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济南千佛山

 云端磐石 2014-01-11
济南千佛山

南门牌坊

    位于济南市区南部。海拔285米,占地110公顷。为济南三大名胜之一。古时称历山,相传远古时代的虞舜耕稼于此。不同的朝代,又有其它称谓;春秋称靡笄山,战国称靡山,南北朝称庙山、舜山、舜耕山,亦称迁袚山。隋开皇年间,依山势凿窟,雕佛像多尊,并建“千佛寺”,渐有“千佛山”之称。唐贞观年间,重新修葺,将“千佛寺”改为“兴国禅寺”。千佛山(历山)遂成为香火胜地。自元代始,每年农历“三月三”和“九九”重阳节举行庙会。1959年辟为公园。

大舜时图园

     该山,东西横列,蔚然深秀,从远处望去,犹如一架巨大锦屏。北山侧有登山盘道两条,蜿蜒回环,松柏夹道,浓荫蔽日。沿途名胜古迹甚多。山腰处建“兴国禅寺”、“历山院”,红墙绿树,相映成辉。除此之外,还散落着“唐槐亭”、“齐烟九点”及“云径禅关”坊等名胜。1981年,济南市人民政府批准,把山东麓的辛亥革命烈士陵园划入千佛山公园风景区。其后又添加了万佛洞、桃花园、瀛芳园、十八罗汉大型花岗石雕等景观。

桃花园

    兴国禅寺位于千佛山阴山半腰,南依峭壁,北面泉城,是千佛山的主体建筑。创建于隋开皇年间,时称“千佛山”。唐贞观年间,经扩建,改称为“兴国禅寺”。

    寺院山门朝西,上额钳赵朴初题的“兴国禅寺”石刻,门两侧镌石刻对联:“暮鼓晨钟惊醒世间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迷梦人”,为清末秀才杨光庆书丹。大雄宝殿在寺内东侧,坐东朝西,雄伟壮观。殿内正中莲花宝座上,供奉着佛祖释迦牟尼塑像,两侧菩萨、罗汉侍立,南北侧分别塑:普贤、文殊菩萨和阿难、迦叶等十大弟子。释迦牟尼塑像背后,南无观世音菩萨塑像面东站立,左右侍童子。玉佛殿在大雄宝殿北侧,坐北朝南,点中央佛龛内供释迦如来坐像、白玉石质,由泰国请来。玉佛西侧佛龛内供奉地藏王菩萨。菩萨殿在大雄宝殿南侧,坐南朝北,中央佛龛内供观世音菩萨,东西两侧分别为地藏菩萨、千手观音菩萨。寺院中央有一座大殿、殿内,弥勒佛塑像迎山门跌坐,其背后,韦驮菩萨面东站立。

兴国禅寺

    院西进门两侧钟鼓二楼矗立。北侧架长廊,壁嵌名人游千佛山石刻题记,其中1959年春郭沫若《登历山》诗曰:“俯瞰齐州烟九点,踏寻崖窟佛多尊。半轮新月天心吐,一片东风扫雪痕。”与长廊相对,南侧千佛崖危立,崖上镌刻隋代佛像多尊。山崖由西向东,一次又龙泉洞、极乐洞、黔娄洞、洞天福地坊、对华亭等古迹。整个寺院,殿宇亭廊错落有致,苍松翠柏,储绿泄润,钟声盈耳,香烟缭绕,颇有深山古刹妙趣。

    千佛崖在兴国禅寺院内南侧。崖上有隋开皇七年至开皇十五年(587-595)所镌刻的佛像,共9窟130余尊,是济南地区雕凿历史较早的石窟造像群。极乐洞是其中的主窟,有大小佛像87尊。中间一尊为阿弥陀佛,盘膝禅坐,高3米,身后饰佛光,法相端庄。左右为大势至与观世音菩萨,高也近3米。其它各窟,皆散落在洞外石壁上。有的高居壁顶,有的举手可及,有的一二尊成窟,有的三五尊成区,参差错落。这些佛像,雕刻精致,刀法纯熟,线条流畅,体态丰腴,栩栩如生。有的身着锦衣,有的手拈莲花,有的凝神蹙眉,有的结跏跌坐,有的合掌禅定,神态各异,惟妙惟肖。洞内曾嵌清代著名诗人施润章的碑记。

