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十一、中风

 学中医书馆 2014-01-11
三十一、中风 中经络 ;在中经络的见证中,兼有发热恶寒,头身疼痛、肢体拘急等表证者 脉络空虚,风邪入中证:肌肤不仁,手足麻木。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半身不遂。发热恶寒,肢体拘急,风痰阻闭头面经络,症见口眼?斜,言语不利,口角流涎,甚或面部肌肉抽动,而表证不显者 1牵正散;白附子10克 白僵蚕10克 全蝎10克各等分(并生用)作汤剂,可加天麻、白蒺藜、蜈蚣、地龙、当归、荆芥、防风、菊花、钩藤等祛风止痉通络之品,以增强疗效 正气不足,风邪初中经络而兼内热,症见手足重滞,?僻不遂,舌强语涩,并有寒热头痛,肢体拘急,关节痠楚,脉浮苔白2大秦艽汤;秦艽9克 甘草6克 川芎6克 白芍6克 细辛1.5克 川羌活3克 防风3克 黄芩3克 石膏6克 吴白芷3克  白术3克 生地3克 熟地3克 白茯苓3克 川独活6克 1.如遇天阴,加生姜以祛风温阳散寒; 2.心下痞,加枳实以行气消痞。 3.若无内热,可去黄芩、石膏、生地; 4.若表证不明显,可酌减细辛、白芷、防风之类。 阳气了虚弱,风寒湿邪侵袭经脉,症见口眼?斜,筋脉拘急,半身不遂,语言謇涩,并伴恶寒发热,冷痛麻木者。 3小续命汤;防风3.6克 桂枝2.4克 麻黄2.4克 人参2.4克 酒白芍2.4克 杏仁2.4克 川芎2.4克 防已2.4克 甘草2.4克 附子1.2克 生姜3片 红枣3克 1.恍惚者,加茯神、远志化痰宁神也; 2.骨节烦痛而去附子,倍白芍。 3.热者,去附子,用白附子; 4.筋急语迟,脉弦者,倍人参,加薏苡仁、当归,去黄芩、白芍以避中寒; 5.烦躁、不大便,去附子、肉桂地,倍加白芍、竹沥; 6.日久大便不行、胸中不快,加枳壳、大黄; 7.语言謇涩,手足颤掉,加石菖蒲、竹沥; 8.口渴,加麦门冬、瓜蒌、天花粉; 9.身疼、发搐,加羌活; 10.烦渴、多惊,加犀角、羚羊角; 11.汗多,去麻黄; 12.舌燥,加石膏,去附、桂。 肝肾阴虚,风阳上扰证:头晕头痛,耳鸣目眩,面红烘热。腰膝痠软,少寐多梦,心悸虚烦。口眼?斜,舌强语謇,半身不遂。舌红苔腻,脉弦细数或见弦滑。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之头痛眩晕、耳鸣眼花、肢麻震颤、失眠多梦。或?僻不遂,舌红弦数。 4天麻钩藤饮;天麻9克(焗服) 钩藤12克(后下) 生石决明18克(先煎) 山栀子9克 黄芩9克 川牛膝12克  杜仲9克 益母草9克 桑寄生9克 夜交藤9克 朱茯神9克 1.重证,加入羚羊角,则药力益著; 2.若进入后期血管硬化之症,加酌加槐花、海藻,盖现代研究称所含路丁有改变血管硬化之功。 3.阳亢化风,眩晕较甚,唇舌或肢体发麻者,除羚羊角外,可酌加代赭石、牡蛎、龙骨、磁石等以镇肝潜阳熄风; 4.肝火偏盛,头痛较剧,面红目赤,舌苔黄燥,脉弦数者,可酌加龙胆草、夏枯草、丹皮,或加服龙胆泻肝丸以清肝泻火; 5.便秘,可加大黄、芒硝,或加服当归龙荟丸以泻肝通俯; 6.肝肾阴虚明显,可酌加女贞子、枸杞子、白芍、生地、何首乌等以滋养肝肾。 中风加减: 1. 