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疏散风热方---银翘散

 学中医书馆 2014-01-14
银 翘 散 (《温病条辨》卷1) [异名] 银翘解毒散(《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西安方)。 [组成] 连翘一两(30g) 银花一两(30g) 苦桔梗六钱(18g) 薄荷六钱(18g) 竹叶四钱(12g) 生甘草五钱(15g) 荆芥穗四钱(12g) 淡豆豉五钱(15g) 牛蒡子六钱(18g) [用法] 共杵为散,每服六钱(18g),鲜芦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肺药取轻清,过煮则味厚人中焦也。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时一服,Et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现代用法:作汤剂煎服,按原书用量比例酌情增减)。 [功用] 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 温病初起表热证。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畅,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病机分析]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温热论》)。肺合皮毛与卫气相通,肺为表中之里,卫为表中之表,本方证病位在肺卫。邪在卫分,卫气被郁,开合失司,故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畅。风温表证之发热恶寒,与风寒表证有何区别?温为阳邪,邪热与卫阳相争,二阳相加,遂呈“阳胜”之病理变化,故以发热重,恶寒轻,或恶风寒症状持续时间短暂为特点。汗之有无,与邪在表或始人里有关。温病初起,邪客肌表,卫气被郁,开合失司,毛窍闭塞,故为无汗;若风热人里,热邪渐甚,热性升散,迫津外泄,则可见有汗。然六淫之邪从皮毛或口鼻而人,每致卫阳郁遏而开合失司,所以纵使有汗亦多不畅。肺位最高而开窍于鼻,邪自口鼻而人,上犯于肺,肺气失宣,则见咳嗽。咽为肺之门户,喉为肺系,风热搏击气血,蕴结成毒,热毒侵袭肺系,肺系不利,则见咽喉红肿疼痛。温热之邪易伤津液,故一般温病过程中多有口渴见症,但是由于邪热伤阴的程度不同,故口渴的微甚亦有区别,温邪在卫分的口渴症状是较轻的。舌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俱为温病初起之佐证。综上,此证因有寒热咳嗽而知病在肺卫;因其热重寒轻而知病性属热;因有口渴而知津液轻度受损。审证求因,此系温病初起,邪在肺卫,而偏卫表。 [配伍意义] 本方证既有风热在表的卫分证,又有热毒袭肺的肺热证,治法上不仅要疏散卫分之风热,又需清解在肺之热毒。因温病具有发病急,传变快,易搏击气血,蕴结成毒,且多挟有秽浊之气等特点,立法须防患于未然,“截断”病势的发展,亦当清热解毒。故拟辛凉透表,清热解毒治法。方中银花味甘性寒,能“散热解表”(《本草纲目》卷18),“清络中风火实热,解温疫秽恶浊邪”(《重庆堂随笔》卷下);连翘味苦性微寒,“能透肌解表,清热逐风,为治风热要药”(《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册),二药气味芳香,既有轻宣透表,疏散风热的作用,又有清热解表,辟秽化浊功用,在透散卫分表邪的同时,兼顾了温热病邪易蕴而成毒及多挟秽浊之气的特点,故重用为君药。薄荷辛凉,“散风热,清利头目”(《医略六书。药性切用》卷1);牛蒡子辛苦而寒,“人肺而 疏风散热,泻热清咽”(《医略六书。药性切用》卷1),二药疏散风热,清利头目,且可解毒利咽。荆芥、豆豉辛而微温,解表散邪,此两者虽属辛温,但辛而不烈,温而不燥,与大队辛凉药配合,可增辛散透表之力。四药同用,助君药发散表邪,透邪外出,俱为臣药。热已伤津,当生津以扶正。芦根“性凉能清肺热,……味甘多液,更善滋养肺阴”(《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册);竹叶“止渴,除上焦烦热”(《本草分经》),二药同用,清热生津,既可增强清热之功,又可补充受损之津。肺气失宣,肺系不利,故配桔梗开宣肺气而止咳利咽。上述三药均为佐药。甘草既可调和药性,护胃安中,又合桔梗利咽止咳,是属佐使之用。诸药配伍,共奏疏散风热,清热解毒之功。本方辛凉与辛苦甘寒同用,正合《素问.至真要大论》“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的治法。本方所用药物均系清轻之品,加之用法强调“香气大气,即取服,勿过煮”,体现了吴氏 “治上焦如羽,非轻莫举”的用药原则。 本方配伍特点有二:一是辛凉之中配伍少量辛温之品,既有利于透邪,又不悖辛凉之旨。