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桑菊饮药方详解研讨 本资料由朱永库老人,在研究学习中医方剂学.《中医药方精选网》和多名老中医经验资料后所编辑,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时,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 桑菊饮药方的详解和研讨,供有缘人对症选药方 组成;桑叶7.5克 菊花3克 杏仁6克 连翘5克 薄荷2.5克 桔梗6克 生甘草2.5克 苇根6克 加减; 1..气粗似喘,气分热盛,加石膏、知母。 2.若舌降、暮热,是邪气入营,加犀角(水牛角代)、玄参。 3.若热入血分,舌质深降,躁扰或神昏谵语,恐耗血动血,宜去薄荷、苇根,加生地、丹皮、麦冬、玉竹。 4.若肺热甚,加黄芩。 5.若口渴甚者,加天花粉。 6.若兼咽喉红肿疼痛的,加玄参、板蓝根。 7.若咳嗽咯血者,加白茅根、茜草根、丹皮。 8.若目赤肿痛,宜加剌蒺藜、蝉蜕、木贼、决明子。 感冒、急性支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急性结膜炎、 角膜炎等辨证属风热犯肺或肝经风热者。1.咳嗽. 2.春温 3.感冒 4.腺病毒肺炎 1.上呼吸道感染 2.流行性感冒 3。感染性疾病 4.肺炎 5.咽喉源性咳嗽 6.角膜炎 风温初起,表热轻证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温病初起,但咳,身热不甚,口微渴,脉浮数。 感冒、急性支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急性结膜炎、 角膜炎等辨证属风热犯肺或肝经风热者。1.咳嗽. 2.春温 3.感冒 4.腺病毒肺炎 1.上呼吸道感染 2.流行性感冒 3。感染性疾病 4.肺炎 5.咽喉源性咳嗽 6.角膜炎 风温初起,表热轻证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温病初起,但咳,身热不甚,口微渴,脉浮数 桑 菊 饮 (《温病条辨》卷1) [组成] 桑叶二钱五分(7.5g) 菊花一钱(3g) 杏仁二钱(6g) 连翘一钱五分 (5g) 薄荷八分(2.5g) 桔梗二钱(6g) 生甘草八分(2.5g) 苇根二钱(6g) [用法] 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二服。 [功用]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主治] 风温初起,表热轻证。但咳,身热不甚,口微渴,脉浮数。 [病机分析] 肺位最高,且为娇脏,不耐寒热,温热病邪从口鼻而人,肺必先受, 邪居肺络,肺失清肃,故以咳嗽为主症。受邪轻浅而身不甚热。温邪最易伤津,但因邪 热轻微,故口渴亦微。 既言本方证以咳嗽为主,何以知其由风热所致?因为兼见发热和口渴二症,虽然二 症轻微,但无恶寒,故知其为风热咳嗽而非风寒之咳嗽。本方证肌表症状并不明显,故 知其病变中心在肺。