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78.泻白散方详解研讨

 学中医书馆 2022-07-08 发布于山东


78.泻白散方详解研讨

本资料由朱永库老人,在研究学习中医方剂学.《中医药方精选网》和多名老中医经验资料后所编辑,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时,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泻白散药方的详解和研讨,供有缘人对症选药 
        
组成;地骨皮15克 炒桑白皮15克 炙甘草3克  粳米一撮 
加减;   
1.肺经热重,加黄芩、知母。
2.燥热咳嗽者,可加瓜蒌皮、川贝母。
本方现代常用于治疗小儿麻疹初期、肺炎或支气管炎等辨证属肺中伏火郁热者。1.荨麻疹  2.盗汗   3。单纯疱疹   4.疱疹性结膜炎   5。咳嗽  6。痘衄   1.小儿咳嗽   2.小儿多汗症  
[功用] 清泻肺热,平喘止咳。
 [主治] 肺热喘咳证。气喘咳嗽,皮肤蒸热,日哺尤甚,舌红苔黄,脉细数。本方为肺热喘咳证设。临床以喘咳气急,皮肤蒸热,舌红苔黄,脉 细数为证治要点。     
泻白散   (《小儿药证直诀》卷下)
    [异名]  泻肺散(《小儿药证直诀》卷下)、泻肺汤(《证治准绳。幼科》卷9)。
    [组成]  地骨皮  桑白皮炒  各一两(各15g)  甘草炙  一钱(3g)
    [用法]  上药锉散,人粳米一撮,水二小盏,煎七分,食前服。
    [功用]  清泻肺热,平喘止咳。
    [主治]  肺热喘咳证。气喘咳嗽,皮肤蒸热,日哺尤甚,舌红苔黄,脉细数。'
    [病机分析]  肺主气,其气宜清肃下降,.则一身之气顺行。若肺有伏火郁热,则肺
气壅实,气逆不降而发为喘咳,甚则气急。肺合皮毛,肺中伏火郁蒸,故见皮肤蒸热。
伏热伤于阴分,故其发热以日晡为甚。舌红、脉细数,皆肺热阴伤之征。
    [配伍意义]  本方为肺有伏火郁热而设。肺热喘咳,治当清泄肺热,平喘止咳。方
中桑白皮甘寒人肺,清肺热泻肺气而平喘咳,凡肺中“实邪郁遏,肺窍不得通畅,借此
渗之散之,以利肺气”(《药品化义》卷6)。桑白皮气薄质液,不燥不刚,虽泻肺而不
伤肺,用为君药。地骨皮甘淡而寒,归肺、肾经,助君药泻肺中伏火,且有养阴之功。
《本草备要》卷2曰:“地骨皮能退内潮,人所知也,能退外潮,人实不知。病或风寒散
而未尽,作潮往来,非柴、葛所能治,用地骨皮走表又走里之药,消其浮游之邪,服之
未有不愈者”,君臣相合,清泻肺火,以复肺气之肃降。炙甘草、粳米养胃和中以培土
生金,扶正祛邪,且藉其甘缓之性,既可使君臣清热之力缓留于上,又可使其泻肺之力
缓行于下,用为佐使。四药合用,共奏泻肺清热,止咳平喘之功。
    本方配伍特点在于其既不是清透肺中实热以治标,也不是滋阴润肺以治本,而是清
泻肺中伏火以消郁热,乃针对小儿“稚阴”素质,兼顾肺为娇脏而立法用药。方取桑白
皮:地骨皮较为平和之品,而避芩、连之苦燥伤阴,且有粳米、甘草养胃益肺,使金清
