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十五、虚劳

 学中医书馆 2014-01-11
四十五、虚劳
 
1.气虚 
 一.肺气虚证:短气自汗、声音低怯。时寒时热。易于感冒。面白、舌淡、脉弱。
1补肺汤;人参5克 黄芪9克 熟地9克 五味子9克 桑白皮6克 紫菀6克
1.肺虚有这-进,怕冷,舌质淡:当温肺寒,加肉桂、干姜、钟乳石等。
2.兼有阴伤,低热、舌红,苔少:加麦冬、玉竹、生地等以滋养阴液。
3.痰浊明显,咳痰量多,色白如沫,苔腻:加厚朴、杏仁、白芥子宣化痰温。
4.气虚瘀阻,颈脉动甚,面唇紫绀明显:加当归、川芎、红花、丹参等以活血通脉。 
肺气虚加减:
1. 自汗较多者(表虚较甚),加牡蛎、麻黄根固表敛汗,
2. 兼见潮热、盗汗者(气阴两虚),加鳖甲、地骨皮、秦艽养阴清热。 .
3. 经常感冒者,可采用薯蓣丸益气养血,扶正祛邪。 
加减:
1. 自汗较多者,加牡蛎、麻黄根收敛止汗;
2. 卫外不固,易于感冒者合用玉屏风散益气固表;
3. 兼见潮热、盗汗者,为气阴两虚,加秦艽、鳖甲、地骨皮、白薇滋阴退热。

肺脾气虚,气血不足,卫外不固,容易感受外邪,经常感冒者,
2薯蓣丸;山药9克 当归3克 桂枝3克 干地黄3克 豆黄卷3克 甘草8.4克 人参2.1克 川芎1.8克 白芍1.8克 
        白术1.8克 麦门冬1.8克 杏仁1.8克 柴胡1.5克 桔梗1.5克 茯苓1.5克 阿胶2.1克 干姜0.9克 
        白蔹0.6克 防风1.8克 红枣10枚 神曲3克

二.脾气虚证:饮食减少,食后胃脘不舒。大便溏薄。倦怠乏力,面色萎黄。舌淡、脉弱。
3加味四君子汤;人参6克(焗服) 炙黄芪9克 扁豆6克 白术6克 茯苓6克 炙甘草3克 生姜3片 红枣3枚
1.呕吐者,加半夏、陈皮等以降逆止呕;
2.胸膈痞满者,加枳壳、陈皮等,以行气宽胸;
3.畏寒腹痛者,加干姜、附子等以温中散寒;
4.心悸失眠者,加再酸枣仁以宁心安神。
加减:
1.兼胃脘胀满呕吐嗳气者(胃换和降),加陈皮、半夏和胃理气降逆,
2. 兼脘腹胀,嗳气酸腐,苔腻者(食积停滞),加神曲、山楂、鸡内金消食健胃;
3. 兼脘闷欠温,腹痛即泻者(气损及阳,脾阳渐虚),加肉桂、炮姜温中散寒。

若脾气亏虚主要表现为中气下陷,症见短气、倦怠、食少、便溏、腹部重坠,甚或伴内脏下垂者,
4补中益气汤;人参3克(焗服) 白术3克 炙北芪4.5克炙甘草3克陈皮1.5克归身1.5克生姜2片红枣2枚 北柴胡1克 升麻1克   
加减:
1、血不足-加当归。
2、精神短少-加人参、五味子。
3、肺热咳嗽-去人参。
4、嗌干-加葛根。
5、头痛-加蔓荆子,痛甚加川芎。
6、脑痛-加藁本、细辛。
7、风湿相搏,一身尽痛-加羌活、防风。
8、有痰-加半夏、生姜。
9、胃寒气滞-加青皮、蔻仁、木香、益智仁。
10、腹痛-加白芍、甘草。
12、热痛-加黄连。
13、能食而心下痞-加黄连。
14、咽痛-加桔梗。
15、有寒-加肉桂。
16、湿胜-加苍术。
17、阴火-加黄柏、加熟地、山药。
18、阴虚-去升麻,加熟地、山茱、山药。
19、大便秘-加酒煨大黄。
20、欬嗽:春加旋覆、款冬,夏加麦冬、五味,秋加麻黄、黄芩,冬加不去根节麻黄,天寒加干姜。
21、泄泻-去当归,加茯苓、苍术、益智。
变化方:
1、除当归、白术,加木香、苍术-名调中益气汤,治脾胃不调,胸满肢倦,食少短气,口不知味,及食入反出。
2、加白芍、五味子-亦名调中益气汤,治气虚多汗,余治同前。
3、加苍术倍分,半夏﹑黄芩各三分-名参术益胃汤,治内伤劳倦,燥热短气,口渴无味,大便溏黄。
4、去白术,加草蔻、神曲、半夏、黄柏-名升阳顺气汤,治欱食劳倦所伤,满闷短气,不思食,不知味,时恶寒。
5、加炒芩、神曲-名益胃升阳汤,治妇人经水不调,或脱血后食少水泻。
6、加黄柏、生地-名补中益气加黄柏生地汤,治阴火乘阳发热昼甚,自汗短气,口渴无味。
7、加白芍、细辛、川芎、蔓荆-名顺气和中汤,治清阳不升,头痛恶风,脉弦微细。
8、加羌活、防风、细辛、川芎-名调荣养?汤,治劳力伤寒,体热,恶寒,微渴,汗出,身痛,脉浮无力。
煎服法:姜三斤,枣二枚,煎。