二是疏散风邪与清热解毒相配,具有外散风热,内清热毒之功,构成疏清兼顾,以疏为主之剂。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 《温病条辨》称本方为“辛凉平剂”,适用于风温初起之风热表证。以发热,微恶寒,咽痛,口渴,脉浮数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 胸膈闷者,乃挟湿邪秽浊之气,加藿香、郁金芳香化湿,辟秽祛浊,使邪外出,而防其人里侵袭膻中。渴甚者,为伤津较甚,加天花粉生津止渴。项肿咽痛者,热毒较甚,加马勃、玄参清热解毒,利咽消肿。衄者,热伤血络,去荆芥穗、淡豆豉之辛温,加白茅根、侧柏炭、栀子炭凉血止血。咳者,肺气不利也,加杏仁苦降肃肺以加强止咳之功。二、三日病不解,热渐人里,但此时邪仍在肺,故仍用本方,但应加人生地黄、麦冬清人里之热,兼养阴生津,防邪热耗伤津液。若仍不解,则为邪重热甚,或见小便短者,为热已伤津,故又当加入知母、黄芩、栀子,合麦冬、生地黄以清热生津。用于麻疹初起,透发不出而见本方证者,宜加葛根、蝉蜕以助麻疹透发;疮疡初起而见外感风热证者,可酌加紫花地丁、野菊花以解毒消痈。 3.现代本方广泛用于急性发热性疾病的初起阶段,如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扁桃体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麻疹、流行性脑膜炎、乙型脑炎、腮腺炎等辨证属卫分风热证者。皮肤病如湿疹、风疹、荨麻疹、疮痈疖肿,亦多用之。 [使用注意] 临床使用时应注意煎服方法,因方中多为芳香轻宣之品,不宜久煎;对于外感风寒及湿热病初起则当禁用。 [源流发展] 本方为清代名医吴瑭拟定。温病学未形成之前,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对外感病的治疗,基本上是以《伤寒论》的理法方药为依据。温病初起,邪在肌表,治宜疏散。但因温为阳邪,易伤阴液,若纯用辛温方药发汗, “未始不伤阴也” (《温病条辨》卷1)。故吴氏指出:“温病最善伤阴,用药又复伤阴,岂非为贼立帜乎? 此古来用伤寒法治温病之大错也”(《温病条辨》卷1)。金、元时期,寒凉派之鼻祖一一刘完素,在热性病治疗上突破了法不离伤寒,方必遵仲景的框框,主张用寒凉药物治疗温病,开创了温病学的先河。明代吴又可之《温疫论》创制之“达原饮”、“三消饮”等许多治温疫的方剂,对温病的治疗有较大影响。然列于《温疫论》之首的达原 饮,因配用辛温之槟榔、草果、厚朴及苦燥之知母、黄芩等,皆为中、下焦药物,故吴氏认为“岂有上焦温病,首用中、下焦苦温雄烈劫夺之品,先劫少阴津液之理”(《温病条辨》卷1)。有鉴于此,吴瑭遵《素问。至真要大论》“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之训;从叶桂“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人里,温邪则热变最速。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气,其合皮毛,故云在表,在表初用辛凉轻剂。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热必孤也”之旨(《温热论》);宗喻嘉言芳香逐秽之说,以李呆的清心凉膈散(黄芩、连翘、薄荷、桔梗、竹叶、甘草、栀子)去苦寒人里的黄芩、栀子,加辛散清热之银花、荆芥穗、牛蒡子、淡豆豉、芦根组成本方。正如吴瑭日:“用东垣清心凉膈散,辛凉苦甘,病初起,且去人里之黄芩,勿犯中焦,加银花辛凉,芥穗芳香,散热解毒,牛蒡子辛平润肺,解热散结,除风利咽,皆手太阴药也” (《温病条辨》卷1)。于此可见,吴氏制方匠心之苦。本方为辛凉平剂,为治温病的首方,吴氏谓之:“此方之妙,予护其虚,纯然清肃上焦,不犯中、下,无开门揖盗之弊,有轻以去实之能,用之得法,自然奏效”(《温病条辨》卷1)。不为过言也。 现代临床应用在此方基础上向三个方向发展:①加强清热之力,使其治疗外感风热之发热头痛等的效果更佳,如《中国常用中成药大全》的羚翘感冒丸。即本方去芦根,加羚羊角,主治感冒和流感,症见发热,发冷,四肢酸懒,头痛咳嗽,咽喉肿痛等。 ②加强解毒利咽之效,成为治疗咽喉肿痛的常用方剂,如《古今名方》的清咽解毒汤,即本方去薄荷、荆芥、淡豉、竹叶、芦根,加玄参、僵蚕、黄芩、山栀、山豆根而成,用于治疗风热乳蛾,喉痹。《中医耳鼻喉科学》的疏风清热汤,也由本方去薄荷、豆豉、竹叶、芦根,加防风、桑白皮、赤芍、黄芩、花粉、玄参、浙贝组成,用于治疗咽喉肿痛属风热者。③配人透疹之品,用治风热所致的麻疹初起,疹出不畅或风疹等病,如《实用儿科学》的辛凉解毒汤,则是本方去荆芥、豆豉、芦根、甘草,加桑叶、杏仁、蝉衣组成,主治麻疹透发不出。 本方改为丸剂,名“银翘解毒丸”(《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改为片剂,名“银翘解毒片”(《中国药典》1部);改为膏剂,名“银翘解毒膏”(《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天津方)。