若头痛头胀、目眩较重,属阳过甚者,可加石决明、白蒺藜、夏枯草等以平熄风阳。 2. 若腰膝酸软,舌红,脉细数属阴虚较甚者,可酌加熟地、首乌、女贞子、杞子、山茱萸等以滋养肝肾。 3. 若见面红目赤,口苦烦躁,苔黄,脉弦数属肝火偏盛者,可加龙胆草、夏枯草以清肝化痰。 4. 若面肌、四肢抽搐较重,属肝风内动者,可加蜈蚣、僵蚕以熄风止痉。 5. 若舌强、言语謇 涩属痰阻清窍者,可加石菖蒲、远志以化痰开窍。 6. 若失眠多梦,心中烦热属肝火扰心者,可加栀子、黄芩、珍珠母、龙齿、夜交藤以清热安神。 中风: 1. 加减头晕头痛重者,加菊花、桑叶; 2. 心烦易怒者,加丹皮、白芍; 3. 便干便秘者,加生大黄。 肝肾阴亏、肝阳上亢、肝风内动、气血逆乱、并走于上之头晕头痛目眩、耳鸣目胀、面红烘热,心烦躁热、肢体重滞、肌肤麻木、脉弦细有力。 5镇肝熄风汤;怀牛膝30克 生代赭石30克(轧细) 生龙骨15克(捣碎) 生牡蛎15克(捣碎) 生龟甲15克(捣碎)  生杭芍15克 生玄参15克 天冬5克 川楝子6克 生麦牙6克 茵陈6克 甘草4.5克 1.心中热者,加石膏30克;痰多者,加胆南星6克; 2.尺脉重按虚者,加熟地24克、净萸肉15克; 3.大便不实者,去龟甲、代赭石,加赤石脂30克。 4.风阳亢盛 者,可加钩藤 、天麻、羚羊角; 5.肝火较盛,血压过高,头痛剧烈,眼目胀痛者,可加夏枯草、黄芩、钩藤; 6.大便燥结者,加生大黄,便通即止; 7.兼瘀血者,加桃仁、乳香、没药; 8.饮食停滞,胃口不开者,加鸡内金、山楂、神曲。中风加减: 1. 若头痛头胀、目眩较重,属阳过甚者,可加石决明、白蒺藜、夏枯草等以平熄风阳。 2. 若腰膝酸软,舌红,脉细数属阴虚较甚者,可酌加熟地、首乌、女贞子、杞子、山茱萸等以滋养肝肾。 3. 若见面红目赤,口苦烦躁,苔黄,脉弦数属肝火偏盛者,可加龙胆草、夏枯草以清肝化痰。 4. 若面肌、四肢抽搐较重,属肝风内动者,可加蜈蚣、僵蚕以熄风止痉。 5. 若舌强、言语謇 涩属痰阻清窍者,可加石菖蒲、远志以化痰开窍。 6. 若失眠多梦,心中烦热属肝火扰心者,可加栀子、黄芩、珍珠母、龙齿、夜交藤以清热安神。 中风加减: 1.夹有痰热者,加天竺黄、竹沥、川贝母以清化痰热; 2. 心烦失眠者,加黄芩、栀子,以清心除烦,加夜交藤、珍珠母以镇心安神; 3. 头痛重者,加生石决明、夏枯草以清肝熄风。 肝经热盛、热极动风之高热不退,心烦躁扰,头晕胀痛面红目赤。手足抽搐口眼?斜,半身不遂、舌红絳、脉弦数或弦细数6羚角钩藤汤;羚羊角4.5克(刨细丝,先30分钟) 霜桑叶6克 川贝12克(去心) 鲜生地15克 双钩藤9克(后下)  滁菊花9克(后下) 茯神木9克 生白芍9克 生甘草2.4克 淡竹茹15克(先煎) 1.气分热盛而见壮热汗多、渴欲冷饮者,加石膏、知母等以清气分之热; 2.营血分热盛而见肌肤发斑、舌质红或降者,加水牛角、丹皮、紫草等以清营凉血; 3.兼腑实便秘者,加大黄、芒硝以通腑泄热; 4.兼邪闭心包、神志昏迷者,加紫雪或安宫牛黄丸以凉开止痉; 5.抽搐不易止息者,加全蝎、僵蚕、蜈蚣等以熄风止痉; . 7.高热不退,津伤较甚者,加玄参、天冬、麦冬等以滋补津液。 8.若无羚羊角,可用山羊角或珍珠母替代,但用量宜大。中风加减: 1. 若头痛头胀、目眩较重,属阳过甚者,可加石决明、白蒺藜、夏枯草等以平熄风阳。 2. 