三.心气虚证:心悸、气短。活动时加重。自汗。神疲体倦。面色苍白,舌质色淡、脉弱。
5七福饮;人参6克 熟地9克 当归9克 白术(炒)5克 炙甘草3克 枣仁6克 远志5克(制用) 
加减:
1. 自汗多者,(气虚较甚),加黄芪、五味子益气固摄;
2. 饮食少思(脾失健运),加砂仁、茯苓开胃健脾。
 
心血虚 心悸、怔忡,健忘、失眠、多梦,面色不华,舌质淡,脉细或结或代。
6养心汤;炙黄芪5克 茯苓5克 茯神5克 半夏曲5克 炒酸枣仁3克 当归5克 柏子仁2克 川芎5克 炙远志2克 
        五味子2克 人参2克 肉桂2克 炙甘草4克
加减:
1. 失眠、多梦较甚,加合欢花、夜交藤养心安神。
2. 心悸较甚,酌加磁石、龙骨镇心安神。
加减:
1. 兼见胸闷,舌质黯或有瘀点者,酌加丹参、桃仁、红花、三七活血化瘀;
2. 兼见便溏脾虚者,去柏子仁、酸枣仁,加白术、砂仁、泽泻健脾渗湿;
3. 夹有痰浊,舌苔腻者,可加竹茹、半夏、陈皮化痰。
【1.柏子养心汤,主料:柏子仁 6g,黄芪15g,川芎lOg,酸枣仁 5g,远志Sg,五味子5g.党参lOg,当归5g.猪心1个,
    盐、芝麻油、蜂蜜少许。(心气虚寒、心失所养所致心悸怔忡、心律失常)
  2.二参陈皮养心汤,[材料];西洋参、太子参、陈皮各8克,猪心一个,猪瘦肉或猪碎骨50克,生姜2片。(解烦除郁、    益气滋养,中老年人夏日养心之用。)
  3.宁神养心汤,用料:鹧鸪1只,瘦肉6两,麦冬2两,高丽参6至8片石斛2两,百合2两,茯苓1片,麦米2两,圆肉6至8粒     。(以帮助孕妇安心宁神)
  4.補血養心湯,材料:黃 20克,當歸、枸杞子各10克,豬瘦肉200克。 (心驚害怕,自覺心悸,失眠,多夢,頭暈,健    忘,面色淡白或萎黃,唇舌色淡)
  5.安神补气养心汤,配料:莲子、芡实、圆肉、酸枣仁、红枣   取紫砂煲一只,放适量水,两块姜,放入洗净的瘦肉或    鸡半只和汤料文火煲3个小时后加适量食盐饮用。一周一至两次。(失眠心跳、头晕、思劳过度、)
  6.益气活血养心汤,【处方】;炙黄芪60克,淮小麦30克,毛冬青30克,丹参30克,益母草30克,全当归9克,川芎9克    ,桃仁9克,桂枝6克,炙甘草6克。(心气不足,血脉瘀滞)
  7.保元养心汤,;西洋参10g(或党参15g,或太子参20g),生黄芪20g,麦冬20g,桂枝6g,五味子10g,黄精20g,
    赤芍15g,川芎12g,丹参20g,檀香10g,砂仁10g,炙甘草6g。 (气阴两虚,气滞血瘀,心脉不畅,心血失养)
  8.五行养心汤;(桂圆8颗,红枣10颗,莲子15颗,银耳3朵,红糖适量)。(滋阴养血,去火宁神)
  9.三参养心汤;,30g,珍珠母(先煎)30g,紫石英(先煎)30g,淮小麦30g,西洋参(或太子参15g)6g,苦参6g,    15g,生地15g,川连3g,炙甘草12g,酸枣仁10g,柏子仁10g。血虚加(另烊)12g;汗多加五味子8g;阳虚加桂枝6g    ;低热加连翘10g;失眠加朱茯神10g;早搏难以控制者加常山6g,苦参15g,炙甘草15g。 (病毒性心肌炎 )
  10.补肾养心汤;组成:熟地黄20克,山茱萸15克,麦冬15克,水蛭5克,五味子15克,石菖蒲15克,石斛15克,丹参15     克,远志15克,肉苁蓉15克,巴戟天15克,甘草10克,肉桂5克,附子5克,龟甲20克,龙骨20克,枸杞子20克,
     酸枣仁20克。(痰瘀痹阻脑络型老年血管性痴呆)
  11.琥珀养心汤,【组成】人参1钱,当归2钱,茯神3钱,枣仁1钱半(炒),远志1钱半(炙),石菖蒲1钱,
     琥珀1钱(研,冲服),炙草8分,麦冬2钱,龙眼3枚。(怔忡。)
  12.归脾养心汤,材料党参15克,茯苓30克,甘草10克,生地黄30克,黄连5克,葛根30克,石菖蒲10克,延胡索10克,     蜈蚣2条,薏苡仁30克,红花10克,黄芪10克(服汤药同时服用解糖灵、健脾和中丸,适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气阴两虚。肢体麻木,犹如虫行,疼痛,倦怠乏力,自汗盗汗,口渴喜饮,五心烦热,心悸失眠,大便秘结或溏泻)   (和中丸【组成】白术(陈土炒)120克 扁豆(炒)90克 茯苓45克 枳实(面炒)60克 陈皮90克 神曲(炒黑) 麦芽(炒) 
     山楂(炒) 香附(姜汁炒)各60克 砂仁45克 半夏(姜汁炒)30克 丹参(酒蒸)60克 五谷虫(酒拌,炒焦黄色)90克)】
 
