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广与大理国[中国玉溪网发布时间:2011-04-21 进入社区 来源:玉溪往事]
□ 记者 蔡传斌 杨广,通海县的一个镇,以“杨广面条”而闻名省内外。很多人吃着杨广面,常常会谈起杨广这个地方,谈得最多的话题是“杨广的名字从何而来”、“杨广与隋炀帝有什么关系”……杨广因为地方小,外地人对它了解很少,而一个很小的地方怎么会和大理国有联系呢? 要解答这些疑问,先得从“杨广”这个地名的由来说起。杨广与那个“修通运河”、“开创科举”的亡国之君隋炀帝并没有关系。不过,在杨广民间,老百姓都知道,“杨广”是一位皇帝,讨了很多个老婆,其他的历史便说不上了。 在民间却有一种说法,杨广这个地名与北宋杨家将故事中的“杨文广”有关。据史料记载:北宋皇佑年间(1052年)夏季,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次惊天动地的事件——西南边疆的壮族首领侬智高,在广西发动了声势浩大的武装起义。为了镇压这次起义,北宋皇帝派出名将狄青南征,杨文广也随军出征。狄青率军彻底击溃了起义军,侬智高逃到今云南广南特磨寨。传说,杨文广奉命率军深入云南境内追剿侬智高残部,在滇南很多个地方驻军,其中就包括通海。后来,滇南一带的百姓为纪念忠良之后,很多地方都以杨家将的名字命名,却将“杨文广”误听为“杨广”,于是,滇南就有了很多叫“杨广”的地名。 对于这种说法,也有人提出反对意见,认为当时北宋和大理互为敌国,杨文广深入滇南是不现实的。历史上,大理国国王段思廉迫于北宋的军事压力,将侬智高杀害,还将首级献给了北宋皇帝。因此说,大理国为求自保,让宋军深入滇境缉拿要犯,也不是没有可能。 杨广地名的由来还有一种说法,出自杨广人段丕襄撰写的《杨广乡土志》。段丕襄(1861年—1945年),字价农,曾仿效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著有《价农志异》,搜集、记录了通海、华宁等地的民间故事。《杨广乡土志》是他应通海县令的邀请编写的。 《杨广乡土志》有这样一段记载:“杨广,气候和平,古名凤桥石,因湖水时潮,插柳为屏,更名杨广。”这里说的“湖”就是通海的杞麓湖,段丕襄说得很清楚,因为湖水时常泛滥,当地百姓在湖堤上广植杨柳,抵挡洪水,后来杨柳繁茂,才更名为“杨广”。这种很有诗意的说法提出来后,得到了很多文化人士的认可。 说到这里,我们大致可知,杨广与隋炀帝无关。不过,它却与大理国的开国之君段思平有关。杨广人段丕襄的《杨广乡土志》里还有一段记载:“后唐天成三年,榆城思平段公,因寻叔平章不遇,暂居杞湖,累集战功,任通海节度使。后讨杨干贞返大理,遗其子思英,谋士董迦罗等结庐湖滨,遂家焉。英负气敢任,乡里慕才,于是李、赵、王、张携家作邻,遂成大村焉……”这段记载表明,段思平之子段思英及谋士董迦罗等人也算是杨广一带较早的居民了。为何段思平要将儿子和谋士留在杨广,段丕襄似乎也交代清楚了,因为段思平要讨伐杨干贞,战争胜负难料,把家人留在一个风光秀美、僻静隐秘的村庄,还把一位谋士也留下了,无疑是为了预防战败后的报复、清洗事件。段思平打败杨干贞,建立大理国,是否把家人接到大理去享福,志书上没有记载,不过,至今在杨广镇杨广村,有一批段氏子孙还居住在那里。新修的《通海县志》上说:“杨广村的居民有宋代从大理迁来的段姓……”杨广的段姓是从大理迁来的,还是当地的“土著”民,这一问题,还有待学者进一步考证。 在杨广,还有很多文物古迹是与大理国有关的。段丕襄的《杨广乡土志》记载:杨广村中“前段公(段思平)建城筑垒,以防鄯阐不测。昔乡人结庐于左右,因名城南、城北,今遗址宛在焉。”段思平筑的这座城的遗址在哪里呢?杨广人王永坤先生考证,这座城就位于现在的杨广村十组,在这里,段姓至今还是村里的一个大姓。 又据《康熙通海县志·古迹》记载:“古城,在县东五里,先年寨长王智所筑,以御诸蛮。废址犹存。”新修的《通海县志》上说,古城的筑城年代在1172年,那时正是大理国段智兴当政的年代。古城已废,而古城之名却一直在沿用。 《康熙通海县志·寺观》还有一段记载:“慈济寺,在县东富春山。有山茶万株,十月遍放。”关于这座坐落于杨广镇境内的寺院的始建年代,这本志书没有提及。慈济寺中有一块明代成化年间监生程庵撰写的碑记:“城东距富春山十里许,有古刹名曰慈济,是刹也,诸山耸翠于前,群峰钟秀于后,林木标异,花卉芬芳,不多让于他刹也。开创于铁牛,继之于德云……”碑记中提及的“铁牛和尚”是宋代(即云南大理国时代)高僧,通海秀山历史文化较早的开创者之一。慈济寺成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之后,有人将慈济寺的始建年代定为元代显然是不正确的。关于这个问题,罗养儒先生在他的《云南掌故》中做过一段考证:“秀山神祠,在秀山之麓,为秀山上最古庙宇,与城东富春山上慈济寺,同为大理国段思平所建……” 程庵的碑记与罗养儒先生的记述,足以佐证杨广古刹慈济寺与大理国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真如《云南掌故》记载,是段思平始建,那这座寺院的历史,就真的值得当地文化工作者好好挖掘、探究一下了。 编辑:杜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