的记铭,宛如进入中国传统书法艺术博物馆,是一部中国石刻艺术的发展史。当我看到斑驳离离、裂隙遍布的唐宋石幢和巨碑螭首上镌刻的“大唐”、“大金”、“大宋”、“大元”或明清等年代时,思绪也不由随碑文飘向历史的深处。虽然不能将这些碑刻一一辨读,但从众多高低不一、大小不一碑刻上的文字,已能感受到祖先对泰山的崇敬和中华人文精神的传承。

 

    秦刻石无疑是让我念念不忘的。二十多年前首访岱庙,就被这块我国最早的文字石刻所震撼,多么难得的一块石刻啊!那时我曾留下一首诗:“秦帝东巡祭泰山,刻石记铭李斯篆。漫漶残迹仅十字,依稀辨读两千年。”已记不清秦刻石在何位置了,但顺着岱庙内的指示牌,终于又得以重睹。据《史记. 秦始皇本纪》载,始皇东巡刻石七种,即峰山、泰山、琅琊、芝罘、碣石、东观、会稽,惜已无存。曹孟德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句,所指碣石,即为秦始皇东巡时所留。

 

    北行记(17)鈥斺斍Ч裴访中国最早的碑刻为周秦时代的石鼓文,为上小下大,上圆底平,周身为圆形或椭圆形,文字环刻于周围,称之为“碣”。现存秦碣为秦二世于公元前209年封禅祭天时,命丞相李斯以小篆体刻书,原立于泰山顶玉女池始皇石刻之旁,两千多年来历经磨难,残碣后被移置岱庙“凿石为屋”予以保护。

 

    北宋(1008年)刘跂《秦篆谱》记载,秦碣石有“篆字二百二十有二,其可读者百四十六。”可至清代乾隆年间毁于火灾,后寻得残石,仅存李斯篆刻十字,清人曾赞曰:“零星两片石,卓越二千年。”如今,隔着玻璃保护罩,依稀仍能辨认出残石上李斯留下的十个圆润秀丽,由石鼓文过渡为秦小篆的遗迹,这也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书同文”的代表作!

 

    与古碑碣相伴的,便是同样见证沧桑岁月的古木。除枝繁叶茂,华盖广亩的银杏外,在岱庙西侧的唐槐与东侧的汉柏,无疑又构筑了一道让人叹为观止的风景。树瘤累叠,苍硬似铁的唐槐,距今已1300余年,原树早已枯死,后又奇迹般地于枯干内萌发出新枝,方才生生不息,被世人誉为“怀中抱子”。

 

    而与西侧唐槐遥相呼应的是位于东侧的汉柏。传为汉武帝登封泰山时所植,已历经两千多载的风雨,现仅存五株。《泰安县志》载:“汉柏,在岱庙炳灵宫内,树身扭结上耸,若虬龙蟠旋,苍古葱郁,莫可名状。”古人曾以“苍皮溜雨,秀荫重城,翠叶迎风,香通古殿”来形容汉柏的风姿。自古陵园庙宇多植柏,那些森森古柏更增添了一份肃穆,一份幽静。如今,我们与汉柏只隔栅栏相望,触手可及。看着这几株经过两千多年风雨摧残和多次战火洗礼的古柏,一种怀古之情油然而生。那株已死去了的古柏,筋骨袒露,仍保持着它昔日潇洒向上伸展的姿态,像一首凝固的诗,悄声地诉说流逝的岁月。另几棵古柏却苍劲拥翠,粗壮嶙峋的身姿上,还萌发新绿,仍富有天骄古茂之态,是否也得益于泰山的滋润和灵气?汉柏院碑刻林立,给后人留下许多感叹。

 

    岱庙以皇家宫城式建筑,以中轴线延伸,四周城门相套,殿宇大都对称,漫步至后院,铁塔和铜亭便引人注目。望着一座并不高大的铁塔,心想这一定也是有来历的,石基座上,只见三层铁铸塔在阳光下发着黑褐色的金属光泽,上部平坦无顶。看介绍,方知铁塔为明嘉靖年间铸造,原高十三级,造型雄伟古朴,周身遍刻当时捐资者的姓名和籍贯,抗日战争中被日本飞机炸毁,仅存三级,于1973年从泰安城天书观移置岱庙,成为岱庙又一道历史景观。北行记(17)鈥斺斍Ч裴访

     与铁塔像对应的,是铜亭。铜亭建于明代万历年间,重檐庑殿鎏金顶,仿木结构均为全铜铸造并装配而成,至今门窗均能捭阖自如,工艺精巧,金碧辉煌,所以历史上又叫“金阙”。我曾游览过昆明鸣凤山、山西五台山和湖北武当山遗留的国内著名古代铜亭,所以对铜亭并不感陌生。据介绍,铜亭原安置在岱顶碧霞祠内,亭内祀元君铜像,于七十年代移置岱庙。

