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73口腔炎

 学中医书馆 2014-01-11

73口腔炎


治口腔炎(口疮)妙方

【歌诀】清胃当归与黄连,生地升麻共牡丹,

牙痛龈肿或溃疡,阳明胃热服之痊。

【组成】当归身9克,黄连9克,生地黄(酒制)9克,牡丹皮6克,升麻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冷服。

【功效】清胃凉血,泻火散瘀。

【方解】本方所治的重点是牙痛或牙龈肿烂出血等症,其病因由于阳明胃经积热化,熏蒸脉络(齿龈属胃络)所致,治

宜清胃泻火。故方中用黄连苦寒泻火,灭其炎上之势;配以生地、丹皮滋阴凉血;当归养血和肝,有清中寓补之功;加入

升麻,既可引诸药直入阳明,又可清热而消肿。诸药合用,共奏清胃解热,凉血散瘀,疏风消肿之效,用以治疗阳明胃热

引起的各种病症,最为中肯,临床使用,每收佳效。

【主治】胃有积热、上下牙痛、牵引头痛、满面发热、其牙喜寒恶热、或牙龈红肿溃烂、牙宣出血、口气热臭、或唇舌

颊腮疼痛、口干舌燥、舌干红苔黄或少苔、脉滑大而数者。可用于口腔炎、牙周炎、口腔溃疡,以及三叉神经痛、牙龈出

血、痤疮、小儿发热、上消化道出血、糖尿病、狂躁性精神病等病症。

【加减】临床使用常加入生石膏,以增强其清热作用。若阳明热甚便秘者,加大黄;齿衄者,加牛膝;属风火牙痛,加

防风、薄荷;牙痛牵引头痛者,加细辛、白芷;小儿重颚、重龈属胃火上炎者,加金银花、灯芯;糖尿病(中消),可加

入石膏、葛根、天花粉等,用之亦获效。

2泻黄散
【来源】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

【歌诀】泻黄甘草与防风,石膏栀子藿香充,

清泻脾胃伏火邪,胃热口疮并见功。

【组成】藿香叶20克,山栀仁6克,生石膏15克,甘草90克,防风120克。

【用法】上药或和蜜酒同炒至香,共研细末。每服3~6克,水煎,不拘时服。也可改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按

常规剂量酌定。

【功效】清泻脾胃伏火。

【方解】本方证是由脾胃伏火熏蒸于上所致。脾胃伏火与胃中实火不同,仅用清降,难泻脾中伏火积热,当遵“火郁发

之”为治。所以方中重用防风,配以藿香叶升阳散郁,然后以石膏以清之,山栀以泻之,更用甘草益气和中,使伏去而脾

胃不伤。用蜜酒调制,皆有缓调上,泻脾而不伤脾之意。综观全方,清泻与升发并用,配以醒脾和中以防泻脾所伤。

【主治】脾胃伏火,症见口疮口糜、口气秽臭、吐舌弄舌、烦渴易饥、口燥唇干、舌红脉数。可用于口腔溃疡、舌下蜂

窝组织炎、慢性口腔炎、口周皮炎、牙痛,以及小儿发热、小儿口疮、妊娠期口疮、滞颐、头痛、妇人妊娠呕吐、带下、

睑缘炎,脑功能失调、糖尿病(中消)等病症。

【加减】若见烦渴津伤,加生地黄、石斛;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小便短赤者加滑石;高热者,加寒水石、知母;心

烦不宁者,加灯芯、赤茯苓;滞颐、乳娥,加板蓝根、连翘;鹅口疮,另用冰硼散,中白散外涂局部。

【附记】若脾胃阴虚有热者,大脑发育不全,舌淡弄舌者禁用。

 

3黄芩散
【来源】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

【歌诀】黄芩散内赤茯苓,石膏葛根麦门冬,

甘菊花与炙甘草,再加豆豉竹叶煎。

【组成】黄芩30克,赤茯苓30克,麦冬门30克,生石膏60克,葛根15克,甘菊花15克,炙甘草15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每服9克,加豆豉6克,淡竹叶3克,水煎去渣,加生地汁60毫升,更煎服。也可改用饮片作

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酌定。

【功效】清热生津除烦。

【方解】方用黄芩、豆豉、竹叶清热除烦;合以生地黄、麦门冬、葛根养阴清热生津;石膏清阳明气分之热;甘菊花清

肝明目;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合而用之,共奏清热除烦,养阴生津之功。

【主治】心胸烦热、口舌肿痛、头痛目涩、烦渴不止、舌红苔薄黄等症。可用于口腔溃疡、牙龈肿痛、急性扁桃体炎等

病症。

【加减】若大便干燥者,加生大黄;小便黄赤者,加木通、滑石;口渴、舌红苔少者,加天花粉、石斛、玉竹。

 

