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归拈痛汤 、

 学中医书馆 2014-01-14
当归拈痛汤 、 (《医学启源》卷下) [异名] 拈痛汤(《兰室秘藏》卷中)、当归止痛汤(《仁术便览》卷1)、当归拈痛散 (<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卷4)。 [组成] 羌活半两(15g) 防风三钱(9g) 升麻一钱(3g) 葛根二钱(6g) 白术一钱(3g) 苍术三钱(9g) 当归身三钱(9g) 人参二钱(6g) 甘草五钱 (15g) 苦参酒浸二钱(6g) 黄芩一钱(3g)炒 知母三钱(9g)酒洗 茵陈五钱 (15g)酒炒 猪苓三钱(9g) 泽泻三钱(9g) [用法]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一两(30g),水二盏半,先以水拌湿,候少时,煎至一盏,去滓温服,待少时,美膳压之。 [功用] 利湿清热,疏风止痛。 [主治] 湿热相搏,外受风邪证。遍身肢节烦痛,或肩背沉重,或脚气肿痛,脚膝生疮,舌苔白腻微黄,脉弦数等。 [病机分析] 本方主治湿热内蕴,外受风邪,或风湿化热所致之证。风与湿热相搏,流走经络关节,气血不能流通,故遍身肢节烦痛,痛处有灼热感;湿为阴邪,其性重浊而粘滞,易阻滞气机,湿热流注肩背肌腠经络,则肩背沉重;湿热下注,阻遏络脉,故脚气肿痛;湿热毒邪深入血分,血行迟滞,瘀血阻滞,热壅肉腐,瘀热生毒,稽留经脉,聚于脚膝,故脚膝生疮;湿热内蕴,可见舌苔白腻微黄,脉弦数等征象。 [配伍意义] 本方主治湿热相搏,外受风邪之证。治宜利湿清热,疏风散邪。方中羌活辛温而气雄,发表力强,以散外受之风邪,尚有胜湿、通利关节而止痛之功,尤其以上部肩背肢节疼痛者佳。《汤液本草》卷3曰:“羌活气雄,治足太阳风湿相搏,头痛、肢节痛、一身尽痛者,非此不能除”。茵陈苦泄下降,善于清利湿热,使之从小便而出,二药相合,疏风清热利湿,可收湿热去、经络疏、痹痛除之功,共为本方君药。猪苓、泽泻淡渗利水,且性寒又可泄热,下焦湿热尤为适宜。黄芩、苦参二药既可清热邪,又可燥湿邪,苦参还可清下焦湿热,通利小便,使湿热从小便而出。防风、升麻、葛根三药解表疏风,配合羌活则疏风解表之力更强。以上诸药合用,外可散风邪,内可除湿热,共为臣药。脾主运化,湿邪内阻则脾之运化无力,湿邪更加滞而不行,聚而不散。白术、苍术健脾燥湿,标本兼顾,健脾则脾之运化有力,湿邪不再内停,燥湿则可去已停之水湿。外受风邪,内蕴湿热,邪气壅阻,内外合邪每致气血耗损,加之方中辛香走窜药、苦燥药、渗利药等皆易耗伤人之气血,为了使邪去而正不伤,故又以人参、当归益气养血,扶正祛邪,且当归质润,又可制诸药之燥。此外当归还有活血止痛之功,寓 “医风先医血,血行风自灭”(《妇人良方大全》卷3)之意,知母苦寒而不燥,与上药相协,清热养阴之力益著,以上共为佐药。甘草为佐使药,既可调和诸药,又可加强人参、白术等益气健脾之功。共奏利湿清热,疏风散邪之功。 本方为汤剂,止痛效果较好,可以拈除疼痛,故名拈痛汤。正如《增补内经拾遗方沦》卷4所说:“当归和气血药也,气血各有攸归,则经络流通而痛止,如手拈去也,故云然。” 、 本方配伍特点是表里同治,邪正兼顾。外可散风邪,内可降湿热。散风清热利湿, 以去其邪;益气健脾养血,以扶其正。