    20世纪60年代,佛像遭到人为破坏。

    龙泉涧    位于兴国禅寺西门内南侧,在高耸的石壁下。壁上翠柏挺拔如盖,老榆枝柯交葛,山风吹来,呼啸作响,如龙吼,故名。洞口上方石壁篆书“龙泉涧”3字。洞内东侧与极乐洞相通。南侧石壁凿有多尊佛像,其中一尊弥勒像,为刘景茂于隋开皇七年(587年)正月造,是千佛山年代最早的造像。佛像下面有一小门,门内是一深潭,称“龙泉”,水清见底。洞内穹隆石壁早先悬有钟乳,后经开掘,形成现在这种半人工半天然的长方形式。

    黔娄洞    在兴国禅寺极乐洞的东侧岩壁上。相传周代黔娄子曾居住于此,故名。岩壁上端,松柏垂荫,山花烂漫。雨后,洞周壁上,苔衣墨绿,蜗牛布阿,蝉蜕点点,犹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洞深十余米,三折之后呈长方形,为人工开凿,类似居室,高2米,面积20平方米。洞内温湿,水珠下滴,击石有声,使洞穴越发显得清幽。清嘉庆年间,洞内尚有黔娄子的坐像,白须方巾,文士打扮,后毁。洞口上端,有石刻一方,大字为“黔娄洞”,小字记载了黔娄子的身世。黔娄子,为周代齐国人,修身清洁,不事王侯,隐居在这里,凿石为洞,终身不下山,著书四篇,名《黔娄子》(已失传)。鲁恭公听说他是位有才能的人,使派使节聘请出仕,却被他拒绝了。

    “洞天福地”石坊    在黔娄洞的东侧,横跨于对华亭西门石级上。坊上匾额书写“洞天福地”四字。该坊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字为护理山东巡抚江兰所书。石坊虽不算大,但雕刻却很有特点,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石坊通体用青石仿木结构雕砌而成,形成二柱一楼式,飞檐起脊。石脊两侧,饰有花纹,刀法纯熟,线条流畅,颇有韵致。两端雕有正吻。檐的四角下,原有风铃各一枚,清风稍吹,铃声远扬。檐上雕有瓦垄,檐下云头斗栱承托,托下额枋分别刻有流云饰纹和二龙戏珠,狮子滚绣球等浮雕。两柱下石鼓浑厚。坊的南侧,为悬崖峭壁,葱郁的树丛中,隐有石佛一窟。坊北侧有古椿树垂荫,将石坊衬托得更富情趣。

 

对华亭

   对华亭    在兴国禅寺东南隅小独院内。该园坐落于峭壁之下10余米高的平台上,院门悬木刻匾额,上书“对华亭”3字,集于赵孟芾书帖.亭始建于明代,位于院落北侧,因遥对“华不注”山而得名。昔人为僧人面壁诵经、修心养性之处。几经兴废,1995年被改建为藏经楼,二层,朱红柱,橙黄瓦,双檐起脊,雕梁画栋,蔚为大观。该亭位置奇绝,视野开阔,凭栏远眺,一览无余,可将泉城画图尽收眼底。

    院内南侧悬崖下卧一石洞,洞上嵌“吕祖洞”石刻匾额。洞内原有吕洞宾石像。洞外石壁间,有记载吕祖的道教传说、重建千佛山庙记等清朝石刻四方。洞穴上端,柏树榆树长势奇特,其根暴露在外面如龙爪,匍匐于地上似蛇形,其干挺拔多姿。这里景色尤以秋日最美丽,山菊开着黄花,藤蔓丹叶如霞。因境界清幽,被明朝人称为“石洞绝尘”,为古时历下六景之一。整个院落,被绿荫覆盖,显得郁森清凉,历为避暑胜地。因院落幽静,再加素日常闭,很少有人来此浏览,故亭曾悬匾额“飞尘不到”。