4增液麻仁汤
【来源】李文亮《千家妙方·下》(吕敬江方)

【歌诀】增液麻仁用玄参,麦冬厚朴生大黄,

生地杏仁杭白芍,再加枳实黑芝麻。

【组成】玄参15克,麦冬15克,生地15克,厚朴10克,大黄6~10克,杏仁10克,白芍10~15克,枳实10克,黑芝麻15

~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滋阴泻热,增液润肠。

【方解】方用玄参、麦冬、生地、白芍滋阴泻热;杏仁宣肺震肠;厚朴、枳实、大黄通便泄热;黑芝麻增液润肠。诸药

合用,共奏滋阴清热,增液润肠,通便泻热之功。

【主治】复发性口疮(燥热阴虚型)。

【加减】若口渴甚者,加花粉、知母;腹胀气攻,嗳气频作者,加小茴或沉香(磨汁兑服);大便转溏薄者,减大黄,

加桔梗。

【附记】用本方治疗复发性口疮12例,效果满意,经追访,最长的已6年无复发。

 

5疏肝清热汤
【来源】李文亮《千家妙方·下》(吕敬江方)

【歌诀】疏肝清热生地黄,柴胡香附共白芍,

丹皮麦冬生甘草,茯苓白术与山栀。

【组成】丹皮15克,白芍15克,生地15克,香附15克,麦冬15克,栀子10克,当归10克,白术10克,柴胡10克,茯苓10

~15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疏肝清热,佐以养阴。

【方解】方用丹皮、白芍、生地、麦冬凉血养阴;香附、柴胡疏肝解郁;栀子、柴胡清热泻火;当归、白芍养血和肝;

白术、茯苓健脾渗湿;甘草解毒,调和诸药。合而用之,共奏疏肝清热,养阴和肝之功。

【主治】复发性口疮(气郁阴虚型)。

【加减】若津伤过甚者,去白术、加花粉10克,玄参10~15克;颜面烘热者,加牛膝10克,龟板15克;心烦不寐者,加

女贞子15克,夜交藤15克;咽下痰阻者,可选加厚朴、苏子、射干、石菖蒲;女性行经不畅、色黯有块者,加牛膝、益母

草。

【附记】用本方治疗复发性口疮21例,效果均良好。痊愈后,嘱其仍按原方每月服9~10剂,连用3个月或更长一点时间

,有利疗效巩固。

 

6口疮散
【来源】《治验百病良方》

【歌诀】口疮散内用朱砂,硼砂琥珀飞滑石,

再加冰片和甘草,解毒防腐效果佳。

【组成】生硼砂30克,朱砂3克,飞滑石55克,琥珀6克,冰片4克,甘草20克。

【用法】将上药各研为细末,再将朱砂与硼砂和匀,共研为极细末(中医传统说法称“套色”)后,诸药和匀,共研成

飞末,装入瓶内备用。用时,每取药末少许外涂在溃疡面上即可。每日3次。痛甚不能进食者,饭前加涂1次。

【功效】清热解毒,防腐生肌。

【方解】方用生硼砂清热防腐;朱砂清心安神定痛;飞滑石清热收湿;琥珀活血散瘀;冰片、甘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合而用之,共奏清热解毒,防腐生肌之功。

【主治】口疮。

【附记】屡用效佳。一般用药5天左右即可获愈。又用太子参、麦冬、玄参各3克,生甘草2克,银花15克,用开水泡

茶饮服,以尽味为度,每日1剂,疗效满意。

 

7银花解毒汤
【来源】《程氏医学笔记》

【歌诀】银花解毒用连翘,黄柏知母共牡丹,

射干升麻生甘草,再加当归生地黄。

【组成】金银花20克,川黄柏20克,连翘20克,知母20克,牡丹皮15克,生地黄15克,射干12克,全当归6克,升麻6克

,生甘草6克。

【用法】上药水煎3次后,浓缩至350毫升。服前先用少量药汁漱口,漱口要将药汁温含口中片刻,待口腔溃疡处疼痛减

轻后,吐出含漱过的药液,这样依次含漱3~5遍后,咽下余液。每日1剂。

【功效】清热解毒,滋阴凉血。

【方解】方用金银花、连翘、射干、升麻、生甘草清热解毒,且升麻还能载药上行,直达病所;知母、黄柏清热养阴;