四.肾气虚证: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小便频数而清,或尿失禁;带下清稀,易于滑脱;舌质淡,脉弱。
7大补元煎;人参15克  山药9克 杜仲9克 熟地黄9克 当归9克 枸杞子9克 山茱萸9克 炙甘草6克
 1.阴虚甚者,加龟板、鳖甲、旱莲草。
 2. 阳虚明显,可加巴戟天、肉苁蓉。
 3. 纳差,加神曲、砂仁、谷芽等。 
肾气虚加减:
1. 神疲乏力甚者(气虚较甚),加黄芪益气;
2. 尿频较甚及小便失禁者(肾虚不固),加菟丝子、五味子、益智仁补肾固摄;
3. 大便溏者(脾失健运),加菟丝子、五味子、益智仁补肾固摄;
4. 大便溏薄者(脾失健运),去熟地、当归,加肉豆蔻、补骨脂温补固涩。
加减:
1. 气虚甚者,加黄芪;
2. 多尿、夜尿多或失禁者,选加芡实、金樱子、桑螵蛸;
3. 食少便溏者。去当归、熟地,加白术、茯苓、鸡内金等;
4. 滑精、早泄者,加莲须、龙骨、牡蛎。

2.血虚 

一.心血虚损:证候 面色不华,心悸怔忡,失眠多梦,舌质淡,脉细或结代。
8归脾汤加减;人参3克 白术3克 茯苓3克 炒酸枣仁3克 炙甘草1克 炙黄芪3克 远志3克木香1.5克 当归3克 龙眼肉3克            生姜3片  红枣3枚
 1.如果脾虚发热的加入山栀子3克 丹皮3克
 2.崩漏下血者,加艾叶炭、炮姜炭以温经止血;
 3.偏热者,加生地炭、阿胶珠、棕榈炭以清热止血。
加减:
1. 失眠多梦较甚,加合欢花、夜交藤养心安神;
2. 心悸较甚者,酌加磁石、龙骨等宁心定悸。

二.肝血虚证:头晕目眩面色不华。胁痛。肢体麻木,筋脉拘急,肌肉瞤动。月经不调,闭经。舌质淡,脉弦细或细涩。
9四物汤;酒当归9克 熟地9克 白芍6克 川芎4.5克 
 1.兼气虚者,加人参、黄芪等以补气生血;
 2.瘀滞重者,加桃仁、红花,白芍易为赤芍,以加强活血袪瘀之力;
 3.血虚有寒者,加肉桂、炮姜、吴茱萸等以温通血脉;
 4.血虚有热者,加黄芩、丹皮,熟地易为生地,以清热凉血;
 5.妊娠胎漏者,加阿胶、艾叶等以血安胎。
 6.方中诸药剂原为等,《蒲辅周医疗经验》中“川芎量宜小,大约为当归之半,熟地为当归的二倍”,以乃《谦斋医学讲稿》中所云“用作养血的用量,熟地、当归较重,白芍次之;在不用熟地时,白芍的用量又往往重于当归”等经验,可资运用本方之参考。 
加减:
1. 眩晕耳鸣者,加女贞子、磁石;
2. 惊惕不安者,加龙齿、远志;
3. 胁痛者,加柴胡、郁金、香附;
4. 视物模糊者,加楮实子、决明子等;
5. 筋肉酸痛或抽搐,肢体麻木颤抖者,加木瓜、天麻、珍珠母、全蝎、僵蚕之类;
6. 纳差、腹胀、便溏者,加白术、党参、茯苓、陈皮、鸡内金等。
 临证参考肝血虚损,则血脉不充,血行不畅,常易出现血脉瘀滞,见肌肤甲错,面目黯黑,妇女月经不调等症,故治疗当 
加减:
1. 血虚甚者,加制首乌、枸杞子、鸡血藤增强补血养肝的作用,
2. 胁痛,加丝瓜络,郁金、香附理气通络,
3. 视物模糊(目失所养),加楮实子、枸杞子、决明子养肝明目。