若腰膝酸软,舌红,脉细数属阴虚较甚者,可酌加熟地、首乌、女贞子、杞子、山茱萸等以滋养肝肾。 3. 若见面红目赤,口苦烦躁,苔黄,脉弦数属肝火偏盛者,可加龙胆草、夏枯草以清肝化痰。 4. 若面肌、四肢抽搐较重,属肝风内动者,可加蜈蚣、僵蚕以熄风止痉。 5. 若舌强、言语謇 涩属痰阻清窍者,可加石菖蒲、远志以化痰开窍。 6. 若失眠多梦,心中烦热属肝火扰心者,可加栀子、黄芩、珍珠母、龙齿、夜交藤以清热安神。 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候 半身不遂,口舌喁斜,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头晕目眩,舌质黯淡,苔薄白或白腻, 7化痰通络饮;法半夏(10g)、橘红(10g)、枳壳(10g)、川芎(10g)、红花(10g)、远志(10g)、石菖蒲(10g) 茯神(15g)、党参(15g)、丹参(15g)、炙甘草(10g)。加减: 1. 瘀血重,舌质紫黯或有瘀斑、瘀点者,加桃仁、红花、赤芍、鸡血藤以活血祛瘀通络; 2. 热象明显而见舌苔黄腻,烦躁不安者,加黄芩、栀子以清热泻火; 3. 头痛、眩晕者,加菊花、夏枯草以平肝泻火。 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候 半身不遂,口舌喁斜,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腹胀便干便秘,甚至几日不解,头晕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黯红或黯淡,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8星蒌承气汤加减;生大黄、芒硝、瓜蒌、胆南星、丹参、天竺黄加减: 1. 腑实明显者,痞、满、燥、实、坚俱者,可应用大承气汤以通腑; 2. 热象明显者,加栀子、黄芩; 3. 年老体弱津亏者,加生地黄、麦冬、玄参。 气虚血瘀:证候 半身不遂,口舌喁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面色咣白,气短乏力,口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黯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细缓或细弦。 9补阳还五汤加减;生黄芪120克 当归尾6克 赤芍4.5克 地龙3克 川芎3克 桃仁3克 红花3克 1.治疗中风偏瘫,偏寒者,可加肉桂、巴戟天等温肾散寒; 2.脾虚者,可加党参、白术以健脾益气; 3.痰多者,加法半夏、天竺黄以化痰; 4.语言不利者,加石菖蒲、远志以开窍化痰; 5.口眼?斜者,加白附子、僵蚕全蝎以祛风化痰通络; 6.偏瘫日久,疗效不显者,加水蛭、虻虫以破瘀通络 7.下肢痿软者,加杜仲、牛膝以补益肝肾; 8.头昏头痛者,加菊花、蔓荆子、石决明、代赭石以镇肝熄风。中风加减: 1. 如上肢偏废者,加桑枝、桂枝以通络; 2. 下肢软弱无力甚者,加川断、牛膝、桑寄生以补肾壮筋。 3. 如兼言语不利者,可加石菖蒲、远志以通络。 4. 兼口眼?斜者,加白附子、南星、僵蚕、葛根、白芷以祛风化痰。 