生地黄、丹皮滋阴凉血清热;当归养血活血,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滋阴凉血之功。

【主治】顽固性口腔溃疡。

【附记】用本方治疗顽固性口腔溃疡137例,均获治愈。一般用药1剂后即感口腔溃疡处疼痛大减,最多用药6剂痊愈。

 

8益气利湿汤
【来源】《程氏医学笔记》

【歌诀】益气利湿用黄芪,黄柏知母生苡仁,

苓术附片生甘草,每日一剂服之痊。

【组成】生黄芪30克,薏苡仁30克,土茯苓30克,川黄柏10克,知母10克,白术10克,熟附片10克(先煎半小时),生

甘草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3次口服。3剂为1疗程。

【功效】益气温阳,清热渗湿。

【方解】方用生黄芪、熟附片益气温阳,托毒生肌;黄柏、知母清热养阴;白术、土茯苓、薏苡仁渗湿健脾,且土茯苓

善解湿毒;生甘草解毒,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益气温阳,清热渗湿之功。

【主治】溃疡性口腔炎。

【附记】屡用屡验,疗效满意。一般用药1~4个疗程可愈。

 

   柏子茶 [药物]  新鲜柏子 30 克。 [用法]  上药洗净,用开水冲泡当茶饮服,直至液汁色淡为止。可

连 服数天。 [疗效]  此方治疗口疮 66 例,服药 2~4 次均获效。 [来源]徐承庆.江苏中医

 茵陈蒿汤    [药物]  茵陈蒿 30 克。 [用法]上药以 250 毫升开水浸泡取液,轻者每天漱口数次,重者

代茶 饮,每天 3~4 次。 [疗效]此方治疗单纯性口腔粘膜溃疡 43 例,均获满意疗效。溃疡面 一般在药后 3~

4 天即愈合。 [来源]许鉴魁。中医杂志

 吴茱萸糊剂    [药物]吴茱萸适量。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用醋调如糊状,纱布包之,敷双足涌泉穴。24 小

时取下。 [疗效]此方治疗口腔溃疡有效。 [病例]王××,男,4 岁。患儿素有消化不良,口腔溃疡反复发作, 中

西药用之罔效,日趋严重。改用吴茱萸 20 克研末敷双足涌泉穴,第 2 天症 状大减,治疗 3 次痊愈。 [来源] 

张连城。河北中医

口腔炎效方                              
     
           方1   外用:冰硼散、青黛、蜂蜜 个适量,调匀,涂口腔中,每日5--7次,治2--7天,治愈,验证几百列均

愈。
 
           方2   外用:青黛30克,白矾3克,冰片1.5克,研细用蜂蜜调成糊状,涂患处,每日涂三次,另用鱼腥草50

克,每日一剂,当茶饮,治3--5天治愈。
 
           方3   外用:儿茶10克,VB2(5毫克)30片,研细用蜂蜜30克调匀,涂口腔每日三次,治几百例,多数一次

治愈。
 
           方4   敷脐:吴茱萸适量研细,取8--10克,用酒或酒精调糊,放在脐中,
外用纱布沾膏固体,每天换一次,一般一次治愈,最多2-4天治愈。
 
            方5   敷脐:细辛10--15克,研细醋调糊放入脐中,外部固定,每日换三次,1--2天治愈。
           
            方6   简方:
               (1)甘油涂患处,每日涂三次,三天治愈。
               (2)西咪替丁(甲氰咪胍)片,甲硝唑片各4--5片,研细混匀,用蜂蜜调匀涂患处,每日四次,一天可

愈,最多2天。
               (3)生西红柿切块拌白糖吃,每天吃二次即愈。
               (4)冰片、枯矾、儿茶(3:3:4),研细混匀,涂患处,半小时后漱口
吐掉,每日三次,2--3天治愈。
               (5)高度白酒含漱2--3分钟,然后吐出或咽下,每日三次,二天治愈。
 

 

17.1 胡连汤

【来源】许公岩,《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胡黄连12克,当归10克,生甘草12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早晚分服。