近年又有“银翘解毒水”、“银翘冲剂”、“银翘散袋泡剂”等,可根据病情而选用。 [疑难阐释] 1.关于方中君药 本方的君药,目前尚有争议,教材及多数专著,均认为银花、连翘为君药,有的医家则认为应以薄荷、荆芥等解表药为主。秦伯未《谦斋医学讲稿》曰:“一般用银翘散,多把银花、连翘写在前面。在温病上采用银翘散,当然可将银、翘领先,但银、翘是否是君药,值得考虑,如果银、翘是君,那么臣药又是什么呢?银翘散的主病是风温,风温是一个外感病,外邪初期都应解表,所以银翘散的根据是“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称为辛凉解表法。这样,它的组成就应该以豆豉、荆芥、薄荷的疏风解表为君;因系温邪,用银、翘、竹叶为臣;又因邪在于肺,再用牛蒡、桔梗开宣上焦;最后加生甘草清热解毒,以鲜芦根清热止渴煎汤。处方时依此排列,似乎比较惬当”。对此,笔者以为银、翘为君更为合理,其理有三:第一,本方为外感温热病邪而设。温邪为患,具有发病急,传变速,易热蕴成毒,且多挟秽浊之气等特点。针 对这一特点,立法治疗既要外解卫表之邪,又当内清热毒以杜绝人里传变之患。银翘散证虽为邪在卫表,但邪热较重,且已有热蕴成毒内传之趋势(咽痛),故治疗亦当疏表与清热解毒并行。方中银花、连翘性味辛寒,其性轻清,功能透邪解表,清热解毒,芳香辟秽,此既符合本方证的病机特点,又兼顾了温病的基本特点。第二,银花、连翘既能疏散风热,又可清热解毒,属多功效药物,而多功效药物作用的发挥,与药物配伍、煎服方法密切相关。本方因其与薄荷、牛蒡子、荆芥、淡豆豉等解表药物相配,加上别具一格的煎服方法,使其作用的发挥以疏散为主,兼以清热,且使治上焦而不犯中、下焦,若与清热之品相配,或“过煮则味厚而人中焦矣”,其作用则以清热解毒为主。第三,从临床成功的病例来看,多是重用银、翘而获效。综上,基于温病及本方证的特点,药物配伍及煎服特点,临床应用概况,本方应以银、翘为君。 2。关于荆芥、豆豉的配伍 风热在表,按《内经》之旨,当“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何以用辛温的荆芥、豆豉?银翘散所治之风热表证,以邪郁卫表,邪热较重为特点,其症既有表气闭郁之微恶风寒、无汗,又有热邪为患的发热甚,口渴、咽痛,故在银花、连翘、薄荷、牛蒡子辛凉清解的同时,加入辛温解表的荆芥、豆豉,有利于透邪外出,增强解表逐邪的力量,这是其一。其二,温病初起,邪郁肌表,治当辛凉疏散,用药以辛凉之品为主,而本方配有银花、连翘、竹叶、芦根,四药其性皆寒,且银、翘用量独重,初起用药过凉,恐寒凉太过,冰伏气血,不利祛邪,配伍辛温之荆芥、豆豉,可防止寒凉药物冰伏气血,使本方凉而不遏。荆芥、豆豉虽为辛温之品,但因其用量较轻,温而不燥,不致于改变全方辛凉之性,使本方既轻清疏透,又性质子和,成为辛凉平剂。二药的使用,可据汗之有无而斟酌,若无汗,兼见恶风寒,说明邪郁卫表较重,宜用之,且可适当增量,以加强发汗解表祛邪之力;无汗与发热并见,即使未见恶寒,亦可用之,以透邪外出,使病邪随汗而解;若发热与有汗或汗出较多并见,是邪渐人里,热性升散所致,故二药宜适当减量,甚至不用。尚需说明,方中豆豉因制法不同而有辛凉与辛温之异。淡豆豉发酵时主要用桑叶、鲜青蒿为辅料,亦有用苏叶、麻黄为辅料。前者味卒而性凉,后者味辛而性微温。吴氏于本方后有“衄者,去荆芥、豆豉” 之明文,在银翘散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倍元参汤的方论中又明确指出:“去豆豉,畏其温也。”故本方的豆豉应作辛温为是。 3.关于本方有无玄参的问题 本方有无玄参,颇多争议。银翘散在《温病条辨》原方中没有元参(即玄参),但在该书上焦篇第16、38、40条中有本方倍元参和去元参的论述,由于原书前后矛盾,致使后人或谓原书中无玄参是吴氏的“漏笔”,或谓书中 “倍元参”、“去元参”是吴氏的“误笔”。认为是漏笔者,以张氏为代表,其理有五: ①《温病条辨》上焦篇第16条有银翘散倍元参的叙述,方中又言元参加至一两。②上焦篇第38、40条叙述风热夹温的证治,言去玄参,是因其柔润碍湿。③同篇39条症见舌赤口渴,邪在血分,反无增减玄参之文,而此时正是玄参适用时期。④吴氏在方论中自谓遵《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 之训,而方中诸药惟玄参咸而微寒,故方中有玄参与经旨是吻合的。⑤吴氏对精、气、津液甚为注重,玄参壮水制火,增津养液,银翘散方论中“予护其虚”实有所指L1j。认为是误笔者,以湖北中医学院方剂教研室为代表,其理是“吴鞠通说:此方之妙,在于‘纯然清肃上焦,不犯中、下,。所以选用轻清上浮之品组方,体现了他‘治上焦如 羽,非轻不举,的学术思想。而玄参咸寒滋腻,乃下焦肝肾之药,温病初起,邪在肺卫者用之,似有留邪之弊。有人认为温邪容易耗阴,用玄参乃为养阴增液而设,此说亦欠恰当。方中已有甘凉轻清,质润多液的芦根,清热生津而不恋邪,配伍已极精当,再加玄参,未免蛇足”lx。