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 本方为治疗风湿热痹及湿热脚气初起的常用方剂,临床应用时以肢节沉重肿痛,舌苔白腻微黄,脉数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 若脚膝肿甚者,加防己、木瓜以祛湿消肿;身痛甚者,加姜黄、海桐皮以活血通络止痛;关节痛甚者,加乳香、没药以活血行气止痛;关节肿胀者,加生地、大腹皮、薏苡仁以清热利湿消肿;局部灼热重者,加金银花、连翘、生石膏以清热解毒。 3.现代临床对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及痛风、下肢皮肤病、脚气、疥癣内攻等属风湿而兼有湿热者,可用本方加减治疗。 [使用注意] 风寒湿痹证,忌用本方。 [源流发展] 张元素为金代名医,为教其门人,乃著《医学启源》一书,书中列举两首方剂,示人以比证立方之道,其一便是当归拈痛汤,以之治疗“湿热为病,肢节烦痛,肩背沉重,胸膈不利,遍身疼,下注于胫,肿痛不可忍。”张元素之高足李呆秉承师教,将此方收入《医学发明》卷8中。除升麻、苍术、黄芩、白术四药之剂量微有差别外(升麻改1钱为2钱,苍术改3钱为2钱,黄芩改l钱为5钱,白术改1钱为1.5 钱),其余如方名、组成、各药剂量、主治、用法、用量等完全相同。但《兰室秘藏》卷中收载此方时改名为“拈痛汤”,其内容完全同《医学发明》。后世医家均对本方甚为推崇,并在组成、剂量、主治等方面有所变化。《景岳全书》卷57所载同名方在组成药物剂量上除较《兰室秘藏》卷中稍有改动飞防风、归身、知母、猪苓、泽泻皆减半,白术改一钱为一钱半)外,余皆完全相同。《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227将《兰室秘藏》卷中之各药用量缩小到十分之一,即将钱改为分,并加茯苓三分以健脾渗湿,主治同前。《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卷70将本方加黄柏以清热除湿,治腿游风之两腿内外忽生赤肿,形如堆云,掀热疼痛。另外,《医略六书》卷24之当归拈痛汤,较本方少升麻、葛根、人参、甘草、苦参、知母、茵陈,多黄柏酒炒一钱半,治湿热脚气,表邪不解,脉浮数者。如此大刀阔斧的砍杀而功用、主治皆未发生大的变化,可见该书作者对原方研究之深,体会之切,已到了游刃有余的地步。《丹台玉案》卷2将本方去苦参、黄芩、猪苓、泽泻四味清热利湿药,加黄芪、黄柏、玄参、茯苓四味益气健脾,清热祛湿药,并制为散剂,名当归拈痛散,治湿热为病,肢节烦痛,肩背沉重,流注足胫,痛不可忍,口干壮热,两足湿毒疮痛痒而兼脾虚不运者。《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卷4将本方加健脾渗湿之茯苓,制为散剂,名当归拈痛散,治两足或左或右,忽肿而痛者,乃湿热也,恐成脚气(《仁术便览》卷1将本方加茯苓,名当归止痛汤)。《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卷39,将本方疏风药去掉,加健脾祛湿药防己、茯苓,亦名当归拈痛汤,治湿热脚气而形气虚者。在主治方面,历代医家根据原方有利湿清热、疏风止痛之功用及湿热相搏,外受风邪之方证机制,大大发展了其适应范围。如《玉机微义》卷15用本方治风湿热毒浸淫,疮疡下注,湿毒脚气生疮赤肿,里外臁疮,脓水不绝,、或痒或痛,脉沉紧实数动滑者;《医方考》卷5用本方治脚气疼肿,湿热发黄;《外科正宗》卷3 用本方治湿热下注,腿脚生疮,赤肿作痛,或腰脚酸痛,或四肢遍身重痛,或下部顽麻作痒,或成血风;《医宗金鉴吵L科心法要诀》卷70用本方治腿游风,症见两腿里外忽生 赤肿,形如堆云,掀热疼痛。