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8.麻黄附子细辛汤详解研讨

 学中医书馆 2022-07-10 发布于山东


28.麻黄附子细辛汤详解研讨 
  
本资料由朱永库老人,在研究学习中医方剂学.《中医药方精选网》和多名老中医经验资料后所编辑,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时,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麻黄附子细辛汤药方的详解和研讨,供有缘人对症选药
 [组成] 麻黄6克(包) 炮附子5克 细辛6克

1.若证为阳气虚弱而见面色苍白,语声低微,肢冷等加人参、黄芪。
2.兼咳喘吐痰者,加半夏、杏仁、苏子、白芥子。
3.兼湿滞经络之肢体酸痛,加苍术、独活。
感冒、流行性感冒、支气管炎、急性肾炎初期,也用于血管 神经性水肿、肾炎水肿、风湿性关节炎、神经痛、腰痛、过敏性鼻炎、暴盲、暴喑、喉 痹、皮肤瘙痒等辨证属阳虚外感者。 1.少阴伤寒  2.两感伤寒   3.急性肾炎  4.哮喘  5.暴盲   6。咽痛  一、内科 1.感冒  2.咳喘  3.病窦综合征  4.心动过缓  5.血管舒缩性头痛  二、外科 肾结石  三、骨科 1。脱疽  2.腰腿痛  3.坐骨神经痛  四、五官科 咽炎 ,
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表证。助阳解表发热恶寒甚剧,虽厚衣重被,其寒不解,神疲欲寐,脉沉微。
 麻黄细辛附子汤  (《伤寒论》)
    [异名]  麻黄附子细辛汤(《注解伤寒论》卷6)、附子细辛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4)。
    [组成]  麻黄去节二两(6g)  附子炮,去皮一枚破八片(9g)  细辛二两(3g)
    [用法]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
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功用]  助阳解表。    、
    [主治]  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表证。发热,恶寒甚剧,虽厚衣重被,其寒不解,神
疲欲寐,脉沉微。
    [病机分析]  本方是为素体阳虚,复感风寒表证而设。素体阳虚,本为虚寒阴证,
应不发热,今反发热,并见恶寒甚剧,虽厚衣重被,其寒不解,说明是外受风寒,正气
与邪气相争所致;但表证脉浮,而今反沉微小兼见神疲欲寐厂是知在里属虚。    .’  .
    [配伍意义]  外感表证,治应汗解,但因阳虚不能鼓邪外出,、且虑已虚之阳随汗而
泄,恐有亡阳之变,必须助阳与解表结合运用,方能祛邪而不伤正,扶正而不碍邪。方
以麻黄发汗解表散寒,为君药。附子辛热,“温肾经散寒”(《医说》卷6),“补助阳气
不足”(《医学启源》卷下),用之温肾助阳,为臣药。附子在里振奋阳气,鼓邪外出;
麻黄开泄皮毛,散邪于表,二药配合,相辅相成。麻黄为发汗之峻品,凡阳虚之人用之
则更损气耗阳,附子与之同用则无伤阳之弊,不仅能助阳鼓邪外出,且可“追复散失之
元阳”(《苍生司命。药性》)而固护阳气,故无过汗亡阳之虞。正如柯琴所说:“麻黄开腠
理……,无附子以固元气,则少阴之津液越出,太阳之微阳外亡,去生远矣。惟附子与
麻黄并用,内外咸调,则风寒散而阳自归,精得藏而阴不扰”(《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
卷下)。细辛归肺、肾二经,芳香气浓,性善走窜,通彻表里,既能祛风散寒,助麻黄
解表,又可鼓动肾中真阳之气,协附子温里,为佐药。三药并用,发中有补,补中有
发,使外感风寒之邪得以表散,在里之阳气得以维护,则阳虚外感可愈,为治表里俱寒