以上两说,似以后者为妥。治温病初起,总宜辛凉宣散,清轻透达,以达到“轻以去实”的目的。津液耗损虽是温病的重要病机之一,然津伤有轻重之分,用药自然有所区别。初起津伤较轻,且以肺胃为主,治当选用甘寒气薄之品以滋肺胃之津,如芦根、竹叶、天花粉、知母之类;后期伤津耗液较甚,且以肝肾为主,治宜选用甘寒厚味或咸寒之品以补肝肾之阴,如地黄、玄参、鸡子黄、阿胶之属。玄参以味厚而走下焦见长,本方用之,与吴氏治“上焦如羽”的用药原则相悖;另外,从临床验案及报道来看,凡温病初起,若病证无咽痛甚,口渴甚等表现,应用本方多未用玄参而获效,故本方以无玄参为妥。 4.关于清心凉膈散的出处 吴氏在《温病条辨》卷1谓本方系用东垣清心凉膈散加减而成。但遍查李呆之书,未见清心凉膈散一方。在《景岳全书.古方八阵》卷63载有“东垣凉膈散,解痘疹囊热良方”。方由黄芩、连翘、薄荷、桔梗、竹叶、栀子、甘草组成。《景岳全书》所录之凉膈散从何而来?为此我们考证了易水学派、河间学派有关医家的代表著作。在《东垣十书.此事难知》卷上有“易老法,凉膈散减大黄、芒硝,加桔梗,同为舟楫之剂,浮而上之,治胸膈中与六经热。”但查易老张元素之著作,却未见凉膈散之方。而《济生拔粹.此事难知》卷9之凉膈散“治上焦热甚,阳明、少阳气中之血药也。”方由山栀、连翘、黄芩、薄荷、大黄、芒硝组成,方后云:“去六经中热,减大黄、芒硝,加桔梗、甘草。右为粗末,每服一两,水二盏,同竹叶七片煎至一盏,去滓,人蜜少许,食后服”。再考《济生拔粹》所载之凉膈散,实脱胎于刘完素之凉膈散(连翘、山栀、大黄、薄荷叶、黄芩、甘草、芒硝),其治“伤寒表不解,半人于里,下证未全,下后燥热怫结于内,烦心,懊侬,不得眠……,烦渴头昏,唇焦咽燥,喉闭目赤,口舌生疮,咳唾稠粘,谵语狂妄”(《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卷6)。可见后人盛心如在《实用方剂学》谓“本方根据河间凉膈散而加减复方之制也”,非臆断之论。综上,银翘散之制,当为河间学派与易水学派共同结合之产物,是学派间学术相互渗透、纵横交织的结果。而王好古收录的凉膈散最接近吴氏所创银翘散之意,一是病机相似,提出治“上焦热甚”;二是方剂组成及方后加减的药物与吴氏之方相似。本书为尊重吴氏制方之原旨,亦鉴于《景岳全书》标明“东垣凉膈散”,故在源流发展中论及的清心凉膈药物,宗《景岳全书》所载方。 [方论选录] 1.吴瑭:“按温病忌汗,汗之不惟不解,反生他患。盖病在手经,徒伤足太阳无益;病自口鼻吸受而生,徒发其表,亦无益也。且汗为心液,心阳受伤,必有神明内乱,谵语癫狂,内闭外脱之变。再,误汗虽曰伤阳,汗乃五液之一,未始不伤阴也。《伤寒论》曰:尺脉微者为里虚,禁汗,其义可见。其曰伤阳者,特举其伤之重者而言之耳。温病最善伤阴,用药又复伤阴,岂非为贼立帜乎?此古来用伤寒法治温病之大错也。……本方谨遵《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 之训;又宗喻嘉言芳香逐秽之说,用东垣清心凉膈散,辛凉苦甘。病初起,且去人里之黄芩,勿犯中焦;加银花辛凉,芥穗芳香,散热解毒;牛蒡子辛平润肺,解热散结,除 风利咽,皆手太阴药也。合而论之,经谓: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又谓: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又谓:病温,虚甚死。可见病温者,精气先虚。此方之妙,预护其虚,纯然清肃上焦,不犯中下,无开门揖盗之弊,有轻以去实之能,用之得法,自然奏效。此叶氏之法,所以迥出诸家也。”(《温病条辨》卷1) 2.张秉成:“治风温、温热,一切四时温邪,病从外来,初起身热而渴,不恶寒,邪全在表者。此方吴氏《温病条辨》中之首方,所治之温病,与瘟疫之瘟不同,而又与伏邪之温病有别。此但言四时之温邪,病于表而客于肺者,故以辛凉之剂,轻解上焦。银花、连翘、薄荷、荆芥皆辛凉之品,轻扬解散,清利上焦者也;豆豉宣胸化腐,牛蒡利膈清咽,竹叶、芦根清肺胃之热而下达,桔梗、甘草解胸膈之结而上行。此淮阴吴氏特开客气温邪之一端,实前人所未发耳。”(《成方便读》卷工) 3.李畴人:“治温邪初起。以牛蒡宣利肺气而滑利窍;豆豉发越少阴陈伏之邪,为君。以银花、连翘甘凉轻清,宣泄上焦心肺之邪为臣。荆芥散血中之风;薄荷辛凉,宣肺胃之热而泄风;竹叶清心肺;甘、桔解毒开肺,载诸药上浮;芦根清胃热,合辛凉轻剂而治肺胃上焦风温,但热无寒。咳嗽不爽,加杏仁、象贝;口燥,加花粉;热重加山栀、黄芩;脉洪口渴,石膏亦可加。吴氏以银翘散为主,治津气内虚之人。”(《医方概要》) 、 4.盛心如:“银花、连翘为治温病之主药。薄荷、荆芥以散风;竹叶、甘草以清热 (此四味为佐)。用桔梗为使,轻扬以开其上;加苇根为引,甘淡以泄于下。而以牛蒡、淡豉为臣,通玄府以逐邪,俾为汗解。此亦辛凉苦甘之旨,诚为外感风温,初起在表、无汗之主方。本方根据河间凉膈散而加减复方之制也。”(《实用方剂学》) 5.蔡陆仙:“银翘散为近世治温热病辛凉解表之通方。方中有薄荷、牛蒡、竹叶、豆豉之辛凉宣散,又君以银花、连翘之清解心热,俾心热清则肺得清肃,而又金风送爽,飒飒生凉,肺气宣散,皮毛之壅热自开矣。