以上无论内科病还是外科病,尽管症状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即它们的病因病机是一致的,这就是师其法而不泥其方,一方治多病的真谛所在。 [疑难阐释] 1.关于本方出处 众多医家皆以为本方是东垣方。如明。徐用诚《玉机微义》卷 15、清.汪昂《医方集解。利湿之剂》、清。吴仪洛《成方切用》卷7下、谢观《中国医学大辞典》等皆执此见。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方剂学》亦言本方出自《兰室秘藏》。中医研究所、广州中医学院主编的《简明中医辞典》、《中医大辞典。方剂分册》则言本方出自《医学发明》。实则东垣之师张元素在《医学启源》一书中已有本方的记载,而《兰室秘藏》、《医学发明》中的当归拈痛汤均引自《医学启源》,故组成、用法、主治皆同,只是方中升麻、白术、苍术、黄芩四药之量稍有出入。因此,我们认为本方应出自《医学启源》卷下,为张元素所拟。 2。关于本方所治之“脚气” “脚气”又名“脚湿气”,生于足趾,由湿热下注或接触湿毒邪气而发。初病足趾间有小水疮,痒甚,经擦破后则流水,局部可有脱屑或结痂。因反复发作趾间湿烂,故又称‘'Tk渍疮”。脚湿气常有继发性感染,重症渗出液显著增多,并有特殊臭味,局部皮肤易擦烂露出红色糜烂面,局部渐肿,甚至连及足面,名为“臭田螺”。也有叫“香港脚”的。另有一种脚湿气,趾间干燥,局部皮肤粗糙脱屑,气候寒冷时,容易出现皲裂。 [方论选录] 1.张元素:“经云:湿淫于内,治以苦温,羌活苦辛,透利关节而胜湿;防风甘辛,温散经络中留湿,故以为君。水性润下,升麻、葛根苦辛平,味之薄者,阴中之阳,引而上行,以苦发之也。白术苦甘温,和中除湿;苍术体轻浮,气力雄壮,能去皮肤腠理之湿,故以为臣。血壅而不流则痛,当归身辛温以散之,使气血各有所归。人参、甘草甘温,补脾养正气,使苦药不能伤胃。仲景云:湿热相合,肢节烦痛。苦参、黄芩、知母、茵陈者,乃苦以泄之也。凡酒制药,以为因用。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猪苓甘温平,泽泻咸平,淡以渗之,又能导其留饮,故以为佐。气味相合,上下分消,其湿气得以宣通矣。”(《医学启源》卷下) 2。吴昆:“脚气疼肿,湿热发黄者,此方主之。脚气内壅,故令疼肿;湿热不得泄越,故令发黄。是方也,羌活、防风、升麻、葛根、苍术,皆辛散之剂也,可以泄越壅塞之脚气;苦参、黄芩、茵陈、知母,皆苦寒之品也,可以解除内壅之湿热;乃泽泻、猪苓、白术,淡渗物耳,能导利下焦之湿;当归、人参、甘草者,所以养血于败坏之余,益气于泄越之后也。”(《医方考》卷5) 3.汪昂:“当归拈痛汤,治湿热相搏,肢节烦痛,肩背沉重,或偏身疼痛,或脚气肿痛,脚膝生疮,脓水不绝,及湿热发黄,脉沉实紧数动滑者。……此足太阳、阳明之药也。原文曰羌活透关节,防风散风湿为君。升、葛味薄引而上行,苦以发之,白术甘温和乎,苍术辛温雄壮,健脾燥湿为臣。湿热和合,肢节烦痛,苦参、黄芩、知母、茵陈苦寒以泄之,酒炒以为因用。血壅不流则为痛,当归辛温以散之,人参、甘草甘温补养正气,使苦寒不伤脾胃。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猪苓、泽泻甘淡咸平,导其留饮为佐,上下分消其湿,使壅滞得宣通也。”(《医方集解.利湿之剂》) [评议] 张氏对本方之论述比较详尽、透彻,充分体现了其辨证立方之道,对后学大有启迪。