【功用】清化湿浊。

【方解】方中胡黄连苦寒,清热燥湿力强,依消化道长期水肿之病理,取其燥湿力大之特性,用以化湿消肿,则水湿即去

。又以其服后有里急腹痛感觉,故辅以当归、生甘草权为缓解,则腹痛即减。待肿消水去,疮面即行愈合。

【主治】口腔糜烂,持续不断,或长期反复发作。舌苔厚腻或黄腻,大便不爽等。

【加减】本方适宜于因湿浊蕴结于肠胃,气机不畅所致的湿浊内阻之证。凡患者素嗜茶酒,积湿较甚而致口舌生疮、大便

干燥不爽,均可使用本方。若舌苔白厚腻,可加泽泻30克,以驱除蕴积之水;若其人下唇红肿或舌质红,可加蒲公英15克

;痰涎壅盛,则加入半夏曲15克,桔梗12克;脾湿偏重者,加苍术12克;如服后腹泻不畅,胡黄连可酌情加量至15克,直

至疮口愈合。大便转为正常则说明水肿已消。口疮根治后,须严加忌口,不饮茶酒,不食生冷,以防反复。若寒湿伤脾,

积湿滞肠,可加苍术10克,麻黄6克。

【疗效】屡用屡验,疗效卓著,一般服7~10剂可愈。

 

17.2 口疮散

【来源】李乐园,《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

【组成】炒五倍子15克,川连、黄柏各6克,大黄、青黛、儿茶各5克,硼砂、冰片各1克,珍珠0.5克。

【用法】上药共研极细末,贮瓶备用,勿泄气。用时每取本散少许吹敷口腔溃疡处,每日2~3次。

【功用】清热解毒,加速溃疡面愈合。

【主治】急、慢性溃疡性口腔炎(口疮)。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卓著。

【附记】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注意口腔清洁。

 

17.3 养阴清热汤

【来源】徐治鸿,《中国中医药报》

【组成】生熟地各15克,白芍、黄芩、丹皮、玄参、桔梗、山药、地骨皮、女贞子各12克,天冬、麦冬、栀子、生甘草各

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滋阴清热。

【方解】慢性口疮病,久病多虚,多呈虚火表现,尤以阴虚火旺多见。本方由六味地黄汤和甘露饮加减化裁而成。方中以

生熟地、女贞子、二冬补益胃肾之阴,润肺生津,养血填精,滋阴凉血;黄芩、栀子清热除湿,降火除烦;丹皮清肝胆之

火,凉血活血;山药补脾益肾;白芍柔肝养血;玄参滋阴降火、解毒散结;桔梗清热利咽,载药上行;地骨皮清热凉血、

除虚热;生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诸药协同,共奏滋阴清热之功。

【主治】复发生口疮,扁平苔藓,干燥综合征,白塞氏综合征等疾病阴虚火旺型患者。常伴有口燥咽干,口渴喜冷饮,头

晕目眩,心烦急躁,手足心热,失眠多梦,腰膝酸软,便干尿黄,舌质红或舌尖红。苔薄黄,脉细弦或数。

【加减】临证时亦可酌情选用生龙牡以加强平肝潜阳收敛之功;加知母,黄柏,以加强滋阴降火之功,滋阴降火,清中下

焦之热;加茯苓、泽泻以增加健脾淡渗利湿之力。

【疗效】验之临床,坚持服用,可收良效。

 

17.4 生白解毒汤

【来源】张恒泉,《新中医》(3)1981年

【组成】生地3克,白蒺藜、钩藤各2克,木通4克,淡竹叶3克,蝉衣、甘草各1克(15天内婴儿剂量)。

【用法】每日1剂,水煎频饮。

【功用】祛风清热,凉血解毒。

【方解】方中以生地凉血解毒;钩藤、蒺藜、蝉衣祛风清热;木通、淡竹叶、甘草清热除湿解毒。诸药合用,共奏祛风清

热、凉血解毒之功。再配以外治,奏效颇捷。本方为张氏家传喉科方,历传六代的有效方之一,历来所治病例,均取得满

意效果。

【主治】婴儿鹅口疮。

【加减】便秘,加大黄;口干,加石斛。外用口末方(天然硼砂50克,明雄黄20克,牛黄、儿茶各3克,人中白10克。共研

细末,收贮备用)。每治1例取3~5克足够。用洁净的竹片或纸片蘸黄豆大小药末于婴儿舌上即可,以除去口腔内的白膜防

止消而再生。每日2~3次。

【疗效】经50年的临床验证,治愈此病颇多,效果满意。

 

17.5 口腔解毒汤

【来源】田儒钦,《云南中医杂志》(2)1990年

【组成】金银花、连翘各5克,薄荷2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频服,每日1剂。

【功用】清热解毒。

【方解】口腔炎,属中医口疮范畴。根据症状和部位不同。又有口疳、口糜、鹅口疮之分。口疳相当于疱疹性口炎、咽峡

炎,口糜相当于膜性口炎,鹅口疮相当于假膜性念珠菌病。但三者病机相似,病以心脾二经为主,而且实证多于虚证,均

以清热解毒为主法。方中以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薄荷疏散风热;甘草解毒和中。且四味平和无毒,又为清热解毒之良