的典型方剂。
    本方配伍特点,是辛温解表药与温里助阳药配合,从而成为助阳解表方剂。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  本方为助阳解表之剂。使用时以恶寒甚,发热轻,神疲欲寐,脉沉
为证治要点。
.  2.加减法  若证为阳气虚弱而见面色苍白,语声低微,肢冷等,宜加人参、黄芪
合附子以助阳益气;兼咳喘吐痰者,宜加半夏、杏仁、苏子、白芥子以化痰止咳平喘.;
兼湿滞经络之肢体酸痛,加苍术、独活祛湿通络止痛。
    3。本方现代主要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支气管炎、急性肾炎初期,也用于血管
神经性水肿、肾炎水肿、风湿性关节炎、神经痛、腰痛、过敏性鼻炎、暴盲、暴喑、喉
痹、皮肤瘙痒等辨证属阳虚外感者。    ,
    [使用注意]  若少阴阳虚而见下利清谷,四肢厥逆,脉微欲绝等症,则应遵仲景
“先温其里,乃攻其表”的原则,否则误发其汗,必致亡阳危候,不可不慎。
    [源流发展]  本方始见于《伤寒论》,原书用治太阳风寒,少阴阳虚之恶寒发热,
肢冷嗜卧,脉沉无力之证。后世以本方治疗太、少两感证的基础上,在临床实践中又有
所发展,如《内科摘要》卷下用之治疗肾脏发咳及寒邪犯齿的齿痛;《张氏医通》卷16
除用之治水肿喘咳外,该书卷4尚治暴哑不能出、咽痛异常等病证。历代医家应用麻黄
细辛附子汤,不仅注重拓展其主治范围,且善于加减化裁而创制新方。其处方增减要
点,多依据虚与实的孰多孰少,归纳起来,大致有三方面:①偏阳气虚弱者,加入益气
扶正之人参、黄芪等,如《备急千金要方》卷8之大枣汤,以本方去细辛,加大枣、黄
芪、甘草、生姜;《医宗必读》卷6之附子麻黄汤,以本方合理中丸去细辛。②偏邪气
较盛者,则针对证之偏表或兼挟配伍相应药物。如寒邪较甚,寒凝血滞而头身、肢体疼
痛较剧者,增人祛风散寒,活血止痛之品,《医略六书.杂病证治》卷20之仓公当归汤,
即本方加当归、独活、防风;《杏苑生春》卷5之附子细辛汤,即本方加川芎。挟痰湿
者,每配半夏、茯苓等化痰渗湿之品,《重订通俗伤寒论》之麻附细辛汤,以本方加半
夏、茯苓组成。兼气滞者,配伍香附、陈皮等理气行滞之药,《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
9之麻黄桂枝汤,即本方以炮姜易附子,加桂心、白芍、甘草、香附、半夏构成。③寒
邪客表与阳气不足均较重者,配人解表散寒之防风、独活、生姜及益气助阳之人参、白
术、干姜等,以邪正兼顾,方如《备急千金要方》卷9之赤散,以本方加味人参、白
术、干姜、沙参、茯苓、防风、川椒、黄芩、代赭石、桔梗、吴茱萸;  《太平圣惠方》
卷.10之附子散,以本方去细辛,加人参、白术、茯苓、前胡、桂心、半夏、.独活、当
归、石膏、炮姜、生姜。《伤寒六书》卷3之再造散,亦属此类。现代应用本方已不局
限于两感证,凡阳虚寒凝之痛证、痹证、水肿、瘰疬、眼病、耳疾及心动过缓、病态窦
房结综合征等,投之皆可获效。
    [疑难阐释]
    1.关于本方的证治要点  仲景制本方以治太少两感证,历代医家亦多宗之。由于
仲景论述简要,准确把握其证治要点,似有难度。王氏总结运用经验,将本方的主要脉
证归纳为六类:①腰背酸楚,冷痛;②畏寒怕冷,四肢不温;.③恶寒发热,寒多热少;
④患处局部有冷感;⑤舌淡胖嫩,多有齿痕,苔白或水滑;⑥脉沉,或沉迟而弱。:并认
为六条脉症不必悉具,但见其中二、三症即可构成运用本方的基本条件c”。可供参考。
应当指出,本方证之发热,多以低热伴见无汗,恶寒蜷卧,精神委靡为特点;本方所治
之疼痛,每以痛无定处,夜晚尤甚,喜暖喜按,气候变化及遇冷加剧,面色青黄为特点。
    2。关于细辛用量的探讨  自《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卷6最早引用南宋陈