肝血亏虚而兼有血脉瘀滞,肌胅甲错,舌质青紫,脉象细涩者,
10大黄庶虫丸;大黄7.5克 黄芩6克 甘草9克  桃仁6克(包)白芍12克干地黄30克干漆3克虻虫24克(包)水蛭24克          蛴螬24克(包)土鳖虫12克(包)杏仁6克
1.如兼见食少,便溏,乏力等脾虚证,可选用香砂六君子汤以健脾除湿;
2.兼见面色萎黄,食少,神疲,头晕,心悸等气血两虚证,宜用归脾汤、八珍汤、十全大补汤之类合服本方。
3.妇女之子宫肌瘤伴见小腹冷痛,手足烦热,经血挟块者,家辅以温经汤、少腹逐瘀汤之类温经逐瘀。
4.治胁下痞块伴见胸胁胀痛,食少神疲者,宜配合逍遥丸调和肝脾。
5.用于肝硬化,若有腹水,可兼服已椒苈黄丸合五皮饮。

3.阴虚

一.肺阴虚证:干咳。咳血。咽喉干燥、失音。潮热、面色潮红。盗汗。舌质红、少津、脉细数。
11沙参麦冬汤;沙参9克 玉竹6克 生甘草3克 冬桑叶4.5克 麦冬9克 生扁豆4.5克 天花粉4.5克
1.久热久咳者,加地骨皮9克。
2.咳嗽较甚者,加川贝、杏仁等
3.伴咯血者,加仙鹤草、白及、阿胶等;
4.大便燥结,加全瓜蒌、火麻仁;
5.胃津伤而口渴甚者,可兑入犁汁而服。
肺阴虚加减:
1. 咳嗽甚者,加百部、款冬花肃肺止咳;
2. 咳血,加白芨、仙鹤草、小蓟凉血止血;
3. 潮热,加地骨皮、秦艽、鳖甲养阴清热;
4. 盗汗,加牡蛎、浮小麦固表敛汗。
 加减:
1. 咳嗽甚者,加百部、款冬花肃肺止咳;
2. 咳血者,加白及、仙鹤草、白茅根、紫珠草凉血止血;
3. 潮热者,加秦艽、鳖甲养阴清热;
4. 盗汗者,加牡蛎、浮小麦固表敛汗。

若肺阴亏虚主要表现为肺失濡润清肃,症见咽喉干痛,咳嗽、咯痰粘稠或痰中带血者,
12百合固金;熟地9克 生地9克 归身9克 白芍3克 甘草3克 桔梗6克 玄参6克 川贝4.5克 麦冬4.5克 百合4.5克

二.心阴虚证:心悸、失眠。烦燥。口舌生疮、面色潮红。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数。
13天王补心丹;人参1.5克(焗服) 酸枣仁3克当归3克生地12克 柏子仁3克 麦门冬3克 天门冬3克远志1.5克 北五味子3克             白茯苓1.5克 丹参1.5克 元参1.5克 桔梗1.5克 灯心草1.5克
 1.失眠较重者,可酌加龙骨、磁石等以增碁 重镇安神之效;
 2.如心悸怔忡,睡眠不安,可酌加龙眼肉、夜交藤以加强养心安神之效;
 3.如有遗精滑泄,可酌加金樱子、芡实、牡蛎等以固肾涩精。
加减;
1. 烦躁不安,口舌生疮(火热偏旺),去当归、远志之辛温,加黄连、木通、淡竹叶清心泄火,导热下行,
2. 潮热,加地骨皮、银柴胡、秦艽清退虚热,盗汗,加牡蛎、浮小麦图表敛汗。
 加减
1.口舌生疮,烦躁不安者,加黄连、竹叶、木通清心泻火;
2. 潮热者,加银柴胡、地骨皮、秦艽清退虚热;
3. 盗汗者,加浮小麦、牡蛎固表止汗。

