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 芩 汤

 学中医书馆 2014-01-14
黄 芩 汤 (《伤寒论》) [组成] 黄芩三两(9g) 芍药-~j(9g) 甘草二两{3g)炙 大枣十二枚(4枚)擘 [用法]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功用] 清热止利,和中止痛。 [主治] 热泻、热痢。身热口苦,腹痛下利,舌红苔黄,脉数。 [病机分析] 本方主治热泻热痢。《伤寒论》172条云:“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此处太阳与少阳同时发病,而以少阳为主。《医方集解.和解之剂》说: “二经合病,何以不用二经之药,盖合病而兼下利,是阳邪人里,则所重者在里。”少阳枢机不利,邪郁化火,循经上扰,则有身热口苦;内迫阳明,下趋大肠,可见肛门灼热,泻下粘秽,腹痛,甚则里急后重等。总之,其病机为少阳火郁,内迫胃肠。 [配伍意义] 本方所治热泻热痢的病机为少阳火郁,内迫胃肠,故治以清里热为主。汪琥《伤寒论辨证广注》曰:“太少合病而致下利,则在表之寒邪悉郁而为里热矣。里热不实,故与黄芩汤以清热益阴,使里热清而阴气得复,斯在表之阳热自解”。方中黄芩苦寒,清少阳、阳明在里之热,清热燥湿,解毒止利为君;芍药酸寒,泄热敛阴和营,并于土中泻木而缓急止痛为臣;甘草、大枣调中和脾,益气滋液,顾护正气,共为佐使之用。四药组合,共奏清热止利,和中止痛之功。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 本方主治热泻热痢,以身热口苦,腹痛下利,舌红苔黄,脉数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 若胃气上逆而呕吐者加半夏、生姜以和胃降逆止呕;腹痛甚者,加木香、槟榔以理气导滞止痛;大便脓血者,加炒山楂、炒地榆以消积凉血止痢。, 3.本方现代常用于治疗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及急性肠炎等属热泻热痢者。 [使用注意] 下利初起有表证及虚寒性下利,不宜使用本方。 [源流发展] 本方出自《伤寒论》,原为“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设,后世医家一般均认为虽有太阳与少阳合病,但里热下利是本方主治证的关键所在。本方以其清热止利,和里止痛之功,成为治疗热泻热痢之基本方,故《医方集解.和解之剂》称本方为“万世治利之祖方”,如治疗湿热痢疾的芍药汤即取法于本方。后世医家取本方泄热敛阴,调中和脾之功,不断扩大其应用范围,并不限于治利。例如,《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卷7用于治疗伤寒口舌诸病,舌黄,舌黑,舌肿,舌裂,舌上生芒刺,舌上出血。《医学入门》卷4用以治疗冬月阳明症,潮热发热有时,脉但浮者,为有风,宜有汗,而天寒无汗,夜睡必有盗汗。《杂病源流犀烛》卷19用于治疗正气虚,伏邪更重,往来寒热,头痛呕吐稍愈后,浑身壮热。《随息居重订霍乱论》卷4则用于治疗温病变霍乱。 从本方加减衍化之方剂有:《伤寒论》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即本方加半夏、生姜而成,兼可降逆止呕,治疗热泻热痢兼有呕吐者。《医方类聚》卷53引《神巧万全方》黄芩汤,此方《伤寒总病论》卷3又名黄芩芍药汤,即本方去大枣,芍药用赤芍药而成,有清热凉血之功,治疗阳明病,口干但漱水不欲咽者,必衄也;阳明脉浮,发热,口鼻中燥,能食者,亦衄。《赤水玄珠》卷28黄芩芍药汤,即本方去大枣,加升麻而成,治疗麻痘滞下。《伤寒大白》卷2黄芩芍药汤,即本方去大枣,加川连,治疗阳明表热而衄及湿热伤于少阳,下利,寒热口苦。《麻症集成》卷4黄芩芍药汤,即本方去大枣,加江壳、木香,治疗麻后下痢日久者。 [疑难阐释] 关于本方的分类归属 本方见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篇》,原文172条曰:“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黄芩汤的病机为太、少合病,而以少阳为主,故有些医家认为本方为和解剂。如汪昂《医方集解》即将之归于和解之剂;许宏《金镜内台方议》卷6云:“太阳与少阳合病者,自下利,为在半表半里,与黄芩汤以和解之。”但是,多数医家认为,本方主治热利,其病机原文虽言太、少合病,而里热下利是其主要矛盾,临床运用不应拘于太阳、少阳合病,只要是大肠湿热所致的腹泻、痢疾等均可随证化裁应用。本方功用以清热为主,理应归属清热利,因此,历版《方剂学》统编教材均将本方归人清热剂。 [方论选录] 1.成无己:“虚而不实者,苦以坚之,酸以收之,黄芩、芍药之苦酸以坚敛肠胃之气;弱而不足者,甘以补之,甘草、大枣之甘以补固肠胃之弱。”(《注解伤寒论》卷4) 2.许宏:“太阳与少阳合病者,自下利,为在半表半里,与黄芩汤以和解之。故以黄芩为君,以解少阳之里热,苦以坚之也;芍药为臣,以解太阳之表热而行营气,酸以收之也;甘草为佐,大枣为使,以补肠胃之弱,而缓中也.”