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风证治说

 寂寞在繁衍 2015-10-29

伤寒学家袁家玑临证旨要

袁金声袁端红整理

中风证治说要袁氏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是肝风内动,以致气升、火升、痰升而出现的猝倒暴仆等证候,病因病机中,内风是决定的因素,外风仅是个别的诱发因素,以内风引起者为多见,与外风有关者则少见。治疗原则应以潜镇摄纳为主,并用熄风、化痰、通络、滋阴降火之剂。袁氏特别告诫:不能再犯前人在治疗上外风内风混淆不清的错误,而混用祛除外风辛温发表之剂如小续命汤等。

(一)中风三阶段的治疗袁氏将中风分为中风轻证、中风重证(闭证、脱证)、中风后遗证三阶段,临床据证而辨,然后遣方用药。

1中风轻证的治疗:袁氏十分推崇张锡纯《衷中参西录》的镇肝熄风汤(代赭石、怀牛膝各30克、龙骨、牡蛎各15克,白芍、玄参、天冬各15克、川楝子、生麦芽、茵陈各6克、龟板15克,甘草4.5克),临证常以此方加减为治。若初起痰涎较多,舌苔垢腻,言謇语塞较重者,宜减去玄参、天冬、龟板,加法半夏、胆南星、三蛇胆陈皮末、远志、竹沥等药,先予熄风镇逆化痰;若肝阳上亢,血压较高,多兼见头昏头痛目眩者,则加入钩藤钩、生石决明、决明子、夏枯草、菊花等,以加强镇肝熄风清热的力量;若半身不遂等证,久未向愈,宜据证酌加通窍之品,如石菖蒲、桑枝、川芎、地龙、红花、鸡血藤等。

2中风重证的治疗:闭证除阳闭用局方至宝丹,阴闭用苏合香丸以迅速开窍而外,还可以应用其他开闭方法。如通关散搐鼻以取喷嚏,针刺水沟、合谷等穴,牙关紧闭不开者用乌梅擦牙,都是协助开闭的良法。若牙开声出,再进潜阳镇逆、熄风化痰的方药,可选用镇肝熄风汤、天麻钩藤饮、竹沥汤(如无生葛汁可以不用)、涤痰汤、三蛇胆陈皮末、天竺黄、川贝、远志等加减化裁。袁氏认为本病痰瘀交阻,初期一般不宜先用滋阴腻滞之品,如阿胶、熟地、生地、制首乌、山萸肉、天冬、玄参等,以免加重痰浊瘀血之壅塞,诸药在病程后期再据证选用较好。

脱证比较危险,应中西医结合大力抢救,中药煎剂缓难救急。本证宜先益气固脱,首先煎服大剂参附汤以回阳救急,同时应用滋阴固脱之剂,如鸡子黄、山萸肉、阿胶、五味、龙骨、牡蛎、龟板、鳖甲之属,或据证用地黄饮子加减,以滋养真阴,温补肾阳。治疗闭证的局方至宝丹、苏合香丸、通关散等,脱证均不可用。

3中风后遗证的治疗:中风后遗证多出现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蹇语塞等证,多属风痰阻络,气滞血瘀,经隧不通,气血失调。要注意痰瘀交阻这一病机,选用益气养血,熄风化痰,活血通络的方剂,如补阳还五汤、解语丹。要据证进行加减,尤其应注意化痰活瘀药物的运用。

要坚持一段时间的药物治疗,才能取效,并配合使用针灸及头皮针以争取时间,提高疗效。

(二)中风的选方用药袁氏认为:中风除脱证应迅速回阳救急,益气滋阴以固脱外,开始即应以潜阳镇逆,熄风化痰为主,滋阴腻滞之品暂宜少用。潜阳镇逆之药也包括一些金石类药物,如龙骨、牡蛎、石决明、珍珠母、龙齿、龟板、鳖甲、磁石、代赭石、生铁落,均可随证选用。熄风也并非必须运用大剂第一卷434滋阴腻滞之品,主要是清肝泄热以熄内风,如可用钩藤、天麻、生白芍、丹皮、桑叶、菊花,甚则可用龙胆泻肝汤、当归龙荟丸等以清泄肝热而熄肝风,并佐潜阳镇逆之不足。

