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岐山锅盔,历史悠久,发源于西周的发源地----陕西省岐山县,为岐山所独有的特色名小吃之一,其制作工艺独特而精细,素以“干、酥、白、香”著称西府,闻名于大西北,极受省内外享用者的赞誉。
相传岐山锅盔最早始于周文王之时,又名"文王锅盔"。锅盔因形似锅底,大如锅盖而得名,其面细、酥脆、油香、味美。制作时和面加入盐、油、香料,再用木框反复拌压,表面粘上芝麻,小火烤烙而成,色黄皮脆,味道香美。 唐、宋以来,岐山城多驿店,客商东来西往,北上南下,岐山锅盔作为客商的携带干粮已远走他乡。明、清以来,做卖锅盔者遍布县城四周,光绪时期的张聪、刘有学;民国时期的邢呆子、赵乾儿、张广善;解放以来的庞天红、席金卵等,皆为此行能手 ![]() 制作原料 岐山锅盔制作原料选择相当考究,主要原料如下: 1.岐山本地产优质面粉2500g, 2.酵面适量, 3.盐45g, 4.调料20g, 5.优质山泉水适量。 ![]() ![]() 制作方法 1.和面:和面的方法比较多,一般用新鲜酵液和适量水入干面粉中,拌和成团即可。用水原则是冬暖、夏凉、春秋温;也有用发面与死面配和,不同季节和法不一样,如每个锅盔2500g面粉,夏季2000g死面配和,春秋季750g发面与1750g死面配和,冬季1000g发面和1500g死面配和。不管用那种方法,都要加入适量的盐和调料。 2.揉面:将和好的面团,反复用杠子揉压,至光又匀无疙瘩即可,如若有压面机可用压面机反复多压几遍,直到面光为止。 3.成型:成型的要求一要圆,二要牙边,三要在表层酿压适量的芝麻。最后成型时一定要用杠子压,一次成型。 4.烙制:烙制时先要慢火上花,再反扣锅内,小火烤焙,并不断用抹布擦干锅边水珠,烙制约需五十分钟即熟。 ![]() ![]() ![]() (文字和图片来自网络) 锅盔因形似锅底、大如锅盖而得名,其面细、酥脆、油香、味美,制作时和面加入盐、油、香料,再用木杠反复拌压,表面粘上芝麻,用麦草烤烙而成,由于和面过程中抹了一定量的油,岐山油酥锅盔色黄皮脆,口感特别酥软、绵,也特别香,这一点不同于其他关中锅盔。里面绝对没有染色的东西!
正宗的岐山油酥锅盔是用老乡家里自己种的麦子磨的面粉制成,而且是纯手工的,无任何添加剂,好吃又健康! 岐山传统风味小吃----岐山油锅盔 将上白面粉倒入盆内,加入酵面,熟猪油,将五香调料面、食盐撒入拌匀。用温水(水温根据季节分别为40—60℃左右),将面和好、揉匀,分为两等份。取一份放案板上,用木杠子边压边翻,压匀压和,再压成直径43厘米的圆形饼,上面粘芝麻压实,即成生锅盔坯。用油布把锅底擦光起火(用麦秸作燃料),用中火将锅烧热,把制好的生锅盔坯放入锅内,转为小火(要把麦秸撒开,使满锅底着火均匀),转动锅盔上花纹(火色),上好后翻过,上另一面花纹,转动几次后,盖锅盖,改用微火焖,每隔5至10分钟用小火烧一次,共烧5次,同时转动5次,5次烧完后,翻扣锅盔,用旺火连烧三大把柴后,停5分钟起锅即成(用料中不加熟猪油的为岐山锅盔)。 特点:色黄皮薄,质脆油润,酥香可口,便于存放。具有小麦营养特色,加以猪油可补必需脂肪酸之不足。 陕西名小吃----岐山锅盔【字体:大 中 小】
油酥锅盔
油酥锅盔是在岐山传统锅盔的基础上,经反复试验,用现代电烤箱适温
高压锅版做法:
1、先把酵面用水泡开把多余的水撇出来倒掉 接着加一些面粉(没有酵面的话 这步可以省略 从2开始)
2、面粉里加一些清油 多加一点烙出来的饼子才能起酥 再加一点盐巴、一些五香粉。
3、取一小碗倒一些发酵粉、一点碱面用水化开 用这个水和面 把面和得越硬越好。