心阴虚之表现为阴虚火旺,而虚象又不甚者,
14二阴煎;生地6~9克麦冬6~9克枣仁6克生甘草3克玄参4.5克黄连3~6克茯苓4.5克木通4.5克
若肝火炽盛,可标本兼顾,加服当归龙荟丸。

三.脾肾阴虚证:不思饮食。口干舌燥。大便干结。干呕、呃逆。面潮红。舌红、少苔、脉细数。
15益胃汤:沙参9克 麦冬15克 冰糖3克 细生地15克 炒玉竹4.5克
1.汗多,气短,兼有气虚者,加党参、五味子(或与生脉 散合用)以益气敛汗;
 2.食后脘胀者,加陈皮、神曲以理气消食;
 3.呕逆甚者,加枇杷叶、半夏(少量)、杮蒂以降逆和胃。 
脾胃阴虚加减:
1. 口干唇燥者(津亏较甚),加石斛、花粉滋养胃阴;
2. 不思饮食甚者,加麦芽、扁豆、山药益胃健脾;
3. 呃逆,加刀豆、杮蒂、竹茹扶养胃气、降逆止呃;
4. 大便干结,将冰糖改为蜂蜜,以收润通便之效。
 
四.肝阴虚证:眩晕、头痛耳鸣。目干畏光,视物不明。肢体麻木,筋惕肉瞤。面色潮红。舌红少津,脉弦细数。
16补肝汤;当归10克 白芍10克 熟地10克 炙甘草6克 川芎6克 木瓜6克 酸枣仁6克
1.肺虚有怕冷,舌质淡:当温肺寒,加肉桂、干姜、钟乳石等。
加减:
1. 若见血虚甚,可加首乌、枸杞子;
2. 气虚,或加黄芪、人参;
3. 肢体抽动,加全蝎、地龙等。 
肝阴虚加减:
1. 头痛、眩晕、耳鸣较甚,或筋惕肉瞤者(风阳内盛),加石决明、菊花、钩藤、剌蒺藜以平肝潜阳。
2. 目干涩畏光,或视物不明者,加枸杞子、女贞子、草决明等养肝明目。
3. 急躁易怒,尿赤便秘,舌红脉数者(肝火亢盛),加龙胆草、黄芩、栀子清肝泻火。

肝阴虚而主要表现为肝络失养,症见胁痛隐隐,口燥咽干,时觉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者,
17一贯煎;北沙参9克 麦冬9克 当归9克 生地黄18-45克 枸杞子9-18克 川楝子4.5克       
 1.口苦燥者,加酒炒川连1.5克(粉焗服);
 2.大便秘结,加瓜蒌仁;
 3.有虚热或汗多,加地骨皮;
 4.痰多,加川贝母;
 5.舌红而干,阴亏过甚,加石斛;
 6.胁胀痛,按之硬,加鳖甲;
 7.烦热而渴,加知母、石膏;
 8.腹痛,加白芍、甘草;
 9.脚弱,加牛膝、薏苡仁;
 10.不寐,加炒酸枣仁。
 11.若胁痛甚者,加合欢花、玫瑰花、白蒺藜等以舒肝调气;
 12.头目昏晕者,加女贞子、桑椹等以补益肝肾。

五.肾阴虚证:腰膝、两足痿弱。眩晕、耳鸣。遗精。舌红、少津、脉沉细。
18左归丸;大怀熟地12克炒山药6克枸杞子6克山茱萸6克酒川牛膝6克盐菟丝子6克 鹿角胶6克(焗 龟胶6克(焗)
 1.滑精者,去川牛膝;
 2.无火象者,去龟胶;
 3.真阴不足,虚火上炎者,去枸杞子、鹿角胶,加女贞子、麦门冬以养阴清热;
 4.火?烁肺金,干咳少痰者,加百合以润肺止咳;
 5.夜热骨蒸者,加地骨皮以清虚热,退骨蒸;
 6.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以利水渗湿;
 7.大便燥结者,去菟丝子,加肉苁蓉以润肠通便;
 8.气虚者,加人参以补气。 
肾阴虚加减:
1. 耳聋、足痿者(精血枯竭),加紫河车填补精血;
2. 遗精(精关不固),加牡蛎、金樱子、芡实、莲须固肾涩精;
3. 潮热、口干、咽痛、脉数(虚火较甚),加知母、黄柏、地骨皮滋阴泻火。