5. 兼肢体麻木者,加乌梢蛇、蜈蚣、桑枝以通经活络。 6. 如大便秘结者,加火麻仁、郁李仁、肉苁蓉以润肠通便。 7. 如小便失禁者,加益智仁、桑螵蛸、山萸肉以温肾固涩。 8. 如肢冷偏寒者,可加熟附子以温阳散寒。 9. 气短乏力者,加党参、白术以补气健脾。 10. 痰多苔腻者,加制半夏、天竺黄以化痰。 11. 若偏瘫日久,虽加重活血药而效果不显者,在扶正的基础上可加水蛭、虻虫、土鳖虫、乌梢蛇等虫类活血药以增强破瘀通络的作用。 12. 如患侧手足肿甚者,可加茯苓、泽泻、薏苡仁以淡渗利湿。中风: 1. 加减气虚明显者,加党参、太子参; 2.言语不利者,加远志、石菖蒲、郁金以祛痰利窍; 3.心悸.喘息者,加桂枝、炙甘草; 4.肢体麻木者,加木瓜、伸筋草、防己以舒筋 通络; 5.肢体瘫软无力者,加续断、桑寄生、杜仲、牛膝; 6.小便失禁者,加桑螵蛸、益智仁; 7.血瘀重者,加莪术、水蛭等破血通络之品。 阴虚风动:证候 半身不遂,口舌喁斜,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烦躁失眠,眩晕耳鸣,手足心热,舌质红绛或黯红,少苔或无苔,脉细弦或细弦数。 10镇肝熄风汤加减;怀牛膝30克 生代赭石30克(轧细) 生龙骨15克(捣碎) 生牡蛎15克生龟甲15克(捣碎)  生杭芍15克 生玄参15克 天冬5克 川楝子6克 生麦牙6克 茵陈6克 甘草4.5克  1.心中热者,加石膏30克;痰多者,加胆南星6克; 2.尺脉重按虚者,加熟地24克、净萸肉15克; 3.大便不实者,去龟甲、代赭石,加赤石脂30克。 4.风阳亢盛 者,可加钩藤 、天麻、羚羊角; 5.肝火较盛,血压过高,头痛剧烈,眼目胀痛者,可加夏枯草、黄芩、钩藤; 6.大便燥结者,加生大黄,便通即止; 7.兼瘀血者,加桃仁、乳香、没药; 8.饮食停滞,胃口不开者,加鸡内金、山楂、神曲。中风加减: 1. 若头痛头胀、目眩较重,属阳过甚者,可加石决明、白蒺藜、夏枯草等以平熄风阳。 2. 若腰膝酸软,舌红,脉细数属阴虚较甚者,可酌加熟地、首乌、女贞子、杞子、山茱萸等以滋养肝肾。 3. 若见面红目赤,口苦烦躁,苔黄,脉弦数属肝火偏盛者,可加龙胆草、夏枯草以清肝化痰。 4. 若面肌、四肢抽搐较重,属肝风内动者,可加蜈蚣、僵蚕以熄风止痉。 5. 若舌强、言语謇 涩属痰阻清窍者,可加石菖蒲、远志以化痰开窍。 6. 若失眠多梦,心中烦热属肝火扰心者,可加栀子、黄芩、珍珠母、龙齿、夜交藤以清热安神。 中风加减: 1.夹有痰热者,加天竺黄、竹沥、川贝母以清化痰热; 2. 心烦失眠者,加黄芩、栀子,以清心除烦,加夜交藤、珍珠母以镇心安神; 3. 头痛重者,加生石决明、夏枯草以清肝熄风。 中脏腑 (此证是危急重证,轻者可救,重者会死亡。应住院治疗。) A闭证 1痰热腑实------ 11桃仁承气汤;桃仁(去皮、尖)9克 大黄12克(炒)甘草6克 肉桂3克     2 痰火瘀闭------ 12羚角钩藤汤:羚角片先煎(4.5g)双钩藤后入(9g)霜桑叶(6g)滁菊花(9g)鲜生地(15g) 生白芍(9g),川贝母去心(12g) ,淡竹茹鲜刮,与羚羊角先煎代水,(15g), 茯神木(9g),生甘草(3g)。      (另可用至宝丹,安宫牛黄丸,亦可用醒脏静或清开灵注射液)           3痰浊瘀闭------ 13涤痰汤;(方药:法半夏10 g广陈皮6 g云茯苓10 g鲜竹茹10 g石菖蒲6 g天竺黄10 g生牛十蛎18 g,地龙10 g, 川杜仲12 g,杜红花5 g,江枳壳10 g,生甘草3 g。)(另可用苏合香丸)     B脱证(阴竭阳亡)------参附汤(组成:炮附子(9克) 人参(12克))合生脉散或注射液 恢复期 半身不遂:一侧肢体或左或右偏废不用者气虚血瘀,脉络痹阻证:患肢痿软无力,纵缓不收,面色萎黄,口眼?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或见肢体麻木,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舌淡紫或有瘀斑,苔白,脉细涩或虚弱。 14补阳还五汤加减;生黄芪120克 当归尾6克 赤芍4.5克 地龙3克 川芎3克 桃仁3克 红花3克 1.治疗中风偏瘫,偏寒者,可加肉桂、巴戟天等温肾散寒; 2.脾虚者,可加党参、白术以健脾益气; 3.痰多者,加法半夏、天竺黄以化痰; 4.语言不利者,加石菖蒲、远志以开窍化痰; 5.口眼?斜者,加白附子、僵蚕全蝎以祛风化痰通络; 6.偏瘫日久,疗效不显者,加水蛭、虻虫以破瘀通络 7.下肢痿软者,加杜仲、牛膝以补益肝肾; 8.头昏头痛者,加菊花、蔓荆子、石决明、代赭石以镇肝熄风。中风加减: 1. 如上肢偏废者,加桑枝、桂枝以通络; 2. 下肢软弱无力甚者,加川断、牛膝、桑寄生以补肾壮筋。 3. 如兼言语不利者,可加石菖蒲、远志以通络。 4. 兼口眼?斜者,加白附子、南星、僵蚕、葛根、白芷以祛风化痰。 5. 兼肢体麻木者,加乌梢蛇、蜈蚣、桑枝以通经活络。 6. 如大便秘结者,加火麻仁、郁李仁、肉苁蓉以润肠通便。 7. 如小便失禁者,加益智仁、桑螵蛸、山萸肉以温肾固涩。 8. 如肢冷偏寒者,可加熟附子以温阳散寒。 9. 气短乏力者,加党参、白术以补气健脾。 10. 痰多苔腻者,加制半夏、天竺黄以化痰。 11. 若偏瘫日久,虽加重活血药而效果不显者,在扶正的基础上可加水蛭、虻虫、土鳖虫、乌梢蛇等虫类活血药 12. 如患侧手足肿甚者,可加茯苓、泽泻、薏苡仁以淡渗利湿。 中风: 1. 加减气虚明显者,加党参、太子参; 2.言语不利者,加远志、石菖蒲、郁金以祛痰利窍; 3.心悸.喘息者,加桂枝、炙甘草; 4.肢体麻木者,加木瓜、伸筋草、防己以舒筋 通络; 5.肢体瘫软无力者,加续断、桑寄生、杜仲、牛膝; 6.小便失禁者,加桑螵蛸、益智仁; 7.血瘀重者,加莪术、水蛭等破血通络之品。 8.恢复期和后遗症期。根据气虚的程度决定黄芪的用量,一般用量在15--45g,重者可用至75g。 除偏瘫不遂外,如兼见舌强语謇,痰涎壅盛,四肢浮肿,患侧为重,静卧嗜睡,舌体大,舌质淡暗,舌苔滑数。 15涤痰汤加减;姜南星7.5克 半夏7.5克 枳实6克 茯苓6克 橘红4.5克 木瓜5克 桑枝10克 薏苡仁5克 防已5克  全蝎5克 白附子5克 石菖蒲3克 人参3克(包) 竹茹2克 甘草2克 1.若见高热烦燥,神昏谵语,舌质红降者,为痰郁化热,内陷心包,可加黄连、天竺黄,以清热化痰; 2.若舌质紫暗,为内有瘀血,可酌加丹参、桃仁、丹皮等,以活血化瘀通络。 