况有桔梗、芦根以直接宣清肺热,更何患口渴之不清,身热之不解耶?”(《中国医药汇海。方剂部》) [评议] 张氏赞本方治风温,乃“淮阴吴氏特开客气温邪之一端,实前人所未发耳”;盛氏称其“诚为外感风温,初起在表,无汗之主方”;陆氏亦曰“为近世治温热病辛凉解表之通方”,并不过誉。李氏以为“咳嗽不爽,加杏仁、象贝,……脉洪口渴,石膏亦可加。”乃得要领之论,也与吴氏立方原意相合。其余诸家所言,均有精辟之处,当合而参之。 [验案举例] 1.风温火逆 《全国名医验案类编》卷1:荣锡九,年48岁。是年三月,春行夏令,温度太高,继以因公赴县,往来受热,故致此病。四月一日回家,沉睡昏迷,不省人事。延族兄诊视,以锡九素病吐血,身体极弱,误认为阴寒,进以补中汤。身灼如火,是由火逆。病势一变,幸次日发衄,衄后稍苏。脉浮数擘指,浮为风,数为热。身灼热焦痛干燥,此风温症也。拟用银翘散加减。风温身灼,焦燥如火熏,非汗不解,焦燥阴伤,汗之反逆,只得养阴,听其自解。蜜银花三钱,青连翘三钱,大力子三钱,苦桔梗二钱,薄荷三钱,淡竹叶三钱,生白芍三钱,生甘草八分。此方稳服一星期,胸腋头面稍得汗解,得汗处肌肉便活,以外焦灼如前。将前方去大力,加真川柴胡三钱,以为输转。又一星期,腰以上得汗,以下无汗。再一星期,汗至足胫。两足无汗,焦痛不 敢履地,直服到四星期,全身皆得汗解。安好无恙矣。 按语:受热而不省人事,治宜凉药以除热。医者不问脉症若何,仅凭素患吐血,身体虚弱,而进补中汤,此热证而投温药,如抱薪救火,必致热蕴成火,火热上冲,迫血妄行则发吐血。血即外溢,热有出路,故病势稍减而人事苏醒。本案身灼热与脉浮数并见,乃风温初起,热在肌表,不得外散之故,拟用银翘散去辛温之荆芥、豆豉,加白芍及柴胡(二诊加之)以外疏风热,内清火热。因此证误治,致使病情缠绵难愈,竟服本方至第四周,方全身得汗而病瘥。 2.感冒 《中医方剂选讲》:某女,14岁。来诊时诉下午开始微觉恶寒,头痛,全身不适,晚饭不能进食,继则发热,头痛加剧,周身骨痛,无汗,鼻塞。望其舌,舌尖红,苔薄白,诊其脉,脉象浮数。辨证:属外感风热表证,治宜疏风清热解表。用银翘散加减:银花9g,连翘9g,竹叶6g,荆芥6g,淡豆豉9g,芦根30g,薄荷9g,牛蒡子 9g,甘草4.5g,神曲6g。于晚上8时服药,约10时左右,全身汗出,汗后向家人要饭吃,令服稀粥,次日症状消失,精神如常,可以上学。 3.流行性腮腺炎 《中医方剂选讲》:某男,7岁。右侧耳下肿大2日,又历1日波及左侧。发热,微恶寒,口渴头痛。检查:两侧耳下缘明显肿大,肿胀处按之疼痛,感觉过敏,有弹性,表面灼热,体温38。5℃,舌红苔薄,脉数(有与腮腺炎患者接触史)。诊断:流行性腮腺炎。以银翘散减荆芥、豆豉,加马勃、僵蚕、板蓝根、大青叶,用紫金锭醋磨外涂,3日告愈。 按语:银翘散功能辛凉透表,清热解毒,主治温病初起,邪在肺卫之证。案1是温病初起邪偏卫表的典型案例,因邪郁卫阳,毛窍闭塞,故方中之荆芥、豆豉皆用,且豆豉用量增加,使其发表祛邪之力增强,因而药后2小时,患儿汗出而病证减轻,足见 “用之得法,自然奏效”。案2之流行腮腺炎,与中医的“痄腮”、“大头瘟”等病相符,属温病范畴。属温病初起,邪犯卫表,邪热较重,故去辛温之荆芥、豆豉,加清热解毒利咽之马勃、板蓝根等。以上二案皆为温病初起,前案因邪偏卫表,而用荆、豉,且增量;后案因热较甚而弃荆、豉,并加清热之品,表明运用古方,只要善于灵活变通,疗效自然确实可靠。 4.麻毒内闭(疹后肺炎) 《蒲辅周医疗经验》:某女,1岁。1961年6月27日会诊。麻疹10天,高热不退,无汗,面红,气粗咳不爽,腹满足冷,大便稀、日3次,小便短黄。舌红中心苔黄,脉浮数有力。病由疹出未透感风,导致麻毒内闭,治宜宣透。处方:银花连叶二钱,连翘一钱半,桔梗一钱,荆芥一钱,炒牛蒡子一钱半,豆豉三钱,鲜芦根四钱,竹叶一钱半,僵蚕一钱半,粉葛根一钱,升麻八分,葱白(后下) 二寸,注意避风。二诊:服药后,每天下午高热,四肢冷,腹满。用酒精擦澡后麻疹显出,今天有战栗(先寒战后发热),似作战汗而未出,喉间有痰,气憋,胸腹部及下肢皆有麻疹。脉沉数,舌红无苔。据此,麻毒内陷,虽已渐出,但气液两伤,治宜益气养阴,清热解毒。处方:玉竹三钱,麦冬一钱,粉葛根一钱,升麻五分,连皮茯苓二钱,扁豆皮二钱,银花藤二钱,荷叶二钱。 按语:麻疹合并肺炎常见。若不及时治疗或处理失当,往往导致不良后果。本例由于麻疹出而未透,感受风邪,致麻毒内陷,故用银翘散加葛根、升麻,解肌透疹,清热解毒;僵蚕、葱白,宣肺祛风。药后疹形即显,邪毒透发外出。但气液两伤,投以玉 竹、麦冬等益气养阴之品,正气渐复而愈。 5。单纯性疱疹 《黑龙江中医杂志》(1990,3:28):某男,16岁。5日前患感冒。 3日在下颏部出现花生米大小一红斑,继而红斑上出现密集的丘疹、水疱,有少许渗出液和黄痂。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证属风热袭肺,余热未清,外透于皮。治宜清透法。处方:金银花、连翘、荆芥、生地、赤小豆、炒牛蒡子各12g,桔梗、大青叶、红花各6g,焦山栀子3g,水煎服。1日1剂。二诊:4日后红斑已退,丘疱疹结痂脱落,留轻度色素沉着。