气肃,以平喘咳,有标本兼顾之妙。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  本方为肺热喘咳证设。临床以喘咳气急,皮肤蒸热,舌红苔黄,脉细数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  肺经热重,加黄芩、知母等以增强清泄肺热之效;燥热咳嗽者,可加瓜蒌皮、川贝母等润肺止咳。
    3.本方现代常用于治疗小儿麻疹初期、肺炎或支气管炎等辨证属肺中伏火郁热者。
    [使用注意]  由外感风寒引起的喘咳,或虚寒性咳嗽,不宜使用本方。
    [源流发展]  本方出自《小儿药证直诀》卷下。原治小儿肺盛,气急喘咳。后世医
家根据本方清泻肺热,平喘止咳之功,其临床应用范围又有所扩展。例如,《斑论萃英》
用于治疗肺热目黄,口不吮乳,喘嗽。《保婴撮要》卷13用于治疗肺经有热生疮。《医
方集解。泻火之剂》用于治疗肺火,皮肤蒸热,洒淅寒热,日晡尤甚,喘嗽气急。
    在本方基础上,加减药味而衍化的同名异方较多。例如,南宋.严用和《济生方》
卷2方,即本方去粳米,加桔梗、半夏、瓜蒌子、升麻、杏仁、生姜而成,兼可化痰宽
胸润肠,治疗肺脏实热,心胸壅闷,咳嗽烦喘,大便不利。元。朱震亨《脉因证治》卷
中方,即本方去粳米,加青皮、五味、茯苓、参、杏仁、半夏、桔梗、生姜,治疗阴气
在下,阳气在上,咳喘呕逆。明。陶华《痈疽验方》方,为本方去粳米,加贝母、紫菀、
桔梗、当归、瓜蒌仁、生姜而成,主治肺痈。万全《幼科发挥》卷4方,即本方去粳
米,加桔梗、陈皮,治疗小儿肺热证。芮经《杏苑生春》卷3方,系本方去粳米,加麦
冬,则兼可养阴清热,治疗肺热证。孙文胤《丹台玉案》卷3方,在上方的基础上再加
五味子、天冬、贝母,治疗肺经发热。清.秦景明《症因脉洽》卷3方,乃本方去粳米,
加荆芥穗、防风、柴胡、葛根,兼可疏风解表,治疗外感嗽血,表邪外束,身发寒热,
咳嗽带血者;同卷同名方,为本方去粳米,加干葛、石膏而成,其清泄伏热之功较佳,
治疗外感嗽血,热邪内伏者。张璐《张氏医通》卷13方,即本方加竹叶而成,治疗肺
热咳嗽,手足心热。张琰《种痘新书》卷12方,即本方去粳米,加淡竹叶、灯心、马
兜铃而成,治疗麻疹咳嗽。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卷1方,即本方加人参、茯苓、知
母、黄芩,治疗晨嗽。王清源《医方简义》卷2方,即本方加知母而成,治疗肺火喘咳
者。以上诸方均进一步发展了钱氏泻白散的立法配伍用药及其适应证,同时也充分说明
钱氏泻白散对后世医家影响之深远。
  [疑难阐释]
  1.关于本方君药  本方以桑白皮为君,是因本方证为肺中伏火郁热,致肺气壅盛,
肺失宣肃。用桑白皮清泻肺热而利肺气,使肺气宣降有序。且《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
论》卷4曰桑白皮“质液而味辛,液以润燥,辛以泻肺”。可见,桑白皮不仅可以清泻
肺热,平喘止咳,而善治肺中伏火,肺气壅盛,而且质润不燥,泻肺气而不伤娇脏,尤
适于小儿稚阴之体,故用为君药。
  2.关于本方证的病机  钱氏日本方主治“小儿肺盛”,《医方集解.泻火之剂》用本
方治疗“肺火”,其临床表现一般有“皮肤蒸热,洒淅恶寒,日晡尤甚,喘嗽气急”等。
本方证喘嗽是肺热而肺气上逆所致,与闭郁咳喘,气急鼻煽的壅塞痰阻有轻重之别,本
方证的病机特点在于肺热不著,阴伤亦轻。
  3.关于本方是否宜于兼外感者  吴瑭认为泻白散不可用于咳喘兼有外感者,且对