吴氏之论不出张氏之右,但较为简要,使人一目了然,其言本方治脚气疼肿,湿热发黄,又是本方主治上的发展。汪氏集前人之大成,大大扩大了本方的适应范围,对本方之药物配伍意义的分析比较详尽,多为后人所采纳。 [验案举例] 1.脚气 《名医类案》卷6:东垣治一朝贵,年近四十,身体充肥,脚气始发,头面浑身支节微肿,皆赤色,足胫赤肿,痛不可忍,手近皮肤其痛转甚,起而复卧,卧而复起,日夕苦楚。春间,李为治之,其人以北土高寒,故多饮酒。积久伤脾,不能运化,饮食下流之所致。投以当归拈痛汤一两二钱,其痛减半。再服,肿悉除,只有右手指末微赤肿。以三棱针刺指爪甲端多出黑血,赤肿全去。数日后,因饮食湿面,肢体觉痛。再以枳实五分,大黄酒煨三钱,当归身一钱,羌活钱半,名曰枳实大黄汤。只作一服,水二盏,煎一盏,温服,空心食前。利下两行,痛止。夫脚气,水湿之为也。面滋其湿,血壅而不行,故肢节烦痛。《经》云风能胜湿,羌活辛温,透关节去湿,故以为主;血留而不行则痛,当归之辛温,散壅止痛,枳实之苦寒,治痞消食,故以为臣;大黄苦寒,以导面之湿热,并治诸老血留结,取其峻快,故以为使也。 《名医类案》卷6:罗治中书粘合公,年四旬。体干魁梧,春间从征至扬州,偶脚气忽作,遍身肢体微肿,其痛手不能近,足胫尤甚,履不任穿跣以骑马,控两蹬而以竹器盛之,困急。东垣曰:《内经》有云,饮发于中,跗肿于上。又云,诸痛为实,血实者宜决之。以三棱针数刺其肿上,血突出高--)2余,渐渐如线流于地,约半升许,其色紫黑,顷时肿消痛减。以当归拈痛汤一两半服之,夜得睡,再服而愈。 2.脚痛 《名医类案》卷6:予友人佘近峰,贾秣陵,年五十余。患脚痛,卧不能起,年余。胫与腿肉俱消,邑医徐古塘昔患痹疾,治愈,求其成方,初用当归拈痛汤二服效,次用十全大补汤加栀子、防己、牛膝、萆藓,朝用六味地黄丸加虎胫骨、牛膝、川萆薢、鹿角胶,服三年,矍铄如初。徐书云,久久服之,自获大益,幸勿责效于旦夕。信然。 . 《续名医类案》卷4:张路玉治沈汝楫子,夏月两膝胫至脚痛极僵挺,不能屈者十余日,或用敷治之法不效。其脉软大而数。令拭去敷药,与当归拈痛汤二剂,汗出而愈。 按语:本方主治之脚气乃由湿热下注或接触湿毒邪气而发。案1前者多饮酒,积久伤脾,不能运化,湿浊内停,聚而化热,湿热下注所致。故与当归拈痛汤一服而其痛减半,再服而肿悉除。由于病初愈之时尚有湿热残留,故饮食湿面,面滋其湿而疾复作,与枳实大黄汤祛风胜湿,活血止痛而愈。后者从患者“体干魁梧,春间从征至扬州,偶脚气复作”,知此疾为接触湿毒邪气而发。因体实邪盛,故先用三棱针刺其肿上以决之,继服当归拈痛汤而愈。案2为脚痛,亦脚气之类,前例乃平素气血不足,肝肾亏损,又感风湿热邪所致,故用当归拈痛汤泻其湿邪以治标,次用十全大补汤补气血益肝肾以治本,勿为“脚气无补法”所拘。后例病发于夏月,夏暑之季湿气较甚,湿热交蒸,留注膝胫脚足,故两膝胫至脚痛极僵挺,不能屈伸,用当归拈痛汤祛其湿热而病愈。 3。遍身痛 《名医类案》卷7:江应宿治休宁程群膏长子,十八岁,遍身疼痛,脚膝肿大,体热面赤。此风湿相搏也,与当归拈痛汤二三服,热退而愈。 《续名医类案》卷13:龚子才治张太仆每天阴即遍身痛如锥刺,已经数年,左脉微数,右脉洪数。乃血虚有湿热也,以当归拈痛汤加生地、白芍、黄柏,去人参。数剂而愈。 按语:前例之遍身疼痛,脚膝肿大,体热面赤,为风湿相搏所致,故与当归拈痛汤祛风除湿而愈。后例之遍身痛乃血虚有湿热所致,故用当归拈痛汤以利湿清热,祛风止痛,又加人参、生地、白芍等补气血,扶正气,使数年之疾得以数剂而愈。 [临床报道] 一、内科 1。痹证 李氏用当归拈痛汤加减治疗湿热痹50例。病程:2—10年,平均5。