药。对小儿口疮最宜。

【主治】小儿口腔炎。

【加减】疱疹性口炎和咽峡炎全身反应重,高热者,可易金银花为羚羊角粉,或加山栀、黄芩、牛蒡子等;膜性口炎和念

珠菌病,因见假膜,为湿浊之象,加黄芩、黄连、茯苓。二者若见阴虚,加生地、玄参、麦冬、石斛;便秘,加大黄;小

便黄赤,加木通、滑石;易惊,加朱茯神、嫩钩藤。

同时配吹喉散外治:方用煅炉甘石60克,青黛30克,煅珍珠粉2.1克,硼砂6克,冰片3克,枯矾少许。共研细末,和匀备

用。每取本散少许吹于口腔患处,日吹4~5次。本方与上方均为安庆五代祖传中医喉科主任医师田儒钦验方,疗效颇著。

【疗效】周景伟报道:用上二方内外合治小儿口腔炎56例,全部治愈。最少服药2剂,最多服药10剂。

 

17.6 溃疡散

【来源】蔡福养,《中医杂志》(11)1987年

【组成】煅炉甘石250克,血竭、儿茶各15克,冰片2克,五倍子20克,乌贼骨(去粗皮)100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以6克塑料袋封装备用。分内外两种用法:内服:取本散6克(1包),兑白开水冲服,日服2次,或

用鸡蛋1枚,用本散拌匀加油,炒熟食之,或装胶囊内吞,均每日2次。外用:取本散吹撒患处,或用生蜜调和涂搽患处。

每日均为2~3次。

【功用】方虽一个,治分内外,其功用各不同,内服清热除湿、通和血脉、消肿止痛;外用则化腐生肌、敛疮止血。

【方解】方中炉甘石除为明目去翳的要药外,同时具有消肿敛疮生肌之作用。血竭外用敛收疮口,内服散瘀除痛;儿茶外

用治诸疮溃疡、久不收口;乌贼骨外用于外伤出血、湿疹多脓及耳炎等;内服除湿止带止血制酸;五倍子内服敛肺泻火,

外用祛风湿杀虫;冰片辛香气窜,无处不到,专治火郁不散、九窍不通,内服开窍醒神、清热止痛。诸药配伍,功专力宏

,故而用之效佳。

【主治】凡由湿热引起的周身黏膜红肿溃疡(如脓耳,口疮,牙龈红肿溃疡)流脓、流水等。

【疗效】临床应用15年,治验甚多,效果满意,笔者临床验证多例(口疮)亦获良效。

 

17.7 釜底抽薪散

【来源】黄明志,《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吴茱萸15克,生大黄、胡黄连各6克,生南星3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混匀贮瓶备用。用时每次取此散3~5克,用陈醋适量烧开放入散剂,调匀成糊状,敷于两侧涌泉

穴,以塑料薄膜,或干净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

【功用】泻火解毒,引火归源。

【方解】方中吴茱萸为主药,入脾胃肝肾经,引火下行;生大黄味性寒,泻火解毒,调中化食,安和五脏,主治疮疡赤肿

;胡黄连味苦性寒,解热清胃;生南星清热解毒燥湿;涌泉穴为足少阴肾经之穴,诸药敷于此,可泻火解毒、导热下行、

引火归源,恰似“釜底抽薪”,且鸡蛋油味苦,有解热、收敛、生肌之效。故合而用之,对口疮疗效显著。

【主治】小儿口疮。

【加减】同时配用鸡蛋黄油外擦患处,方用鲜鸡蛋4~6枚,煮熟后去壳取蛋黄,再将蛋黄放在小铁锅内(或勺内),用文火

炼出油即成。取此油涂口腔溃疡面处,每日涂3~4次。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颇佳。

【附记】笔者用本方临床验证多例,连用3~5日,均获痊愈。治成人口腔溃疡,效果亦佳。

 口腔炎方

   [药物]生蒲黄 10 克。 [用法]将消毒棉签用水浸湿后,蘸上生蒲黄涂在口腔溃疡面上,每天 3 次。 [疗

效] 此方治疗口腔溃疡 30 例,均治愈。 [病例] 白×\u65292X女,  36 岁。患口腔溃疡,进食困难,痛甚

。此方治 疗 2 天后痊愈。 [来源]  赵尚林.陕西中医
 板蓝根汤    [药物]   板蓝根 50 克。 [用法]  每天 1 剂,加水 700 毫升,煎至 450 毫升。

