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十四、水肿

 学中医书馆 2014-01-11
三十四、水肿

A 阳水
风水泛滥证:眼脸浮肿,继则全身浮肿。来势迅速。多见恶风、发热、肢节酸楚。小便不利。咽喉肿痛、舌红、脉滑数。恶寒咳喘、舌苔薄白、脉浮滑或紧。脉沉(肿较甚时)、滑数或紧。
越婢汤加减;麻黄18克  石膏55克  生姜9克  甘草6克  红枣12枚
1.恶风加炮附子3克
2.注意:石膏55克更效。 
风水证加减:
1.肿甚身重,为湿邪重,加苍术燥湿。
2.头面鸹肿,或咳喘为肺气郁滞,加浮萍、杏仁以加重宣肺行水之力。
3.一身悉肿、小便不利,加茯苓、泽泻利水。
4.烦渴热而少尿,为热闭水道,加鲜白茅根清热利尿。
5.恶寒身楚,为寒邪偏重,加苏叶、防风、桂枝等一、二味以辛温散解。
6.咽喉肿痛,为风热上搏,加板蓝根 、桔梗、连翘清热利咽。
7.恶风汗多,为表虚失固,加白术(越婢加术汤),散精输肺,固表止汗,使麻、膏得宣通水道之效。
8.甚者再加附子,助白术逐水祛湿。 

风水泛滥 眼睑浮肿,继则四肢及全身皆肿,来势迅速,兼有恶寒发热,肢节酸楚,小便不利。偏于风热者,伴咽喉红肿疼痛,舌质红,脉浮滑数;偏于风寒者,兼恶寒,咳喘,舌苔薄白,脉浮滑或紧。如水肿较甚,亦可见脉沉。
越婢加术汤加减;麻黄18克羌活9克防风9克防己10克桂枝6克白术12克猪苓9克茯苓9克泽泻9克、车前子9克、炙甘草6克 
1.恶风加炮附子3克 
加减
1. 风寒者,加苏叶;
2. 风热者,去羌活、桂枝,加生石膏、金银花、白茅根、芦根;
3. 若咽喉肿痛明显者,还可加板蓝根、桔梗、牛蒡子、土牛膝、射干清咽散结解毒;
4. 若咳喘较甚者,加前胡、杏仁、葶苈子、苏子降气止喘;
5. 若汗出恶风,卫阳已虚,复感外邪者,可用防已黄芪汤加渗利之品,以补气固卫,行水消肿;
6. 脾胃气虚者,加大枣、甘草、太子参。

卫阳已虚,汗多,恶风,无热,改用补虚固表、微佐行水法,
防已黄芪汤;防已12克 炙甘草6克 白术9克 黄芪15克 
 1.如果兼气喘加麻黄6克
 2.如果兼胃中不和的,加入白芍3.6克
 3.如果兼有气上冲的,加桂枝3.6克
 4.如果兼下有陈寒的,加细辛3克
 5.水湿偏盛,腰膝肿者,宜加茯苓、泽泻以利水退肿。 

卫阳不行,四肢肿,聂聂动,水在皮肤中,拟温阳助卫,行水消肿,
防已茯苓汤;防已9克  黄芪9克  桂枝9克  茯苓18克  甘草6克
 1.恶风加炮附子3克
 2.若脾虚重者,加党参以益气健脾;
 3.肾阳虚者,加附子、仙灵脾等温壮肾阳;
 4.水湿较重者,加泽泻、茯苓以增强利水渗湿之功。 

二.疮毒内归证:身患疮?痍,或咽喉肿痛溃烂。或因洗浴,擦药不当。眼脸浮肿,延及全身。小便不利。恶风发热。脉浮数、滑数。苔薄黄、舌红。
有表证未解
败毒散;羌活5克 柴胡5克 前胡5克 独活5克 枳壳5克 茯苓5克 荆芥5克 防风5克 桔更5克 川芎5克 甘草3克
水肿加减:
1. 脓肿毒甚,重用清热解毒诸药。
2. 表证未除,重用散风解毒诸药。
3. 糜烂,加苦参、土茯苓利湿解毒。
4. 搔痒,加白鲜皮、地肤子、蝉衣疏风止痒。
5. 血热肿毒,加丹皮、赤芍凉血解毒。
6.大便不通,加大黄,芒硝通府泄浊。