若体质壮实,属寒痰凉血阻滞者, 16小活络丹加减;炮川乌6克 炮草乌6克 地龙6克 炮天南星6克 乳香2.2克(粉)没药2.2克(粉) 肝肾亏损,筋骨失养证:偏废不仁,患侧筋骨痿软,足难任地,伴见眩晕耳鸣,虚烦失眠,面赤唇红,舌瘖不语, 17地黄饮子加减;肉桂1.5克 附子1.5克 肉苁蓉1.5克 白茯苓1.5克 熟地黄1.5克 麦冬1.5克 五味子1.5克 远志1.5克 菖蒲1.5克 山茱萸1.5克 巴戟天1.5克 石斛1.5克 薄荷7片 1.若用于肾虚之痱证,减去石菖蒲、远志等宣通开窍之品; 2.喑痱以阴虚为主,而痰火盛者,减去温燥的附子、肉桂,酌加川贝、竹沥、胆星、天竺黄等以清化痰热; 3.兼有气虚者,适当加黄芪、人参以益气。 中风加减: 1. 如舌质红,脉细数,阴虚内热者,可去附子、官桂,加蒸首乌、黄精、丹皮等以养阴清热。 2. 如偏废较重,可加牛膝,木瓜、地龙、蜈蚣、乌梢蛇、桑枝等通经活络, 3. 如舌质紫暗,脉涩等的瘀血现象者,可加丹参、鸡血藤、桃仁、土鳖虫等以活血祛瘀。 4. 如下肢痿软无力较重者,可加鹿筋、川断等强筋壮骨之品。 5. 如患侧僵硬拘挛,伴见头痛、眩晕、耳鸣、面赤、舌质红脉弦硬有力,证属肝阳上亢,脉络瘀阻,可改用镇肝熄风汤, 或天麻钩藤饮加减。 18虎潜丸加减;盐知母9克 盐黄柏9克 酒熟地9克 炙龟板12克 猪脊髓一条 干姜1.5片 陈皮4.5克 锁阳4.5克 虎胫骨4.5克(可用豹骨代) 牛膝6克 当归6克 白芍6克 1.若虚火上炎,扰及心神,烦躁不安者,少加金箔一片以镇心安神; 2.虚火较甚,骨蒸盗汗者,可去温燥之干姜,熟地改作生地以增清热之力; 3.面色萎黄,心悸怔忡,舌淡脉细者,加黄芪、党参、当归等以补养气血; 4.若久病阴损及阳,怕附子、肉桂等补肾助阳。 方中虎骨可以用狗骨或豹骨代替。 中风加减: 1. 如舌质红,脉细数,阴虚内热者,可去附子、官桂,加蒸首乌、黄精、丹皮等以养阴清热。 2. 如偏废较重,可加牛膝,木瓜、地龙、蜈蚣、乌梢蛇、桑枝等通经活络, 3. 如舌质紫暗,脉涩等的瘀血现象者,可加丹参、鸡血藤、桃仁、土鳖虫等以活血祛瘀。 4. 如下肢痿软无力较重者,可加鹿筋、川断等强筋壮骨之品。 5. 如患侧僵硬拘挛,伴见头痛、眩晕、耳鸣、面赤、舌质红脉弦硬有力,证属肝阳上亢,脉络瘀阻,可改用镇肝熄风汤,或天麻钩藤饮加减。 言语不利:因舌体强硬或痿软而运动不灵,轻者言语不利,重者可致失语风痰阻络证:舌体短胖,强硬不灵,言语謇涩,口角流涎,伴有肢体麻木,肌肤不仁,脉象弦滑,舌苔粘腻。 19解语丹加减;羌活1.5克 防风3克 附子3克 羚羊角3克(另包) 酸枣仁3克 天麻3克 肉桂2.4克 炙甘草1.5克 竹沥15克(后下) 生姜汁6克(后下) 20二陈汤加减;半夏6克 陈皮3克 茯苓9克 炙甘草2.4克 竹沥15克 姜汁6克 石菖蒲5克 生姜6克 红枣2枚  1.风痰加南星、白附子、皂角、竹沥; 2.寒痰加半夏、姜汁; 3.火痰加石膏、青黛; 4.湿痰加苍术、白术; 5.燥痰加栝蒌、杏仁; 6.食痰加山楂、麦芽、神曲、莱菔子; 7.老痰加枳实、海石、芒硝; 8.风痰加南星、竹沥等,以熄风化痰; 9.热痰加黄芩、胆星等,以清热化痰; 10.寒痰加干姜、细辛等,以温化痰饮; 11.气痰加枳实、厚朴等,以理气化痰; 12.皮里膜外之痰加白芥子等,以通络化痰。 13.苔腻,痰湿盛,加川朴燥湿化痰。 14.痰多气逆,加杏仁、紫菀、旋覆花化痰肃肺降逆。 