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泻白散

 学中医书馆 2014-01-14
泻白散 方剂来源 宋.{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与用法 桑白皮9克 地骨皮9克 炙甘草4.5克 粳米1 撮。 水煎服。一 功效与主治 功能清泄肺热,平喘止咳。主治肺热咳嗽,甚则气 喘,皮肤蒸热,或午后发热尤甚,舌红苔黄,脉细数。 现代临床 常用于治疗肺炎,肺脓肿,气管炎,百日咳,哮喘;也用于治疗盗汗,鼻衄,小儿麻疹,荨麻疹,小儿多汗症,走马疳等病症。例如: (1)肺炎 本方加减,治疗大叶性肺炎32例.以热退咳少,夜寐汗多,舌红少苔等症为主。结果:临床症状及肺部炎症病变消失21例,其余n例因高热在3天内未能控制,而合并应用抗生素治疗(《浙江中医杂志》1980年第3期)。 (2)肺脓肿 本方加青蒿、知母、牡蛎等,治疗多发性肺脓肿病情频危幼儿。结果获愈,追踪3年情况良好(《新中医》1975年第2期)。 (3)百日咳 本方加黄芩、生地、麦冬、桃仁、山慈姑,治疗小儿百日咳6例。均见痉咳阵发、咳时面紫、呛吐粘痰乳食等症。结果:疗效甚为满意({新中医}1974年第4期)。 (4)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本方去粳米,加黄芩、白前、瓜蒌等,治疗喘息气粗、咯痰黄稠、胸闷烦热合并感染者。发热,加金银花、连翘、鱼腥草;瘀痰阻滞、唇舌紫黯,加丹参、红花;心悸不安,加朱袄神、丹皮等 (屯河南中医}1982年第4期)。 (5)小儿多汗症 本方加味,治疗183例.其中男性112例,女性 71例,年龄在2----4岁者9l例,4--6岁者65例,6—8岁者27例。口渴喜饮者,加麦冬、芦根;干咳者,加百合、贝母;汗出较甚者,加浮小麦、阿胶。结果:服药2剂而愈者97例,服药3剂而愈者68例,服药4 剂而愈者工8例((黑龙江中医药}1988年第4期)。 (6)鼻衄 本方加白茅根、大黄治疗。患者反复发作4年余,每次出血量约30-50毫升。结果:连服8剂,诸症悉除;为防复发,将原方研为细末,每服6克,早晚各1次,开水泡服,连服月余停药;随访3年未发(《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86年第1期)。本方加味治疗。患者鼻衄3--4天1次,量约100-150毫升。阴虚肺燥,加沙参、天冬、麦冬,肝郁化火,加夏枯草,栀子、丹皮;胃热,加生石膏、知母、生地。结果:共服 20剂,鼻衄未作(<中医杂志)1985年第8期)。 (7)盗汗 本方加浮小麦,治疗浸润性肺结核伴盗汗,证属阴虚内 热,长期不愈者。结果:服药8剂,盗汗即止(《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86 年第1期)。 (8)荨麻疹 本方加苦参、蝉衣治疗。患者全身出现高于皮肤的淡红色片状丘疹。瘙痒难忍。结果:服方10剂,疹消,为巩固疗效,将原方研为细末,每服6克,日服2次,开水浸泡服,连服2月,至今7年余未发(《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86年第工期)。 (9)走马疳 本方合凉膈散及清胃散等,治疗麻疹并发走马疳。患者发热咽痛,口臭流涎,齿龈溃烂,牙齿动摇脱落。结果;药后体温正常,齿龈溃烂逐渐愈合(《福建中医药》1964年第6期)。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肺有伏火,咳嗽气喘之证。方用桑白皮。地骨皮清泻肺中伏火以止咳喘为主,佐以甘草、粳米养护胃气,以防寒凉害胃,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咳嗽气喘、皮肤蒸热、发热午后尤甚、舌红苔黄,为其辨证要点。 临床如见肺经热重,加黄芩、知母增加清泄肺热之效;燥热咳甚,加瓜蒌皮、川贝母润肺止咳,阴虚潮热,加青蒿、鳖甲养阴透热;烦热口渴,加天花粉、知母清热生津,肝火犯肺、胁痛咯血,加黛蛤散清泄肝火。 桑丹泻白汤(《通俗伤寒论》),即本方加霜桑叶、淡竹茹、丹皮、川贝母、金橘饼、大蜜枣组成,功能清肝保肺,主治肝火灼肺,咳则胁痛,不能转侧,甚则咳血等。 历代方书中与本方同名者,尚有, (1)《济生方》泻白散,由桑白皮、地骨皮、炙甘草、桔梗、杏仁、半夏、瓜蒌子、升麻、生姜组成;功能清热化痰;主治肺脏实热,心胸壅闷,咳嗽烦喘,大便不利。 (2)《证治准绳}泻白散,由桑白皮、地骨皮、炙甘草、贝母、紫菀、当归、桔梗、瓜蒌仁、生姜组成,功能清肺止咳化痰,主治肺痈初期,尚未成脓. (3)《杂病源流犀烛》泻白散,由桑白皮、地骨皮、甘草、粳米、人参、茯苓、知母、黄芩组成,功能清热泻肺,健脾补气,主治肺热咳嗽,晨起尤甚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