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三百问》279. 为什么“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舞酒绿林 2023-02-28 发布于广西

(第七十九章)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为什么“天道无亲”又“常与善人”呢?这不是矛盾吗?先看古人的注解:

河上公章句:“'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天道无有亲疏,唯与善人,则与司契者也。”说与“司契”的意思相同,好像不妥。

王弼无对应的注解。看现代名人学者的解释:

余秋雨翻译:“天道无亲,常向善人。”(余秋雨:《老子通释》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1年,第228页。)他只改了一个字,“与”变成了“向”。“与”改成“向”语意也没什么大的区别。解读的目的应该是回答“为什么”。

南怀瑾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这是老子的名言,天道很公平,只要有德有善,自然得感应,菩萨也就是这个道理。但是,司马迁表示怀疑,说伯夷、叔齐这两个人不是很好吗?为什么被饿死呢?司马迁就是那么幽默!(南怀瑾:《老子他说》续集 东方出版社,2010年,第363-364页。)司马迁可不是幽默。

陈鼓应今译:“自然的规律是没有偏爱的,经常和善人一起。”并引述:“所谓'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并不是说有一个人格化的天道去帮助善人,而是指善人之所以得助,乃是他自为的结果。”(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 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343-344页。)他的观点是因果报应。

刘笑敢引论:“'天道无亲’体现了'道法自然’的原则。……既然承认道德的可能的积极作用,那么在理论上就要承认遵守道德的人,即'善人’的行为应该得到承认和保障,这就是提出天道'常与善人’在理论上的必要性。”(刘笑敢:《老子古今》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741页。)他认为现实社会起码在理论上要强调保护善人。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天道没有亲情,但又总是与善良的人在一起。字面上这样翻译,没有错。但是,“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仔细想想又觉得前后矛盾。

“天道无亲”与“天地不仁”是一个意思。天道是无私的、公正的、大同的,为什么又“常与善人”呢?“常与善人”不是又偏心了吗?

《史记》作者司马迁在写到《伯夷列传》时,对“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更是大惑不解,大意是:伯夷、叔齐是仁德廉洁的榜样却“饿死于首阳山”;孔子弟子七十,最好学善良的颜回却穷困潦倒短命而死;凶狠残暴的盗跖,“横行天下,竟以寿终”。就是近代,那些为非作歹品行不端的人却能世代高官厚禄、终身享乐;而谨小慎为、秉持正义的人却常遭飞来横祸。最后感慨:“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我真是大惑不解,那所谓的天道,究竟是存在还是不存在呢?

老子借天道之名,劝大家与人为善,主张学好而不学坏。如果人人学坏,那天下不是更坏了?

本章的现实意义有两点:一是最好不要有大怨,有了大怨是不可调和的。二是欠债还钱,但不可逼债。圣人的契约之道,今天仍然适用。你把钱借给了朋友,如果你追讨的话,不但钱没了朋友也没了,不如不追讨。不追讨,借钱的朋友不仅欠你的金钱债,还欠你的人情债,凡是有良心的人是会受到折磨的。遇到没有良心的人,说明你没有眼光,趁早放弃这样的朋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