本方颇多微词。其于《温病条辨》卷6“泻白散不可妄用论”中曰:“历来注此方者,只
言其功,不知其弊……此方治热病后与小儿痘后,外感已尽真元不得归原,咳嗽上气,
身虚热者,甚良;若兼一毫外感,即不可用。如风寒、风温正盛之时,而用桑皮、地
骨,或于别方中加桑皮,或加地骨,如油人面,锢结而不可解矣。”吴氏之说虽有一定
道理,但也不必过分拘泥。本方主治肺热喘咳证,若兼外感,只要随证加减,亦可使
用。例如,《症因脉治》卷3同名方,即本方去粳米,加荆芥穗:防风、柴胡、葛根,
以发汗解表,治疗外感嗽血,表邪外束,身发寒热,咳嗽带血者;《医宗金鉴》卷4工云
本方加减法:“若无汗,是为寒遏肺火,加麻黄、杏仁发之”。说明肺热兼外感,本方并
非绝对禁忌;只要随证加减,灵活变通,自有良效。
    [方论选录]
    1.吴昆:“肺火为患,喘满气急者,此方主之。肺苦气上逆,故喘满;上焦有火,
故气急。此丹溪所谓'气有余便是火,也。桑白皮味甘而辛,甘能固元气之不足,辛能
泻肺气之有余;佐以地骨之泻肾者,实则泻其子也;佐以甘草之健脾者,虚则补其母
也。此云虚实者,正气虚而邪气实也。又曰:地骨皮之轻,可使人肺;生甘草之平,可
使泻气,故名以泻白。白,肺之色也。”(《医方考》卷2)
    2。汪昂:“此手太阴药也。桑白皮甘益元气之不足,辛泻肺气之有余,除痰止嗽;
地骨皮寒泻肺中之伏火,淡泄肝肾之虚热,凉血退蒸;甘草泻火而益脾,粳米清肺而补
胃,并能泻热从小便出。肺主西方,故曰泻白。”(《医方集解。泻火之剂》)
    3.季楚重:“君以桑白皮,质液而味辛,液以润燥,辛以泻肺。臣以地骨皮,质轻
而性寒,轻以去实,寒以胜热。甘草生用泻火,佐桑皮、地骨皮泻肺实,使金清气肃而
喘嗽可平,较之黄芩、知母苦寒伤胃者远矣。夫火热伤气,救肺之治有三:实热伤肺,
用白虎汤以治其标;虚火刑金,用生脉散以治其本;若夫正气不伤,郁火又甚,则泻白
散之清肺调中,标本兼治,又补二方之不及也。”(录自《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卷四)    、
    4.王子接:“肺气本辛,以辛泻之,遂其欲也。遂其欲,当谓之补,而仍云泻者,
有平肺之功焉。桑皮、甘草,其气俱薄,不燥不刚,虽泻而无伤于娇脏。第用其所欲,
又何复其所苦?盖喘咳面肿,气壅热郁于上,治节不行,是肺气逆也。《经》言:肺苦
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然肺虚气逆,又非大苦大寒如芩、栀、柏辈所宜,故复以地骨
皮之苦,泄阴火,退虚热,而平肺气。淮南枕中记载,西河女子用地骨皮为服食,则知
泄气而仍有补益之功,使以甘草、粳米,缓桑、骨二皮于上,以清肺定喘,非谓肺虚而
补之米也。”(《绛雪园古方选注》卷中)
    5。费伯雄:“肺金有火,则清肃之令不能下行,故洒淅寒热,而咳嗽喘急。泻肺火
而补脾胃,则又顾母法也。若加黄连,反失立方之旨。”(《医方论》卷4)
    6.张山雷:“此为肺火郁结,窒塞不降,上气喘急之良方。桑白、地骨,清泄郁热,
润肺之燥,以复其顺降之常。惟内热上扰,燥渴舌绛者为宜。若外感寒邪,抑遏肺气,
鼻塞流涕,咳嗽不爽,法宜疏泄外风,开展肺闭者,误用是方,清凉抑降,则更增其壅矣。”(《小儿药证直诀笺正》)
    [评议]  钱氏制此方“治小儿肺盛,气急喘嗽”,吴昆提出本证乃肺火为患,肺气