15.如以寒痰凝滞为主,则重用白芥子,酌加干姜、细辛、半夏等以助温化寒痰。 肾虚精亏证:舌体瘦小,痿软不用,甚或音喑失语,胖见腰膝酸软,足痿不任履地,心悸气短,舌淡红苔少,脉象细弱。21地黄饮子加减;肉苁蓉1.5克 桔梗1.5克 木蝴蝶1.5克 石菖蒲1.5克 郁金1.5克 地龙1.5克 白茯苓1.5克 熟地黄1.5克 麦冬1.5克 五味子1.5克 远志1.5克 菖蒲1.5克 山茱萸1.5克 巴戟天1.5克 石斛1.5克 薄荷7片 1.若用于肾虚之痱证,减去石菖蒲、远志等宣通开窍之品; 2.喑痱以阴虚为主,而痰火盛者,减去温燥的附子、肉桂,酌加川贝、竹沥、胆星、天竺黄等以清化痰热; 3.兼有气虚者,适当加黄芪、人参以益气。 口眼歪斜证:本症多与半身不遂等后遗症同时并见,多由风痰、凉血阻于络脉所致。 22牵正散加减;白附子10克 白僵蚕10克 全蝎10克 荆芥10克 防风10克 蜈蚣10克 桃仁10克 红花10克  川芎10克 各等分(并生用 1.本方用作汤剂,可酌加天麻、白蒺藜、蜈蚣、地龙等祛风止痉通络之品,以增强疗效。 2.若口眼瞤动者,加天麻、钩藤、石决明以平肝熄风。其它治法 . (一)口眼喁邪,可选用下例方法治疗。 1.蓖麻子(去壳)30克或加冰片l克,研膏敷于患侧面部,冬天加干姜,附子各3克。 2.鳝鱼血入麝香少许外涂患侧,单纯鳝鱼血外涂亦可。 中成药   (1)神昏   ①清开灵注射液(地坛牌,北京中医药大学实验药厂):40~80ml加入葡萄糖注射液250 500ml静点,每日1~2次; 或醒脑静注射液(锡药牌,江苏无锡中药厂),10~20ml加入葡萄糖250~500ml中静点,每日1次。 或安宫牛黄丸(李时珍牌,北京同仁堂制药厂), 或局方至宝丹(京药牌,北京同仁堂制药厂),每次1丸鼻饲。适用于中风病阳闭证。   ②苏合香丸(李时珍牌,北京同仁堂制药厂):每次1丸鼻饲。适用于中风病阳闭证。   (2)痰多   竹沥水(鹿迪牌,江西鹿迪制药有限公司):每次lO--lOOml,每日2~3次,口服。   (3)腑实   新清宁片(合欢牌,中国中医研究院实验药厂):每次3~5片,口服。   (4)高血压   牛黄清心丸(李时珍牌,北京同仁堂制药厂):每次1丸,1日2次。   (5)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语謇、口歪。   ①属血瘀证者   血栓心脉宁胶囊(圣喜牌,吉林敦化华康制药厂):每次4粒,1日3次。   复方丹参注射液(999牌,雅安三九药业有限公司):20~40ml加入葡萄糖250~500ml中静点,1日1次,14天为1个疗程。   云南灯盏花注射液(金殿牌,云南生物制药厂):6~12ml加入葡萄糖500ml中静点,每日1次。   脉络宁注射液(桂冠牌,南京金陵制药厂):lO--一20ml加入葡萄糖250~500ml中静点,每日1次,14天为1个疗程。   ②属痰热证者   清开灵注射液(地坛牌,北京中医药大学实验药厂):40~80ml加入葡萄糖250~500ml静点,每日1次,14天为1个疗程   ③属气虚血瘀证者   消栓再造丸(旭日牌,北京同仁堂制药厂):每次1丸,1日2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