    历山院    在兴国禅寺东,是一座长方形的院落,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与兴国禅寺相距仅20余米。据史料记载,儒、道、佛三家曾先后涉足这里。明成化四年(1468年),济南德王府内官苏贤,欲成“善果”,捐资修建了三清殿和真武楼,祀元始天尊、武德天尊、太上老君和玉皇大帝、紫微大帝等道教信奉的祖师。就连舜也被道教尊奉为题天、地、水三神中的地神(天神为尧,水神为禹),立祠祀奠。清康熙年间,文人们又把儒家的创始者孔子供奉在文昌阁内。清代还曾建有观音堂,奉祀观音菩萨。

    今院门向西,坐落于石砌台阶之上,3开间,门额题“历山”2字,集自清代书法家曾熙书帖。门内南山墙上,钳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历山铭》石刻,由著名学者、时任山东学政的阮元撰文,书法家桂馥隶书。院内南侧,由东向西,依次建有舜祠、鲁班祠、文昌阁等祠堂,北侧又有远眺观景的一览亭。整个院落,殿宇错落,红墙青瓦,显得古色古香。

    舜祠    又名“重华殿”、“重华协帝殿”。在历山院的东南隅。坐南朝北,5楹出厦,飞檐起脊,危然耸立,大有庙堂之气氛。殿堂后依山崖,前临平台,松柏相映,古朴肃穆。该祠历史悠久。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已记载:历城“城南对山,山上有舜祠”。

据史书记载,舜目重瞳子,名叫“重华”。帝尧选贤与能,举他管理政事,后来禅让帝位于他。舜殚精竭虑,治理天下,国泰民安。人们感念其德,故立此祠祭奠。历经沧桑,1981年再次对祠堂进行维修。祠堂内,设以神龛,供奉着舜的塑像。塑像头戴冕旒,手执镇圭,端庄肃穆。左右配享娥皇、女英二妃。

    鲁班祠    在历山院内。坐南朝北,3楹出厦,红柱青瓦,古朴典雅。相传建于宋元,清咸丰年间重新修葺,内塑鲁班像。新中国成立后又多次维修,于1981年重新塑像。像为坐姿,身穿布衣,头绾抓髻,须髯垂胸。两侧,侍立着两个童子,一个手捧墨斗,一个手托书卷。鲁班,姓公输,名班,又名般,春秋时鲁国的著名工匠,所以人们称他为鲁班。其人多才多艺,曾创造攻城的云梯,磨粉的硙,并发明木做工具斧、锛、锯、刨、钻、墨斗、规、矩,被历代木瓦工尊奉为祖师。

    文昌阁    鲁班祠的西南侧,翠柏映衬着一座石砌的平台。平台危然耸立,台壁老槐悬生,藤蔓附披。台上柏荫笼罩。浓荫之下,设以石几石凳,供游人小憩赏景。台上南侧又起高台,台壁卧以券洞,洞上嵌有“文昌阁”石刻匾额。文昌阁即矗立于高台之上,3楹出厦,粉墙青瓦,红棕柱,花槅扇,显得古朴。东西各有配房1间,两侧砌以石阶,拾级可上。此阁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咸丰三年(1853年)、光绪七年(1881年)和十六年先后由府城同人捐款,集腋成裘,纠工修葺,遂成现状。阁内供奉着文昌帝君。两侧配殿分别享祀朱衣、魁星。3殿皆有塑像,昔日,每逢仲春、重阳,多有文士来祭,赏景吟诗,别具风骚。