(《金镜内台方议》卷6) 3.汪昂:“黄芩以彻其热,而以甘、芍、大枣和其太阴,使里气和则外证自解。” (《医方集解.和解之剂》) 4.柯琴:“太阳、少阳合病,是热邪已人少阳之里,胆火上逆,移热于脾,故自下利。与黄芩汤,酸苦相济以存阴也。热不在半表,故不用柴胡;今热已人半里,故黄芩主之;虽非胃实,亦非胃虚,故不须人参以补中也。”(录自《古今名医方论》卷3) 5.汪绂:“太阳郁热,则上烁肺而下遗大肠,故用黄芩以除肺、肠之热;少阳郁热,则木乘土,故用芍药以泻相火而和太阴;寒淫于内,治以甘热,故用甘草、大枣以治寒,且以厚脾胃生气血而治自利。”(《医林纂要探源》卷5) 6.王士雄:“黄芩清解温邪,协芍药泄迫血之热,而以甘、枣奠安中土。”(《霍乱论》卷4). [评议] 本方原为“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而设,但从《伤寒论》条文所述来看,既无太阳病见症,方中亦未有解表药,从方测证,乃少阳邪热内迫所致。对此,柯氏分析切中病机,颇能予人启迪。然许氏和汪昂拘于“太阳与少阳合病”之句,许氏释芍药“以解太阳之表热”,汪昂曰:“甘、芍、大枣和其太阴,使里气和则外证自解”,均未免牵强。成氏以“虚而不实者,苦以坚之,酸以收之……弱而不足者,甘以补之” 来概括本方的病机与治法,别有心得。汪绂的方论虽亦云太阳、少阳,却将重点转移至肺、大肠与脾胃,故其观点与柯氏接近。王氏对方剂配伍意义的分析,系从温病学说的角度出发,说明清代温病学说是对《伤寒论》的继承与发扬。 [验案举例] 1.痢疾 《陕西新医药》(1979,9:31):某男,26岁。夏季间患痢疾,痢下脓血便,红多白少,腹部挛急而痛,肛门作坠,身热,脉弦数,舌苔黄。治以调气和血,清热燥湿。白芍9g。甘草3g,黄芩9g,广木香6g(后下)。连服3剂,下痢止,腹痛除。 2.阿米巴痢疾 《江西中医药》(1954,10:46):某女,x岁,9月21日人院。下痢红白,腹痛,里急后重已2天。患者妊娠2个月。9月20日早晨起,忽腹痛频频,下痢红白粘液,红多白少,日二、三十次,里急后重颇剧,并觉小腹坠胀,有如欲产情形 而人院。诊察:形体消瘦神疲,按腹呻吟,有重病感。脉象沉弱,每分钟76至。舌质淡苔白。体温37.9℃。心、肺无异常,肝、脾未触及,腹部有压痛。化验检查:大便检出阿米巴原虫。诊断:阿米巴痢疾。方用黄芩汤加减:黄芩3g,白芍9g,甘草 4.5g,香连丸3g,服上药3剂后,腹痛、里急后重已除,下痢次数大减,日仅2—3 次,并带有黄色稀粪。体温正常,食欲渐启。原方再进1剂,下痢红白全除,大便正常。 ‘ 按语:黄芩汤清热和中,乃治疗痢疾之效方,不拘于现代医学之细菌性痢疾抑或阿米巴痢疾,只要属热邪内迫于肠者,用之皆有捷效,以上两案可以为证。 [实验研究] 1.药理研究 实验用200%的水煎酒沉溶液(每lml含原药材2g),口服给药用原药液,皮下给药为原药液的过滤液,经高压灭菌后使用。观察指标:,①对大白鼠酵母性足肿胀的影响;②对伤寒、副伤寒甲、乙菌苗致热反应的影响;③镇痛作用;④对小白鼠离体回肠的作用;⑤镇静作用。动物实验证明,经方黄芩汤有非常明显的抗炎、退热、解痉、镇痛作用,和一定的抗炎免疫、镇静等作用。上述各项药理作用,可以初步阐明黄芩汤清热止痢、和中止痛的方义L1j。 2.组方配伍研究 拆方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全方对大鼠离体回肠的收缩频率、收缩幅度及紧张性有非常明显的抑制作用。如果减去君药黄芩,其作用呈现相反的兴奋作用。全方与各单味药比较,全方作用最佳,从而证明全方作用优于单方。君药在复方中起主要作用,这一方剂学理论的合理性、科学性得以证实。本方如果减去君药卜加大芍药、甘草、大枣的用量至古方用量的4倍,其解痉作用强度与全方古方用量相等,也证明了经方配伍优于其它配伍关系。通过黄芩汤的组方配伍研究可初步说明,全方药理作用方面及药理作用强度优于各组成单味药。君药黄芩在全方中起主要作用。本方清热止痢的功效,可能以黄芩为主,而缓急止痛的功效,可能主要是芍药配伍甘草的作用。君臣药配伍(黄芩配伍芍药)有助长药理作用的相须关系。佐、使药甘草和大枣在全方中也发挥一定的作用。本研究从药理学的角度,证明了中医方剂的组方原则和配伍理论的合理性、科学性,并为阐明本方的疗效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c2J。 白头翁汤 (《伤寒论》) [组成] 白头翁二两(15g) 黄柏三两(12g) 黄连三两(6g) 秦皮三两(12g) [用法] 上药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再服广升。 [功用]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主治] 热毒痢疾。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下痢脓血,赤多白少,渴欲饮水,舌红苔黄,脉弦数。 [病机分析] 原书谓本方主治“热痢”而见“渴欲饮水”与“下重”之症,.其病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