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所谓「记不起来了」,是大脑根本就没储存,还是有储存但是检索不到?

 pgl147258 2014-01-11

如果给人一本100页的书,让他看完之后收走。一天以后,抽取出其中一段要求其背诵,一般人肯定背诵不出来。我的问题是,背不出来是因为我们的大脑是有选择性记忆呢,还是全部都记住了,但是堆放 的杂乱无章,我们自己都很难寻找。

吴震的回答(139票)】:

记忆在脑海中的储存方式是一个个的rar压缩文件。解压密码可能是文件名或者其他什么东西。

压缩文件中的内容有声音,有味道,有情感,有图像和文字。我们必须拿到所有的密码才能拿到所有的记忆。否则就是碎片式的。这个密码,就是我们形成记忆时大脑所受到的刺激,比如雨天,红色,某人的脸,声音,诸如此类。刺激越深,记忆也就越清晰,解压得到的内容也会更完整。

同理,如果刺激不深,而且并不重复使用时。这个文件就会在系统里越埋越深,直到有天被清理掉。

而恢复出来的记忆,也不是原始的记忆文件。而是系统根据数据重新建立的。所以中间还会有bug.会丢失片段或者篡改内容。我们平时的读写,尤其像题主所说的这种,由于刺激不深,所以很容易丢包。一般的记忆法都是教你用一个故事去记住事情。因为写入的压缩包分散且精小。保存的可能性就会更高。聪明人的写入能力强,记住的就多,笨人写入能力弱,就得多反复几次。

大概如此。

【黄衔的回答(57票)】:

这个我要答,谁也别拦着我。

有一种分类方法,将记忆分为:1.文字、图像记忆2.环境记忆3.情感记忆。

文字图像记忆就是通过阅读、观看所的记忆,就是你所提到的100本书。其记忆是暂时存在与我们中枢神经系统的海马回内的,就犹如写入内存。如反复刺激就是反复再次阅读或应用,其会转为大脑皮层的突触(有左脑或全脑的争议),犹如写入硬盘,以便长期存在。同一方面的内容刺激越多,突触间联系越多,记忆越牢靠。如无反复刺激,那么内存可以清空,看了等于没看。这就是看完书,你可以回忆出内容,过几天就记不起来的原因了。

海马回:

所谓「记不起来了」,是大脑根本就没储存,还是有储存但是检索不到?

大脑皮层:

所谓「记不起来了」,是大脑根本就没储存,还是有储存但是检索不到?

神经突触:

所谓「记不起来了」,是大脑根本就没储存,还是有储存但是检索不到?

神经突触与神经元:

所谓「记不起来了」,是大脑根本就没储存,还是有储存但是检索不到?

而环境记忆不同,这个是对于周围环境的体验,是作为一个整体的。如登高所看到的风景。这个也是暂时存入海马回,也就是写入内存。但由于环境的刺激很少是短暂的,所以其同时可以刺激右脑大脑皮层(有争议)形成突触,写入硬盘。所以你可以轻易回忆其一个场景、地点。

情感记忆是最为强大的,也是一个整体,其不但可以包括内容(文字、图案)、环境还包括了内在的感受、感觉。是一种强烈的大脑刺激。短暂的情感刺激就可以直接形成非常持久的记忆。如:你看到喜欢的文字,你可以好久好久后可以背诵。喜欢的音乐,你无法忘记那个旋律。喜爱的电影,你可以回忆其所有场景,在脑海里回放。憎恨的人、事,你可以在多年后还记得细节。其所刺激的是包括边缘系统(主管人的情感,精神病人就是这个地方除了问题)的整个大脑。

边缘系统:

所谓「记不起来了」,是大脑根本就没储存,还是有储存但是检索不到?

【知乎用户的回答(39票)】:

谢邀!

这个问题想复杂了,也可以说是想简单了。

我们先把复杂的部分简化。

在目前的研究水平下,把记忆的物质基础归纳为神经元之间的连通性,还是比较令人信服的。

没有学习过的大脑好比是一片广袤的荒地。

在这片荒地上有一条天然的小溪,即使荒地不经过开垦,你也可以顺流而下,坐船到另一个地方。这条通路,好比是与生俱来的本能。

你想让这片土地富有生气,在这里修建田埂,开辟道路,于是你可以穿过这片土地到达更多的地方,好比是学习到新的知识,掌握了更多的本领。

有的时候,你只是在这里玩耍,随心所欲的奔跑。如果你每天都踩到同一片杂草,不久之后这里又多出了一条小路。如果你总是漫无目的,那么你就很难发现之前留下的痕迹。

记忆的建立依赖于神经元之间的连通性,而连通性好比是道路。你可以用心的修一条路,也可以无意间踩出一条路。无论何种方式,如果你想沿着这条路前进,那么你就需要维护这条道路,不能让上面长满杂草。

我们再把简单的部分展开。

关于记忆的形成,还有很多很多很多很多很多悬而未决的问题。从物质基础上讲,神经元的特性目前还要进一步研究。神经元之间的连通性如何产生,如何维持。一个脑区有多少种神经元?连接多少种神经元?思考问题的时候该神经元参与度多高?神经元内部的生物大分子发挥着哪些作用?