五心烦热,腰酸遗精,两足痿弱,眩晕耳鸣,甚则耳聋,口干咽痛,颧红,舌红少苔或无苔,少津,脉细或细数。
19左归丸合清骨散;大怀熟地12克 炒山药6克枸杞子6克 山茱萸6克 酒川牛膝6克盐菟丝子6克 鹿角胶6克(焗)                 龟胶6克(焗)熟地黄、枸杞子、龟甲胶、山药、牛膝、秦艽、鳖甲、银柴胡、山茱萸、鹿角胶
加减:
 1. 精血枯竭,耳聋足痿者,加紫河车填补精血;
 2. 精关不固,遗精者,加牡蛎、金樱子、芡实、莲须固肾涩精;
 3. 虚火较甚,潮热、口干、咽痛、脉数者,加知母、黄柏、地骨皮滋阴泻火。

4.阳虚 

一.心阳虚证:心悸、自汗、神倦嗜卧。形寒肢冷。心胸憋闷疼痛,舌质紫暗。面色苍白,舌淡,脉细弱或沉迟。
20保元汤;人参6克(焗服) 炙甘草3克 黄芪9克 肉桂(春夏用1克、秋冬用2克)
心阳虚加减:
1. 心胸疼痛者(心脉瘀滞),酌加郁金、川芎、丹参、三七活血定痛。
2. 形寒肢冷,脉迟(阳虚较甚),酌加附子、巴戟天、仙茅、仙灵脾和、鹿茸以温补阳气
 
心阳虚损 证候 面色苍白,心悸,自汗,神倦嗜卧,心胸憋闷疼痛,形寒肢冷,舌淡或紫黯,脉细弱或沉迟。
21拯阳理劳汤合丹参饮;人参6克(焗服)、炙黄芪9克、五味子9克、肉桂(春夏用1克、秋冬用2克)、白术9克 当归9克
                    丹参9克、檀香3克、砂仁3克、炙甘草3克
加减:
1. 血脉瘀滞而见心胸痛者,选加川芎、郁金、三七、苏合香丸活血定痛;
2. 阳虚较甚,形寒肢冷,脉迟者,酌加附子、仙茅、仙灵脾、巴戟天、鹿茸等温补阳气。
3.心阳虚损,心气亦已虚,故治当补益心气。
4.心阳虚者,治当配以补益命门之火药物,如附子、巴戟天、鹿茸等。
5.阳虚气化失司,水湿停聚而见水肿者,可合五苓散加减。
 
二.脾阳虚证:食少。神倦乏力,少气懒言,形寒。肠鸣腹痛,大便溏泄。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弱。
22附子理中汤;炮附子9克 人参9克 甘草9克 白术9克 干姜9克
脾阳虚加减:
1. 腹中冷痛较甚(寒凝气滞),加高良姜、香附或丁香、吴茱萸温中散寒,理气止痛;
2. 食后腹胀及呕逆者,(胃寒气凝),加砂仁、半夏、陈皮温中和胃降逆;
3. 若腹泻较甚(阳虚湿盛),加肉豆蔻、补骨脂温补脾肾,涩肠止泻。
加减:
1. 寒凝气滞,腹中冷痛较甚,加高良姜、吴茱萸、丁香温中散寒,理气止痛;
2. 食后腹胀及呕逆者,加砂仁、陈皮温中和胃降逆;
3. 若阳虚湿盛,腹泻著者.加肉豆蔻、补骨脂温补脾肾以止泻。

三.肾阳虚证:腰背酸痛,畏寒肢冷。遗精、阳萎。多尿或小便不禁。下利清谷或五更泄泻。面色苍白。舌淡胖有齿痕,
23右归丸;大怀熟地12克 炒山药6克 山茱萸4.5克枸杞子6克鹿角胶6克 菟丝子6克 姜杜仲6克 当归4.5克 
        肉桂3克(粉冲服) 炮附子3克(先煎)
1.如阳衰气虚,必加人参3-6克(焗服);
2.如阳虚滑精,或带浊便溏,加酒补骨脂6克;
3.如飧泄肾泄不止,加北五味子6克、肉豆蔻5克;
4.如饮食减少,或不易化,或呕恶吞酸,皆吸虚寒之证,加炮干姜5克;
5.如腹痛不止,加吴茱萸3克;
6.如腰膝酸痛,加胡桃肉5克;
7.如阴虚阳痿,加巴戟天6克、肉苁蓉6克,或狗鞭一条。
肾阳虚加减:
1. 遗精(精关不固),加金樱子、桑螵蛸、莲须,或合金锁固精丸以收涩固精;
2. 下利清谷(脾虚湿甚),减去熟地、当归等滋润滑腻之品,加党参、白术、薏苡仁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3. 五更泄泻(命火虚衰),合四神丸温脾暖肾,固肠止泻;
5. 浮肿、尿少(阳虚水泛),茯苓、泽泻、车前子,或合五苓散利水水肿;
6. 喘促、短气、动则更甚(肾不纳气),加补骨脂、五味子、蛤蚧补肾纳气。