4年,主症:关节疼痛,痛不可近,甚至不能活动;关节局部灼热红肿,得冷则舒;颜面潮红,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洪数或濡数;抗链“。”高于500U。药用:茵陈 30g,白术、茯苓、猪苓各15g,泽泻10g,羌活、防己、当归各15g,升麻、黄芩各 10g,苦参、知母各15g,葛根20g,苍术15g,甘草10g。日1剂,2次服,结果:痊愈 27例,临床症状消失,抗“。”化验正常,追访未复发;基本痊愈13例,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抗“。”化验接近正常;好转7例,临床症状明显减轻,抗“。”化验亦趋下降;无效3例,临床症状及抗“0”化验均无变化或恶化。总有效率94%L1j。郁氏等用本方加减治疗急性风湿热2例,收到满意疗效。一例服药20余剂,肿痛均消,行走自如。血沉18mm/h(原为54mm/h)。观察1周病愈出院,多次随访,健康如常。一例服药14剂,关节肿痛皆消,行走自如,心尖区杂音消失。血沉16mm/h(原第1小时 67mm,第--11,时115mm),抗“O”300U(原为800U)。观察1周,痊愈出院。经随访2年未复发cx。徐氏用当归拈痛汤加减治疗湿热痹24例,结果:治愈(关节红肿热痛及全身症状消失,血沉正常,行走活动自如)u例,占45.8%;显效(关节红肿灼热消失,关节微痛,血沉正常)6例,占25%;有效(关节肿痛灼热及全身症状有不同程度改善,血沉有不同程度下降)5例,占20.8%;无效2例,占8.4%。总有效率 91.6%。药用:当归12g,羌活12g,防风10g,猪苓15g,泽泻20g,黄芩12g,葛根 15g,苍白术各10g,苦参20g,知母12g,防己12g,蚕砂15g。热盛去防风、白术,加石膏、生地、银花藤、桂枝;湿盛加萆藓、苡仁、五加皮;四肢痛加威灵仙、桑枝;下肢痛加牛膝、黄柏、黄芩;皮肤红斑结节加丹皮、赤芍;发热加柴胡;肿痛Et久加蜈蚣、地龙;身体浮肿加麻黄、石膏l“。柴氏用本方加减治疗肩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刘氏、包氏用本方加减治疗风湿热痹;尹氏用本方治疗风湿性关节炎;陈氏用本方治疗风湿寒痛18)等均取得一定的疗效。 2.白塞氏综合征 孙氏等用本方治疗白塞氏综合征24例,其中湿热型14例,瘀血型6例,寒湿型4例。外配熏洗药物。结果:瘀血型与湿热型效果较好,痊愈15例,好转3例,无效2例,有效率90%;寒湿型效较差,好转2例,无效2例,有效率 50%[9J。 3.血尿 用当归拈痛汤治疗血尿53例,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5年。所有患者均经西医检查确诊,全部病例均以血尿为主,镜下血尿为红细胞>5个以上/HP。药用:羌活、茵陈、黄芩、炙甘草、防风、猪苓、泽泻、知母、当归、升麻、葛根、苦参、蒲公英、苍术、白术。水煎服,日1剂,2次服。1—2周为1疗程。结果:显效(镜下红 细胞完全消失,或不超过5个以上/HP)30例,有效(肉眼血尿变为镜下血尿,镜下血尿仅为治疗前1/2)19例,无效(治疗后红细胞变化不明显或加重)4例。总有效率 93%(10~。 4。深静脉血栓形成 用当归拈痛汤辨证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26例。对同期治疗36 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6例和对照组10例。