好比别人开垦了一片土地,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但是,他穿的鞋是阿迪还是耐克的?鞋底的硬度如何?杂草的抗踩能力如何?开垦土地的时候用没用拖拉机?他有没有直升飞机,可以从高空中规划出最经济的开垦方向?

这些都还不知道,并且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经历才能知道。

所以,现在能做的,就是埋头干活,多修道路。至于别人的路怎么修的,还是交给专业的情报人员来研究吧。

【纯文字的回答(7票)】:

记得在《失控》里面看到过关于人脑记记存储的方式,大概意思是这样的:

人脑记录一件事不是记录这件事本身,而是记录了这件事的很多细节,当想起这件事的时候,其实是对这件事的再组合(貌似是“涌现”这个词),回忆的过程和记忆产生的过程很相似。但是如果足够的细节丢失之后,可能就找不回这个回忆了。

而且如果人脑中间回忆过这个件事,相当于把这个回忆重新创造了一遍,记忆也会因此加深。

原文是这样的:

……我们的意识正是通过这许许多多散布在记忆中的线索创造了现在,如同它创造了过去一样。……

我们的记忆(以及我们的蜂群思维)是一同样模糊而偶然的方式创造出来的。要(在记忆中)找到那可跳动的流星,我的意识首先抓住了一条移动的光的线索,然后收集一连串与行星、寒冷、颠簸有关的感觉。创造出什么样的记忆,有赖于最近我往记忆里塞入了什么,也包括上次重组这段记忆时所加进去的感觉或其他事情。这就是为什么每次回忆起来都有些微不同的原因,因为每次它都是真正意义上的完全不同的经历。感知的行为和记忆的行为是相同的。两者都是将许多分布的碎片组合成一个自然涌现出的整体。

在一个稀疏分布式网络中,记忆是感知的一种。回忆行为和感知行为都是在一个非常巨大的模式可选集中探查所需要的一种模式。我们在回忆的时候,实际上是重现了原来的感知行为,也就是说,我们按照原来感知这种模式的过程,重新定位了该模式。蜂群思维是能同时进行感知和记忆的分布式内存。人类的思维多半也是分布式的,至少在人工思维中分布式思维肯定是占优势的。计算机科学家越是用蜂群思维的方式来思考分布式问题,就越发现其合理性。

——凯文凯利《失控》

【crazytime的回答(17票)】:

建议看下《google时代的工作方法》这本书,作者道格拉斯·梅里尔,是一个诵读症患者,学习整理信息非常困难,但是却通过后天的方法培养变成了google的首席信息官。

我认为每个人的记忆能力除了遗传差异其实差不了多少,就像一块内存我是1G内存,你是800M,但是日常工作生活需要的信息其实就500M,但是记忆好比检索,也就是你同样存取500M数据,你用什么样的格式保存,这个数据结构很重要

显然把什么东西都往脑袋里面扔是一个很挫的作法,因为链表的遍历一定是O(N)的,但是我们不可能有这么强的能力来散列数据,我说什么你立马就知道,就像你脑袋中的东西是hashmap的,那恭喜你成为记忆的王者O(1)

通常较为合理的是我们脑袋中的数据都是树(logN),只不过有的人是B+树,有的人是二叉树,有的人善于吧自己的信息整理,成为排序的堆,有的人对记不住的东西善于总结整理重新排列,变成一颗红黑树

但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少年对脑袋的数据做索引吧,把他记在电脑中没事就index一下自己的大脑这个database

当然成功人士他的记忆不是单点,他是分布式的,他只需要记住谁能处理某个问题,而不用记住怎么处理,一个master永远把任务分配给他的slaver

【知乎用户的回答(5票)】:

lz恰好表达了关于记忆的两种假说,痕迹说和图示说(名字可能有误,可求证任何一本认知心理学教科书)。

痕迹说认为,记忆就像用刀在大树上划痕,划得浅、或只划一两次,痕迹慢慢就会愈合,也就是遗忘;反之划得深、或每天都去加深一下,就会成为永久的痕迹留存下来,就是记住。

图示说认为,100页书的内容都以“目录-子目录-子子目录-……”的知识树形式装在脑子里了,但只有找到对的提取路径,才能回忆起来。经历过的所有事件,都被脑细胞储存下来,就像一本书。到达每个内容的提取路径,就像是目录索引,没找到对的目录索引,就永远回忆不起来。