正如吴氏所言:“咳,热伤肺络也;身不甚热,病不重也;渴而微, 热不甚也。”综上所述,本方证之病机当为温病初起,肺失宣肃的表热轻证。. [配伍意义] 风热病邪在肺卫,主症为咳嗽,治疗当内清肺热,宣肺止咳;卫气 通于肺,治疗又当外散风热,故立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为法。方中桑叶味甘苦性 凉,疏散上焦风热,且善走肺络,能清宣肺热而止咳嗽, 《重庆堂随笔》卷下曰: “风温暑热服之,肺气清肃,即能汗解”;菊花味辛甘性寒,疏散风热,清利头目而 肃肺,《本草经疏》卷6云其“去风之要药”,《药品化义》卷6谓其“清香气散, 主清肺火”,二药轻清灵动,直走上焦,善疏肺中风热以消除病因,故共为君药。 薄荷辛凉,“辛能发散,凉能清利,专于消风散热”(《本草纲目》卷14),用之助 君药疏散上焦风热,加强解表之力,为臣药。杏仁肃降肺气,桔梗开宣肺气,二药 一宣一降,以复肺的宣降功能而止咳;连翘透邪解毒;芦根清热生津而止渴,共为 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且与桔梗相合而利咽喉。诸药相伍,使上焦风热得以疏 散,肺气得以宣畅,则表证解.咳嗽止。 本方从“辛凉微苦”立法,其配伍特点是:一以轻清宣散之品,疏散风热以清头 目;一以苦平宣降之品,理气肃肺以止咳嗽。 [类方比较] 银翘散与桑菊饮都是治疗温病初起的辛凉解表方剂,组成中都有连 翘、桔梗、甘草、薄荷、芦根五药,但银翘散有银花配伍荆芥、豆豉、牛蒡子、竹叶, 解表清热之力强,.为“辛凉乎剂”,宜于温病初起,邪郁卫表,热毒袭肺之发热,微恶 寒,咽痛,口渴等证。桑菊饮有桑叶、菊花配伍杏仁,肃肺止咳之力大,而解表清热作 用,均较银翘散为弱,故为“辛凉轻剂”,宜于温病初起,风热犯肺之咳嗽,发热不甚,微渴等证。 .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 本方为“辛凉轻剂”,是主治风热咳嗽轻证的常用方剂,以咳嗽,发 热不甚,微渴,脉浮数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 若二三日后,气粗似喘,是气分热势渐盛,加石膏、知母以清解气分 之热;若舌绛、暮热,是邪初人营之象,加犀角、玄参以清营凉血,仍用原方清宣肺 卫,透热转气;若热人血分,.舌质深绛,躁扰或神昏谵语,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 血,宜去薄荷、苇根,加生地、丹皮、麦冬、玉竹凉血和血养阴;若肺热甚,可加黄芩 清肺热;若口渴甚者,加天花粉生津止渴。兼咽喉红肿疼痛,加玄参、板蓝根清热利 咽;若咳痰黄稠,咯吐不爽,加瓜蒌、黄芩、桑白皮、贝母以清热化痰;咳嗽咯血者, 可加白茅根、茜草根、丹皮以凉血止血。用治目赤肿痛,宜加刺蒺藜、蝉蜕、木贼、决 明子以祛风清热明目。 . . .’ . 3.现代常用本方治疗感冒、急性支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急性结膜炎、 角膜炎等辨证属风热犯肺或肝经风热者。 [使用注意] 本方为“辛凉轻剂”,若肺热甚者,当予加味后运用,否则病重药轻, 药不胜病;风寒咳嗽禁用。由于本方药物均系轻清之品,故不宜久煎。 [源流发展] 本方出自吴瑭的《温病条辨》上焦篇。吴氏考虑到“风温咳嗽,虽系 小病,常见误用辛温重剂,消烁肺液,致久咳成劳者不一而足”。又鉴于当时“佥用杏 苏散通治四时咳嗽,不知杏苏散辛温,只宜风寒,不宜风温,且有不分表里之弊”,于 是结合“肺为清虚之脏,微苦则降,辛凉则平”(《温病条辨》卷1)之特点,创立“辛 凉微苦”之桑菊饮“以避辛温也”。 吴氏此方之制,实受叶桂治风温医案的启发。叶氏《临证指南医案》卷5载有:“秦 某,体质血虚,风温上受,滋清不应,气分燥也,议清其上。石膏、生甘草、薄荷、桑 叶、杏仁、连翘”。叶氏医案偏清气分之热,吴氏在叶案辛寒清降的基础上,虑其“肺 为清虚之脏”,将大寒之石膏易为清润之菊花,再加桔梗、芦根,乃创制了这首治疗风热犯于肺络之剂。 吴氏用本方既治“太阴风温,但咳,身不甚热,微渴者”,又治秋燥之证,如《温 病条辨》卷1所载:“感燥而咳者,桑菊饮主之”。温自上受,燥自上感,均为肺金受病, 本方辛凉宣透,可疏风清热,生津润肺,故用之亦甚贴切。现代依据方中桑叶、菊花有 清肝明目之功,而用本方加夏枯草、决明子、刺蒺藜等治疗肝经风热所致的目赤肿痛, 是对本方应用的发展。 近年有桑菊散、桑菊感冒片、桑菊感冒丸、桑菊感冒合剂、桑菊感冒冲剂、桑菊感 冒糖浆等制剂,临床可根据病情选用。 [疑难阐释] 关于本方以桑菊命名的意义 本方为辛凉解表之轻剂,吴氏为何强调 桑叶、菊花的作用并以二药命名?盖本方虽属辛凉解表法,但病变主要是风热在肺络, 故其主要药物应为搜逐肺中风热的药。二药归肺经,轻清凉散,功以清疏肺中风热为见 长,尤其是“桑叶芳香有细毛,横纹最多”,而“走肺络”,故用为君药,此其一;其 二,疏风清热药甚多,选此者,以其归肝肺二经有关。肝主升,肺主降,肝之升发令肺 失肃降不至太过,肺之清肃使肝之升发不至过亢,二脏升降相因,相制为用。今风热犯 肺,肺失清肃,可使肝失所制而亢奋化热,肝经有热,木火刑金,则可加重肺之病变, 故治疗当肝、肺同治。二药归肝、肺经,既能疏散肺中风热,又能清解肝经热邪,肝、 肺两清,相制复常,病证可愈,此乃清肝以宁肺之义;其三,温热之邪每易伤津,而 “肺为清虚之脏”,故肺药宜润不宜燥,桑、菊均为甘润之品,尤其是菊花,吴氏认为 “能补金、水二脏”,李时珍亦强调:“菊花,昔人谓其能除风热,益肝补阴。盖不知其尤 多能益金、水二脏也,补水所以制火,益金所以平木,木平则风熄,火降则热除,用治 诸风头目,其旨深微”(《本草纲目》卷15),遣此二药,清疏之中尚有扶正之意。 [方论选录] 1.吴瑭:“此辛甘化风、辛凉微苦之方也。盖肺为清虚之脏,微苦则降,辛凉则平, 立此方所以避辛温也。今世佥用杏苏散通治四时咳嗽,不知杏苏散辛温,只宜风寒,不 宜风温,且有不分表里之弊。此方独取桑叶、菊花者,桑得箕星之精,箕好风,风气通 于肝,故桑叶善平肝风;春乃肝令而主风,木旺金衰之候,故抑其有余。桑叶芳香有细 毛,横纹最多,故亦走肺络而宣肺气,菊花晚成,芳香味甘,能补金、水二脏,故用之 以补其不足。风温咳嗽,虽系小病,常见误用辛温重剂,消烁肺液,致久嗽成劳者,不 一而足。圣人不忽于细,必谨于微,医者于此等处,尤当加意也。”