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阅读笔记 道德经 79-81章(完结) 圣人不积 大道无心

 新用户32637V7d 2021-10-28

【79章:大道无心】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以责于人。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夫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笔记:

调节大怨,必然留有余怨,因为是强和,怎么可以算作善呢?与人和解,与自己和解这这样的话,听起来总是勉强,因为和解的背后都带条件,简爱最后有没有原谅她的恶毒舅妈呢?看起来是原谅了,但读者心中还有一份不原谅呢。

看起来恩怨了解了,但雁过留痕,一笑泯恩仇,最好的是恩仇从未发生,有句话说,爱的反面不是恨,是遗忘。

王弼注解此章,说:“大道无心”,非常喜欢这个无心,哪些心可以不要,恩情仇怨。

契,古代人借贷钱物货币,刻木竹为契,剖分左右两部分,拿左契的人是寨主,彻是周代税收的说法,圣人手里拿着别人的借具,却不去讨要,宁可天下人有负于己,无所谓得失,有德的人手握借据,无德的人掌管税收,真正的意思在后面,前者舍,后者取,孰高孰低,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这是老子的看法,世界最终在有德之人手里,因为有德之人与天地合德。

司马迁在《伯夷列传》中,对于"天道无亲 常与善人“,采用问答的方式,阐释了自己对于人生道路选择的困惑及答案,非常精彩,推荐大家阅读。

司马迁对自己的遭遇有满腹的愤懑,于是他一次次叩问历史,追问过往的人物,无论忠奸善恶皆书之,他要找到自己活下来的勇气和价值,下面这段文字里,能看到他的答案。

原文及解释如下":(原文加粗)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

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

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

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

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

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这一段,司马迁借着对古今人物的议论,其实在抒发对自己遭遇的愤懑。

伯夷、叔齐行善积仁,修养品行,竟然给饿死了!颜渊好学,却常常为贫穷所困扰,连酒糟谷糠一类的食物都吃不饱,过早地去世了。上天对于好人的报偿,到底是怎样的呢?盗跖天天屠杀无辜的人,割人肝,吃人肉,凶暴残忍,胡作非为,聚集党徒数千人,横行天下,竟然能够长寿而终。他又究竟积了什么德,行了什么善呢?

若要说到近代,那种品行不遵循法度,专门违法乱纪的人,反倒能终身安逸享乐,富贵优裕,一代一代地传下去;而有的人(诚如孔子教诲的那样,)居住的地方要精心地加以选择;说话要待到合适的时机才启唇;走路只走大路,不抄小道;不是为了主持公正,就不表露愤懑,结果反倒遭遇灾祸。这种情形多得简直数也数不清。

我深感困惑不解。倘若有所谓天道,那么这是天道吗?”

然后,他请出了孔夫子的回答: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

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贾子曰:“贪夫徇财,烈士徇名,夸者死权,众庶冯生。

”同明相照,同类相求。

“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

“孔子说“主义不同的人,不互相商议谋划”,都各自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做事。孔子又说:“富贵如果能够求得,就是要干手拿鞭子的卑贱的职务,我也愿意去干;如果不能求得,那还是按照我自己的喜好去干吧!”“天气寒冷以后,才知道松树、柏树是最后落叶的。”世间到处混浊龌龊,那清白高洁的人就显得格外突出。这岂不是因为他们是如此重视道德和品行,又是那样鄙薄富贵与苟活啊!“君子感到痛心的是到死而名声不被大家所称颂。”

贾谊说:“贪得无厌的人为追求钱财而不惜一死,胸怀大志的人为追求名节而不惜一死,作威作福的人为追求权势而不惜一死,芸芸众生只顾惜自己的生命。

”“同是明灯,方能相互辉照;同是一类,方能相互亲近。”

“飞龙腾空而起,总有祥云相随;猛虎纵身一跃,总有狂风相随;圣人一出现,万物的本来面目便都被揭示得清清楚楚。”


【扩展阅读:”与人为善“】

“与人为善”这个词,来自孟子一书,但读完原文你会发现,我们现在所使用的“与人为善”,比孟子的原义浅了许多。

原文: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

闻善言则拜

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

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列举了三个人的为善之举:

子路,别人拿他过错指点他,他就满心欢喜。

禹,听到有益之言,就赶紧朝人家行礼下拜。

伟大的舜又超过了他们,对于行善,他没有自己与他人的区别,跟众人一起向善,放弃自身的不足,学习他人的优点,乐于吸取别人的长处来为善;舜从种庄稼、制作陶器、打鱼,到做帝王,没有哪一点长处不是吸取他人的。

吸取他人的长处来为善,这就是偕同别人一道行善。这就是君子的最伟大之处。

可以看出,孟子的善,本质是修身的自我实现,孟子的性善论,就是相信人人皆可成为尧舜,永不放弃自己修身的念头,并身体力行。


【80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笔记:

老子的理想国,小国少民,什伯人之器,工作效率是人力十倍百倍的器械,这个理想国里,有制造机械的能力,却不用,人民看重生死不随意迁徙移民,有交通工具也不需要,有武器却没有战场,人们无需文字,重新结绳记事。

老子的理想国很全面,从社会的科技、人文、交通,城市化进程,到人们的幸福感体验,与邻国的政治关系,面面俱到。

处于战争的人民最爱和平,身患绝症的人最爱健康,赤贫的人对财富最有欲望,那么,如此追求理想化的老子,他的社会现实又是怎样的呢?大家可以反推一下。因为理想的骨感,而让现实变得丰满,不是吗?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这个是可以做到的。

至于其他,我们会说时代的进步不可逆,但正如中华书局版本的题解里写道”:

我们也许不能退回到老子所描述的社会里去,但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这种社会政治思想中所包含的对文明的批判与反思的可贵精神,应该充分尊重这种社会政治思想中所包含的纯朴自然的生活理想。“


【81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

信言是可信之言,是真言,往往不华美,这个华美不只是语言修辞层面,还有不浮夸,不迎合别人。一个人好辩为什么就不善?辩论都有自己的角度和立场,老子强调的是不为己,多陈述事实,少为自己辩解,多承担,少推诿。另外一层,行善要不要先说出来,要不要宣扬,要不要赞助贫困山区儿童,就让她们举个牌拍个照?

智慧与博学,什么是真知?博学有时候是一种所知障碍,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你是在为学,还是在为道?你是为人学,还是为己学?

圣人不积,为人则己愈有,与人则己愈多,给与和付出,老子的大爱。圣人不为自己留什么,总是虚空,却有一种内在的充盈,这就是道体,佛陀从王子变成持钵化缘者,弘一法师放下红尘修律宗,他们都领悟了空,以及空生有,有即无。

最后一句,天人合一,有为有利,不争,不损,无为之有为。

这让我想到孔子的最后一章:

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孔子说:“不懂得天命,就不能做君子;不知道礼仪,就不能立身处世;不善于分辨别人的话语,就不能真正了解他。”

他们在终点相遇,立身处世知命,成己达人,无为无不为。


预告:暂时告别老子,下周一起走进庄子的世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