    一览亭    文昌阁的北侧,悬崖之上,原有古典式的高大殿宇,供游人览景小憩。由于这里地势颇高,北面又极其开阔,正是凭栏远眺的最佳去处。历代文人雅士多有来此观景者,并留下诗篇。清朝人毛在撰诗记述所看到的景色:“层台矗突倚云孤,把酒凭栏望眼珠。山色独怜华不注,水光遥见大明湖。郊原绿遍皆生意,城市苍茫入画图。最胜遗风犹未改,年来憔悴得公苏。”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春,高宗弘历也曾来立山观景远眺,并咏《千佛山极目有作》诗:“开窗纳烟霞,俯栏睇锦绣。泰麓巢云处,延赏既已富。探奇复得此,坐酒消清昼。因悟境无穷,骋杯难尽副。”

    历经沧迭,殿宇倾圮,1979年在这里建起了“一览亭”。该亭为四面长亭,北面基部探出崖外两侧各有曲廊延伸,西接历山门,东连四面亭。亭廊皆悬空中,犹如栈桥飞架,气势壮观。亭南,有六朝古柏,苍劲挺拔,老态龙钟,桠杈歧出,并有五叶地锦攀缘其上,绿意甚浓。树间,多有长尾鹊清叫,逗得游客兴致勃然。亭内设有茶座,人们坐在几旁,品茶远眺,泉城风光一览无余。

 唐槐亭

    唐槐亭    位于山腰盘路旁。亭西侧有一古槐,虽老态龙钟,但却茂盛。传说,唐朝开国元勋、胡国公秦琼,当年到山上寺院给母亲许愿烧香,曾拴马于此树,故世称“秦琼拴马槐”。现在,树干半枯,有一幼树从空腔中勃然而生,犹如母亲怀抱婴儿,人们又称其为“母抱子槐”。亭因树而得名。据志书记载,这里原为纪念曾巩的曾公祠,明朝正统年间曾立碑,对该祠作了详细记载。历经沧桑,此碑不知去向,久之,人们便将曾公祠误认为秦琼庙。1957年,在此废墟上建起了唐槐亭。亭南侧悬匾额,上题“唐槐亭”三个鎏金大字,舒同于1981年夏手书。亭周花木丛生。

    “齐烟九点”坊    位于千佛山西盘道中段。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历城知县叶圭书建,形为二柱一楼式。坊前匾额,刻有“齐烟九点”四字,其字秀润,为叶圭书所题,是借用唐代诗人李贺《梦天》诗中“遥看齐州九点烟”的佳句,来描写这里的景观。济南,古为齐州,城北有九座秀山,由东向西,依次为卧牛山、华山、凤凰山、标山、鹊山、匡山、北马鞍山、药山、粟山。九山山势各异,云雾润蒸,岚烟缭绕,形成烟景,故称“齐烟九点”。坊后匾额书“仰观俯察”,集自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兰亭序》:“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此处位于千佛山的半山腰,故仰可观苍穹之宏伟,俯可察万物之欣荣。

    “云径禅关”坊    位于兴国禅寺西门外。木质,清乾隆年间建造,形为四柱三楼势。坊之正背两面匾额,红底金字,北侧书“云径禅关”,南侧曰“峰回路转”。据传,其字原为清道光年间王观成题书。1972年维修时,分别改为当代济南已故书法家黄立孙、姜守迁手笔。“云径禅关”含义是:寺院高耸,云雾弥漫,游人至此进入佛门净地。“峰回路转”则出自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醉翁亭记》“峰回路转,有亭翼然”的佳句,借以形容此处的地势险峻。在此一语双关,是佛教劝戒人们要超脱“红尘”走出“苦海”,回头是岸之意。

    赏菊阁  在千佛山巅东端,1984年新建。二层,歇山飞檐,外带挑台。

    望岱亭  在山巅西端,1984年建。六角,重檐宝顶。千佛山为泰岱余脉,泰山为“岱宗”,名“望岱”,寓意于此可南望泰山。

    乐云亭  位于兴国禅寺和历山院上端东西盘路相交处,1984年建。此亭为典型路亭,上下左右皆有盘路在此这通过。向上折西可至望岱亭,向东再上可到赏菊阁,向西可见济南市区最大石刻“第一弭化”。西北侧可俯瞰兴国禅寺全貌,东北向可一览历山院秀姿。