(《温病条辨》卷1) 2.李畴人:“此方比银翘散更轻。桑叶、菊花泄风宣肺热,杏仁泄肺降气,连翘清 热润燥,薄荷泄风利肺,甘、桔解毒利咽喉,能开肺泄肺,芦根清肺胃之热,合辛凉轻 解之法,以泄化上焦肺胃之风温。”(《医方概要》) 3.蔡陆仙:“桑菊饮亦辛凉解表之通用方也。虽较银翘散之力轻微,然有桑叶、菊 花之微辛轻散,又益以薄荷之辛以透上解表,凉以宽畅胸膈;得连翘以清心,桔、杏以 宣肺,苇茎、甘草并成其清热宣透、畅行肺气之功能。则凡病之属于风温、风热,症之 见有身微热、咳嗽、汗不畅、口微渴者,投之亦有宣肺清热、凉膈透表之功。不过不能 冀其如时雨之降,得大汗而解也。此可与银翘散斟酌用之。”(《中国医药汇海。方剂部》) [评议] 桑菊饮主治温病初起,表热轻证,有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之功,李氏与蔡 氏的方论于此均有所发挥。蔡氏认为解表之力较银翘散轻微, “不能冀其如时雨之降, 得大汗而解”,临床应据病证轻重,“与银翘散斟酌用之”,允为确当。 [验案举例] ’’一 1.咳嗽.《吴鞠通医案》卷4:乙酉五月二十四日,刘,十七岁。三月间春温呛咳 见血;现在六脉弦细。五更丑寅卯时单声咳嗽甚,谓之木扣金鸣,风本生于木也。议辛 甘化风,甘凉柔木。连翘三钱,细生地三钱,薄荷一钱,苦桔梗三钱,桑叶三钱,天冬 一钱,茶菊花三钱,甘草二钱,麦冬三钱,鲜芦根三钱。二十八El复诊:咳嗽减,食 加,脉犹洪数,左大于右。效不更方,再服四、五帖。六月初二,三诊:木扣金鸣,与 柔肝清肺已效,左脉洪数已减于前。方去气分辛药,加甘润。 按语:呛咳见血,五更咳甚,脉弦细,是肝经风热,木火刑金,兼肝阴不足之证, 故以桑菊饮疏散风热,清肝宁肺,加生地、麦冬、天冬以滋阴柔肝。药证合拍,故能投剂辄效。 2.春温 《全国名医验案类编》卷6:陈济川,年五十五,镇江商人。幼年完婚太 早,后伤酒色而患淋浊,服止涩药过早,毒逼于内,致腿缝生鱼口之症数日,显系内因 阴虚,外因温邪而发。证候:头痛,恶寒,发热,浑身骨疼,大便数日不行,小便溲 赤,口不渴,腹部拒按,唇齿干燥,咳嗽不爽,脘闷不舒,脉浮滑数,两关较大,苔淡 黄。先进桑菊饮加减以清热,继投调胃承气汤加味以下积。处方①:霜桑叶三钱,苦桔 梗二钱,净连翘三钱,杭白菊三钱,薄荷叶八分,光杏仁二钱,炒黄芩钱半,瓜蒌仁三 钱,京赤芍钱半,大贝母三钱,枇杷叶二钱,生甘草五分。处方②:金银花三钱,瓜蒌 仁三钱,生甘草一钱,净连翘三钱,生大黄二钱,黑山栀三钱,川石斛三钱,元明粉钱 半,冲服,毛知母钱半,荸荠三枚。初剂热解,二剂便行,三剂即能起立,可吃稀糜少 许,后以滋养法调理二、三剂而健康。 按语:鱼口症,即横痃。患者沉溺酒色,感染疫毒而患鱼口之证。过服止涩药物, 则热蕴伤阴,又遇风温入侵,故其证候既见头痛,恶寒发热,浑身骨疼,咳嗽不爽,脘 闷不舒,脉浮滑数之风温初起,邪郁肺卫,痰热内蕴之证,又见大便数日不行,腹部拒 按,小便溲赤,唇齿干燥等热结阴伤之证。该病乃《内经》所谓“冬不藏精,春必病 温”也。故首遣桑菊饮加枇杷叶、大贝母等疏风清热,宣肺化痰,表证解则继投调胃承 气汤加知母、石斛、银花等清热泻下,养阴增液。