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学术争论闯进舆论场

 啸海楼 2014-01-11

当学术争论闯进舆论场

陈方 昨天 08:54

这个冬天,当雾霾开始时不时席卷大半个中国时,寻找治霾良方俨然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寻找治霾良方,首先必须找出雾霾污染源。而围绕“雾霾污染源”这一问题,纷争四起,用《中国青年报》近日一篇报道的题目形容,“原本正常的学术争论一不小心成了舆论闹剧”。

争论源于2013年岁末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仁健发表的一篇学术论文,该论文判定,导致北京地区雾霾的6个重要来源中,汽车尾气所占的比例不到4%,远远低于工业污染、垃圾焚烧、燃煤,生物质燃烧等因素。这一结论急坏了肩负治理雾霾大任的环保部门,北京市环保局声明“张仁健的结论只是一家之言”。

即使在中科院学者内部,张仁健的结论也引发了极大争议。中科院甚至通过新闻发布会的形式对“汽车尾气不再是雾霾元凶”这一观点进行反驳,之所以用这样“正式”的形式进行观点矫正,用该院首席科学家贺泓的话说是因为“之前的研究结论对公众形成了误导”。

雾霾的真凶到底是谁?这一答案还没明确,我们又不得不从“找出雾霾真凶”引发的这一场争论中,继续思考,学术争论到底该不该进入公共舆论场?

但凡能够引发舆论关注的学术研究,都和社会热点密切相关。雾霾如此,转基因亦如此,因为它们都关乎人们的生命健康安全。正因为这些学术研究离公众关切太近了,在进入公共舆论场前,也许应该更谨慎一些。依旧拿“汽车尾气不再是雾霾天主要元凶”这一研究结论为例,在学界尚未达到共识之前,它就莽撞地闯进舆论场,引发舆论沸腾是毫无疑问的事。

(资料图:2014年1月4日,北京遭遇今年首个雾霾天,能见度和空气质量变差,属重度污染。图为外国游客戴口罩在雾霾中游览天安门广场。三羊 / 供图)

从社会情绪的层面看,这一结论很大程度上迎合了社会公众的情绪诉求。在雾霾来源本身就不确定的情况下,很多城市便开始一股脑地限车限购。与调整产业结构等其他治霾措施相比,限车限购是最方便最易行的措施,只是这样的治霾之举侵犯了有车族的利益,所以反对之声此起彼伏,限车限行也被舆论质疑为“政府懒政”。在这样的背景下,“汽车尾气不再是雾霾天主要元凶”的“科学结论”,当然可以拿来作为反驳政府之前治霾不力的重要证据。

人们总是试图从一个权威部门或者知名学者那里获取一个“绝对正确”的答案,以此来支撑自己遵从或抗拒某项政策的依据。但现实往往是,符合社会情绪的权威声音未必是正确的。人们也总是希望学术争论能更公开透明一些,一旦公开透明,学术争论很有可能会进入公共舆论场。转基因之争的专业性自不必说,即便是“雾霾真凶”这样看上去已被“普及”的研究对象,事实上它的研究过程还是相当专业的,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公众会不会对研究的过程视而不见,只愿选择有利于自己的研究结论呢?

从这个角度看,学术之争到底是不是越透明越公开越有利于得出正确答案,也许值得掂量。诺贝尔生理学奖得主、英国皇家学会会长保罗·纳斯(Paul Nurse)曾说,“科学的一个重要本质就在于要竭尽所能去证明一些东西是不正确的,如果一个观察和试验的结果和一个想法并不符合的话,那么这个想法就应该得到否定或者加以修正”。在得出正确答案之前,学界也需要高质量的辩论,围观的人多了,参与的人多了,是不是辩论的质量就一定高了呢?

况且,诸如“雾霾真凶”这些和公众密切相关的学术争论在进入舆论圈后,也往往给习惯于热炒热卖的媒体提供发现“热点新闻”的可能。如果没有被媒体曝光,这样的争论或许还仅仅局限在学术圈内继续论证,进入公共舆论场后,熟知社会情绪的媒体知道如何表述更能激发公众的围观热情,平心静气的学术争论有可能被喧嚣嘈杂的舆论事件所取代。

从“雾霾真凶”这样的舆论事件中,我们也该反省一下,学术研究究竟应该和公众及舆论保持怎样的距离才是最为恰当的。

(责任编辑:余江波)

阅读(2.7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