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多余老师的快乐生活——谈谈“独养群养”

 多余老师 2014-01-10

多余老师的快乐生活——谈谈“独养群养”

 

河南人民广播电台“成长心连心”特约嘉宾肖必成老师,在新一期节目后总结了两点:

<!--[if !supportLists]-->一、<!--[endif]-->父母控制话唠——请用“一个词”交流;

<!--[if !supportLists]-->二、<!--[endif]-->变“独养”为适当“群养”。

 

父母控制唠叨,这是父母个人只要用心,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百“独养”变“群养”则不是父母就能自己解决得了的。

一提到“独养”,很多都会想到儿子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一个孩子真不好教。

可是,有不少家庭,可不是只有一个孩子,也感觉孩子不好教,甚至比独生子女的父母感觉更头痛。

其实,“独养”现象,不仅仅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而是与我们的生活居住方式的改变,有极大的关系。

 

在农村,独养问题就相对来说并不突出,这是为什么呢? 要原因并不是农村可以生两个甚至三个孩子,而主要是因为生活居住方式。

农村的居住方式,属于“平面型群居”性质,这样家与家之间,孩子与孩子之间,家长与家长之间,晚辈与长辈之间的交流,就显得日常化、频繁化。

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下,每个人是想“独”而不得。

 

而在城市,或者像多余老师所在的河南油田这样的大型工矿企业,生活居住方式大多已经变为“立体型群居”,而且大多数只是表面的“群居”,而实际变为“独居”。

家与家之间,孩子与孩子之间,家长与家长之间,晚辈与长辈之间,交流都非常缺乏。

不要以为,在学校里孩子与孩子之间有交流就可以了,在单位家长与家长之间有交流就可以了。

在学校里,孩子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局限于同龄;在单位里,家长与家长之间的交流,局限于家庭环境的趋同。

 

在实际“独居”的生活居住环境下,每个人都会因缺乏交流,使得性格、习惯等趋向于“独”。

这种“独”,不仅仅在孩子身上体现,也在家长身上体现。这才是现在“独养”问题突出的根本原因。

要想解决问题,就必须变“独养”为“群养”!

 

要完成“独居”到“群居”的转变,不是某一个体就能解决的。但将“独养”变为“群养”则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做到。

多余老师在这,将快乐课堂在此方面的教育实践和设想说一说,与大家交流。

 

快乐课堂在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全面指导时,分时间段(或叫分学段)但不分年级,这样不但有利于相近年级之间的知识衔接和互通,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创设了不同年龄、不同环境的孩子之间的交流空间。

快乐课堂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学校,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小区,基本每天都有小段时间,师生共同交流,时而谈学习,时而谈为人处事,时而谈新闻,时而谈流行。

交流后,多余老师都会简要点评学生的观点和视角,有何长有何短,长期交流后,不但学生开始对自己的人生开始有了长期设想,多余老师也对学生的人生预设得更加准确。

 

快乐课堂在13年寒假开始,实行了集体晨练,在寒假时每天,开学后在周末。

坚持下来的学生,身体头部都得到了改善,学习精力也得到了提升,学生之间的了解更加深入。

学生的晨练,还带动了一部分家长,使得家长不仅多呼吸新鲜空气,也有了互相交流的空间和时间。

后来,由于学校已经开始注重学生的体育,提升了体育考试的地位,再加之多余老师身体出现不适,晨练活动中止了。

在14年,多余老师不仅要恢复练,更要调整晨练的组织方式。

一是变全体集中为分散集中。

二是变老师主导为家长主导和学生主导。

三是变锻炼为主为晨练晨读兼顾。

 

在13年,多余老师还组织了几次集体活动,有家长集体的,有学生集体的,更有家长和学生一起的。但都还没有形成系列。

在14年,这三类活动要系列化,并预想开展“游学”活动。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读书是静态的,行路是动态的,书中知识有限,只有行路眼观耳识才能补其不足!

“行路”理解为在实践中学习。“行万里路”较“读万卷书”要重要得多。

“读万卷书”好比人们通过一个窗口看到了知识和能力的金山,但要想真正得到知识和能力这个金山,还要靠走出门去“行万里路”。

多余老师在这好有一比,“读万卷书”相当于“独养”,“行万里路”则为“群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