承《本草别说》“细辛单用末,不可过半钱匕,多则气闷而死。”之论,后世多承袭此
说,谓“辛不过钱”。《中国药典》从1953年的第1版至1990年的第5版,'都载细辛用
量内服是1—3g,外用适量。观仲景用细辛常在二、三两之间,近代用细辛12—15g
者,亦不鲜见。对于细辛的用量过钱与否,中医界历来颇多争议。据现代药理研究表
明,细辛全草与细辛根因服法不同,其作用强弱、毒副反应有较大差异。若以挥发油作
为有效成分考虑,实验结果表明,用细辛或根末吞服,与用全草作汤剂煎服相比,在相
同剂量情况下,根挥发油含量几乎是全草煎煮10分钟后的3倍,如为达到相同的疗效,
则汤剂的用量至少应增加到散剂的3倍。若以挥发油中有毒成分黄樟醚作为基点,实验
结果表明,在同样剂量情况下,根中黄樟醚含量分别是全草煎者10、20、30分钟的4
倍;12倍和50倍,即汤剂用量即使是散剂的4倍、工2倍,也不致引起不良反应。汤剂
中细辛用至15g,只要经煎煮20分钟,其毒性也不会超过根末散剂的38L,j。可见陈氏
之细辛单用末不可过钱之说颇有理。故临床上细辛根末散剂的用量不可过钱,而汤剂用
量可酌情增加。此即“用末不可大剂量,大量必须人汤药”。本方细辛用量以3一lOg为
宜,剂量的酌定应据外寒与阳虚的程度。因细辛走窜,发散力较强,故外寒甚,量可偏
大。反之,量宜偏小。
  3.关于细辛人汤的方法  细辛人汤方法一般都是随他药同煎,未见有其他特殊要
求。然而,细辛挥发油与其他植物挥发油一样,具有极易随水蒸气挥发的特点,故在入
汤煎煮时,细辛挥发油必将损失殆尽。因此,有人主张细辛人汤宜后下,认为细辛入汤
后下,可使其受煎时间缩短一半以上,从而大大降低细辛挥发油的损失。而细辛为草本
类药物,木质化程度低,后下也不会影响其他非挥发性成分的浸出。所以细辛人汤
后下,可使各种成分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从而有利于提高疗效。
  [方论选录]
  1.方有执:“以邪在表不在里,故用麻黄以发之。从其本阴而标寒,故用附子以
温之。细辛辛温,通于少阴,用之以佐主治者,以其专经而向导也。”(《伤寒论条辨》卷5)
  2.钱潢:“以麻黄发太阳之汗,以解其在表之寒邪;以附子温少阴之里,以补其命
门之真阳;又以细辛之气温味辛专走少阴者,以助其辛温发散。三者合用,补散兼施,
虽发微汗,无损于阳气矣,故为温经散寒之神剂也。”(《伤寒溯源集》卷9)
  3.费伯雄:“此症机窍,全在反发热,脉沉五字。盖太阳之邪,初传少阴,故脉症
如此。方中用细辛、附子温肾,以捍卫本经,格外来之邪而使深入;用麻黄以散太阳之
邪,使之仍从原路而出。只此三味,而治法之妙如此,非仲景其孰能之?”(《医方论》卷1)
  4.张秉成:“治少阴阳虚,寒邪外至,始得之,身发热而脉沉者。夫太阳与少阴为
表里,少阴之阳虚,则里不固,里不固则表益虚,故寒邪由太阳之经,不传于腑,竟入
于脏。然虽人脏,而邪仍未离乎经,故仍发热;若全人于脏,则但恶寒而不发热矣。但
虽发热,不得为太阳之表证,以太阳之表,必有头项强痛,脉浮等证;此不但不头项强
痛,脉亦不浮而反沉,则便知太阳之邪离经入脏之枢纽。急乘此时用附子以助少阴之
阳,细辛以散少阴之邪,麻黄以达太阳之表,邪自表而及里者,仍由里而还表,此亦表
里相通之一理耳。”(《成方便读》卷1)
  5,张锡纯:“此外感之寒凉,由太阳直透少阴,乃太阳与少阴合病也。为少阴与太
阳合病,是以少阴已为寒凉所伤,而外表纵有发热之时,然此非外表之壮热,乃恶寒中
之发热耳。是以其脉不浮而沉,盖少阴之脉微细,微细原近于沉也。故用附子以解里
寒,用麻黄以解外寒,而复佐以辛温香窜之细辛,既能助附子以解里寒,更能助麻黄以
解外寒,俾其自太阳透人之寒,仍由太阳作汗而解,此麻黄附子细辛汤之妙用也。”
(《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
    6.陈潮祖:“发汗、利水是治疗水肿两大法门,本方则兼而有之。少阴阳虚,气化