实际这两种假说都有道理,也可说都不全面。

幼时经历的某件事,某天遇到一个提示信息,突然就记起来了,这就是图示说。在回忆起那件事之前,当事人都处于“遗忘”的状态,如果永远没有提示信息出现,幼时那件事将永远不会被记起。那个提示信息,就是打通储存目录的关键点。而提示信息可以是各种感知觉,一句话(语意信息),一首歌(听觉信息),一张照片(视觉信息),或者是一个场景(感知觉的综合信息)。

然而,还有不少事,即使置身其中重新演绎一遍,你也永远记不起来曾经经历过。因为储存的痕迹实在太浅,怎么都唤醒不了,这类遗忘就符合痕迹说。

当然,相比当今脑科学细胞分子层级的研究,记忆假说实在太现象学了点,不用拘泥于此。

此外,关于记忆,有“复述”和“再认”两个层级。举个例子,夏威夷的英文单词怎么写,你可能拼不出来,但看到Hawaii,就知道是夏威夷,这就是无法复述但可以再认的例子。比如考GRE,2w个单词,不少都只需要到达再认层级,不用复述。

【周球球的回答(3票)】:

建议参考下 《决策与判断 (豆瓣)》第3章 记忆和事后聪明式偏差

里面提到观点:

记忆并不是在我们过去经历发生的时候被我们存进记忆库中的拷贝.相反,记忆是在我们提取它的时候才建立起来的.在发生重建的这一瞬间,我们所用到的重建材料也就是那些填补缺失细节的逻辑推断,与原始记忆混合在一起的关联记忆以及其他一些相关信息.

人们构架并记住了一个总体的情景.一旦一部分信息与其他信息相结合,有时候很难分清楚那些信息时新的,那些信息时早已经存在于脑海中的.

【知乎用户的回答(1票)】:

我偏向于“有储存但检索不到”,据说人的大脑能够记忆所经历的所有事情。

好多时候你觉得“记不起来了”,并不是那个事物从你的脑中抹去了,而是没有对应的东西将其从大脑中引导出来。每个人都应该有这样的经历:在看到,听到,或做某件事时,突然回忆起从前从来没想到过的事情。

打个比方,如果把脑袋比作相机,人的感官是镜头,那么大脑就是名为“记忆”的底片,所有经验都在这底片上留下潜影,而那个引导的媒介就是显影配方,“记不起来了”,只是没有找到对应的事物,记忆虽在脑中,但无法显影罢了。

【l李韶凯的回答(0票)】:

可以这么理解记忆,记忆是留在心灵的痕迹。当我们在回忆的时候,是通过感受再一次体验“痕迹”。归根到底,记忆的多少与自己的感受相关。举一个例子,你收到惊吓的时候,往往能很清楚地回忆当时的场景。走马观花地看,毫无感受的东西,怎么可能记得长久。因此,提高记忆能力的方式就是多观察,多感受。。其实,感觉已经偏题了。

【魏科的回答(0票)】:

记忆的形成和电脑的记忆还是有区别的.电脑的记忆是原封不动的将所有信息进行记录. 而人脑的记忆就是把抽象的概念组合在一起的后果. 比如你记忆一本书,你先是记起此书的大概脉络,然后记忆起一些相关的情节,最后在某些特别突出的语句上进行修饰,这就是一般人的大脑运作的方式.

【陈宥霖的回答(0票)】:

人脑的储存方式更像是一个开放的无底沙漏,你倒一次沙子,一会儿就流光了,多倒几次,可以流更久,但不轮倒多少次,流逝都不会停止。 而记不起来,无非沙子倒太少已经流光了。

【知乎用户的回答(0票)】:

应该是索引问题,因为有时:我突然又想起来了!

【知乎用户的回答(0票)】:

主要,当然是索引问题。

因为很常见的事是,可能某一件事你忘记了,但是只要提到了和它相关的东西,你马上想起来了。

记忆的信息是矢量化的,网状的,你想起一个信息的过程实际上是你根据已有的"公式"“描述”重绘出信息,而且很多时候是链表式的,从前面重构出的信息中得到线索重构下一个信息。。这貌似也是为什么我们对于模拟信息能够很容易粗轮廓记下来,但是精确到其中的细节就可能完全没法记。

还有一个好的例子,就是你背文章或者演奏乐器时,你能够完整地背或者演奏下来,但是单让你记其中几个你反而不会。

【胡江的回答(0票)】:

其实是链接被重置。

【GShen树立的回答(0票)】:

