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裂 本病是肛管皮肤全层裂开并形成的慢性梭形溃疡,以周期性剧烈疼痛为其特征,好发于肛管后部截石位6点处,其次是前部截石位12点处,青壮年多见。与肛管因过度扩张而致的浅层皮肤裂开不同,后者常为多发性、表浅皮肤碎裂,虽然可引起暂时疼痛,在避免重复创伤后很快即可愈合,且不只限于前后部位。 本病主要症状为大便时肛门剧烈疼痛,并伴有少量出血,大便干燥时更甚,粪便刺激被扩张的溃疡裂口,引起阵发性灼痛或刀割样疼痛,持续数分钟,待粪便通过后,疼痛减轻,继而内括约肌发生持续性痉挛引起溃疡裂口剧烈而持久的疼痛,一般可持续数小时,甚至24小时之久。排便时出血,色鲜红,量不多,可染红便纸,或附着于粪便表面,有时滴血。肛裂病员多数有习惯性便秘,又因排便引起剧痛,患者常不敢排便而加重便秘。 肛裂有早期肛裂、陈旧肛裂之别。早期肛裂仅在肛管皮肤上有一小的梭形溃疡,创面较浅,裂口呈绛红色,边缘整齐而有弹性,容易治愈。陈旧肛裂是早期肛裂未经适当治疗,继续感染和慢性炎症的刺激,使内括约肌保持痉挛状态,造成裂口引液不畅,创口不易愈合,炎性刺激致裂口溃疡边缘组织增生变硬变厚,边缘皮肤潜行,形成“缺口”样边缘;溃疡底部形成平整较硬的灰白组织(栉膜带);裂口下端形成袋状赘皮性外痔(哨兵痔);裂口上端齿线附近并发肛窦炎、乳头炎、肥大乳头及单口内瘘。 肛裂成因与以下因素有关:(l)外伤,干硬的粪便引起肛管皮肤损伤,是产生肛裂的基础;(2)感染,肛隐窝感染向肛管皮下蔓延而形成脓肿,脓肿穿溃形成溃疡疮面;(3)解剖因素,肛周两侧外括约肌、提肛肌分布匀称,肛周前后分布薄弱,容易受外伤损害发生裂开;(4)由括约肌痉挛因素,慢性炎性刺激,使内括约肌处于痉挛状态,导致肛裂疮口剧烈疼痛,不易愈合。 本病诊断依据临床症状和体征检查即可明确。中医认为肛裂系血热肠燥,大便秘结,排便暴力努张致肛门皮肤损伤,复因染毒而成。此外,凡肛门狭窄、痔疮、肛门湿疹或妇女生育等,均可诱发。《医宗金鉴》曰;“肛门围绕,折纹破裂,便结者,大燥也。”治疗以清热润燥通便为主。外治可以药膏或封闭疗法,必要时可用手术疗法 1.[处方名称]浴裂汤 [功能主治]功能理气通络,活血化瘀,止痛止血,祛腐生肌。主治初期和二期慢性炎性肛裂疼痛、出血、溃疡形成及三期陈旧性肛裂手术后。 [处方组成]乳香15克、没药15克、红花15克、桃仁15克、丝瓜络15克、艾叶15克、椿根皮15克。将上药稍加粉碎后,用纱布包住,放盆内,加水半盆浸泡后,煎煮半小时,趁热熏洗,待温后坐浴,每次半小时,每日早晚各1次(包括便后1次),每剂药可用1-5天(夏季用1天)。 [辨证加减]初期新鲜肛裂减少艾叶用量,加银花15克、黄柏20克、马齿苋30克;二期慢性炎性肛裂加重艾叶用量,加川芎15克;治疗过程中可配服脾约麻仁丸、青宁丸等通便之品。 [疗程疗效]治疗88例,治愈83例(其中初期肛裂50例,二期肛裂33例),占94.3%;好转2例(三期陈旧性肛裂术后疼痛用上方痛止,疮面痊愈)。治疗天数最长10天,最短3天,平均5天。 [处方来源]河南省孟县李润山。 [处方备注]治疗肛裂关键在解痉止痛,润肠软便,方中乳香、没药味气香,走窜而善行,为理气通络、行血散瘀、止痛生肌之要药;红花、桃仁活血消肿止痛;丝瓜络、艾叶同用加强温经活血之力;椿根皮能清热燥湿,收敛止血。