失常而肿者,宜用真武汤、五苓散之类温阳化气,行水消肿;肺失宣降,水道失调而肿
者,宜用越婢汤、越婢加术汤等宣肺行水,开源导流。若卫阳郁而不宣,肾阳衰而不
振,既属太阳、少阴同病,也属肺肾同病的水肿,则宜使用本方。方中麻黄宣降肺气,
可散在外的阴邪;附子壮其肾阳,可化内停的水气。俾肺气开宣,卫阳不郁,肾阳得
温,气化正常,则三焦通畅而水肿易消。复配细辛辛通表里,沟通上下,体现宣上温
下,肺肾同治之法。水肿较甚,单用利水法难于获效,即可投以此方。与真武汤、五苓
散合用尤佳。由于水肿表实,服用此方以后很少出汗,多见小便通畅。若见大便稀水亦
绝非药误,而是肺的宣降功能和肾的气化功能开始恢复,即《素问.经脉别论》所谓
“水精四布,五经并行”之象,是好转的征兆。
    或问:此方伤寒注家及方书均从阳虚外感,表里同治作解,今从宣上温下解释,是
否能够指导临床?此方诚属表里同治之法,但经历代医家实践,治疗五官七窍与咽喉心
肺诸疾,尤见效验。仅从表里同治释方便与此类证候风马牛不相及矣!只有从宣上温
下,肺肾同治解释,才能广泛应用此方。提出宣上温下之法,并非标新立异,学者识
之。”(《中医治法与方剂》)
    [评议]  对本方证之病机、治法、配伍的认识,众医家大致相仿,认为本方治证乃
太阳之邪,内传少阴,遂成太阳、少阴合病,故治当温阳散寒。其中张秉成对本方证病
因、病机的论述较为透彻,认为“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阴之阳虚,则里不固,里不固
则表益虚,故寒邪由太阳之经,不传于腑,竟人于脏”。可见,本方证之形成,乃素体
阳虚,外受风寒。对于三药的配伍意义,费氏之论,形象生动;张锡纯之说,言简意
赅;而陈氏论述本方治水肿之机制,并将其与真武、五苓、越婢诸方比类,发人深思,
其从“宣上温下”阐发奉方的配伍意义,尤令人耳目一新。关于方中君药,历代医家都
未刻意强调,从方论来看,多数趋于附子温里助阳为主。我们依据本方证的特点及解表
剂的概念,认为以麻黄为君药似较妥当。
    [验案举例]
    1.少阴伤寒  《全国名医验案类编》卷2:蒋尚宾妻,年62岁,严冬之时,肾阳衰
弱,不能御寒,致寒深骨髓,头痛腰疼,身发热,恶寒甚剧,虽厚衣重被,其寒不减,
舌苔黑润,脉沉细而紧,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以温阳散寒。处方:生麻黄一钱,淡附片一
钱,北细辛七分。一剂汗出至足,诸证即愈。
    2.两感伤寒  《古今医案按》卷2:喻嘉言治金鉴,春月病温,误治二旬,酿成极
重死症,壮热不退,谵语无伦,皮肤枯燥,胸膛板结,舌卷唇焦,身蜷足冷,二便略
通,半渴不渴,面上一团黑滞,从前汗下和温之法,历试不效。喻曰:此证与两感伤寒
无异,《内经》原谓六日死,因春温证不传经,故虽邪气留连不退,犹可多延几日,待
元气竭绝乃死,观其阴证阳证两下混在一区,治阳则碍阴,治阴则碍阳,与两感病情符
合,仲景原无治法,惟论序有发表攻里,本自不同之说,即师其意,以麻黄附子细辛汤
两解在表阴阳之邪,果然皮间透汗而热全清,再以附子泻心汤两解在里阴阳之邪,果然
胸前柔和,人事明了,诸证俱退,次日即索粥,以后竟不需药,只此二剂,而起一生于
九死,快哉。
    按语:案1为少阴伤寒,始得病即脉沉、发热,略一蹉跎,势必至吐利厥逆,故乘
其外有发热,一用麻黄治其外,一用附子治其里,然必佐以细辛,使寒在骨髓者,直从
外解。本案辨证要点在于舌和脉上,寒邪在表,舌必白润,脉必浮紧,此寒邪在里,故
舌黑润,脉沉细而紧,为少阴邪从寒化兼表证也。案2为少阴两感证。患者壮热谵语,
有似阳明里热,但二便略通,口不甚渴,则非阳明经腑证。而身蜷足冷,脉沉细而紧,
为少阴两感,壮热系无汗之故,故用麻附细辛汤,皮间透汗而热退。胸膛板结,乃寒热
互结心下,故用附子泻心汤,寒热解而胸痞愈,此先表后里之治法也。
    3.急性肾炎  《山东中医杂志》(1986,3:48):某女,40岁。患者3个月前因劳累