在原方基础上加沙参15g,石斛12g,3剂后,以清解护阴,效果显著。 按语:感冒后见红斑、血疹、水疱,乃余热未尽,郁于肌腠,浸淫血脉,治宜疏表清里,凉血除湿。方用银翘散清热解毒,轻宣疏散,透邪于外;加生地、大青叶、山栀、红花清热凉血消斑;栀子合赤小豆清利湿热。诸药合药,热清湿除,则疱疹痊愈。 6.烂喉痧 《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3,2:28):某男,3岁。今日午后发热,肛温38.8℃,恶寒无汗,鼻衄,咽红肿痛,小便短黄。舌尖红,苔根腻,脉浮数。此为风热外袭,肺卫被束,热灼咽喉。治拟辛凉透表,解毒利咽。处方:金银花6g,连翘 6g,淡豆豉4。5g,淡竹叶6g,鲜芦根15g,薄荷(后下)3g,牛蒡子4.5g,川贝母6g,制天虫4.5g,蝉蜕4。5g,射干6g,山豆根4.5g,万氏牛黄清心丸1颗化服。二诊:1 剂后热退,鼻衄止,下午耳后、颈、胸、背及四肢皮肤先后出现红色细小疹子,摸之粗糙,高出皮肤,瘙痒不安,咽红肿痛。舌质鲜红,苔根稍腻,前方去豆豉加生甘草治之。三诊:3剂后,皮肤疹子已隐,并有少量落屑,咽稍红,苔腻已化,原方继服3 剂。 按语:此案系猩红热之轻证,每由热毒外袭,肺胃受邪所致。初起多见肺卫症状,轻者咽痛难忍,重则糜烂渗血,热毒由肺胃外窜肌肤,故遍体皆布疹子。甚则成片如锦纹。治宜解表透邪为主,处方以银翘散辛凉透表,去辛温之荆芥,加射干、山豆根、川贝、万氏牛黄清心丸以清热凉血、解毒利咽,加天虫、蝉蜕以疏风清热透邪。 [临床报道] 一、内科 1.感冒 用银翘散粗末,每服18g,每日3次,治疗风热感冒1150例,其中成年人935例,小儿115例,凡感受风温、温疫、冬温等邪气所致者,症见微恶风寒,发热,汗出,头痛,口渴或不渴而咳,苔白,脉浮数者,均用此方。一般服药1天后热度降低,轻症可愈,重者退热时间稍长,平均退热时间为2.7天,其他症状也迅速缓解。 2.流感 用银翘散治疗流行性感冒50例,服药后体温迅速下降,自觉症状明显减轻,一般在服药后2—4天痊愈L4j。用银翘解毒丸预防流行性感冒962例,每服1—2 丸,用药1.5月,预防组发病25例,发病率为2.6%;对照组518例中,发病91例,发病率为17.55%L5j。 3.呼吸道感染 用银翘散袋泡剂,每日3次,每次2—4包(每包含银翘散生药 2日),开水泡2--3分钟后服用,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25例(风热型22例,风寒型3 例),发热高于39℃者10例,38--39℃者n例,37.5--38℃者4例。结果临床治愈23 例,治愈率达92%。退热时间8--72小时,其中24小时内退热6例,48小时退热者7 例,72小时退热者7例,平均退热时间为35小时,中毒症状多随体温下降而好转。另用此剂型治疗发热在37.5℃以上的上呼吸道感染27例、急性扁桃体炎20例、肺炎3 例,共50例,其中卫分证者44例,卫气同病者6例。结果有效44例,卫气同病有效者仅1例。50例患者服药后约2/3的病人可见出汗,但量不多。 4.脑炎 用本方加牛蒡子、贯众、大青叶、板蓝根为基本方,高热者加水牛角、丹皮、赤芍、黄连、生地;轻度意识障碍加远志、石菖蒲;伴有抽搐加钩藤、僵蚕、生牡蛎;昏迷者鼻饲安宫牛黄丸,水煎服,日1剂,并配合西药激素、甘露醇、维生素,并发感染加用抗生素。治疗散发性脑炎71例,结果治愈好转63例,总有效率为 88.73%Is]。 5.病毒性心肌炎 以本方合生脉散加减治疗本病37例,疗效满意。基本方为:太子参15g,麦冬10g,五味子8g,银花20g,连翘20g,荆芥6g,薄荷5g,牛蒡子10g,桔梗10g,芦根10g,竹叶6g,黄芩10g,炙甘草10g。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疗效标准是经治20天,心肌酶谱恢复正常,胸闷、心悸、乏力等症状消失,心电图恢复正常者为痊愈;经治20一30天,临床症状减轻,心电图示心率、早搏及S了-7改变有明显改善,心肌酶谱正常者好转;用药超过30天,临床症状、心电图、心肌酶谱无明显变化者为无效。结果37例中痊愈32例(86.5%),好转4例(10.8%),无效1例 (2.7%)。总有效率97.30/6[9)。 6.干扰素不良反应 由于干扰素分子本身不纯或白细胞衍化不纯,使用过程中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影响疗效。应用本方加减拮抗干扰素副作用,效果良好。观察方法:将20例住院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组各10人。两组病人均用丁.干扰素 300万U的,每周3次,其中4例顽固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为100万U,每周3 次。对照组口服阿司匹林对症处理,治疗组以银花15g、连翘15g、淡竹叶15g、荆芥 8小牛蒡子6g、薄荷后下10g、柴胡10g、黄芩10g、半夏10g、生石膏先下30g、桔梗 6g、甘草6L芦根10g为主方,水煎服,日3次。