 

    时已午后,金秋的艳阳仍十分热烈,走进铜亭,依槛而坐,一阵清幽袭遍全身,让人神清气爽。向北望去,石骨峥嵘的泰山巍然屹立在眼前,在蓝天娇阳下显得更加雄伟挺拔。几个小时前,我们还站在岱顶巅峰之上,而现在,我们又仰望岱顶,与泰山对视,这时的心情与李太白“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何其相似乃尔!岱庙让我们增添了对泰山的敬仰,也增添了一份留恋。

 

北行记(17)鈥斺斍Ч裴访
从岱庙始,穿过岱宗坊,自古被作为攀登泰山的起点
北行记(17)鈥斺斍Ч裴访
坐在绿丝垂挂的藤廊里小憩,恍惚间又见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在此封禅祭天的盛景
北行记(17)鈥斺斍Ч裴访
天贶殿是岱庙的主体建筑,宋真宗于1009年为答谢天帝赐“天书”,封禅祭泰山神而建
北行记(17)鈥斺斍Ч裴访
时已是金秋时节,尽管树叶还未完全变黄,于茂密的枝叶间已能见银杏果实累累
北行记(17)鈥斺斍Ч裴访
天贶殿东、西、北三面墙壁均有巨幅彩绘壁画,描绘泰山神出巡的盛大场景,名为《泰山神启跸回銮图》
北行记(17)鈥斺斍Ч裴访
画中青峰秀木,溪流萦绕,列队人马千姿百态,眉目传神,笔法雄浑细腻,堪称宋代壁画艺术的精品之作
北行记(17)鈥斺斍Ч裴访
铁塔为明嘉靖年间造,原高十三级,周身遍刻当时捐资者的姓名和籍贯,抗日战争中被日本飞机炸毁,仅存三级
北行记(17)鈥斺斍Ч裴访
铜亭建于明代万历年间,重檐庑殿鎏金顶,仿木结构均为全铜铸造并装配而成,工艺精巧,历史上又叫“金阙”
北行记(17)鈥斺斍Ч裴访   北行记(17)鈥斺斍Ч裴访
在岱庙,随处可见留着历史信息的碑碣,一通通高大挺拔的龟蚨螭首碑刻,很自然地把我们带到遥远的年代
北行记(17)鈥斺斍Ч裴访   北行记(17)鈥斺斍Ч裴访
当我看到斑驳离离、裂隙遍布的唐宋石幢和巨碑螭首上镌刻的“大唐”、“大金”、“大宋”、“大元”或明清等年代时,思绪也不由随碑文飘向历史的深处
北行记(17)鈥斺斍Ч裴访   北行记(17)鈥斺斍Ч裴访
这些被称为“历史的石书”的碑刻,有一些原是设置在泰山各处,后来移置于岱庙集中保存的
北行记(17)鈥斺斍Ч裴访   北行记(17)鈥斺斍Ч裴访
今,自秦汉以来的150多块石刻矗立于殿宇和松柏之间
北行记(17)鈥斺斍Ч裴访   北行记(17)鈥斺斍Ч裴访
这些以真、草、隶、篆书写的历代为祭泰山的告示,或重修岱庙的记铭,宛如进入中国传统书法艺术博物馆,是一部中国石刻艺术的发展史
北行记(17)鈥斺斍Ч裴访   北行记(17)鈥斺斍Ч裴访
古老的宋碑和唐石幢
北行记(17)鈥斺斍Ч裴访
从众多高低不一、大小不一碑刻上的文字,已能感受到祖先对泰山的崇敬和中华人文精神的传承

 北行记(17)鈥斺斍Ч裴访
隔着玻璃保护罩,依稀仍能辨认出残石上李斯留下的十个圆润秀丽,由石鼓文过渡为秦小篆的遗迹,这也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书同文”的代表作
北行记(17)鈥斺斍Ч裴访
树瘤累叠,苍硬似铁的唐槐,距今已1300余年,原树早已枯死,后又奇迹般地于枯干内萌发出新枝,方才生生不息,被世人誉为“怀中抱子”
北行记(17)鈥斺斍Ч裴访
与西侧唐槐遥相呼应的是位于东侧的汉柏。传为汉武帝登封泰山时所植,已历经两千多载的风雨,现仅存五株
北行记(17)鈥斺斍Ч裴访 北行记(17)鈥斺斍Ч裴访
与古碑碣相伴的,便是同样见证沧桑岁月的古木
北行记(17)鈥斺斍Ч裴访
走进铜亭,依槛而坐,向北望去,石骨峥嵘的泰山巍然屹立在眼前,在蓝天娇阳下显得更加雄伟挺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