水肿毒甚
赤小豆汤;赤小豆 当归 商陆 泽泻 连翘仁 赤芍 汉防已 木猪苓 桑白皮 泽泻 生姜
水肿加减:
1. 脓肿毒甚,重用清热解毒诸药。
2. 表证未除,重用散风解毒诸药。
3. 糜烂,加苦参、土茯苓利湿解毒。
4. 搔痒,加白鲜皮、地肤子、蝉衣疏风止痒。
5. 血热肿毒,加丹皮、赤芍凉血解毒。
6.大便不通,加大黄,芒硝通府泄浊。

有热毒证
五味消毒饮;金银花20克 野菊花15克 蒲公英15克 紫花地丁15克 紫背天葵子15克
1.热毒重者,加连翘、黄连、半枝莲。
 2.血热毒盛 者,加牡丹皮、生地黄、赤芍等。
 3.肿甚者,加防风、蝉蜕等。
   4.脓成不溃根深或溃而不易出者,加皂角刺。
 5.若用于乳痈、局部红肿热痛者,可加瓜蒌皮、贝母、青皮等。
 6.用于急性肾炎,浮肿发热者,可加白茅根、玉米须。
 
水肿加减:
1. 脓肿毒甚,重用清热解毒诸药。
2. 表证未除,重用散风解毒诸药。
3. 糜烂,加苦参、土茯苓利湿解毒。
4. 搔痒,加白鲜皮、地肤子、蝉衣疏风止痒。
5. 血热肿毒,加丹皮、赤芍凉血解毒。
6.大便不通,加大黄,芒硝通府泄浊。

外寒里热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麻黄6克 连翘6克 杏仁7克 赤小豆24克 红枣12枚 茵陈24克 生姜片6克 炙甘草6克 
水肿加减:
1. 脓肿毒甚,重用清热解毒诸药。
2. 表证未除,重用散风解毒诸药。
3. 糜烂,加苦参、土茯苓利湿解毒。
4. 搔痒,加白鲜皮、地肤子、蝉衣疏风止痒。
5. 血热肿毒,加丹皮、赤芍凉血解毒。
6.大便不通,加大黄,芒硝通府泄浊。

湿毒侵淫,眼睑浮肿,延及全身,小便不利,身发疮痍,甚至溃烂,恶风发热,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滑数。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赤小豆24克、连翘6克、金银花20克、野菊花15克、蒲公英15克、紫花地丁15克、
                                  紫背天葵15克、生麻黄6克、杏仁7克 、炙甘草6克
 1.热毒重者,加连翘、黄连、半枝莲。
 2.血热毒盛 者,加牡丹皮、生地黄、赤芍等。
 3.肿甚者,加防风、蝉蜕等。
   4.脓成不溃根深或溃而不易出者,加皂角刺。
 5.若用于乳痈、局部红肿热痛者,可加瓜蒌皮、贝母、青皮等。
 6.用于急性肾炎,浮肿发热者,可加白茅根、玉米须。
加减:
1. 脓毒甚者,重用蒲公英、地丁;
2. 湿盛而糜烂者,加苦参、土茯苓;
3. 风盛而瘙痒者,加白鲜皮、赤芍;
4. 大便不通者,加大黄、芒硝。

偏重湿热下注,烦渴。舌赤、溲短赤涩胁痛、口苦 、肿痒、妇人带下臭秽,
龙胆泻肝汤;酒龙胆草6克 栀子9克炒黄芩9克 泽泻12克木通9克车前子9克当归3克酒生地黄9克柴胡6克 生甘草6克   
 1.若肝胆实火较盛,可去木通、车前子,加黄连。
 2.若湿盛热轻者,可去黄芩、生地黄,加滑石、薏苡仁。
 3.若玉茎生疮,或便毒悬痈,以及阴囊肿痛红热者,可去柴胡,加连翘、黄连、大黄。
 4.肝经湿热,带下色红者,可加莲须、赤芍。
 5.肝火上炎致头痛眩晕,目赤多眵,口苦易怒,可加菊花、桑叶。
 6.木火刑金,见咳血者,可加丹皮、侧柏叶。。 