上逆而喘满,上焦有火而气急,方中桑白皮味甘而辛,甘能固元气之不足,辛能泻肺气
之有余,地骨皮泻肾为泻其子;汪昂认为本方乃“手太阴药也”,并以此为中心,分析
方剂的配伍意义;季楚重强调火热伤肺的治疗当分清其标本而分别治之,并认为本方为
标本兼顾之法;王子接认为方中桑皮有辛泻之功,以随肺之欲,且桑皮气薄,虽泻而无
伤于娇脏,用地骨皮泄阴火,退虚热,而平肺气;费伯雄针对有人认为本方泻肺应加黄
连的看法,认为加苦寒之黄连,“反失立方之旨”;张山雷评价该方为治“肺火郁结,窒
塞不降,上气喘急之良方”,并告诫外感寒邪,抑遏肺气,,鼻塞流涕,咳嗽不爽者勿用
此方。各家所论,均有可取之处,读者当择善而从。
    [验案举例]
    1.荨麻疹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86;1:33):某女,49岁。患荨麻疹6年余,时
发时止,屡经中西药物治疗,其效不佳,患者为病所苦,心烦急躁,夜难入睡,曾诊为
顽固性荨麻疹。此次发病乃因迁居新房,室内潮湿,数Et发病,瘙痒难忍,尤以四肢为
重,其疹搔之随手增大,遇热加剧,得冷稍减,冬轻夏重,反复两年有余,皮疹遍及全
身,唇厚如肿,触摸疹块处有灼热感,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以风热夹湿论治。拟
方:桑皮、地骨皮各30g,甘草、苦参各lOg,蝉衣20g,捣碎。水煎服,相继服药12
剂而疹消。为巩固疗效,将前方碾为细末,每次6g,每日2次,连服2月,至今7年未发。
  2.盗汗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86;1:33):某男,26岁。患浸润性肺结核,盗汗
长期不愈,使用抗痨药物,但每夜汗出浸湿枕褥,由于长期汗出过多,耗伤津液,故口
燥咽干,五心烦热,身体消瘦,颧红,舌质红绛,脉细数。药用桑白皮、地骨皮各
30g,生甘草lOg,浮小麦50g,水煎服。共服8剂,盗汗即止。
、  3。单纯疱疹  《江西中医药》(1990,6:35):某女,26岁。发热、咳嗽3天后,鼻孔
及口角皮肤粘膜交界处起群集小水疱,灼痒1天。诊见皮疹为针头大小水疱,密集成
群,周围红晕,疱液澄清,两侧颌下淋巴结轻度肿大,测体温38。5℃,舌红,苔薄黄,
脉浮数。诊断:单纯疱疹,此系外感风热之毒客于肺胃两经,蕴蒸皮肤而生。治宜泻肺
清热,解毒消疹。方以泻白散加减:桑白皮、大青叶、板蓝根、银花各15g,地骨皮、
黄芩各lOg,甘草5g,水煎服,3剂病愈。
  按语:荨麻疹中医多以瘾疹名之,案1之发病始因外受湿邪,后于盛夏乘凉复感风
热之邪,湿热相搏而引起。从“肺合皮毛”之理,“以皮行皮”之意,用本方清肺泻火,
复加祛风除湿之苦参及疏散风热之蝉衣,药力尤宏,故可收效。案2肺结核属中医虚劳
范畴,其盗汗由阴虚内热,血津外泄而致。又“血汗同源”,汗多必耗伤津液,损及阴
血,益致阴虚。故治以桑白皮清泻肺热;地骨皮降肺中伏火并凉血而除虚热;甘草润肺
益气;浮小麦固表敛汗。如此用方,药证相合,则盗汗自止。案3之单纯疱疹,从“肺
合皮毛”立论,针对基本病机“肺经有热”,而投本方加减,故获良效。
  4.疱疹性结膜炎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94,4:41):刘某,28岁。自觉右眼涩痛
