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子办学

 keluosuo 2014-01-09
孔子怎样办学店?

       许锡良

我曾经写过一篇关于孔子的文章,叫《孔子是失败的教育家》,从教育思想、教育实践与教育成果三个方面论证了,孔子作为教育家其实是很失败的。但是,孔子作为教育家虽然失败,作为中国最早的民办学校老板却是非常成功的。可以说创造了中国民办学校的奇迹,在中国历史上,从此再未有过如此的辉煌的办学业绩。

思来想去,孔子办学有什么特色呢?按照现在流行的中国各地创建特色学校“一训三风”的策划思路,孔子学店的设计还是很有模有样的成功范例。

   现在简要列出:

 学校名:孔子学店

   办学目的:为各国政府培养官员(中国最早的中央党校)

   校训: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

 校风:学也,禄在其中;耕也,馁在其中

   教风:教学如撞钟,大扣大鸣,小扣小鸣,不扣不鸣。(或者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学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就是猜测孔子的心思。)

 校园文化设计:杏坛文化(具体内容:孔家小院热闹非常,孔子带领一群青少年垒土筑坛,并移来一棵小银杏树栽在坛边。孔子抚摸着银杏树说:“银杏多果,象征着弟子满天下。果仁既可食用,又可入药治病,象征弟子们学成后可以做官。此讲坛就取名杏坛吧!”)

特色课程: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思想政治教育:仁者爱人,亲亲为大

  实践活动:周游列国,寻求仕途。

  学校偶像品牌学生:颜回、子路

  学校校长兼唯一教师:孔丘

  办学规模:3000学生

  校园所在地:孔府院子

  教学方式:学生有问才答,不问不答。

  教师规范用语: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课外活动: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孔子当初办学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解决自己的生活问题。解决生活问题最好的办法在当时就是成为食禄一族。可惜,孔子自幼贫贱,没有祖上的荫护,只得自己学会谋生,这就是他自称的“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从这个表述来看,孔子一是对自己卑贱的出身不满意;二是对自己因出身卑贱,而不得不学习六艺谋生也不满意。所以他才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孔子的理想可不是做职业技术活,而是要做君子。其实也就是“学而优则仕”,也就是说要弄个官做做。这是孔子口口声声“君子不器”的重要根源。也是孔子对樊迟问农学稼深恶痛绝的内在心理根源。(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论语?述而》))

因此,孔子的理想绝对不是什么学会六艺,其办学目的也不是让学生学会六艺,甚至可以说,孔子基本上不教学生六艺,而是鼓励学生谋官职。可以说,孔子精通的是职业技术——六艺,但他为什么偏要办民间党校呢?因为,追求幸福体面生活乃是人与生俱来之天性,孔子也不例外。他深深体验了靠“职业”技术来谋生,不仅要低声下气,看买家主人脸色行事,而且钱来得慢而少,不足以养家糊口,过上体面的生活。他目之所及,能过过上体面生活的唯有官宦之家,因此,他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理想与现实的残酷,从而把自己的终极理想定位为谋个官当。为了谋取官位,孔子到了不顾一切,不择手段的地步。他曾经急哄哄地跑官要官,向君主许下这样的诺言:“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后来孔子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当上鲁国司寇的七天时间,便捏造五条罪名,杀了自己的同僚、竞争对手少正卯,这是何等威风的快意人生啊!

后来,孔子自己谋官不成,带领学生周游列国,做推销学生的工作。可惜的是,将学校定位为党校,职业理想是做官,这肯定是要失败的。因为,做官的职业取向是非常狭小的,而且是做官这种职业具有强烈的排他性。这是孔子学店办起来容易,而学生的就业极其困难的重要原因。连孔子最得意的门生颜回,都终身没有弄到一官半职,一生对孔子忠心耿耿,身心疲惫,29岁短命而死,死的时候连个科级干部都没有弄到。这也是孔子虽然在《论语》中赞扬颜回多次,却在颜回死后连外棺——椁也不肯置办,让颜回赤身裸体下葬。在孔子看来,生前情同父子又如何?只要你没有弄到一个一官半职,就是猪狗不如。

其实颜回本来足以自食其力,完全有谋生的能力的,就是因为跟着孔子,不但没有学到什么谋生的本领,甚至连身体也拖垮了。孔子对学生的伙食是非常苛刻的。他这样极力树立颜回这个典型的:“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很明显的目的,就是要其他学生学习颜回的“贫而乐”生活方式,就是让学生尽量吃少一点,住差一点,才能节省办学成本。