全身水肿。小便短少。身肿按之没指。身重神疲。胸闷、纳呆、泛恶。苔白腻、脉缓。起病缓慢、病程较长。或有久居卑湿,水中作业,冲犯雾露。
五苓散;猪苓9克、泽泻15克 白术9克 茯苓9克 桂枝6克
水肿加减:
1. 肿甚而喘,兼见恶风发热,加麻黄、杏仁、葶苈子,宣肺泄水平喘。
2. 面肿、胸满、不得卧,加苏子、葶苈子降气行水。
3. 以气滞喘郁为主可用苏子降气汤。
4. 下肢多肿,身重腰酸无力,痞闷纳呆,用除湿汤加大腹皮、木瓜。

胃苓汤;猪苓2.3克 泽泻3.8克 白术2.3克 桂枝1.5克 茯苓2.3克 苍术(泔浸)3克 姜厚朴1.5克 陈皮1.5克
       炙甘草1.5克 生姜6克(包) 红枣3枚(包)
水肿加减:
1. 肿甚而喘,兼见恶风发热,加麻黄、杏仁、葶苈子,宣肺泄水平喘。
2. 面肿、胸满、不得卧,加苏子、葶苈子降气行水。
3. 以气滞喘郁为主可用苏子降气汤。
4. 下肢多肿,身重腰酸无力,痞闷纳呆,用除湿汤加大腹皮、木瓜。

五皮饮;陈皮5克 茯苓皮5克 姜皮5克 桑白皮5克 大腹皮5克
1.若腰以上肿甚,兼有风邪者,加防风、羌活、苏叶,以散风祛湿;
2.腰以下肿甚,小便短少,常与五苓散合用,以增强利水之功;
3.偏寒者,加附子、干姜,以温阳利水;
4.偏热者,加滑石、木通、以利水清热;
5.妊娠水肿,加白术,以健脾利湿而安胎
6.腹中胀满,加莱菔子、厚朴、麦芽以消滞行气;
7.正气不足,脾虚体弱,加党参、白术以补气健脾。 
水肿加减:
1. 肿甚而喘,兼见恶风发热,加麻黄、杏仁、葶苈子,宣肺泄水平喘。
2. 面肿、胸满、不得卧,加苏子、葶苈子降气行水。
3. 以气滞喘郁为主可用苏子降气汤。
4. 下肢多肿,身重腰酸无力,痞闷纳呆,用除湿汤加大腹皮、木瓜。
 
水湿浸渍 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全身水肿,按之没指,以下肢为甚小便短少,身体困重,胸闷纳呆泛恶苔白腻,脉濡缓五苓散合胃苓汤加减;泽泻3.8克 、桂枝1.5克、苍术(泔浸)3克、白术2.3克、陈皮1.5克、桑白皮3克、生姜皮3克、
                    大腹皮5克、猪苓2.3克 、茯苓皮2.3克 、生姜6克(包)、大枣3枚(包)
加减:
1. 肿甚而喘者,可加麻黄、杏仁、葶苈子;
2. 寒湿偏盛,中焦不运,脘痞腹胀者,可加厚朴、干姜、川椒目温脾化湿,行气宽中;
3. 卫表阳虚,汗出怕风者,加生黄芪、防风以护卫固表。
     
水湿浸渍,五皮饮+胃苓汤;桑白皮30,陈皮25,大腹皮30,茯苓皮25,生姜20,白术20,厚朴20,猪苓25,泽泻25,肉桂20,

湿热壅盛:疏凿饮子 若腹满不减,大便不通者+己椒苈黄丸,组成:防己12g 椒目5 g葶苈子(炒)10 g大黄10g

水去脾虚,肿势少退,伴见腹满不食吐水,
外台茯苓饮;茯苓9克人参9克 白术9克 枳实6克 橘皮7.5克 生姜12克

脾阳虚水逆,兼见胸胁支满目眩,心悸气促,吐清痰涎,
苓桂术甘汤;茯苓12克 桂枝9克 白术6克 炙甘草6克
 1.如眩晕甚者,加泽泻,利水消饮邪;
 2.咳嗽呕吐稀涎者,加半夏、陈皮,以燥湿化痰;
 3.干呕,巅顶疼痛,肝胃阴寒水气上逆者,加吴茱萸,以温中暖肝,开郁止痛;
 4.身瞤动而水气上泛,加附子,以温散水气;
 5.脾气虚弱者,加党参、黄芪以益气健脾。