肾阳虚损证候 腰背酸痛,遗精阳痿,多尿或小便不禁,夜多小便,面色苍白,畏寒肢冷,下利清谷或五更泄泻,舌质淡              体胖有齿痕,苔白,脉沉迟。
24右归丸合桑螵蛸散加减;附子(先煎)肉桂(粉冲服)鹿角胶6克熟地黄12克枸杞子6克山药6克、山茱萸4.5克                      、菟丝子6克、杜仲6克、当归4.5克、益智仁6克、桑螵蛸6克、党参6克
1.如阳衰气虚,必加人参3-6克(焗服);
2.如阳虚滑精,或带浊便溏,加酒补骨脂6克;
3.如飧泄肾泄不止,加北五味子6克、肉豆蔻5克;
4.如饮食减少,或不易化,或呕恶吞酸,皆吸虚寒之证,加炮干姜5克;
5.如腹痛不止,加吴茱萸3克;
6.如腰膝酸痛,加胡桃肉5克;
7.如阴虚阳痿,加巴戟天6克、肉苁蓉6克,或狗鞭一条。
肾阳虚加减:
1. 遗精(精关不固),加金樱子、桑螵蛸、莲须,或合金锁固精丸以收涩固精;
2. 下利清谷(脾虚湿甚),减去熟地、当归等滋润滑腻之品,加党参、白术、薏苡仁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3. 五更泄泻(命火虚衰),合四神丸温脾暖肾,固肠止泻;
5. 浮肿、尿少(阳虚水泛),茯苓、泽泻、车前子,或合五苓散利水水肿;
6. 喘促、短气、动则更甚(肾不纳气),加补骨脂、五味子、蛤蚧补肾纳气。
加减:
1. 遗精者,加金樱子、芡实、莲须或合金锁固精丸以收涩固精;
2. 下利清谷者,去熟地、当归,加黄芪、白术、慧苡仁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3. 五更泄泻,合用四神丸温脾暖肾,固肠止泻;
4. 浮肿尿少者,加茯苓、泽泻、车前子利水消肿;
5. 肾不纳气者,加补骨脂、五味子、蛤蚧补肾纳气。
6.遗精+金锁固精丸【组成】;沙苑蒺藜、芡实、莲须各60克、龙骨、牡蛎各30克。
7.五更泄泻+四神丸;肉豆蔻(生用)60克 补骨脂(炒)120克 五味子60克 吴茱萸120克【用法】上药为末,加红枣50枚,
  生姜120克切碎,用水煮至枣熟,去姜,取枣肉和药为丸 
8.水肿+五苓散;猪苓 十八铢[12g]去皮 泽泻 一两六株[20g] 白术十八铢[12g] 茯苓十八铢[12g] 桂枝 半两[8g]去皮。
9.虚劳+感受外邪--薯蓣丸;薯蓣30分,当归10分,桂枝10分,曲干地黄10分,豆黄卷10分,甘草28分,人参7分,
                         芎6分,芍药6分,白术6分,麦门冬6分,杏仁6分,柴胡5分,桔梗5分,茯苓5分,阿胶7分                       ,干姜3分,白蔹2分,防风6分,大枣100枚(为膏)。
单验方
   (1)西洋参lOg,以水300ml,浸泡2小时后,温服,不拘时,最后将渣全部食用,每日1剂。治气阴两虚之虚劳。
   (2)胎盘粉30g,装胶囊,每粒0.5g,每次6粒,每日4次。治气血双亏及肾虚之虚劳。
   (3)乌龟粉取乌龟洗净,去肠杂,放在低温的铁板上烘烤,待壳、肉呈焦黄时研粉备用,每次服3~5g,每日3次。治血      虚阴伤型虚劳。
   (4)海枣方海参(干品)50g,大枣l0枚,猪骨200g,加水炖服,每日1剂,10剂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2--4天。治疗脾      肾亏虚型虚劳。
气血两虚
    ①参芪蜂王浆:每次1瓶,每日2次,早晚饭前温开水送服。用于气虚血脱,心脏衰弱,恶性贫血,身体赢瘦,食欲不      振,风湿痹痛。还用于肝炎、胃溃疡、发育不良。 
  ②十全大补酒:每次15---30ml,每日2次。用于气血两亏,面色苍白,气短心悸,头晕自汗,体倦乏力,四肢不温,      月经量多。
   ⑧补肾益脑片:每次4~6片,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用于气血两亏,阳气虚弱,心跳气短,失眠健忘,遗精盗汗,腰     腿酸软,耳聋耳鸣。
气阴两虚
   ①生脉饮:每次10ml,每日3次,口服。用于气阴不足之证。
   ②五加参冲剂:每次3g,每日3次,开水冲服。用于肺肾阴虚,体虚乏力,食欲不振,腰膝酸软,失眠多梦等。
   ⑧五加参精:每次lOml,每日2次,早晚空腹时温开水送服。用于精力不足,神经衰弱及病后产后失调。
血虚
   ①首乌片:每次5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用于血虚体弱,头晕耳鸣,腰膝酸软。
   ②阿胶补血膏:每次20g,早晚各1次,温开水送服。用于久病体弱,血亏目昏,虚痨咳嗽。
   ⑧当归养血膏:每次15ml,每日3次,口服。用于气血亏虚,面色萎黄,眩晕乏力,肌肉消瘦,经闭,赤白带下。
阳虚
   ①壮腰健肾丸:大蜜丸每次1丸,小蜜丸每次20粒,每日1~2次,温开水送服。用于肾亏腰痛,腰软无力,小便频数,                 遗精梦泄,风湿骨痛,神经衰弱。
   ②龟龄集:每次0.6g,每日1次,口服。用于阳痿遗精,阴寒腹痛,妇女子宫寒冷,腹痛带下,五更溏泻,精神萎靡,             食欲不振。
   ③参茸鞭丸:每次10粒,每日2次,淡盐水或温开水送服。用于性欲衰退,肾虚气弱,阳痿,早泄,遗精。
阴虚
   ①六味地黄丸:大蜜丸每次1丸,小蜜丸每次9g,水蜜丸每次6g,每日2次,空腹温开水或盐汤送服。用于肾阴亏损,
                 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消渴。
   ②定心丹:每次4g,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用于风湿性心脏病,心动过速,心率不齐,心力衰竭。