对既往有过敏体质者头一天即开始服用。疗效判定标准包括:①临床疗效判定:头痛、肌痛、关节痛及头晕乏力明显减轻为有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为无效。②降温疗效判定:用干扰素后2,3,4小时各测体温2次,取得高体温1次判定结果,体温<38℃为显效;38—38.5℃为有效, ≥39℃为无效。临床效果:对照组显效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0%;治疗组显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80%。降温效果:对照组显效5例,有效3例,总有效率为80%;治疗组显效6例,有效2例,总有效率为80%。观察过程中发现,本方与阿司匹林降温疗效相仿(P<o。001),但解除症状方面,本方优于阿司匹林。另外,对因存在严重出血倾向而不能应用阿司匹林者,本方则有独到之处lto]。 二、儿科 1.肺炎 本方去竹叶、豆豉,加桑白皮、杏仁、黄芩、知母煎服,治疗小儿肺炎 25例.。结果服药3—5天痊愈,其中2天退热者17例,4天内退热者8例;湿罗音于3 天内消失者9例,5天内消失者16例。X线胸透者工2例,病灶均于5天内消失。对于屡用抗生素治疗效果不好的病例,用本方随证加减可有一定疗效lu,。 2.麻疹 以本方煎服,治疗14例麻疹并发肺炎,结果11例热退获效c12]。另以本方为主,随证加减,治疗55例麻疹,平均退热时间为7.0±0。24天,而用一般药物治 疗的101例为8.41±0.22天。银翘散不仅退热快,且能使透疹过程顺利,其他症状的缓解也较快。 3.流行性腮腺炎 银翘散加乳香、没药、僵蚕,1煎内服,2煎用纱布浸渍后湿敷患处,1日2剂。病程逾期5天者加贝母、红花;痛剧者/Jn)Jl楝子、赤芍、广木香;发热达39℃者加生石膏;便秘加大黄。共治50例,全部病例皆愈,平均治疗3.74天.”,。 三、皮肤科 1.荨麻疹、银屑病 用变通银翘散(银花、连翘、牛蒡子、大青叶各10—12g,荆芥、防风、蝉蜕、甘草各6g,生地、黄芩各lOg)及银翘大青汤(银花、连翘各12g,大青叶、牛蒡子各lOg,荆芥、薄荷、绿豆衣、生地各12g,丹皮、甘草各6g)煎服,治疗急性荨麻疹16例,急性点状银屑病25例,共41例。辨证为卫分证者用变通银翘散,若邪已人气分而卫分之邪未尽解者用银翘大青汤。结果全部病例皆获痊愈luj。 2.风疹 以银翘散为基本方,伴高热加石膏、知母;疹色红加丹皮、赤芍;疹色淡加滑石、通草;淋巴肿大加夏枯草、昆布;胸闷易烦加焦山栀;鼻衄加白茅根、黄芩,水煎服,治疗暴发性剧烈风疹400例。服药2剂后症状消失。结果除5例改用他法治疗外,395例均获治愈,总有效率为98.75%c16J。另用本方去芦根、荆芥、豆豉,加防风为基础方,治疗196例,bJL风疹,水煎温服,3剂为1疗程,3剂后评定疗效。对照组100例单纯服用北京同仁堂制药二厂的板蓝根冲剂,每次1袋,每日2次,3天评定疗效。结果:痊愈(皮疹消退,颈部淋巴结无肿大,体温正常,无呼吸道炎症)101 例,占51。5%。有效(皮疹基本消退,颈部淋巴结明显缩小,体温正常,无呼吸道炎症)93例,占47。4%。无效(皮疹未消退,颈淋巴结仍肿大,有合并症)2例,占 1.1%。而对照组痊愈49例,占49%,有效38例,占38%,无效13例,占13%l”j。 3。麻疹样病毒疹 本方去竹叶、桔梗、芦根,加黄芩、板蓝根、桑叶、菊花、蝉蜕为基础方,每日1剂,煎服,日2次。并嘱多饮开水及食清淡食物。共治78例。结果所有病人均治愈,皮疹多在服药后2—7天全部消退,症情好转,无复发,疹退后均无色素沉着斑L10j。 四、五官科 1.扁桃体炎 以金银花15g,牛子、连翘、桔梗、黄芩、玄参、山豆根、射干、荆芥、防风各lOg,薄荷4R为基本方,伴咳嗽者加杏仁、前胡;高热不恶寒者加石膏、知母。水煎取汁300ml,1剂/日,分3次服。.如为d,Jl,,则每剂药服2天,且少量频服。治疗本病36例。服药期间,嘱患者多饮水,禁食辛辣油腻之品。结果:治愈(症状、体征消失,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恢复正常)24例;有效(症状、体征部分消失,血常规白细胞计数降至正常范围)12例。治疗时间最短者3天,最长者12天,平均为9 天C19)。 2.咽峡疱疹 用银翘片治咽峡疱疹43例,平均1。6天热退,3.6天疱疹及溃疡完全消失。对照组工7例用西药治疗,疗程比银翘片组长C20j。 3.疱疹性口炎 用加味银翘散治疗/bJL疱疹性口炎,效果满意。基本方药为:金银花lOg,连翘6g,桔梗6g,薄荷3g,芦根12g,牛蒡子9g,竹叶6g,木通3g,板蓝根lOg,甘草3g。面赤、苔黄、便干、口臭,去桔梗、薄荷、牛蒡子,加生石膏15g (先煎)、知母6g,根据患儿年龄增减用量。每日1剂,分3次口服。西药组给予吗啉 双胍片,每日10一15mg/kg,分3次口服,复合维生素B片,每次1片,每El 3次;发热酌用复方阿司匹林片口服。两组口腔溃疡处均喷涂粘膜溃疡粉每日2—4次。