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香连丸

 学中医书馆 2014-01-14
香连丸 方剂来源 唐.《兵部手集方》。 组成与用法 黄连(吴茱萸制)800克 木香200克 上药研细末,制成丸剂。每服3—6克,日服2—3次;小儿酌减。也可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酌减至汤剂常规剂量。 功效与主治 功能清热燥湿,行气化滞。主治湿热痢疾,脓血相兼,腹痛,里急后重等。 现代临床 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胃肠炎,痢疾,小儿消化不良;又用于治疗肠伤寒等病症。例如; (1)细菌性痢疾 本方加枳实、黄芩、槟榔、厚朴,治疗57例。结果: 24小时内热退者占34%,腹痛、腹泻及里急后重一般在24小时后即见减轻,大便在热退后3—4日即恢复正常({上海中医药杂志》 1955年第7期)。本方治疗38例。结果;服药后平均32.5小时体温降至正常,4天后腹泻控制,一般症状3—4天消失,3天后大便培养转为阴性(<中医杂志》1955年第8期)。本方加焦山楂,治疗急性菌痢 32例。结果。服药后首先体温下降,其次食欲增加、腹痛消失、便次减少。疗效最显者,服药3次,大便完全恢复正常(《河南医学院学报} 1959年第6期)。本方加乌梅制成丸剂,治疗40例。结果:治愈率达 92.5%,平均疗程为5。8天;服用磺胺嘧啶对照组治愈率为81.8%,平均疗程为6。3天。服用本丸不仅未见副作用,而且能使患者食欲早日恢复正常(《浙江中医杂志》1957年第5期)。 (2)肠伤寒 本方加槟榔、厚朴、枳实,治疗工3例。结果:痊愈12 例;1例子热退7日后停药,停药1日又复发,改用氯霉素及中药治愈 (《中医杂志》1961年第2期)。 (3)伤寒 丸剂治疗137例伤寒带菌者。均经大便培养出伤寒杆菌或副伤寒杆菌甲、乙、丙。成人每服3克,日服3次,连服工周,总剂量在63克左右。结果。服药后,经3次复查大便培养,有效率达98.工4%,未见不良反应(《江苏中医}1959年第3期)。 (4)单纯性消化不良 丸剂治疗多例。其中1例因饮食过多,食后即寝,次日晨起腹泻达8次,夹有不消化食物,脘腹闷胀不适。结果;每服2克,日服4次,次日即告愈(《中成药研究》1983年第9期)。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湿热痢疾。方用黄连为主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以吴茱萸炮制增加行气止痛之力;佐以木香为辅,功能行气、化滞、止痛,药少而力专,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痢下赤白、发热腹痛、里急后重、苔黄,为其辨证要点。 临床如见恶寒发热、表邪未解而里热炽盛者,加葛根、金银花解肌清热;腹痛、里急后重明显者,加枳壳、槟榔增强行气导滞之力,壮热烦渴、下利鲜紫脓血者,加生地、丹皮、赤芍药滋阴凉血。 历代方书中与本方同名者,尚有: (1)《太平圣惠方》香连丸,由木香、黄连、地榆、当归、厚朴、诃黎勒皮组成;功能清热燥湿,行气和血;主治虚劳,泄痢腹痛,不欲饮食。 (2)《和剂局方》香连丸,由白石脂、龙骨、炮姜、黄连、枯矾组成;功能清热涩肠,温中止泻;主治小儿冷热不调、泄泻烦渴、完谷不化、腹痛肠鸣,或下痢脓血、里急后重、不思乳食、肌肉消瘦、渐变成疳。 现代荮理研究证实,本方对痢疾杆菌,尤其对志贺氏痢疾杆菌具有较强的抗菌力,但对福氏痢疾杆菌的作用则不能肯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