桃花园    在千佛山万佛洞北侧翠柏环抱的山坡上,占地近百亩,栽植各种桃树2400余株,兼有红杏,榆叶梅等。该园容自然、人工于一体,是专供游人踏青、游春而建的。

红雨亭    东南侧高坡上,1991年建。亭为石质,圆形宝顶,下设坐栏,供游人小憩。红雨亭石柱上,雕有当代济南学者徐北文撰写、雷衣谷书丹的楹联:“蟠桃献寿,花雨缤纷映九点。翠柏逢春,熏风淡荡暖三齐。”

瀛芳园

    瀛芳园    位于千佛山上山盘路中段路东,占地2600多平方米,是以封闭式的亭园。1993年春天为纪念济南市与日本和歌山市缔结友好城市十周年,和歌山市向济南市赠送樱花树苗百余株,在此处建起了樱花林。1995年在樱花林的西隅,辟建了该园。

    佛葱山、开元寺、佛慧山,在千佛山东南。因山上雕有巨佛,古时又称大佛山。明万历年间,济南知府平康裕在山上建巨大石柱,像橛子,俗称为“橛山”。又因像枝笔,又雅称“文笔峰”或“文壁峰”。古人迷信风水,认为济南地势低洼,地下多水,像一条船,如果不把它牢牢系住,将来便会被水漂走,所以在此山上立了巨柱,作为系“船”的石桩,把济南这条“船”系牢。20世纪40年代被拆除。该山海拔460米,山势峭拔,巨石危立,涧谷萦回。秋日,满山丹树黄色,重阳节期间,历代文人常于此登高赏菊吟眺,被称作“佛山赏菊”,为旧时济南八景之一。

    山峰北侧壁上,有一巨大佛龛,1924年落成,高约9米,中间券拱门,额书“大雄宝殿”四字,为清末御史、济南书法家张英麟手笔。龛内正面,有北宋景祐二年(1035年)依山始镌,翌年凿竣的佛像一尊。此佛像高7.8米,宽4米,雄伟壮观,法相庄严。因仅刻胸肩以上,俗称“大佛头”。佛像西侧石壁,可有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三月重修题记。东壁勒“大慈大悲”四个大字,亦为明人题书。佛龛外东侧石壁上,有北宋景祐三年镌刻的方形密檐浮雕塔两座,体态玲珑,风格典雅。佛龛向上,可达山巅,于上观景极佳。

    佛慧山峰下深涧内,为开元寺遗址。该寺历史悠久。据《续修历山县志·金石三》载,寺址石壁上遗有“大隋皇帝”字样的残字。可知,隋朝时期佛家便涉足于此。唐代开元年间(713-741),又建“佛慧寺”。北宋景祐年间重修。明初,济南市城内开元寺被官府占用,佛众并于此寺,遂改称“开元寺”。寺三面环山,松柏笼罩,腾落垂蔓,异常清幽。原有正殿5间,东西配殿各3间,宋代丁香数株。殿后北壁上,凿有上下石室多间。昔日,儒生多于此读书。石壁西首有镇武洞,凿于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邻洞下方依山雕龟像,蛇绕其颈,设计奇特,造型古朴。院周岩崖,雕凿唐代造像多尊。崖壁石隙中,山泉渗滴,名曰“长胜泉”、“甘露泉”。夏日,这里绿荫覆盖,气温清凉,历代游客多来此消暑,试茶品茗。历经沧桑,寺宇已倾圮,石雕佛像亦多残损不堪,唯唐宋以来各代题刻较完整的留存于崖壁间。

    开元寺西,密林深处石壁下,隐藏着一个天然石洞,名“卧云洞”,传为开元寺卧云和尚修炼之处。洞形上窄下宽,高约7米,深30米左右。内有题记,钟乳石奇异。岩隙滴水叮咚,积为小潭,又沿洞底小溪潺流。洞口上端,缀以山花,垂以柔枝。洞穴四周,巉岩峭壁,林木交葛,深奥清幽。

                                                   (撰稿:史 志  于 茸  来源:山东文物丛书)

观音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