此案之治,妙在先以桑菊饮解表,迨 表解后,转手即与调胃攻里,先表后里,治法井然,焉能不效7 . 3.感冒 《蒲辅周医疗经验》:某男,74岁,1960年3月28日初诊。昨晚发热, 体温37.9℃,小便黄,脉浮数,舌赤无苔。属风热感冒,治宜辛凉。处方:桑叶二钱, 菊花二钱,牛蒡子二钱,连翘二钱,桔梗一钱半,芦根五钱,僵蚕二钱,竹叶二钱,生 甘草一钱,香豆豉三钱,薄荷(后下)八分,葱白(后下)三寸。水煎2次,共取 200ml,分早晚2次分服,连服2剂。3月30日复诊:服药后热退,体温36。4"C,咳嗽 减轻,但痰粘滞不利。舌正无苔,脉缓和。感冒基本已愈,治宜调和肺胃,兼化痰湿,用蒌贝二陈汤加减。 4.腺病毒肺炎 《蒲辅周医疗经验》:某女,8个月,1961年4月10日会诊。腺病 毒肺炎,高热7天,现体温39.8"C,咳喘,周身发有皮疹,惊惕,口腔溃烂,唇干裂, 腹胀满,大便稀,日行五次,脉浮有力,舌红少津无苔。属风热闭肺,治宜宣肺祛风, 辛凉透表法。处方:桑叶一钱,菊花一钱,杏仁一钱,薄荷(后下)七分,桔梗七分, 芦根三钱,甘草八分,连翘一钱,僵蚕一钱半,蝉衣(全)七个,葛根一钱,黄芩七 分,葱白(后下)二寸。水煎2次,共取120m1分多次温服。4月11 Et复诊:热势稍 减,体温39℃,舌红苔微黄少津,面红,腹微满,四肢不凉,余同前。原方去葛根, 加淡豆豉三钱,再服1剂。4月12日三诊:身热已退,咳嗽痰减,皮疹渐退,思睡, 不爱睁眼,大便稀好转,次数亦减少,腹已不胀满。脉浮数,舌红苔薄白,舌唇仍溃 烂。原方去葱、豉,加炙枇杷叶一钱,前胡七分,煎服法同前,连服2剂而渐愈。 按语:肺为娇脏,清虚而处高位,选方多宜清轻,不宜重浊,这就是“治上焦如 羽,非轻不举”的道理。案3属风热感冒,因证偏卫表,故用桑菊饮合葱豉汤辛凉透 表,宣肺化痰,二剂而感冒基本已愈。案4虽已高热7天,但脉浮,是风热闭肺之征, 治当辛凉透表,宜肺祛风,兼以清热,用桑菊饮加僵蚕、蝉衣、葛根、黄芩,药后热势 减轻,仍以原方加减,病瘥。 [临床报道] 1.上呼吸道感染 用桑菊合剂治疗以咳嗽、痰稠、发热(体温在39℃以下)、口 干、咽痒为主要表现的上呼吸道感染375例。结果:有效359例,占95。5%,无效16 例,占4.5%。笔者认为本方治疗上呼吸道感染,退热迅速,咳嗽痊愈较快,且无副作 用lu。本方减薄荷、芦根、杏仁,加钩藤、车前草组成的桑菊钩连合剂,水煎服,日1 剂,咳剧加前胡、杏仁、浙贝;痰多加莱菔子、天竺黄,热甚加黄芩、淡竹叶;高热兼 躁扰不安加栀子、豆豉;挟有食积加神曲、山楂;便秘加瓜蒌仁、枳壳;泄泻作呕加黄 连、厚朴;惊跳加秋蝉,治疗t]~JL伤风175例。结果:治愈140例,有效26例,无效 9例,有效率为94。8%。80%病例服药第二天后完全退热,一般症状减轻很快,惟咳嗽消失较慢[x。 2.流行性感冒 用本方煎服,治疗.50例流感(部分病例系西药治疗无效者),患 者均有发热恶寒,头痛,鼻塞流涕,咳嗽,食欲不振等症。服药后86。5%的病人在2 天内退热,一般症状减轻,但咳嗽、鼻塞则消失较慢。全部病人在2—4天内痊愈(3j。 3。感染性疾病 先提取连翘挥发油,将药渣再与桑叶、菊花、桔梗、杏仁、甘草、 芦根共煎并浓缩,于浓缩液中加入连翘挥发油及薄荷油,制成浓缩液体制剂,治疗335 例多种感染性疾病。