诸药配伍理气通络,活血化瘀,改善血管通透性,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肛门括约肌痉挛,止痛止血,祛腐生肌,加速疮面愈合 2.[处方名称]平安散方 [功能主治]功能清凉收敛,散火止血。主治初期及顽固性肛裂。 [处方组成]乌梅、干姜(上药炒炭存性)、冰片,上3味药按5:4:3比例配制研末,再按1:5比例加凡士林,搅拌均匀后,制成油纱条,然后用油纱条卷成火柴棒样栓剂,外用糯米纸定型。长短、粗细可根据临床需要制成不同规格,贮瓶备用。用法:先将肛门周围消毒,然后把栓剂置入裂口中,若陈旧性肛裂已纤化可先用刮匙刮后再把栓剂置入,外覆盖纱布。间日换药到愈合止。 [辨证加减]无 [疗程疗效]治疗72例,70例用药5-10次痊愈,2例因合并肛瘘配合挂线疗法治愈。 [处方来源]山东阳谷医院安镇分院张广博 3.[处方名称]玄麦甘桔方 [功能主治]功能宣肺润燥,清热凉血,活血止血,软坚散结,消肿止痛。主治肛裂、内痔便血。 [处方组成]玄参15克、当归15克、炒槐米15克、麦冬10克、桔梗10克、炒荆芥10克、炒地榆10克、生甘草10克、大黄6克,上药烘干研粉,灭菌,分装备用。每日2次,每次半包,开水冲服。10天为1疗程。 [辨证加减]无 [疗程疗效]治疗肛裂、内痔100例,治愈96例,好转2例,无效2例,平均治疗20.9天。 [处方来源]贵州省铜仁地区人民医院熊德明。 [处方备注]本方宣肺润燥,滋阴清热,治疗大肠入手,加当归补血活血,消肿散瘀;炒槐米、荆芥、地榆有清热凉血、止血收敛之效;大黄引药下行,下肠胃积滞,泻热毒行淤血,祛腐生新;甘草调和诸药。治肠去其标,治脏清其源,故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4.[处方名称]硫磺大枣丸 [功能主治]功能利肠止血,解毒杀虫。主治肛裂。 [处方组成]硫磺60克、大红枣120克。将硫磺放入砂锅溶化,再把大枣倒入锅内搅拌,使硫磺均匀地沾于大枣表面,再继续加热,待硫磺燃着用木棍搅拌,至枣黑成炭即可,研成细末,制成丸。每次4克,早晚各1次,温开水送下,6天为1疗程。 [辨证加减]无 [疗程疗效]治疗肝裂30多例,服药1个疗程痊愈。 [处方来源]河北省南和县文教局薛维振 5.[处方名称]抱石莲方 [功能主治]功能凉血止血,清热解毒。主治痔疮、肛裂出血。 [处方组成]山豆爿草新鲜全草200克,水煎2次,煎液合并后分2次服。2剂为1疗程。 [辨证加减]无 [疗程疗效]治疗肛门出血74例,其中内痔出血40例,混合痔出血11例,肛裂出血23例。以服药2天统计,止血61例,出血明显减少7例,无效6例。 [处方来源]福建省福州市人民医院张心根。 [处方备注]山豆爿草别名抱石莲、金丝鱼鳖草等,性味甘寒,微苦,功能凉血止血,对肛门出血尤有显效 6.处方名称]复方黄连液 [功能主治]功能清热燥湿,泻火止痛。主治肛裂。 [处方组成]黄连10克、冰片1克、蒸馏水200毫升。先将黄连捣碎,放入烧瓶或药锅内加蒸溜水200毫升,文火煮沸约30分钟,用纱布过滤,于滤液中加入冰片,搅拌后再用纱布过滤,得滤液100毫升,灭菌后备用。同时以棉签蘸药液,似梅花针点刺方法点药于肛裂创面上,每天点2-3次。 [辨证加减]无 [疗程疗效]治疗肛裂200余例,均获痊愈。 [处方来源]黄结潮。 [处方备注]据现代医学报道,黄连对多种杆菌、球菌和真菌均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冰片有清热止痛功能。 