湿热壅结证:遍身浮肿、皮肤绷急光亮。胸脘痞闷。烦热口渴、(或面赤发热)、不引饮。小便短赤不利。大便干结或溏而不爽。苔黄腻,脉沉数或濡数。
疏凿饮子;泽泻12克 炒赤小豆15克 商陆6克 羌活9克 大腹皮15克 椒目9克 木通12克 秦艽9克 槟榔9克 
          茯苓皮30克 (各等分也可)
水肿加减:
1. 用上方后腹满不减,大便不通,加防已,葶苈子、大黄增强攻逐之效。
2. 尿痛尿血,加大小蓟、白茅根以凉血止血。
加减:
1.湿热下注膀胱,伤及血络,见尿痛、尿血等症者,加大蓟、小蓟、白茅根以凉血止血;
2.若腹满不减,大便不通,体质尚实者,可加生大黄、黑白丑攻逐二便,
3.或合用己椒苈黄丸,以助攻泻之力,使水从大便而泄;
4.若肿势严重,兼见气粗喘满,倚息不得卧,脉弦有力者,为水在胸中,上迫于肺,
5.肺气不降,宜泻肺行水为主,可用五苓散、五皮饮等方合用葶苈大枣泻肺汤、三子养亲汤以泻胸中之水;.
6.若湿热久羁,化燥伤阴,水肿兼见口咽干燥、大便于结等津液亏耗之症状者,可用猪苓汤,既能滋阴,又可清利水邪。

水浊上逆胸中。肿势严重,兼见气粗喘满,倚息不得卧,脉弦有力,
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葶苈子10克(包红枣12枚(包)杏仁6克木通6克防已9克猪苓9克泽泻15克白术9克茯苓9克桂枝6克

湿郁化火,肝胆热壅。兼见头晕头痛、口苦、目赤、溲赤短涩、脉弦数,
龙胆泻肝汤;酒龙胆草6克 栀子9克 炒黄芩9克 泽泻12克 木通9克 车前子9克 当归3克 酒生地黄9克
           柴胡6克 生甘草6克
 1.若肝胆实火较盛,可去木通、车前子,加黄连。
 2.若湿盛热轻者,可去黄芩、生地黄,加滑石、薏苡仁。
 3.若玉茎生疮,或便毒悬痈,以及阴囊肿痛红热者,可去柴胡,加连翘、黄连、大黄。
 4.肝经湿热,带下色红者,可加莲须、赤芍。
 5.肝火上炎致头痛眩晕,目赤多眵,口苦易怒,可加菊花、桑叶。
 6.木火刑金,见咳血者,可加丹皮、侧柏叶。
 

 B 阴水 

脾不制水证:身肿,多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起。脘闷食减,腹胀便溏。面色不华,神倦肢冷。小便短少。苔白腻,或白滑,脉沉缓或沉弱。
1实脾散;姜厚朴3克 白术3克木瓜3克木香3克草果仁3克大腹子3克 炮附子3克 白茯苓3克 干姜3克 炙甘草1.5克
 1.若兼有气短乏力,怠惰,懒言者,加黄芪、党参等以补气;
 2.尿少肿盛者,加泽泻、猪苓以加强小便之功;
 3.脘腹胀甚,加陈皮、砂仁。
 4.若小便中蛋白呈阳性,去甘草,加用鹿蹄草和芡实;
 5.心悸怔忡者,加重附子的用量,并加生龙骨、磁石;
 6.肝区胀痛,可加用青皮、三棱、莪术;
 7.大便溏泻者,应将大腹子改用大腹皮;
 8.大便秘结者,可加牵牛子以通利二便。 
加减法;
1. 气短声怯,加人参、黄芪,或再少加升麻益气补中,清升则浊阴自降。
2. 小便短少,加桂枝、泽泻,化气行水。