上述两组用药均3—5天。结果中药组112例中痊愈30例(26.8%),显效68例(60.7%),有效8例(7.1%),无效6例(5.4%),总有效率为94.6%。西药组75例中痊愈7例 (9.3%),显效21例(28.0%),有效23例(30.7%),无效24例(32.0%),总有效率68.0%~21]。 4。放疗致口咽部毒性反应 以本方加减防治鼻咽癌放疗致口咽部毒性反应29例,疗效满意。治疗方法采用分段治疗,鼻咽癌双耳前野+鼻前野钴‘。照射肿瘤7000— 8000乃5--40天,颈淋巴结区6000—7000乃0—35天,放疗期间予朵贝氏液漱口,一天 5—6次,于放疗第3周开始口服本方,药用:金银花、连翘、黄芩各15g,蒲公英 30g,白花蛇舌草15g,薄荷10g(后下),柴胡12g,菊花、蔓荆子、麦冬、玄参各 15g,党参20g,车前草15g,甘草10g。水煎服,日1剂。结果:轻度反应(显效):无或有轻度咽痛,可进食干饭,轻度充血9例;中度反应(有效):中度咽痛,半流饮食,充血,但无白膜形成或糜烂15例;重度反应(无效):重度咽痛,进食全流,充血,有白膜形成5例。总有效率为82.9%。其中2例因咽痛明显,不能进食,而暂停放疗。口服中药后未发现有副作用L2,。 [实验研究] 1。发汗作用 银翘散口服能促进大鼠足跖部汗液分泌,其最小有效浓度为0.267g/虹,生物相应体存量的效应消除半衰期为3。90小时,作用周期为23.71小时,达峰时间为2.2l小时[,“。 2.解热作用 银翘散煎剂对二联菌苗、五联疫苗所致家兔发热模型,按人用量15、 30、40倍剂量一次灌服,解热作用显著,与复方阿司匹林组(0.2mg/kg)比较无显著性差异。银翘散拆方后的解热作用远不及全方。银翘散煎剂、片剂、袋泡剂对啤酒酵母、2,4。二硝基苯酚所致大鼠发热模型,按成人用量40倍,或20g/kg灌服,皆有明显的解热作用[26j。电生理研究表明,银翘散解热作用机制并不全同于解热镇痛药,本方可解除致热原对热敏神经元的抑制,使之恢复正常,同时抑制冷敏神经元发放冲动,降低机体产热水平,从而达到解表散热的效果。银翘散能直接作用于正常大鼠PO/ AH热敏神经元,使其放电频率升高,从而使正常动物体温下降,揭示本方为一中枢性解热药[z”。 3.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银翘散全方及其单味药在体外,对多种细菌及病毒均有抑制作用[28-30j。腹腔给予银翘解毒片,对感染甲型流感病毒粤防72—243株大鼠,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口服给药无效L3”。 4。抗炎作用 银翘散对动物实验性炎症有明显抑制作用,对大鼠蛋清性足肿胀抑制作用较好,对组织胺所致小鼠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亢进的抑制作用亦佳,但对二甲苯和5-HT所致小鼠毛细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高均无明显影响。其对炎症介质5-HT和前列腺素的对抗作用不明显或较弱[26l。以抑制二甲苯所致小鼠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为指标,测得银翘散口服给药最低抗炎剂量为1.5g/kg,药效半衰期为4。53小时,作用持续时间为16.23小时,达峰时间为2.31小时lxj。 5。镇痛作用 小鼠热板法和醋酸扭体实验表明,银翘解毒片有一定的镇痛作用[31j。 6。抗过敏作用 银翘散袋泡剂lOg/kg灌服,对天花粉所致大鼠、小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不仅能明显减轻天花粉引起小鼠迟发型超敏反应的强度,还能降低过敏性休克动物的死亡数。其煎剂、片剂、袋泡剂均能抑制二硝基氯苯引起小鼠耳部皮肤迟发型超敏反应。 7.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银翘散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z6I。 8.对胃肠功能的影响 银翘散煎剂对动物肠蠕动亢进有明显抑制作用,其灌胃给药的最低有效剂量为0.213g/kg,药效半衰期为4.25小时,作用持续时间为27.18小时,达峰时间为1.54小时L3”。 [附方] 银翘汤(《温病条辨》卷2) 银花五钱(15g)连翘三钱(9g) 竹叶二钱 (6g) 生甘草一钱(3g) 麦冬四钱(12g) 细生地四钱(12g)水煎服。功用:透表清热。主治:阳明温病,下后无汗脉浮者。 银翘汤为透表清热之轻剂。因下之后,积秽去,腑气通,余邪还表,但阴液已伤,未得外透,证见无汗脉浮,故依银翘散意,“仍以银花、连翘解表而轻宣表气。”配伍竹叶清心利尿,生甘草清热解毒,增人麦冬、生地滋阴清热,使还表之邪,得汗而解。若下后虽无汗,但脉浮而洪,或不浮而数者,此方不可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