但是,孔子收起学费来却毫不含糊,“自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有人称颂孔子办学不问出身,殊不知道不问出身的目的,其实只是为了多收学生,而多收学生的目的又只是为了多收腊肉(束修),孔子所谓的“有教无类”的奥妙其实正在这里。不要小看当时的学费十条腊肉干。当时的十条腊肉干意味着什么?在百年之后孟子的论述可以看到古人因为生产力低下,要吃到肉食是极其不容易的。《孟子?梁惠王上》这样记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可见孔子当时的条件可能还要差一点。五十岁的人才可能穿得上丝绸衣服,七十岁的人才能够吃到肉。可是,孔子因为办学,收学费束修,而且一生收弟子三千,而且根据孔子的自述,没有人可以免费,连特别贫穷的学生也不得免学费,可见,孔子一生收了多少腊肉干。这也是他为什么既没有工资,也没有版税,却可以过上如此奢靡的生活:“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洁,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恶臭不食;失饪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论语.乡党第十》)这是孔子自己的生活,但是在教育学生时却是这样说的:“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

联系到颜回这个因为营养不良而骨瘦如柴的样子,只想说一句话:“子太忍!”孔子在节约办学成本方面,孔子可谓是用尽心思。他的过人之处在于可以凭空招到3000学生,而且把自己的家当成校园,连教室也没有一间,只是靠一棵杏树遮荫,这就是后人所谓的杏坛。其实,孔门学生,就是孔子的家奴。就是替孔子家干活的。一次孔子家的马厩失火,差点没有把这些学生烧死。回来后先问人有没有受伤,得到否定的答案之后再问马。人们以为这是孔子以人为本的仁义之举,其实,要是烧死这些招来做家奴的学生,那是无法交待的。何况学生交了学费,还要替孔子家做家奴呢。

孔子办学,自己既当校长,又当老师,而且是唯一的校长和老师。学生来了,又没有开设固定的常规课程。所谓教学,只在学生有问的时候才作答,自然是十分省事。学生提问,还要问得对了孔子的口味,否则像樊迟那样笨头笨脑,居然问到稼圃这样的低贱事,那是免不了要挨骂的。虽然,孔子在招生过程中,也遇到过强力的竞争对手,就是那个官职不大,却极其聪明能干的少正卯,让孔子曾经吃过不少苦头。比如,孔子曾经在招生时,“三盈三虚” ,《论衡?讲瑞》中这样记载:“少正卯在鲁与孔子并。孔子之门,三盈三虚,唯颜渊不去。……门人去孔子,归少正卯……”(在《史记》、《荀子》等经典名著中均有记载)但是,在孔子用捏造五条罪名的非常手段除掉少正卯之后,天下学生终于均入孔彀矣。以孔子当时的办学条件,能够招到这么多学生,完全在于他的精心策划。最厉害的就是他的招生广告:“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以及“学也,禄在其中矣;耕也,馁在其中矣。”这里既有极大的诱惑,也有很大的恐吓威逼成份。

学生招了3000,学费也收够了,腊肉也吃腻了。掐指一算,合格的学生才72个,合格率才2.4%。这拿到现在的民办学校早就破产了。但是,孔子有的是办法。学校面临的首要问题是,现在学生的出路怎么办?当初为了招生打出的招生广告,现在是承诺兑现的时候了。这才有孔子带领弟子3000周游列国求官的故事。这一路走得真是辛苦,却一个学生也没有推销出去。真是急煞人也!这个时候,孔子的脸面也不要了,“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明目张胆,跑官要官,什么文、行、忠、信;礼、仪、廉、耻,统统顾不上了。现实是残酷无情的,不但自己没有推销出去,而且连一个学生也没有推销出去。但是,这个时候,学生们已经不再会责怪孔子了,因为孔子确实也尽了力,是时运不济也。大家认命吧。

跟着孔子,虽然活着的时候吃尽苦头,但是死后的哀荣不断,算是终于有了回报吧。比如,那个因营养不良,贫病而早逝的颜回,就获得了四配之首的位置:复圣。仿佛是孔子的复制品。另一个有点出息的学生子路,还在打仗时遵守孔子的教导:“君子死而冠不免”。在从容结缨正冠的瞬间,被人杀死并剁成肉酱。

从教育家的角度来看,孔子无疑是彻底失败的教育家,但是,作为一个古代的民办学校老板,其经营策略与赚钱之道还是非常成功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