脾阳虚衰,身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脘腹胀闷,纳减便溏,面色萎黄,神倦肢冷,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滑或白腻,脉沉缓或沉弱。
2实脾散加减;炮附子3克干姜3克白术3克桂枝3克茯苓皮3克椒目3克车前子3克、大腹皮3克、木香3克、炙甘草1.5克
 1.若兼有气短乏力,怠惰,懒言者,加黄芪、党参等以补气;
 2.尿少肿盛者,加泽泻、猪苓以加强小便之功;
 3.脘腹胀甚,加陈皮、砂仁。
 4.若小便中蛋白呈阳性,去甘草,加用鹿蹄草和芡实;
 5.心悸怔忡者,加重附子的用量,并加生龙骨、磁石;
 6.肝区胀痛,可加用青皮、三棱、莪术;
 7.大便溏泻者,应将大腹子改用大腹皮;
 8.大便秘结者,可加牵牛子以通利二便。 
加减:
1.  若湿邪内盛,脘闷腹胀、苔厚腻者,可加苍术、厚朴、木香以燥湿健脾,理气消胀;
2. 若气短声弱,气虚甚者,可加人参、黄芪健脾补气;
3. 若小便短少,可加猪苓、薏苡仁、泽泻增强渗利水湿之功;
4. 若脾胃虚弱明显者,治当健脾化湿,以健脾为主,不宜过于分利,可用参苓白术散加减。

气虚水溢 浮肿,尤以下肢明显,按之凹陷,有时晨起面浮较甚,纳少便溏,倦怠无力,腰背酸痛,胫膝酸软,动则气短,尿有余沥,舌淡红,舌边常见齿痕,苔薄白,脉细弱。
3防已黄芪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生黄芪15克、生熟地各9克、太子参9克山药9克克、枸杞子9克、山萸肉9克、紫河车9克         女贞子9克 旱莲草9克、防己12克 、茯苓皮9克、生薏苡仁9克、续断9克、车前子9克、芦根18克、白茅根9克
 1.如果兼气喘加麻黄6克
 2.如果兼胃中不和的,加入白芍3.6克
 3.如果兼有气上冲的,加桂枝3.6克
 4.如果兼下有陈寒的,加细辛3克
 5.水湿偏盛,腰膝肿者,宜加茯苓、泽泻以利水退肿。 
加减:
1. 阴虚尿少者,加沙参、麦冬;
2. 气虚偏重者,重用黄芪,并加党参、白术;
3. 精气亏虚较甚者,加何首乌、天冬、阿胶等。

水退、脾虚未复。淡渗之后,水肿见消,胃中胀满不食,原法酌减渗利之品,
4五味异功散;人参6克(焗服) 白术6克 茯苓6克 炙甘草3克 陈皮5克 生姜5片 红枣2枚

气虚水溢 浮肿,尤以下肢明显,按之凹陷,有时晨起面浮较甚,纳少便溏,倦怠无力,腰背酸痛,胫膝酸软,动则气短,尿有余沥,舌淡红,舌边常见齿痕,苔薄白,脉细弱。
5防已黄芪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生黄芪15克、党参9克 、防风9克、防己12克、炒白术9克 、茯苓皮9克、生薏苡仁9克、
                            山药6克、车前子9克、杜仲9克、炙甘草6克
 1.如果兼气喘加麻黄6克
 2.如果兼胃中不和的,加入白芍3.6克
 3.如果兼有气上冲的,加桂枝3.6克
 4.如果兼下有陈寒的,加细辛3克
 5.水湿偏盛,腰膝肿者,宜加茯苓、泽泻以利水退肿。 
加减:
1. 若脾虚气滞者,加木香、香橼、佛手、大腹皮;
2. 若腹水明显,腹胀难忍,步履艰难,甚则腹大不能起床者,加大腹皮生姜皮陈皮、鸡内金等以运脾利水、消滞疏中;
3. 若气分药不效,可寻求于血分,合桃红四物之类;
4. 若从脾治不效,亦可从肝络瘀阻论治,重用养肝和络之药,如当归、白芍、枸杞子、红花、桃仁等;
9. 病程日久,脾病及肾,以肾气不足为主者,可加济生肾气丸治疗;
10. 心气不足为主者,用归脾汤或炙甘草汤加赤小豆、丹参、益母草等。