取 2/3 药液分次 含漱,每天 5~6 次;其余 1/3 药液浓缩为 50 毫升,涂搽患处。 [疗效]此方治疗口腔

溃疡 15 例,大多数患者 3~4 天痊愈,个别患者 溃疡面缩小,疼痛减轻, l 例未按时用药,疗效不佳。 [病

例]   吴×\u65292X女,  54 岁。患者口腔唇舌有大小不等 5 处溃疡面, 疼痛灼热,口干苦,大便秘结,小

便黄,舌红、苔薄黄,脉细数有力。曾服 中西药物疗效不显。改用上法治疗,配合番泻叶 10 克,开水浸泡当茶饮。

第 2 天大便通畅,口腔疼痛减轻;上方去番泻叶连用 3 天,口腔粘膜破溃面愈 合,水肿消失而愈。 [来源]   

王莲芳.陕西中医

 口腔含方    [药物]  女贞嫩叶 3~4 片或适量。 [用法]上药用凉开水洗净,嚼烂含 5 分钟咽下,每天

3 次;或上药适 量捣烂取汁,药棉浸汁后敷于溃疡上,  10 分钟吐去,每天 3 次。均连用 3 天。 [疗效] 

 此方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 21 例,痊愈 15 例,好转 4 例,无 效 2 例。 [病例]古××,男,30 岁。患

复发性口腔溃疡 2 年余,每年发作 3~ 5 次,每次发作见颊、唇粘膜部多个溃疡,疼痛难忍,进食不便,曾多次服

维生素 B、牛黄解毒片、外敷冰硼散等,需治疗 5 天以上才见好转。此次发 作用上法含服,l 次疼痛大减,治疗 3

天溃汤愈合。随访 3 年无复发。 [来源]胡必强.湖南中医杂志  


 仙鹤草煎剂    [药物]仙鹤草根(干)30 克。 [用法]将上药加水煎 15 分钟,漱口内服,每天 2 次。5

天为 1 疗程, 或以上药研末吹入口腔内,每天 4~5 次,3 天为 1 疗程,适用于小儿和不愿 口眼药物者。 [疗

效]此方治疗口腔溃疡 200 余例,有效率在 80%以 [来源]沈绍英.江西中医药


药物性唇周炎
儿茶汁 [药物]     儿茶适量。 [用法]  上药用醋少许磨汁,涂患处,每天 1~3 次。 [疗效]   

  此方治疗唇风(唇周炎)多例,均获良效。 [来源]   徐富云.浙江中医杂志   

 生肌止痒梢    [药物]  枯矾、赤石脂、滑石,制没药各 6 克,冰片 1 克。 [用洁]  将前 4 味药研成

细末,和冰片研匀,装瓶密封备用。使用前 先用生理盐水局部消毒,再根据皮损面积,外扑适量药散,外贴敷料。早晚

各换药 1 次。 [疗效]此方治疗药物性唇周炎 28 例(皆为服磺胺类药过敏),均于 5 天内治愈。 [病例]李×

\u65292X男,  52 岁。月前因前颈部长多个疖肿, 某医院给予磺胺甲氧嗪(smp)口眼。6 天后觉唇周灼热发

痒, 次日出现水泡,继则糜烂疼痛,滋水淋漓。曾用扑尔敏、地 塞米松、麦迪霉素内服,外涂龙胆紫,经 20 余天治

疗不效。 证见精神萎靡,表情痛苦,唇周皮损溃烂渗液,浸淫成片,糜 烂处有鲜红肉芽,舌淡红、苔薄黄腻,脉滑数。

以本方外治 1~3 天痒止,4~5 天内皮损干燥而愈。 [来源]张长义.新中医

治口腔炎(口疮)妙方

1清胃散

【来源】金·李东垣《兰室秘藏》

【歌诀】清胃当归与黄连,生地升麻共牡丹,

牙痛龈肿或溃疡,阳明胃热服之痊。

【组成】当归身9克,黄连9克,生地黄(酒制)9克,牡丹皮6克,升麻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冷服。

【功效】清胃凉血,泻火散瘀。

【方解】本方所治的重点是牙痛或牙龈肿烂出血等症,其病因由于阳明胃经积热化,熏蒸脉络(齿龈属胃络)所致,治宜清胃泻火。故方中用黄连苦寒泻火,灭其炎上之势;配以生地、丹皮滋阴凉血;当归养血和肝,有清中寓补之功;加入升麻,既可引诸药直入阳明,又可清热而消肿。诸药合用,共奏清胃解热,凉血散瘀,疏风消肿之效,用以治疗阳明胃热引起的各种病症,最为中肯,临床使用,每收佳效。