此外,治疗中风病,化痰药物之运用甚为重要,因痰留隧络,每致蒙蔽清窍,窒塞喉关,而且痰与瘀每相结合,必须先予开泄化痰,才有助于潜降熄风,竹沥、二陈、胆南星、天竺黄、川贝、石菖蒲、远志、枳实、竹茹、全瓜蒌、杏仁、三蛇胆陈皮末等均是中风化痰宣窍的常用药,可以据证加以选用,效果较好。袁氏喜用竹沥,因其苦寒无毒,性滑而流利,走窍并逐痰,为治疗中风的要药,能使神志转清较快。本药宜早期服用,每次可兑服20~30毫升,同时略兑入生姜汁数滴,最好兑入潜镇熄风化痰的汤剂中,日服三次。

本病上虚下实,若服潜镇熄风化痰之剂,痰浊已化,痰热已清,病情好转,而阴虚证候明显者,亦应滋补肝肾,养血宁心,可选用一贯煎、杞菊地黄丸等加减。养心安神药如酸枣仁、柏子仁、茯神、何首乌藤、丹参、浮小麦等,可用潜阳镇逆、熄风化痰的方药化裁配合应用。滋阴方剂属于培补调理,若初起肝阳上亢,痰浊壅盛,早用腻补,则流弊甚多。养心安神方药初起亦可据证酌情选用,与腻补之意迥然不同。活血化瘀药物的运用,在中风治疗中甚为重要,因为痰浊与瘀阻每每相结,阻滞经脉,妨碍早日恢复,可根据痰瘀二者相结的情况,运用化痰活瘀的药物。尤其是在中风后遗有半身不遂、语言謇塞、口眼歪斜、精神障碍的情况下,应据证选用宣通经络、活血化瘀的药物,如地龙、当归尾、桃仁、红花、鸡血藤、川芎、三七等,临床多以熄风化痰、通络活血同用。

(三)常用验方举例中风初起,血压尚高,神志未清,舌强言蹇,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痰涎壅盛,脉弦有力,舌红苔黄而垢腻,属肝阳上亢,内风上扰,痰浊中阻,治宜潜阳镇逆,熄风化痰。方用:生石决明30克(打,先煎)、生牡蛎30克(打,先煎)、代赭石24克(打,先煎)、怀牛膝30克、生白芍18克、钩藤钩15克、法半夏9克、川贝母9克、胆南星6克、石菖蒲6克、决明子30克、黄芩9克、竹沥30克(加生姜汁数滴,分三次冲服)。

若肝火上炎,烦躁不安,可加山栀炭、丹皮、桑叶、龙胆草、黄连、青黛;若痰涎多,可加天竺黄、远志、三蛇胆陈皮末;若呕逆,可加枳实、竹茹、陈皮。欲再加重潜阳镇逆作用,可用生铁落煎汤代水。此方服后如有效,可服至十多剂。

中风经治疗而神志已清,能自行饮食,后遗舌强言蹇语塞,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脉弦细,舌质红,边瘀紫,苔略黄,属风痰未化,脉络瘀阻,治宜潜阳熄风,化痰通络。袁氏拟方如下:生石决明30克(打,先煎)、生牡蛎30克(打,先煎)、生白芍30克、怀牛膝30克、决明子30克、地龙9克、何首乌藤30克、鸡血藤18克、红花6克、丹参18克、法半夏9克、川贝母6克、茯苓30克、石菖蒲6克、竹沥30克(分冲)。

上方据证加减,可服多剂,如药后上述症状减轻,尤其是半身不遂有所改善,则应坚持服药治疗。若血压已不高,气虚血瘀症状明显者,亦可用补阳还五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