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6)读老子《道德经》,为生活解疑答难

 昵称13604 2014-01-12

有时候当我闲暇下来,会思考自己目前的处境,有点迷惑前途的不明朗。这个时候,我想到既然道家老子这么厉害,他应该可以为我解疑答难才对,所以就拿起老子《道德经》来读。越读越觉得很佩服,想明白了为什么苏秦当年被妻嫂嘲笑、极度困窘的时候,闭门不出,伏案而读阴符经。也许和我一样在聆听汲取道家的思想智慧吧。

这次读的时候,想明白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学道家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说学道家的人都是很厉害的人?

以前早知道传统文化中学儒家、道家、佛家的人为人做事会各有不同,南怀瑾老师就有文详谈,说“中国历史上,每逢变乱的时候,拨乱反正,都属道家思想之功、、、、、”且说,学道家的人都是很厉害的人。

      以前不太理解这个结论,现在结合《老子》和历史一起读,就发现很好理解了。有史记载的学老子道家的人大多都很厉害。当然我解读的前提是:学道家的人应该都会遵从老子的教法去做人做事,这个应该大家都同意吧。所以下面就从《老子》原文来解答我的问题——老子要教导我们做一个什么样的道家人?

     之前一直有个问题围绕着我:学道家到底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所以我去遍读老子来寻找,就有了一点理解:原来学道家要做一个“善人”。(特别批注:这里绝不是“善良”的善的意思,勉强可以理解为“擅长,善于”的意思,后续解释)

    为什么呢?我的理由是以下三条:

一)        道家已经学成的人是“善人”:

1,“上善似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居善地,心善渊,予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引自《道德经帛书版》

我的理解:“上善似水”/上善若水,“水”是道家人修行境界的一个象征说明。学道家的人就是要“善于”像水一样,能“居善地”:会善于为自己找到安身之处,会很善于适应任何环境,在任何地方任何情境之下都能够游刃有余。能“心善渊”:他的心灵像深渊一样时刻都保持着宁静深邃和清明。能“予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能做人时,使人信任而值得被托付指责,可以把国家治理好,很有才能可以把任何事情都做好,可以很准确地把握时机而随机而动。还有一个优点就是“夫唯不争,故无尤”,就是:他能做得恰到好处,不争求,和所有人都友好相处,使大家都很喜欢他,都对他没有怨怪。这可见是超强的人际关系能力。

这样看来:学道之人,是不是可称为“善人”?因为他真的是把各个方面的事情都处理得很好了。我们常称赞的“多面手、能者多劳”就是聊表其意。这样的人是不是很厉害?当然是!其实老子全文,处处都是在讲这样的“善人”,告诉我们学道的“善人”是怎样思维的,怎样为人,怎样做事的。结合史书更可知,很多厉害人物就是遵从老子的这些教导,而去不断提升和实践的。读后不禁感叹,这些学道之人的厉害和老子的智慧。感兴趣的人,自己去看看吧。

另外,这里还告诉了我们一个看人的标准,你要看他是不是学道家的高人,不要听他嘴上说的,也不要看他身上披的衣服和“高帽子”,而要看他是不是一个“善人”?如果此人性格固执,或者说话玄妙让人听不懂犯迷糊,或者做事情做的不漂亮、、、、、、那就好了,不用再跟他学了,此人学道家没到家的。

   二)道家在学的人应是“善人”:

2善行者无辙迹,善言者无瑕谪。善数者不以筹策。善闭者无关鑰而不可启也。善结者无绳约而不可解也,是以圣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物无弃财,是谓袭明。故善人,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也。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乎大迷。是谓妙要。

   ——理解:承上,学道“上善若水”外,还加此句的五个“善”排列,都是讲道家人善于为人做事。不然,至少也是在往这个方向发展的。

   接着就是讲:你在学道家,应该向更好的“善人”学习,把他作为你的老师;把“不善人”作为你的资源:我理解为,一来他们从另一个侧面来告诉你“为善”的差距,二来他们可以被你所用,因为你善于领导他们)。所以你应当珍视“善人”老师,喜欢你的“不善人”资源。不然的话,虽然你很聪明,其实也是个大迷糊蛋。这里,就告诉了我们学道家为“善”的学习方法。

    并且全书都在告诉我们,为“道”为“善”各是在哪方面做的,比如:怎样修心,用兵,做领导者等等,所以值得经常思读,照此修习。

   三)想学道家的人也必须是“善人”—— 夫天道无亲,恒与善人

  1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而莫之能行也。夫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也,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贵矣。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2,夫天道无亲,恒与善人。

——理解:老子显然是非常理性和智慧的,只在五千言的最后聊发了一点感叹和语重心长。

 说,道家的学问很好学,也很好实行。但是为什么别人都不能知道呢?因为他们太“无知”了,正如佛家讲“众生愚痴无明”,所以都不能理解他,知道他的人很少,遵从他所说的去做的人就更少了。所以,他虽然“怀玉”,但却像“被褐”(maybe穿着破衣服的乞丐),从而不被人所认识和重视。所以,老子感叹道家这么好的智慧学问,来学的人很少,很可惜!

 可是老子执著和着急吗?