【主治】胃有积热、上下牙痛、牵引头痛、满面发热、其牙喜寒恶热、或牙龈红肿溃烂、牙宣出血、口气热臭、或唇舌颊腮疼痛、口干舌燥、舌干红苔黄或少苔、脉滑大而数者。可用于口腔炎、牙周炎、口腔溃疡,以及三叉神经痛、牙龈出血、痤疮、小儿发热、上消化道出血、糖尿病、狂躁性精神病等病症。

【加减】临床使用常加入生石膏,以增强其清热作用。若阳明热甚便秘者,加大黄;齿衄者,加牛膝;属风火牙痛,加防风、薄荷;牙痛牵引头痛者,加细辛、白芷;小儿重颚、重龈属胃火上炎者,加金银花、灯芯;糖尿病(中消),可加入石膏、葛根、天花粉等,用之亦获效。

 

2泻黄散

【来源】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

【歌诀】泻黄甘草与防风,石膏栀子藿香充,

清泻脾胃伏火邪,胃热口疮并见功。

【组成】藿香叶20克,山栀仁6克,生石膏15克,甘草90克,防风120克。

【用法】上药或和蜜酒同炒至香,共研细末。每服3~6克,水煎,不拘时服。也可改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酌定。

【功效】清泻脾胃伏火。

【方解】本方证是由脾胃伏火熏蒸于上所致。脾胃伏火与胃中实火不同,仅用清降,难泻脾中伏火积热,当遵“火郁发之”为治。所以方中重用防风,配以藿香叶升阳散郁,然后以石膏以清之,山栀以泻之,更用甘草益气和中,使伏去而脾胃不伤。用蜜酒调制,皆有缓调上,泻脾而不伤脾之意。综观全方,清泻与升发并用,配以醒脾和中以防泻脾所伤。

【主治】脾胃伏火,症见口疮口糜、口气秽臭、吐舌弄舌、烦渴易饥、口燥唇干、舌红脉数。可用于口腔溃疡、舌下蜂窝组织炎、慢性口腔炎、口周皮炎、牙痛,以及小儿发热、小儿口疮、妊娠期口疮、滞颐、头痛、妇人妊娠呕吐、带下、睑缘炎,脑功能失调、糖尿病(中消)等病症。

【加减】若见烦渴津伤,加生地黄、石斛;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小便短赤者加滑石;高热者,加寒水石、知母;心烦不宁者,加灯芯、赤茯苓;滞颐、乳娥,加板蓝根、连翘;鹅口疮,另用冰硼散,中白散外涂局部。

【附记】若脾胃阴虚有热者,大脑发育不全,舌淡弄舌者禁用。

 

3黄芩散

【来源】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

【歌诀】黄芩散内赤茯苓,石膏葛根麦门冬,

甘菊花与炙甘草,再加豆豉竹叶煎。

【组成】黄芩30克,赤茯苓30克,麦冬门30克,生石膏60克,葛根15克,甘菊花15克,炙甘草15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每服9克,加豆豉6克,淡竹叶3克,水煎去渣,加生地汁60毫升,更煎服。也可改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酌定。

【功效】清热生津除烦。

【方解】方用黄芩、豆豉、竹叶清热除烦;合以生地黄、麦门冬、葛根养阴清热生津;石膏清阳明气分之热;甘菊花清肝明目;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合而用之,共奏清热除烦,养阴生津之功。

【主治】心胸烦热、口舌肿痛、头痛目涩、烦渴不止、舌红苔薄黄等症。可用于口腔溃疡、牙龈肿痛、急性扁桃体炎等病症。

【加减】若大便干燥者,加生大黄;小便黄赤者,加木通、滑石;口渴、舌红苔少者,加天花粉、石斛、玉竹。

 

4增液麻仁汤

【来源】李文亮《千家妙方·下》(吕敬江方)

【歌诀】增液麻仁用玄参,麦冬厚朴生大黄,

生地杏仁杭白芍,再加枳实黑芝麻。

【组成】玄参15克,麦冬15克,生地15克,厚朴10克,大黄6~10克,杏仁10克,白芍10~15克,枳实10克,黑芝麻15~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滋阴泻热,增液润肠。

【方解】方用玄参、麦冬、生地、白芍滋阴泻热;杏仁宣肺震肠;厚朴、枳实、大黄通便泄热;黑芝麻增液润肠。诸药合用,共奏滋阴清热,增液润肠,通便泻热之功。

【主治】复发性口疮(燥热阴虚型)。

【加减】若口渴甚者,加花粉、知母;腹胀气攻,嗳气频作者,加小茴或沉香(磨汁兑服);大便转溏薄者,减大黄,加桔梗。

【附记】用本方治疗复发性口疮12例,效果满意,经追访,最长的已6年无复发。

 