4、和好的面不停地揉 我揉了几乎40分钟呢!揉的过程不断地加入干面粉,直到干面粉再也揉不进去为止。
5、揉好的面做成厚厚的饼坯 用工具扎一些眼 之后放入高压锅盖上盖子醒半小时开火烙 记住不要加保险阀。
6、火一定一定要小 烙的过程中时常把锅转一转,一面烙黄换一面再烙黄即可。
关中锅盔
又名锅魁、锅盔馍、干馍,陕西八大怪之一,人称"锅盔象锅盖",即象头盔状,因此得名锅盔。关中锅盔是陕西关中地区城乡居民喜食的传统风味面食小吃,源于外婆给外孙贺弥月赠送礼品,后发展成为风味方便食品。关中锅盔制作工艺精细,素以"干、酥、白、香"著称,干硬耐嚼,内酥外脆,白而泛光,香醇味美。
【锅盔的做法】
烹调方法:发酵、烙烤
味 型:淡香味,麦香味
原 料:面粉5kg(用水2kg)、碱面30g。酵面夏季350g,冬季750g,春秋季500g。
制作工艺:
1、按季节掌握水温,先和成死面块,放在案头上用木杠压,边折边压,压匀盘到,然后切成两块,分别加入酵面和碱水再揉压,视面的软硬程度,如面软可加些干面再压,直至面光色润,酵面均匀时,用温布盖严盘性。
2、把面块分成每块重约600g的面剂,推擀成直径约22cm,厚3cm的圆形饼,上鏊勤翻转,俗称"三翻六转",烙得火均匀,皮色微鼓时即熟,周围并有菊花形的毛边。
风味特点:色泽金黄,皮薄膘厚,酥脆味香,能煮耐爵,存放期长,方便快餐,吃法多样。
继承创新:用此法还可制成椒盐锅盔、葱香锅盔、五香锅盔、香椒叶锅盔、咸甜锅盔、夹酥锅盔
制作方法: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对制作乾州锅盔不 断总结,不断改进。把原来柴禾烧在小锅内烙制改成了用煤烘烤在鏊内烙制,把原来用手揉面改成了用木杠压面。 这样以来上下烘烤,温高气保,火色均匀,熟的足到,达到耐存放的目的。用木杠压面,面排揉的到,能使馍色增白, 香气浓郁,味美可口。具体作法是:面粉十斤,水四斤(水 温要按季节掌握),酵面夏季五两,春季七两.冬季一斤, 碱面按季节零点五至一两,面水酵面,搭上碱面,和成面 团,放在案上用木杠边折边压,压的过程中,再加面粉二 斤左右,直压到面光色润,酵面均匀时,分成一斤三两重 的小块,再分别逐个用木杠边压、边转,制成圆直径八寸, 厚六分的菊花式圆形饼,上鏊烙制。第一鏊是上下火,火 候要小而稳,主要是给馍被木杠压后产生的波浪上面上 火色,让酵面进一步发酵和最后定型,然后进第二鏊。二鏊是一面火,火候较旺,因火旺鏊内可放一个铁圈,将馍 置于空中,主要是起烘烤作用,两个鏊一共要达到三翻六转,大约十分钟可烙制而成。
【乾县锅盔传说】
乾县锅盔公元六二四年至七零五年,为唐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修筑合葬墓乾陵时,因工程浩大,民工甚众,烹食困难,监工士卒便用头盔烙馍,因而得名。兹后多经改进,形成独具风味的食品。锅盔直径八寸,厚六分,形似菊花,内瓤起层,美味可口
传说,乾陵修筑时,成千上万的民工参加筑陵工程,民工为解决生活问题,就用自己头盔烙制面饼。这样的作法,大家都感到烙制起来方便,一传十,十传百,普遍传开了。大多数民工就是这样制作锅盔,烙出来的馍好吃耐放,香味扑鼻,这就是锅盔的前身。后来随着人民物质生活的提高,在实践中技术不断的改进,用具不断的革新,锅盔的质量越来越好,成为民间的传统食品,经久不衰流传至今。
【锅盔特点】
形如菊花火色匀,皮薄如纸馍膘多,用手掰开是层层,用刀切开如板油。入口越嚼越多,下咽回香无穷。吃起酥、闻起香、耐存放、寿命长。如果带有乾州锅盔,同车异座,未见其馍,即闻其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