出现腰部隐痛乏力,眼睑浮肿,继则漫及全身,小便不利。某医院诊为急性肾炎,服中
药数十剂,多次化验小便:尿蛋白+一++,白细胞O一+,红细胞+一++,水肿减
轻。近两天感冒症状加重,头痛恶寒,无汗,神疲乏力肢冷,腰膝酸痛,两下肢凹陷性
水肿。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沉细。尿蛋白++,红细胞+,白细胞+。辨证为肾阳
虚衰,风寒外袭。治以温阳利水,解表散寒。处方:麻黄9g,附子20g,细辛6g,茯
苓20g,白术15g,生姜12g,服3剂,表证已解,水肿消减。上方麻黄易6g,加黄芪
60g,车前子15g,服24剂,尿蛋白转阴,后以肾气丸巩固之。
  按语:本例水肿由肾阳虚衰,风寒外袭所引起,故用本方合真武汤去白芍解表散
寒,温阳利水。方中麻黄、生姜开腠理,宣肺气,利小便,既可使寒邪、水湿从表而
去,又可助水湿从下而走;附子暖命门,壮元阳;阳气复则能鼓邪外出,气化复,则使
水津输布;细辛散寒温阳,两擅其功,附子得之而命门火壮,麻黄得之而毛窍顿开;白
术健脾燥湿,兼助脾胃运化;茯苓渗湿利水,力导水湿下行。六药配伍,发汗与利水同
施,扶正与祛邪兼顾,肺、脾、肾三脏并调,堪称全面,因而服药3剂,则表解肿减。
二诊时,加黄芪、车前子,意在加强健脾利水之功。至善后方采用肾气丸,是扶正固本之法。
  4.哮喘  《国医论坛》  (1995,2:lo):某男,46岁,农民,1991年2月6日诊。
患者哮喘4年余,久治未见寸效,秋冬加重,近期因受寒而加剧。症见咳逆喘息不能平
卧,且伴有抽搐,El吐痰涎,色白量多,胸膈满闷,形弱怯寒,神疲乏力,胃不思纳,
舌淡,苔白厚腻,脉沉细而滑。证属脾肾阳虚,寒邪袭肺,湿痰停滞,阻塞肺道。治宜
温阳蠲饮。急投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麻黄9g,炮附子12g,细辛6g,干姜lOg,炒苏
子9g。水煎少量频服。上方服至7剂,痰少抽止。继用上方加干姜量为15g,服药13
剂诸症悉除。
  按语:患者脾肾阳虚,温化失职,痰饮内停,复感寒邪,外寒里饮壅滞于肺而发咳
喘;痰阻经络,经隧不利,筋肉失养,则抽搐。治当散寒邪,温肾阳,化痰浊,故投麻
黄附子细辛汤加干姜、苏子温化痰湿。俾寒邪除,阳气复,痰湿消,则喘咳、抽搐自
止。方中细辛不仅有助阳散寒之功,且有下通肾气,温化水饮之效,故用于寒痰咳喘每
收药到病除之功。
  5.暴盲  《临证解惑》:某男,52岁,中医师。1957年冬以两眼视力骤降数日就
诊。患者自述:数日前以冷水洗脚后,当夜遗精,次日目盲不能睹物。自思病发于遗精
之后,且男子“七八肝气衰”,似精亏血少之证,乃口授驻景丸合一贯煎治之,转增脘
闷。又思肝开窍于目,平时常有情志不舒之遭遇,或为肝气郁结所致,改投丹栀逍遥散
加青皮、郁金、香附治之,致脘闷增剧,温温欲吐。始向陈达夫求助。观其面色苍黯,
舌淡,苔灰滑;触其双手冰凉,六脉皆弱;测其视力,仅能数指。诊断:暴盲。辨证:
阳虚寒凝。治法:温阳散寒。方药: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味。麻黄15g,细辛5g,干姜
10g,茯苓20g,制附片30g(另包,先熬1小时)。上方连服4剂,汗出尿畅,胃和目明而愈。
    按语:本方所治暴盲,特指寒邪袭虚,闭滞少阴肾气和目系经俞之证。肾藏五脏六
腑之精,五脏六腑之精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睛,目能明察秋毫,全赖肾精充足,肾气通
畅。阳虚寒凝,可致肾精闭阻,发为暴盲。此种暴盲,升散清利皆在严禁之列,犯之则
或阳气散亡于上,或精气脱竭于下,唯温阳散寒通窍才是正法,麻黄细辛附子汤则是体
现本法的最具代表性的医方。本案患者年近“七八”,元阴元阳偏衰,复于严冬以冷水
浸洗双脚,致寒邪从涌泉直透少阴,伤伐肾阳,闭阻肾气。肾为元气之根,又聚藏五脏
六腑之精,肾气闭则元气不得通行,五脏六腑之精不能上聚于目而为之睛,故视力严重