肾虚水泛证:面浮身肿,腰以下尤甚,按之凹陷不起。心悸气短。腰痛酸重。尿量减少,或反多尿。四肢厥冷,怯寒神疲。面色灰滞、苍白。舌质胖淡、或有齿痕、苔白,脉沉迟无力。
6真武汤加减;茯苓9克 芍药9克 生姜9克 白术6克 炮附子9克
 1.咳嗽者,为水气上犯于肺,故加细辛、干姜以温肺化饮,加五味子以敛肺止咳;
 2.小便利者,去茯苓,恐过利伤肾;
 3.若脾阳虚甚而下利者,去白芍之酸寒,加干姜以温运脾阳;
 4.若呕者,为水停于胃,病非在下焦,故去附子,加重生姜,以温胃散水而止呕。 
水肿加减:
1. 小便不利,水肿较甚,口渴,加五苓散,加强通阳利水之效。
2. 神疲肢冷,上述虚寒症状加重,加胡芦巴、巴戟天、肉桂以温肾壮阳以助气化。
3. 咳喘面浮、汗多,不能平卧,加党参、蛤蚧、五味子、山茱萸、煅牡蛎、黑锡丹,纳气防脱。
4. 心悸唇舌紫绀,脉虚数,加肉桂、炙甘草,加重附子剂量,温阳化水;加丹参、红花温通化瘀。
5. 神昏欲寐,溲闭,泛恶,甚至口泛尿臭或兼头痛烦燥,加大黄、半夏、黄连,通府泄浊降逆精神。

肾阳衰微 面浮身肿,腰以下尤甚,按之凹陷不起,心悸,气促,腰部冷痛酸重,尿量减少或增多,四肢厥冷,怯寒神疲,面色灰滞或咣白,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7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加减;熟附片6克、鹿角片9克、巴戟天9克、仙灵脾9克、熟地黄12克、山药3克山茱萸3克、白术6克                       茯苓9克、泽泻9克、车前子3克、桂枝3克(粉服焗)
加减:
1. 小便清长量多者,去泽泻、车前子,加菟丝子、补骨脂温固下元;
2. 心悸、唇绀、脉虚数或结代者,重用附子、桂枝,加炙甘草、丹参以温阳化瘀;
3. 若见喘促,汗出、脉虚浮而数者,可加人参、蛤蚧、五味子、煅牡蛎,或吞服黑锡丹以防喘脱;
4. 若病程缠绵,复感外邪,症见发热恶寒,肿势增剧,小便短少,以越婢汤为主,酌加党参、菟丝子等补气温肾之药;
5. 病至后期,如水肿反复发作,精神疲惫,腰酸遗精,口咽干燥,五心烦热,舌红,脉细弱者,用左归丸加泽泻、茯苓、    冬葵子;
6. 若兼有头晕头痛,心悸失眠者,可用左归丸加重镇潜阳之品,如龙骨、牡蛎、珍珠母、鳖甲等;
7. 若见神倦欲睡,泛恶,甚至口有尿味者,宜炮附子合大黄、吴茱萸、黄连、茯苓、陈皮、竹茹、代赭石、六月雪等。

肾不化气证:水肿久留不退、反复发作。下肢较肿、身半以下常有冷感。小便不利、或尿多色清(夜尿多)。腰酸膝软。脉虚弱。或伴见神疲体倦、头晕耳鸣、腰痛遗精、阳萎早泄、牙龈出血。
8金匮肾气丸;山萸肉12克 山药12克 熟地24克 丹皮9克 泽泻9克 茯苓9克 肉桂3克(焗服) 炮附子3克(先煎)
 1.畏寒肢冷者,可将桂枝改为肉桂,并加重桂、附之量,以增强温补肾阳之力;
 2.若用于阳痿,尚需加淫羊藿、补骨脂、巴戟天等以助壮阳起痿之力;
 3.痰饮咳喘者,加干姜、细辛、半夏等以温肺化饮。
 4.下肢肿甚,小便不利,加牛膝、车前子,利肾泄浊。

 水肿少退,肾精未复证:水 肿较退,肌肤不泽、语音低怯、面色不华、溲功多功少,温肾固摄、填补精气。
无比山药丸;山药6克 肉苁蓉12克 五味子18克 菟丝子9克 杜仲9克 牛膝9克 泽泻3克 干地黄3克 山茱萸3克 
            茯神(一作茯苓)3克 巴戟天3克 赤石脂3克
 1.尿血加阿胶、仙鹤草、小蓟、旱莲草、三七等止血药。
 2.尿血也加仙鹤草、蒲黄、槐花、紫珠草等止血。
 3.尿血反复不止,可再加牡蛎、金樱子、补骨脂等固涩止血。
 4.肾阳亏虚较甚,腰脊酸痛,畏寒神祛者,可加鹿角粉、狗脊温补肾与督脉

