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桑钩温胆汤(赵金铎) [组成] 半夏9克陈皮9克茯苓15克甘草6克枳实9克竹茹9克桑寄生15克钩藤15克 [功效] 清热熄风,钩藤通络。 [主治] 中风先兆,中风发作,复中风,中风后遗症均可运用。 [用法] 每日一剂,清水浸泡药物30分钟,煎煮沸后20分钟。二煎共取汁300毫升,二次分服。 [方解] 桑钩温胆汤是由古方温胆汤加桑寄生、钩藤而组成,方中半夏、陈皮、茯苓燥湿化痰以通络;枳实、竹茹清热降 逆以化痰;甘草和中,诸药能化痰浊清湿热而不伤正;加钩藤平熄肝风而不燥;桑寄生滋补肝肾而不腻,扶助正气而不碍邪,对风痰内阻、肝肾不足者最宜。此方组成,不偏不倚,谨守中风病机,轻重缓急,标本兼顾,无论是中风先兆、中风发作、复中风、中风后遗症均可运用之。 [加减] 运用时,根据具体情况加减化裁。常加竹沥水,以加重化痰浊之力。若痰迷心窍,阻于廉泉,神昏、舌强语謇者,加石菖蒲以化痰开窍。痰浊化热,痰热交阻,舌苔薄腻者,则以全瓜蒌或胆星易半夏,或少加黄芩以助清热。眩晕则加菊花、白蒺藜以清头目。心烦不寐,贝¨加莲子心、生龙牡。风痰内阻,气机不行,府气不通者,合以《活法机要》的三化汤,釜底抽薪,待大便通后,可减去方中大黄。羌活在中风初起少量短时运用,有助于熄风,之后在去大黄的同时可一并除去。大便通后,大黄可换用火麻仁以辅助大肠之传导职能。若大便秘结而血压高者,则加决明子,或将决明子研为末,与适量的蜂蜜调匀为膏,每次一匙,日服二次,一般中风先兆、中风发作、复中风均用煎剂,中风后遗症用膏剂。俾府气通,则风痰可去矣。肢体麻木、偏瘫、舌质暗红,甚则夹瘀斑者,加地龙、丹参、丝瓜络以活血化瘀通络。黄芪切不可用,误用则有腹胀、烦躁之弊。肝肾不足明显者,则加女贞子、旱莲草平和之品,滋而不腻;而六味、左归皆属禁忌之例。 (按语] 赵老临证数十年,功专内科,尤长于中风的治疗。他认为,中风乃内科大证。随着人民生活改善,过食肥甘、恣饮醇酒,已为常事。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脾运不健,气不布津,聚湿生痰,痰湿内蕴,郁久化热,热极生风,此其一。中风年龄均在四十岁以上,人至此时,阴气自半,肝肾亏损,水不涵木,木少滋荣,内风旋动,此其二。长期的饮食不节与阴气的自然亏损,两者相加,日积月累,是致病的主要因素。于是,痰借风势,风 夹痰行,阴阳为之而失衡,气血为之而逆乱,营卫为之而不周,构成该病本虚标实、虚实互见、正邪交争的病机特点。基于此,所拟经验方桑钩温胆汤,治疗中风药后诸症无不效验。 [典型病例] 肖××,男,66岁。住院号15787。. 春分之日(1983年3月21日),自觉气候较热,汗出较多而脱减衣服,晚间即感背部发凉。次日晚8时左右,正坐与家人说话时,突感舌强语謇,左侧口角麻木及肢体无力。第三El渐至左侧肢体活动不灵活,但尚能自己行走,到×x医院就诊,该医院未明确诊断,予针刺及服中药一剂,返家后又自服人参再造丸及牛黄上清丸各一丸、疏风活络丸一袋,下午渐感左侧肢体活动障碍,不能行走,口眼歪斜,口角流涎,精神困倦,昏昏欲睡,遂急症入我院。视患者面色微红,形体肥胖,舌淡红少津左歪,苔黄厚腻而不成片,脉左沉细弦,右弦滑,经问已大便四日未行,测血压150/90毫米汞柱。中药诊断:中风;西医诊断:脑血栓形成。辩为风痰交阻、腑热泄热,用桑钩温胆汤与三化汤化裁。处方:桑寄生15克,钩藤15克(后下),清半夏9克,橘红9克,茯苓15 克,甘草6克,牛膝9克,羌活6克,酒川军9克,枳实9克,厚朴9克,竹沥水60毫升(分冲)。服三剂后,大便畅通,便软成形、量多,随之语言渐清楚,精神渐振,血压降至120/78毫米汞柱。舌上有津,苔仍黄腻不均,脉如前,左侧肢体不能活动。一周后,下肢能在床上活动,上肢亦稍能抬起,口角已不流涎,纳食渐增,脉有缓象,上方去羌活、厚朴、大黄,加火麻仁9克,地龙15克,竹茹12克,胆星10克。十天后,病者能于凳上坐立。两周后能由家人搀扶到厕所大小便,自己能扶住床沿迈步活动,食量已恢复至病前,每日八两。三周后,能独自行走,左上肢能抬举平肩,舌体正,I:I眼歪斜不甚明显,苔根部黄,脉缓和,能自由行走,脚趾已能活动,上肢抬举过肩,手指握力增强,舌根部有少量黄苔,脉沉缓。能自理一部分生活,住院五周后出院。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1、内科医案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