5疏肝清热汤

【来源】李文亮《千家妙方·下》(吕敬江方)

【歌诀】疏肝清热生地黄,柴胡香附共白芍,

丹皮麦冬生甘草,茯苓白术与山栀。

【组成】丹皮15克,白芍15克,生地15克,香附15克,麦冬15克,栀子10克,当归10克,白术10克,柴胡10克,茯苓10~15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疏肝清热,佐以养阴。

【方解】方用丹皮、白芍、生地、麦冬凉血养阴;香附、柴胡疏肝解郁;栀子、柴胡清热泻火;当归、白芍养血和肝;白术、茯苓健脾渗湿;甘草解毒,调和诸药。合而用之,共奏疏肝清热,养阴和肝之功。

【主治】复发性口疮(气郁阴虚型)。

【加减】若津伤过甚者,去白术、加花粉10克,玄参10~15克;颜面烘热者,加牛膝10克,龟板15克;心烦不寐者,加女贞子15克,夜交藤15克;咽下痰阻者,可选加厚朴、苏子、射干、石菖蒲;女性行经不畅、色黯有块者,加牛膝、益母草。

【附记】用本方治疗复发性口疮21例,效果均良好。痊愈后,嘱其仍按原方每月服9~10剂,连用3个月或更长一点时间,有利疗效巩固。

 

6口疮散

【来源】《治验百病良方》

【歌诀】口疮散内用朱砂,硼砂琥珀飞滑石,

再加冰片和甘草,解毒防腐效果佳。

【组成】生硼砂30克,朱砂3克,飞滑石55克,琥珀6克,冰片4克,甘草20克。

【用法】将上药各研为细末,再将朱砂与硼砂和匀,共研为极细末(中医传统说法称“套色”)后,诸药和匀,共研成飞末,装入瓶内备用。用时,每取药末少许外涂在溃疡面上即可。每日3次。痛甚不能进食者,饭前加涂1次。

【功效】清热解毒,防腐生肌。

【方解】方用生硼砂清热防腐;朱砂清心安神定痛;飞滑石清热收湿;琥珀活血散瘀;冰片、甘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合而用之,共奏清热解毒,防腐生肌之功。

【主治】口疮。

【附记】屡用效佳。一般用药5天左右即可获愈。又用太子参、麦冬、玄参各3克,生甘草2克,银花15克,用开水泡茶饮服,以尽味为度,每日1剂,疗效满意。

 

7银花解毒汤

【来源】《程氏医学笔记》

【歌诀】银花解毒用连翘,黄柏知母共牡丹,

射干升麻生甘草,再加当归生地黄。

【组成】金银花20克,川黄柏20克,连翘20克,知母20克,牡丹皮15克,生地黄15克,射干12克,全当归6克,升麻6克,生甘草6克。

【用法】上药水煎3次后,浓缩至350毫升。服前先用少量药汁漱口,漱口要将药汁温含口中片刻,待口腔溃疡处疼痛减轻后,吐出含漱过的药液,这样依次含漱3~5遍后,咽下余液。每日1剂。

【功效】清热解毒,滋阴凉血。

【方解】方用金银花、连翘、射干、升麻、生甘草清热解毒,且升麻还能载药上行,直达病所;知母、黄柏清热养阴;生地黄、丹皮滋阴凉血清热;当归养血活血,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滋阴凉血之功。

【主治】顽固性口腔溃疡。

【附记】用本方治疗顽固性口腔溃疡137例,均获治愈。一般用药1剂后即感口腔溃疡处疼痛大减,最多用药6剂痊愈。

 

8益气利湿汤

【来源】《程氏医学笔记》

【歌诀】益气利湿用黄芪,黄柏知母生苡仁,

苓术附片生甘草,每日一剂服之痊。

【组成】生黄芪30克,薏苡仁30克,土茯苓30克,川黄柏10克,知母10克,白术10克,熟附片10克(先煎半小时),生甘草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3次口服。3剂为1疗程。

【功效】益气温阳,清热渗湿。

【方解】方用生黄芪、熟附片益气温阳,托毒生肌;黄柏、知母清热养阴;白术、土茯苓、薏苡仁渗湿健脾,且土茯苓善解湿毒;生甘草解毒,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益气温阳,清热渗湿之功。

【主治】溃疡性口腔炎。

【附记】屡用屡验,疗效满意。一般用药1~4个疗程可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