治疗组药用当归20g,川羌15g,防风 15g,升麻10g,猪苓20g,泽泻15g,茵陈20g,黄芩15g,葛根10g,苍术20g,白术 15g,苦参20g,白参15g,知母15g,甘草10g,日1剂,水煎温服,早晚各1次。对照组用注射用精制蝮蛇抗栓酶治疗。以上两组均3周为1疗程。结果:痊愈(治疗后症状完全消失,追查3个月以上未见复发),治疗组15例,对照组6例;显效(局部症状基本消失),治疗组6例,对照组1例;好转(症状好转1/2以上),治疗组3例,对照组2例;无效(症状未见改善,或有加重),治疗组2例,对照组1例。总有效率:治疗组92。3%,对照组90%luj。 5.痛风 夏氏等用本方加虎杖、油松节、宣木瓜、忍冬藤,治疗痛风患者40例。所有病人血尿酸均大于76mg%,伴痛风结石6例,患肢关节有痛风骨病变17例。结果:痊愈7例,有效29例,无效4例。有效率达90%。疗程最短20天,最长98天,多数在33~40天。血尿酸恢复正常33例,其中最快2周,多数在3个月以上”2j。王氏用本方加减治疗湿热下注之痛风有效L1”。 6.其他 有报道用本方加减治疗坐骨神经痛、末梢神经炎、三叉神经痛l”,”j、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结肠炎l”、盆腔炎u4l、创伤久溃不愈¨‘2等均取得了满意疗效。 二、妇科 阴痒 凌氏用本方加减治疗阴痒520例,其中湿热下注型147人,占28.4%;肝胆湿热型255人,占49%;血虚湿热型80人,占15.3%;阴虚湿热型38人,占 7.3%。药用:原方加黄柏、穿心莲、水芹菜、仙人掌,随证加减。外用苦参二黄汤 (苦参、大黄、白芷、青蒿、艾叶、黄连、桉树叶)熏洗。结果:痊愈480例(外阴瘙痒消失,阴道分泌物减少,白带检查正常,未发现滴虫、霉菌,1年后随访未复发),占92.3%;显效38例(外阴瘙痒消失或减轻,白带仍多,但检查无异常发现),占 7.3%;无效2例<查白带滴虫、霉茵++),占0.4%。总有效率99.6%L1“。 三、皮肤病 1.神经性皮炎 杨氏用当归拈痛汤治疗神经性皮炎30例,病程最长21年,最短8 个月。所有病例均在湖南医学院确诊,用西药治疗效果不佳者。药用苍术10g,羌活 10g,苦参15g,防风10g,黄芩10g,知母10g,甘草6g,升麻6g,葛根12g,白术 10g,猪苓10g,茵陈10g,泽泻10g,当归10g,党参10g,水煎服,日1剂,15天为1 疗程。血热重者去党参、白术,加丹皮、紫草、生地;燥胜者去羌活、防风、党参,加首乌、枣仁。结果:随访1年,痊愈(症状消失,皮肤恢复正常)22例,占73.3%;有效(全身症状减轻,皮肤损害范围缩小)7例,占23.3%;无效(服药工疗程,症状无减轻)1例,占0。3%L17J。 2。脓疱疮 用当归拈痛汤加减治疗脓疱疮86例。药用:当归、羌活、防风、白术、苍术、知母、升麻、党参各3—5g,苦参、黄芩、猪苓、泽泻各5—10g,葛根、茵陈各10—15g,甘草2—3g。日1剂,水煎,分早、晚服。第3次将药渣煎水外洗患处。 皮疹初期去白术、党参,加土茯苓、紫花地丁、野菊花、银花各lOg;化脓期加白芷、桔梗、皂刺3--5g;结痂期加地肤子、蝉蜕各3—5g。结果:86例全部治愈。全身症状消失,皮疹初期服药后水疱消退,不发展成脓疮;或脓疱已成,破溃后结痂,不再发生新的脓疱,脓痂经1周左右脱落为治愈1183。曾氏等亦以本方加减治疗脓疱疮有效L1”。 3.