 没有!他只最后淡淡地说了一个事实:“夫天道无亲,恒与善人。”,就是说:道家是“无亲”的,愿意接待所有的有缘人。不像儒家那样讲亲缘家族关系。道家的大门,永远是朝着“善人”开放的,道家的智慧永远给予“善人”。 也即“道乃一公众事物,当随缘而接引”、“道付有缘人”。

 条件是:只要你是“善人”:你愿意来朝着各个方面来“改善”你自己,你愿意来遵从“善人”老师来学习。而且你善于学习,愿意来领悟老子所讲的智慧,你愿意“知行合一”地做好,你就是道家愿意“接引”的有缘人。只有这种心态,你才能学到真正的道家智慧。

 

这样看来,你同意了吗?学道家是不是要做一个这样的“善人”?不难吧,愿与朋友们共勉!

 

二,为什么学道家的人一般都练武功?而且老子一定武功很厉害?

有人讲:真正的学佛家、学道家的人都练武,而儒家单讲“温文尔雅”不练武。不过听说一代大儒范仲淹年少清贫苦读时,也不忘凌晨舞一通剑。不知道这算不算是儒家的“反例”,还是证明其实他是学道家的?这里就不讨论了。

不过事实确实是:佛家练武功无疑,你看流传有达摩易筋经,少林寺练武等等。道家练武也无疑,道士修炼剑道轻功,云游深山,不练武功是不行的。而儒家关注君臣父子兄弟等,练不练武确实没什么关系。

从历史上还可以读出很多学道练武的例子来。史载 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证明孔子也是练武功的,只是他不想让别人知道。他去拜见老子,是否能证明老子也会武功?

还是从《道德经》中去找找看,有原文:

1,“故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弗舆,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是谓配天,古之极也。”

——理解:要达到上面的“不武”“不怒”而“善胜敌”,我看如果不是真正练武的人,是绝对写不出来的,是绝对不会有这样的体会的。

例如要练到面临敌对战斗时,心如明镜,毫不起情绪,善于跟对手周旋,这绝不是一般的武功修为。而武打片中的“喊打喊杀”的场面其实都是低水平的。所以,老子能写出来,肯定于此深有体会。

2善行者无辙迹。——这莫非是“踏雪无痕”的功夫?

3,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勿美也,若美之,是乐杀人也。夫乐杀人,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是以吉事上左,丧事上右。是以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居之也,杀人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这一段大谈用兵打仗,以前读历史,记得宋太祖读到这一段时也发了不少感慨,对他用兵和治理国家都很有触动。可见,这如果不是练武功很高,怎么能写出来以服众人?

另外“盖闻善执生者,陵行不避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这个无“死地”的功夫就更厉害了,不是吗?

所以,我只能推断:老子一定是练武功的,而且武功一定很高。

至于道家为什么要练武?我想这也是道家人士玩“善”的一个方面吧,因为他愿意在身体上做到极好的自我控制力。道家人只要愿意,去做任何事都会做到尽善尽美。而练武是最简单最好入门的一个方式。

 

三,为什么学道家的人一般不容易被识别呢?“真人”不露相?

 1,“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达,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曰:豫呵其若冬涉水,犹呵其若畏四邻,严呵其若容(客),涣呵其若凌释,敦呵其若朴,混呵其若浊,旷呵其若谷。浊而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是以能敝而不成。”

  看到这一段,我确实很奇怪,为什么“善为道者”要摆出一副让人“深不可识”的样子?一下子认出来不是很省事吗?

  不过既然老子“强为之容”,我们还是可以就此发现不少道家人物的印象影子。所以这里教给了我们怎样“看相”——来甄别某人是不是“善为道者”。

认真读老子,就会发现他老是发现我们常人发现不了的问题,看问题总是超出我们的眼界,比我们多出了个角度。所以,经常修习老子的思维,必定也会让人思考得更深入更全面更清晰,所以也许就会呈现出“深不可识”的样子,其实不是他故意的,而是修为如此之后的自然表情。

2众人熙熙,若飨于大牢,而春登台。我泊焉未兆,若婴儿未咳。累呵,如无所归。众人皆有余,我独遗。我愚人之心也,沌沌呵。俗人昭昭。我独若昏呵。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呵。忽呵,其若海,恍呵,其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以俚。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如果真如文中所讲 “沌沌、昏呵、闷闷呵” 的样子,恐怕我们真的会认不出来,会奇怪这样的人怎么会是学道家的呢?

这里想是另一个原因:不是道家人“深不可识”,而是我们缺少发现的眼睛,因为我们一直是在用我们的惯性思维在看,所以我们认不出来。

道家尚“朴、素、自然”,所以他也可能正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就在你面前,你也会“有眼不识泰山”。正如太史公写张良传记曰:“余以为其人计魁梧奇伟,至见其图,状貌如妇人好女。”说的就是张良的相貌,让人惊叹。菜根谭讲“文章做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极处,无有他异,只是本然。”也许就是说学道人最后都很真实很普通很平淡,以致你根本不会认出来。

综上总结:道家人,难以认识,其实也不难。需要你有一颗智慧观察的心。对于自己来说,也可以以此来修习自己的相貌。古人说“相由心生”一点没错,因此关键在于认真修习道家的思想内涵,日久熏陶显露于外,一看就知道你是个“善”道人了。

 

这次读老子,使我当时浮躁的心境平静了许多。虽然貌似没能解决我实际的困扰,但是却给了我一个生活和努力的方向,告诉了我怎样在以后的生活中更会做人做事。所以我很感谢老子道德经,感谢把它推荐给我的我的老师,也在此分享给各位朋友。

今日先理解到此,闻一善言则行之:重要的是我需要在日常实际生活中去逐渐磨练,修之于身,修之于时刻言行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