 阴精伤损证:兼见面色潮红、头晕头痛、心悸不寐、腰酸遗泄、精气疲惫、咽干口燥、五心烦热、大便燥、喘嗽有痰、
9六味地黄丸;山萸肉6克山药6克熟地12克丹皮4.5克 泽泻4.5克麦冬6克 五味子6克 牛膝6克 车前子5克  茯苓4.5克 
 1.阴虚而火盛者,加知母、玄参、黄柏等以加强清热降火之功;
 2.兼纳差腹胀者,加焦白术、砂仁、陈皮等以防滞气碍脾。

瘀血阻络、营卫不利证。水肿久稽、面色黯滞、舌紫不活,或皮肉有赤缕血痕,妇人经闭、脉沉涩,
10肾气丸;山萸肉12克 山药12克 生地24克 丹皮9克泽泻9克茯苓9克赤芍9克红花9克 肉桂3克(焗服) 炮附子3克(先煎
 1.畏寒肢冷者,可将桂枝改为肉桂,并加重桂、附之量,以增强温补肾阳之力;
 2.若用于阳痿,尚需加淫羊藿、补骨脂、巴戟天等以助壮阳起痿之力;
 3.痰饮咳喘者,加干姜、细辛、半夏等以温肺化饮。

11肾气丸合四物汤;山萸肉6克 山药6克 生地12克 丹皮6克 泽泻6克 茯苓6克 红花6克 赤芍6克 当归6克 川芎3克 
                白芍6克 肉桂1.5克(焗服) 炮附子1.5克(先煎)
 1.畏寒肢冷者,可将桂枝改为肉桂,并加重桂、附之量,以增强温补肾阳之力;
 2.若用于阳痿,尚需加淫羊藿、补骨脂、巴戟天等以助壮阳起痿之力;
 3.痰饮咳喘者,加干姜、细辛、半夏等以温肺化饮。

浊阻阳明、和降受扰(多由湿热蕴结壅塞,及通降受阻发展而来)症见恶心泛恶、吐清涎、甚至二便闭,嗜睡不食、神昏,舌苔腻浊、脉细数。
12温胆汤;半夏6克 陈皮15克 茯苓4.5克 炙甘草3克 竹茹6克 枳实6克 苍术6克 代赭石6克 生姜15克 红枣1枚
1.若心中烦热者,加黄连、麦冬以清热除烦;
2.口燥舌干者,去半夏,加麦冬、天花粉以润燥生津;
3.癫痫抽搐,可加胆星、钩藤、全蝎以熄风止痉。
4.便闭加大黄。

.病情加重、气血耗损、精神失守,宜救本培元,
13大补元煎;人参15克  山药9克 杜仲9克 熟地黄9克 当归9克 枸杞子9克 山茱萸9克 炙甘草6克
 1. 阴虚甚者,加龟板、鳖甲、旱莲草。
 2. 阳虚明显,可加巴戟天、肉苁蓉。
 3. 纳差,加神曲、砂仁、谷芽等。
 4. 水肿证:若元阳不足者,加附子、肉桂、炮姜之类。

水凌心肺、阳气衰微证:(多由阳虚水泛,发展而来)症见心悸、气短促、咳喘清涎,颤振。
14真武汤;茯苓9克 芍药9克 生姜9克 白术6克 炮附子9克
 1.咳嗽者,为水气上犯于肺,故加细辛、干姜以温肺化饮,加五味子以敛肺止咳;
 2.小便利者,去茯苓,恐过利伤肾;
 3.若脾阳虚甚而下利者,去白芍之酸寒,加干姜以温运脾阳;
 4.若呕者,为水停于胃,病非在下焦,故去附子,加重生姜,以温胃散水而止呕。 

15黑锡丹;黑锡9克(另包) 硫磺9克(另包) 胡芦巴1.5克 沉香1.5克 熟附子1.5克 肉桂1.5克 茴香3克 破故纸3克 
        肉苁蓉3克 金铃子3克(去核) 木香3克