障碍,两眼昏暗无所见。患者遗精在伤冷之后,是肾阳损伤,封藏不固,失本脏之职
守。与寒凝窍闭,失经隧之通畅这一中心病机并不矛盾。故治疗之要在温通,断不可与
精亏血少,清窍失养相混而妄投滋腻填塞,更增其闭,若属老年性精亏血少,必有一逐
步发展的渐进过程,断不致如此迅急。因该患者伤冷之前并无大失血,数亡精病史,且年事并不甚迈。
    6。咽痛  《江西中医药》(1988,6:27):某男,39岁,农民。主诉咽部疼痛1年
余,曾在他院就诊,均以“慢性咽炎”之诊断用青、链霉素等西药,出示曾服中药处方
乃清热泻火、养阴利咽之剂。细询之,伴以畏寒,时时头痛、牙痛及身痛,其痛呈游走
性,身痒,轻咳,口干渴少饮,喜饮烫开水,乏力嗜睡,两便正常,舌苔薄白多津,脉
缓。证属阳虚外感,寒袭少阴。法当温经散寒、扶阳解表。方遣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
5g,熟附子10g,细辛3g。3剂。服上方牙痛消失,畏寒及头身痛减,咽痛由持续性转
为偶发性。彼时证兼脘胀、左胁痛牵及同侧背部,上方加香附、苏梗、杏仁各10g。3
剂。牙痛未犯,头痛消失,咽痛及嗜睡均除,精神明显好转,脘胀减,痒止。续予上方
增损12剂,康复如初,后未见复发。
  '按语:喉为肺系,足三阴经皆过喉中。此乃素体阳虚,寒邪侵犯太、少二经,遂成
肺气闭郁,宣降失常,气化不利,气血津液壅滞咽喉,故咽痛。方用麻黄散在表之风
寒,宣郁闭之肺气;附子温肾阳以助气化,振心阳以畅血行;细辛专通少阴经脉,协助
麻、附开通上下,使肺气得宣,血运畅达,津行无碍,咽喉无所阻滞,则咽痛得愈。本
案倘若不详为辨析,仍死于“炎症”句下,苦寒频进,何由取效!
    [临床报道]
    一、内科
    1.感冒  本方加干姜、甘草、桂枝,水煎温服,1日2次,气短乏力加黄芪、党
参;形寒疼痛,往来寒热加防风、枸杞子、甘松、柴胡、羌活;少腹拘急,阴囊紧缩加
吴茱萸、小茴香、肉桂。治疗两感证3工例,其症以恶寒畏风,形寒肢冷,汗出如雨,
汗出发冷,或有寒颤,或有高热,或有低热,头目眩晕,面色苍白,或肢冷,精神恍
惚,精液自流,阴囊紧缩,舌质淡红,舌苔白腻,脉浮大或沉迟细小为特征。结果:30
例痊愈,1例未经治而死亡,其中服药.3剂而愈者2工例,4—6剂而愈者4例,10剂痊
愈者5例。日本医家对治疗感冒综合征1000例使用的汉方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使
用本方治疗者占13.7%。
    2.咳喘  以本方为主,痰涎壅盛加白芥子、小牙皂,治疗小儿寒痰喘嗽70例,每
日1剂,7天为1疗程,一般治疗7—15天。结果:痊愈51例,显效13例,好转2例,
无效4例,总有效率97.2%。另用本方加半夏、茯苓、百部、炙甘草,水煎服,治
疗素体阳虚,复感风寒的久咳30余例,均获效验l”。
    3.病窦综合征  用本方加肉桂、瓜蒌、薤白、红花、丹参、三七(研末冲服)为
基本方,气虚加人参、黄芪;脾虚加茯苓、白术;气阴虚加生脉散;血瘀加桃仁、赤
芍;昏厥加人参;痰湿加半夏,水煎服,日工剂,连服7—15天,共治21例。患者临
床表现面色苍白,头晕,胸闷,心悸,气短。结果:基本治愈6例,有效14例,无效
1例L8)。赵氏以本方和生脉散为主,偏气虚加黄芪;阴虚加生地;兼血瘀加丹参,煎
服,治疗24例病窦综合征。结果:治愈9例,占37.5%,有效12例,占50%,无效3
例,占12.5%,总有效率为87.50%。朱氏以本方合生脉散,再加桂枝为基础方,缺
血者加川芎、阿胶、红花、丹参;心肌炎者加银花、蒲公英、栀子,每日1剂,连续治
疗30天为1疗程,共治42例。均治疗满1疗程,长者达6个月以上。结果:明显好转
27例(自觉症状消失,心室率比治前提高5次以上);好转工2例(自觉症状消失,心
室率比治前提高5次以下);无效3例.(症状、心室率均无改善)。毛氏以本方合保