结果:显效79例,有效195例,有效率达81.8%。该制剂对感冒 初起,头痛鼻塞,咳嗽有痰的患者疗效颇佳L4j。 4.肺炎 用本方加石膏、知母、黄芩为基本方,口渴加天花粉、麦冬;咳嗽咯血 加白茅根、藕节,水煎服,日1剂,治疗t]~JL肺炎25例。结果显效18例,有效4例, 无效3例,总有效率88%L5l。 5.咽喉源性咳嗽 本病是以咽喉瘙痒不适而引起剧烈咳嗽为主症,为诸多咳 嗽症中的一种特殊症状。症似简单,病程却缠绵难愈。余氏等施用本方加减组成的 止嗽桑菊治疗54例咽喉源性咳嗽,疗效满意。其基本方及加减法是:桑叶、菊花、 蝉衣、杏仁各lOg,百部、金沸草、牛蒡子、芦根、连翘各9g,桔梗、甘草各6g。 水煎服,每日1剂。服药期间忌食肥甘厚腻、温燥炙赙之品,并用淡盐水频漱咽口 部。兼肺气虚,咳易汗出,形体怯风者,加黄芪、白术、防风;兼阴虚肺燥,咽干 声嘶,痰中带血,加玉蝴蝶、麦冬、天花粉、仙鹤草;兼脾气虚,咽有异物感,神 疲乏力,加太子参、白术;兼肝火上炎,咳则面赤,心烦,胸胁疼痛,加青黛、海 蛤壳;兼肾阴虚,夜咳甚,咳伴遗尿,加金樱子、山茱萸、益智仁。结果:痊愈: 48例(咳止咽痒消,兼症消失);好转:4例(咽痒咳嗽以及兼症均有缓解);无效:2例(诸症未减)“j。 6.角膜炎 以中药内服为主,配合西药阿托品眼药水扩瞳及外用金霉素眼膏、新 霉素眼药水,治疗病毒性角膜炎(基质型)21例,全部病例皆获痊愈。其中初起有泪, 舌质红,舌尖有刺,脉浮数,口干引饮,或有咳嗽无痰,证属风热者,用本方加荆芥9g治疗[”。 [实验研究] 1.解热作用 本方按成人量15.40倍剂量灌胃,能使五联菌苗和啤酒酵母所致发 热模型动物(家兔、大鼠)的体温下降,作用显著,效果与复方阿司匹林0.2mgAcg相 似.8j。另有实验以解热为指标,在大鼠中测定了口饲桑菊饮的药动学参数,认为其基 本上是一室模型特征,t在1.1—2.2小时之间,作用期在6一12小时之间,口服后的 药峰时间在2小时以内,与麻黄汤、银翘散、桂枝汤相似,具有吸收快,起效快,排泄 迅速,作用维持时间短,符合解表剂的应用特征。 2.抗炎作用 桑菊饮对实验性急性炎症模型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此外,该方能明 显增加大鼠肾上腺中胆固醇的含量,升高血浆中醛固酮和皮质醇水平,又能降低肾上腺 中维生素C含量,兴奋下丘脑一垂体.肾上腺皮质轴,揭示其抗炎作用的产生是通过多种途径整合而实现。 3.发汗作用 桑菊饮灌胃给予大鼠,使正常大鼠汗腺分泌增加,发汗作用的峰时 一般在给药后1.5—2.0小时L1u。 4.抗菌作用 体外实验证明,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卡他球菌、白 喉杆菌、大肠杆菌等有明显的抑制作用L10j。 5.抑制肠蠕动亢进作用 桑菊饮能显著抑制新斯的明诱发的小鼠肠道运动亢进, 最低起效剂量为0。103g/kg El服,相当于临床等效剂量的效应,消除半衰期为4。20小 时,效应维持时间为27。70小时,效应达峰时间为1.13小时[12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