虚风扰动、神明不守证:(多由肾精内竭,以致脉络失养,发展而来)症见筋惕肉瘈、步履飘摇、头晕神昏。
16羚羊钩藤汤;羚羊角4.5克(刨细丝,先30分钟) 霜桑叶6克 川贝12克(去心) 鲜生地15克 双钩藤9克(后下)
          滁菊花9克(后下) 茯神木9克 生白芍9克 生甘草2.4克 淡竹茹15克(先煎)
 1.气分热盛而见壮热汗多、渴欲冷饮者,加石膏、知母等以清气分之热;
 2.营血分热盛而见肌肤发斑、舌质红或降者,加水牛角、丹皮、紫草等以清营凉血;
 3.兼腑实便秘者,加大黄、芒硝以通腑泄热;
 4.兼邪闭心包、神志昏迷者,加紫雪或安宫牛黄丸以凉开止痉;
 5.抽搐不易止息者,加全蝎、僵蚕、蜈蚣等以熄风止痉;
 7.高热不退,津伤较甚者,加玄参、天冬、麦冬等以滋补津液。
 8.若无羚羊角,可用山羊角或珍珠母替代,但用量宜大。 
其他治法
   1.香薷叶500克,水一斗,熬至烂,去滓,再熬成膏,加白术宋210克和丸梧子大,每服十丸,米饮下, 日五夜一服          。治暴发风水,通身皆肿(方见《外台秘要》深师薷术丸)。
   2.苦葫芦瓢30克,微炒为末,每曰粥饮服三克,功专利水(见《太平圣惠方》)。
   3。败荷叶烧存性,研末,每服6克,米饮调下, 日三服,治阳水浮肿(见《丹溪心法》)。
   4.浮萍晒干为末,每服方寸匕、白汤下口二服,治水气洪肿,小便不利(阳水)(见《太平圣惠方》)。
   5。大冬瓜一枚,切盖去瓤,以赤小豆填满,煨至火尽,取出切片,同豆焙干为末,水糊丸梧子大,每服七十丸,煎        冬子汤下,日三服,小便利为度。治十种水气、浮肿喘满(见《杨氏家藏方》)。
   6.冬瓜白瓤,水蒸汁,淡饮之。治水肿烦渴,小便少(见《圣济总录》)。
   7.大蒜十个,捣如泥,入蛤粉,丸如梧子大,每食前白汤下廿丸,利水(见《普济方》)。
   8.禹功散。黑牵牛末120克,茴香30克,炒为末,每服3--,.6克,以生姜自然汁调下,逐水(见,《儒门事亲》。病        水之人,如长川泛滥,非杯杓可取,必以神禹决水之法治之。)。
   9.代盐。以秋石拌饮食,少少用之(《摘玄方》).
单验方
   阳水水盛时酌情逐水,可选用:
   (1)控涎丹:胸水明显,已用各种方法治疗仍顽固不消者,可小剂量服用控涎丹,用时剂量由小到大,每日用量1.5         ~4.5g,晨起空腹顿服,用淡姜汤或温开水送下。一般连续服3~5天即停,见效后即减量,服后腹痛、腹泻较         剧者,立即停药,防止伤正。
   (2)大戟枣:大枣150g,放在锅内,加水,以上没四指为度,大戟并根苗30g,入锅同煮,待熟,去大戟吃枣,分4~6          次服,每日2~3次。
   (3)商陆豆:商陆15g,绿豆30~50g,煮熟去商陆,可服1周,不宜久服。
   (4)苦葫芦瓢30g,微炒为末,每日粥饮服3g,功专利水。
   (5)干燥玉米须50g,加水600ml,用温水煎煮20~30分钟,或煎至300~400m|,经过滤而口服,每日1剂。
        阴水水不盛时,扶正可选用:
   (1)黄芪鲤鱼汤:生黄芪50g,鲤鱼1条500g左右,生姜30g,葱60g,炖汤不放盐,喝汤吃鱼。
   (2)黄芪苡米粥:用生黄芪60g,生薏仁50g,煮成稀粥,长期食之。
   (3)黄芪山药粥:生黄芪60g,山药60g,每日一剂,煎汤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