元汤治疗本病30例。其方用麻黄5g,熟附子6g,细辛3g,桂枝9g,生黄芪30g,肉桂
5g,党参12g,大枣lOg,生姜lOg,炙甘草lOg。每Et 1剂,水煎服。10一15天为1疗
程。治疗期间停服西药及其他中成药。结果:显效(窦性心率升至60次/分以上,症状
消失,心电图有不同程度好转)16例;有效(窦性心率升至50次份以上,症状减轻,
心率无明显好转)u例;无效(连续服药15剂,症状无改善,心率无改变)3例。总有效率90%。    .
  4.心动过缓  以本方为主,随证加减治疗窦性心动过缓32例,每日1剂,lO天为
l疗程,一般治疗3个疗程。治愈14例,显效工O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
93.8%ll?,。尚氏以服用含麻黄、附子、细辛组成的复脉灵冲剂作治疗组,服用建参片
作对照组,分别观察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100例和50例,1 Et 4次口服,均28日为1
疗程。观察期间停用其他提高心率药物。结果:治疗组显效者40例;有效者44例;无
效者16例,总有效率为84%。而对照组则分别为u、工3、26,总有效率为48%。两
组疗效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
    5.血管舒缩性头痛  用本方合四物汤,头痛日久加地龙、僵蚕,妇女月经紊乱加
泽兰、茜草,共治26例。服药3—7后,痊愈16例,有效4例,无效6例114J。
  6.面神经麻痹  用本方加苡仁、白术、黄芪、当归、生赭石、甘草为基本方,风
胜者加防风、僵蚕;湿胜者加苍术,防己;寒胜者去当归、黄芪,加桂枝、羌活;病久
者可选用全蝎、牡蛎、白芍、石决明、木贼、地龙、乌梢蛇等,煎服,共治132例。结
果:治愈118例,好转u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8%u5J。
    二、外科
    肾结石  用本方武火急煎,不可久煎,去上沫后,温顿服,若不效,半小时后再煎
服,治疗12例肾结石疼痛。结果:12例均在进药半小时后痛减,1小时内疼痛消失。
本方对痛势急重者效佳。
    三、骨科
    1。脱疽  本方重用附子至60g,并先煎30分钟,诸药共煎至100ml,分早晚2次
服,治疗2l例脱疽,其中病程长者3年,短者3月,均为下肢患病。结果:15例痊
愈,4例好转,2例无效。
    2.腰腿痛  以本方为主,辨证分型,治疗本病103例。若无明显外伤史,而以感
受风寒为主要诱因,症见腰肌紧张,转侧不利,疼痛范围加大,喜暖而恶风寒,证属肾
虚受寒型,药用附子20g(甚至用川乌或草乌20g),麻黄9g,细辛3g,干姜15g,桑枝
15g,杜仲15g。若由扭伤闪挫等外伤引起,症见腰腿部疼痛,部位固定,痛如锥刺,
压痛明确,夜间疼甚,舌现瘀点瘀斑,证属肾虚血瘀型。药用附子15g,麻黄10g,细
辛3g,川芎4g,赤芍10g,玄胡10g,山甲10g。水煎,每日1剂,早晚分服。3周为1
疗程。结果:治愈39例,好转46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82.5%。
    3.坐骨神经痛  以本方加牛膝、木瓜等治疗本病40例,治疗14--40天,痊愈31
例,好转9例。
    四、五官科
    咽炎  以本方合二陈汤治疗慢性咽炎102例,每日1剂,平均服药21.5剂。痊愈
51例,显效40例,无效u例,总有效率89。O%。
    [实验研究]
    1.抗炎作用  将麻黄附子细辛汤100,ttg/ml加于腹腔巨噬细胞的悬浮液中,呈现浓
度依赖性抑制钙离子载体(CaI)A2,18,(1t.tg/m1)或血小板活化因子(P/\F)lng/ml
刺激所致的腹腔巨噬细胞内钙离子(.Ca2、)浓度的上升,与非添加组相比差异显著。
显示其对细胞膜可能具有某种稳定性作用。  .