治虚劳证妙方

1十金育真汤

【来源】近代·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歌诀】十全育真攻补兼,黄芪三参党玄丹,

龙骨牡蛎合知母,三棱莪术配淮山。

【组成】党参、黄芪各15克,山药、知母、玄参、生龙骨、生牡蛎各12克,丹参9克,三棱、莪术各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功效】补气养阴,活血化瘀,固涩止汗。

【方解】本方所治虚劳一证,气血两虚,故用党参、黄芪补气生津,丹参补血活血,培其根本也;虚劳者必血痹,而血痹之甚,又未有不劳者也,故用三棱、莪术破血调气,又可行补药之滞,增强药效;劳瘵之证,阴虚发热者居其强半,故用玄参、知母滋阴清火退虚热。“至龙骨、牡蛎,若取其收涩之性,能助黄芪以固元气;若取其凉润之性,能助知母以滋真阴;若取其开通之性,又能助三棱、莪术消融瘀滞也。至于疗肺虚之咳逆、肾虚之喘促,山药最良;治多梦之纷纭、虚汗之淋沥,龙骨、牡蛎尤胜。此方中意也,以寻常药饵十味汇集成方。而能补助人身之真阴阳,真阴血,真精神,故曰十全育真也”(《医学衷中参西录》)。

【主治】气阴两虚,兼血瘀证,症见形体消瘦、皮肤粗糙不润或喘促自汗、或寒热不时、或多梦纷纭、精气不固、脉弦细数。

【加减】气分虚甚者,去三棱、莪术,加生鸡内金9克;喘者,倍山药,加牛蒡子9克;汗多者,以白术易黄芪,倍龙骨、牡蛎,加山萸肉、生白芍各18克;若其汗过多,服药仍不止者,可用龙骨、牡蛎、山萸肉各30克,不过两剂其汗即止。汗止后再服原方。

 

2滋培汤

【来源】近代·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歌诀】滋培汤善治虚劳,白术陈皮生山药,

牛蒡炒捣甘草炙,玄参赭石杭白芍。

【组成】生山药30克,白术(炒)9克,广陈皮6克,牛蒡子(炒捣)6克,生杭芍9克,玄参9克,生赭石(轧细)9克,炙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健脾益胃,降逆止喘。

【方解】方中山药滋脾阴,白术理脾阳,阴阳调和,自能运化精微,培养气血;赭石降胃之气,陈皮和胃之气,与山药、玄参并用,又为养阴止咳之要品;甘草、芍药,取其甘苦化合,大有益于脾胃,兼能滋补阴分;“牛蒡子体滑气香,能润肺又能利肺,与山药、玄参并用,大能止咳定喘,以成安肺之功,故加之以为佐使也”(《医学衷中参西录》)。本方治虚劳喘嗽因胃气不降上逆迫肺者,大有【功效】。

【主治】虚劳喘逆、饮食减少、或兼咳嗽、并治一切阴虚羸弱诸证。

【加减】喘剧时,可用曼陀罗花(或叶)作烟吸之,实有目前捷效;痰结阻塞者,可用纸浸入硝水内,取出晒干,置盆内燃点,乘烟雾熏腾时吸入,有豁痰之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