7.[处方名称]芒硝花椒方 [功能主治]功能活血止痛,生新祛瘀。主治肛裂。 [处方组成]芒硝30克、花椒15克,加水2000毫升,煎到1500毫升,坐浴烫洗,每日1次,连用10次。 [辨证加减]无 [疗程疗效]应用80例,一般用药10次左右痊愈。 [处方来源]山东省茌平县丁块卫生院纪同华等。 [处方备注]本方芒硝咸以软坚,苦则降寒,可除热、消肿;花椒辛温,温中散寒,消肿止痛,二药配伍对治陈旧性肛裂效果较好。 肛裂是一种肛管齿线以下皮肤全层皲裂的疾患。此病多发于 肛管后方正中线上。由于肛管解剖上的特点,此处皮肤在排便时 因肛管扩张极易受创伤而造成全层撕裂。若齿线邻近发生慢性炎 症,因纤维化而失去弹性更易受损。撕裂创面常因继发感染而形 成溃疡,创面较平硬,灰白色,溃疡下端呈一袋状皮赘,酷似外痔, 俗称“哨兵痔”。且伴有后肛门疼痛的特征。患者因惧怕疼痛不敢 排便,使粪便在肠腔积存过久,变干变硬,下次排便时疼痛更加剧 烈,如此形成恶性循环,甚至身感极为痛苦,严重影响工作和学习。 1.大黄治肛裂 [配 方] 大黄3克,肉桂4.5克,代赭石2克。 [制用法] 共研细末,冲服,日服1剂。 [功 效] 治肛裂。 2.熟石膏治肛裂 [配 方] 熟石膏15克,辰砂1克,甘草5克,元明粉1.5克,腰黄0.5克,梅片1克。 [制用法] 共研细未,过筛装瓶备用。用香油或凡士林调糊状涂患处,每日2—3次。 [功 效] 治肛裂。 3.白芨蜂蜜治肛裂 [配 方] 白芨150克,蜂蜜40克。 [制用法] 将白芨入锅,加水适量,煮沸至汁稠,除去白芨,用文火将药汁浓缩至糊状,离火,与煮沸的蜂蜜混合均匀,冷后人瓶制成白芨膏便后涂患处,敷料固定,每日1次。 [功、效] 治肛裂。 4.鸡蛋黄治肛裂 [配 方] 鸡蛋黄1个。 [制用法] 将熟蛋黄揉碎用文火加热,取油涂患处,每日1—2 次。 [功 效] 治肛裂,出血,疼痛。 5.银花藤治肛裂 [配 方] 银花藤9克,连翘12克,天冬、麦冬各9克,大生地 9克,黄连1.5克,灯心3克,莲心1.5克,绿豆30克,玄参9克,生山栀9克,生甘草1.5克。 [制用法] 先泡后煎,每剂煎2次,取2次药液混合,再浓缩成 100毫升,备用。每日服2—3次,每次服30毫升。 [功 效] 用治肛裂。 6.增液通便汤治肛裂疼痛 [配 方] 玄参20克,生地15克,麦冬20克,火麻仁:15克,冬瓜仁12克,杏仁6克,枇杷叶12克。 [制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饭前服。 [功 效] 增液滋阴,通便泄热。用治粪便干结,肛门裂痛。 7.大蒜治肛裂 [配 方] 大蒜若干头。 [制用法] 大蒜埋入炭灰烧软后,纱布包,挟肛门,1日换2—3次。 [功 效] 轻微肛裂用本方1周,可根治。 8.无花果叶治肛裂 [配 方] 无花果叶。 [制用法] 水煎,1日3—5次洗患处,或浸毛巾湿敷。 [功 效] 本方治肛裂疗效佳。 9.斑蛞蝓治肛裂出血 [配 方] 斑蛞蝓2个,红糖少许。 [制用法] 取粗大斑蛞蝓2个,撒红糖少许,待斑蛞蝓化成水后,涂患处,可止血。 [功 效] 本方用2~3日,可治愈肛裂出血。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2外科(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