    2.抗过敏作用  ①对组胺释放的作用:以水、乙醇或丙酮和甲醇混合(1:1)溶媒
提取的麻黄附子细辛汤0。4mg/ml,均能显著抑制特异抗原(海鞘)或非特异抗原刺激
嗜碱细胞释放组胺,其抑制率依剂量改变而改变。②对脂氧合酶活性的作用:以上三种
溶媒提取的麻黄附子细辛汤冲服分别使[1_14C]花生四烯酸和5一过氧羟基一6,8,u,
工4一二十四烯醇酸[5一HETE]的产生明显减少,抑制溶液中白血病细胞液中脂氧合酶的活性[xI。
    3.抗氧化作用  以上三种溶媒提取的麻黄附子细辛汤冲服剂分别使中性粒细胞系
统、黄花色精氧化酶系统产生的活性氧明显降低;因该方不抑制吞噬细胞的代谢,提示
该方具有清除身体局部产生的活性氧的作用。
    [附方]  麻黄附子甘草汤(《伤寒论》)  麻黄去节二两(6g)  甘草炙二两(6g)  附
子炮去皮一枚破八片(9g)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
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13三服。功用:助阳解表。主治:少阴病。恶寒身疼,无
汗,微发热,脉沉微者,或水病身面浮肿,气短,小便不利,脉沉而小。
    本方证亦为阳虚而感受外寒,治当助阳解表,方以麻黄发汗解表,附子温里助阳,
甘草益气,并调和诸药。与麻附细辛汤比较,虽同为阳虚外感表寒证,但彼方证病重势
急,外寒与里寒均较重,故以麻、附配细辛,助阳发汗,使表里之邪速解;此方证病轻
势缓,故用麻、附配甘草,助阳益气而微发汗,使表里之邪缓解。此正是病有轻重,治
有缓急之义。本方所治之水肿,乃肺气失宣,肾失气化引起,故用麻黄宣肺、发汗、利
水,宣肺可复肺气宣降之常,发汗使水从毛窍外泄,利尿使水从前阴而走;附子温肾阳
以助气化;甘草调和药性。三药配合,既能调理肺肾功能,又可排除体内积水,对水肿
兼肾阳不足者,投之每有效验。
[附方]  麻黄附子甘草汤   
  [组成] 麻黄9克(包) 炮附子5克 炙甘草6克 
感冒、流行性感冒、支气管炎、急性肾炎初期,也用于血管 神经性水肿、肾炎水肿、风湿性关节炎、神经痛、腰痛、过敏性鼻炎、暴盲、暴喑、喉 痹、皮肤瘙痒等辨证属阳虚外感者。 1.少阴伤寒  2.两感伤寒   3.急性肾炎  4.哮喘  5.暴盲   6。咽痛  一、内科 1.感冒  2.咳喘  3.病窦综合征  4.心动过缓  5.血管舒缩性头痛  二、外科 肾结石  三、骨科 1。脱疽  2.腰腿痛  3.坐骨神经痛  四、五官科 咽炎 , 
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表证。助阳解表发热恶寒甚剧,虽厚衣重被,其寒不解,神疲欲寐,脉沉微。
阴病 助阳解表少阴病。恶寒身疼,无汗,微发热,脉沉微者,或水病身面浮肿,气短,小便不利,脉沉而小。
[附方]  麻黄附子甘草汤(《伤寒论》)  麻黄去节二两(6g)  甘草炙二两(6g)  附
子炮去皮一枚破八片(9g)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
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13三服。功用:助阳解表。主治:少阴病。恶寒身疼,无
汗,微发热,脉沉微者,或水病身面浮肿,气短,小便不利,脉沉而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