据说是检索问题,就好像你硬盘很大很大,内容很多很杂,你想要找到其中一个微小的内容时,你发现单纯标题不行,时间不行,类型不行,大小不行,必须联合查询和搜索,才可以尽可能缩小范围。这些条件在大脑中相当于神经元回路,而记忆就在于节点中,也有人在回路中,反正回路,条件很重要,没有回路就找不到,寻找不到。那么回路怎么产生呢,例如你看到一个美女,这个美女就会变成一个或者多个节点和回路,存储起来,就好像蚂蚁的信息素,每次我们的各种感官会将外在的信息全部记录下来,变成回路和节点,然后这些相同的节点回路,如果被不断的刺激,然后信息素越来越浓,然后就变成很持久的记忆,而没有经常刺激的就被淡去,淡去。

【Sebrina Kong的回答(0票)】:

说得简单点,记不起来不代表认不出来,有的内容你也许回忆不出,但万一再次出现你也是可以认出来的,这就叫做再认!

所以,不能说是根本没有存储,当然也有可能是这部分原因。

【李睿的回答(0票)】:

满满的用电脑解释人脑

【丁可的回答(0票)】:

我觉得大脑就像一张好大好大的纸,每当要记东西,我们就在纸上刻画下来。

深刻的就是写得很粗,很显眼的地方的。

经常回想,就是把画的东西再画一遍,于是越发显眼。

日久没回想的,那画自然就褪色了,直到完全消失。

很深刻但是突然又想不起来,就是搜索的地方不对了,或者其他更深刻的覆盖了。。

【刘文的回答(0票)】:

我怎么记得记忆简单的说就是大脑中被刺激形成的一个个回路啊。形成固定回路后记忆形成,回路不清晰,记忆也就模糊。记忆中途断掉,回路不完整。

【Lxd的回答(0票)】:

分两种情况,永久记忆和暂时记忆,暂时记忆内容忘了就不会再想起来,因为记忆是由构成蛋白质的什么物质储存(忘记了,可以查查),当容量一定的储存记忆的某一处满的时候(类似于cache),一部分蛋白质被消耗,但是还是可以从其他某区域(类似于内存或硬盘)重新合成,这是你就会想起来。

切身体会,昨天忘了一件事,第二天走路的时候突然想起来了,这一切都是不由自主的。所以,不能一概而论,要看如何储存的。

个人见解,如若不当,弃之。

【莫言的回答(0票)】:

看过一本书,叫思维导图

有几章是介绍脑部的,去参考。。

真正的记忆应该是可以通过联想去检索到的。。孤立的记忆片段很容易被忘记。。或者很难被回忆起。

【常如的回答(0票)】:

有些逃避的东西交给‘我记不起来了’,就真的会把自己骗过了。

【知乎用户的回答(0票)】:

人脑记忆不同于电脑信息储存。

在2007年,科学家们发现了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一些因为大脑海马体受损而患上失忆症的病人,在进行想象时也会出现困难。人们在设想未来的时候,脑部被激活的区域与回忆过去时是一样的。这让科学家们提出了对记忆的一种新的理解,它被称为“场景构建”(scene construction)。

这是一种在过去几年里引起科学家们很大兴趣的新理论。人们常常会认为记忆就像是录影带,每次回忆时只是找出相应时间内的某个段落。但场景构建的理论却提供了非常不同的机制。人脑在编码记忆的时候并不是像摄像机那样工作的,它只是会记录下一些碎片。而海马体中的神经网络给这些记忆碎片提供了一个空间,让它们能够在这里重新组合。不管是回忆还是想象,都是在这个空间里构建起来。

对于碎片的不连贯之处,回忆者会按照自己的逻辑和当下的信念来填补。所以回忆并不是从资料架上寻找光盘的过程,而是每回忆一次都要重新构建一次场景,并且结合了回忆发生时回忆者的想法。所以记忆总是会发生变化,甚至有时会出现对没有发生过的事件的记忆。

场景构建理论还让人们意识到,记忆可能并不是一件跟时间有很大关联的事情。比如提示“1980年7月9日”,你很可能并不会回忆起那一天你在干什么。把时间属性从记忆中抽离出来,就让它更加接近于想象,记忆是可以从过去一直延伸到未来的。这就是为什么《科学》杂志在把场景构建理论评为2007年十大科学进展之一的时候,为介绍文字起了一个“回到未来”的标题。

南方周末 - 人类为什么容易产生虚假记忆?

【Whatever Zeng的回答(0票)】:

两者都不是,只是你没遇到触发这个记忆的线索,比如当时的地点,时间,甚至气味。

【杨迪的回答(0票)】:

很简单。

你单拿出来其中一页。

他要是说,这个我看过,那就是记忆了。

【frank的回答(0票)】:

应该是说都有。

有些东西你以为自己记住了 其实就是没保存 这就是没储存

有些东西你确实是记住了,但是你存的东西太乱太多了,关键字没找到,所以一直检索不到。

原文地址:知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