微痒2天。检查:双眼视力正常,右眼大眦部的白睛表层可见3个粟粒样疱疹,并见赤
脉围绕,黑睛透明,左眼未见异常,舌红苔黄,脉浮。诊断:疱疹性结膜炎。证属热客
肺经。方以泻白散加谷精草、蝉蜕、木贼等,服药4剂而愈。
  5。咳嗽  《谢铁庐医案》:杨协胜之女,寒热咳嗽,腹痛泄泻。医者未知痛一阵泻
一阵属火之例,木强反克之理,妄用消耗之剂,渐至面浮气促,食减羸瘦,又误用芪、
术之药,潮热愈重,痛泻愈多,延绵两月,众谓童痨难愈。乞诊于余,先与戊己丸作
汤,二剂痛泻顿止,继以泻白散合生脉汤,二剂潮嗽皆安。
  6。痘衄  《保婴撮要》卷20:一小儿痘疮衄血,右寸脉数,此肺金有火也,用泻白
散而血止,但四肢倦怠,用益元汤而愈。
  按语:白睛为风轮属肺,热客肺经,故见案4之白睛疱疹,治以泻白散清泻肺热而
收效。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热则大肠亦不安,故发为案5之咳嗽与腹痛泄泻并见,泻肺
清热为治病之本。肺主皮毛,肺经热盛,血热妄行,故案6见痘疱衄血,清泻肺热,施用本方,是为正治。
    [临床报道]
..  1.小儿咳嗽  以本方合茅根汤治疗43例小儿咳嗽,药物组成:桑白皮钮,地骨皮
8g,杏仁5g,黄芩4g,白茅根lOg,莱菔子lOg,瓜蒌仁3g,前胡6g,胆南星3g,生
甘草3g,水煎服,日1剂。3剂为1疗程。结果:痊愈40例,占93%;好转2例,占
5%;无效l例,占2%;总有效率为98%。服药最短2天,最长4天cu。
    2.小儿多汗症  以本方加减治疗小儿多汗症183例,口渴喜饮者加麦冬、芦根;
干咳者加百合、贝母;汗出较甚,形体消瘦者加浮小麦、阿胶。结果:服药2剂而愈
97例,占53%,3剂而愈68例,占37。15%,4例而愈18例,占9.83%,总有效率98%以上(x。
    [附方]  葶苈大枣泻肺汤(《金匮要略》)  葶苈子熬令色黄,捣丸如弹子大(9g)  大
枣十二枚(4枚)上药先以水三升煮枣,取二升,去枣,内葶苈,煮取一升,顿服。功
用:泻肺行水,下气平喘。主治:痰涎壅盛,咳喘胸满。
    方中葶苈子苦寒,开泻肺气,有泻下逐痰之功,治实证有捷效。恐葶苈药性猛烈而
伤正气,佐以大枣,甘温安中而缓和药性,使泻不伤正。二药合用,而奏泻肺行水,下气平喘之功效。
    本方与泻白散均有泻肺作用,但泻白散是泻肺中伏火,本方是泻肺中痰水。泻白散
所治之咳喘,是由肺中伏火郁热而致,咳痰量少,且苔必黄燥,脉细数;本方所治咳
喘,则因痰浊壅滞于肺而致,咳痰量多稠浊,胸膈满闷,苔腻,脉滑。
附方;葶苈大枣泻肺汤       
葶苈子10克  红枣12枚   
泻肺行水,下气平喘。痰涎壅盛,咳喘胸满
[附方]  葶苈大枣泻肺汤(《金匮要略》)  葶苈子熬令色黄,捣丸如弹子大(9g)  大
枣十二枚(4枚)上药先以水三升煮枣,取二升,去枣,内葶苈,煮取一升,顿服。功
用:泻肺行水,下气平喘。主治:痰涎壅盛,咳喘胸满。
    方中葶苈子苦寒,开泻肺气,有泻下逐痰之功,治实证有捷效。恐葶苈药性猛烈而
伤正气,佐以大枣,甘温安中而缓和药性,使泻不伤正。二药合用,而奏泻肺行水,下气平喘之功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