皮疹 龚氏用当归拈痛汤加减治疗湿疹47例,病程最长3年,最短5天;发于头面15例,全身7例,手背10例,下肢12例,阴囊3例;风热型24例,湿热型lO 例,血热型8例,血虚风燥型5例。药用:风热型:当归、防风各lOg,茵陈蒿12g,升麻6g,苦参12g,黄芩lOg,葛根15g,知母lOg,泽泻12g,生石膏30g,生地15g,丹皮lOg,甘草3g。湿热型:当归、羌活、防风各lOg,升麻6g,葛根15g,苦参12g,苍术log,泽泻、猪苓各12g,白术lOg,茵陈蒿12g,薏苡15g,厚朴lOg,赤小豆 15g,甘草6g。血热型:当归、羌活、防风、苦参各log,葛根15g,黄芩、苍术、泽泻各lOg,升麻6g,紫草、槐花、地骨皮各lOg,甘草6g。血虚风燥型:当归、防风、白术、苦参各lOg,泽泻12g,猪苓lOg,党参12g,首乌、丹参、元参各15g,乌梢蛇 lOg,甘草6g。结果:痊愈(皮损完全消退,仅留暂时色素沉着,自觉症状?肖失,追访未复发)38例,显效(皮损大部分消退,无新的皮疹出现,自觉症状基本消失)5例,有效(皮损部分消失或减轻,时有瘙痒)2例,无效(皮损无变化)2例。总有效率 95.7%。服药最少5例,最多32剂(20j。杨氏用本方加减治疗湿热型荨麻疹和药疹15 例,热重加金银花、蒲公英;湿重加薏苡仁、车前子、竹叶;有积滞加大黄。结果:痊愈u例,好转3例,无效1例L2”。胡氏用本方加减治疗湿疹样皮炎、瘙痒症41例,风重痒剧者加蜈蚣、乌梢蛇;湿重加革藓、白鲜皮;热重去苍术、羌活,加蒲公英、银花藤;胃肠湿热加黄连、鱼腥草;气血两虚加黄芪、党参、首乌、丹参;皮损严重者,将药渣煎水洗患处。结果:治愈13例,好转2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0%[223。李氏用本方治疗慢性荨麻疹30例也有效[23j。兰氏亦用本方治疗荨麻疹取效[24J。 4。臁疮 李氏等用本方加减治疗臁疮工8例,若病变部位在太阳经,加羌活、防风;阳明经加升麻、白芷、葛根;少阳经加柴胡;厥阴经加吴茱萸、川芎、青皮;太阴经加苍术、白芍;少阴经用独活、细辛。局部常规换药,适当加压包扎。结果:痊愈 10例,好转5例,无效3例(25j。王氏用加减当归拈痛汤,辨证施治治疗臁疮13例。药用:当归20g,茵陈、葛根各30g,黄柏、苦参、连翘、猪苓各12g,炒苍术、防风、羌活、知母各lOg,木瓜25g,升麻3g。水煎。分2—3次温服,日1剂。若气虚加黄芪 15g,党参12g;肾亏加熟地、山萸肉各12g;筋骨萎软加怀牛膝12g,虎胫骨lOg。结果:其中6例初期患者,平均服药15剂皆痊愈;7例中期患者,平均服药23剂,6例痊愈,1例好转(26l。曾氏、王氏也曾用本方治疗臁疮的验案报道(27,14j。 5.其他 肖氏用当归拈痛汤加减治疗皮肤结节性红斑2例,一例服药25剂,一例 35剂,皆获痊愈(28j。还有用本方治疗双下肢紫癜、扁平疣等(29,303。 [附方] 宣痹汤(《温病条辨》卷1) 防己五钱(15g) 杏仁五钱(15g) 滑石五钱(15g) 连翘三钱(9g) 山栀三钱(9g) 薏苡仁五钱(15g) 半夏三钱(9g) 晚蚕砂三钱(9g) 赤小豆皮三钱(9g)乃五谷中之赤小豆,味酸肉赤,冷水浸取皮用。水八杯,煮取三杯,分温三服。痛甚者加片子姜黄二钱(6g),海桐皮三钱(9g)。功用:清热祛湿,通络止痛。主治:湿热蕴于经络,寒战热炽,骨节烦疼,面目萎黄,舌色灰滞 等。 《温病条辨》有两首宣痹汤,一首见于卷1上焦篇,由枇杷叶二钱,郁金一钱五分,射干一钱,白通草一钱,香豆豉一钱五分组成,主治太阴湿温,气分痹郁而哕者;一首见于卷2中焦篇,即本方。本方虽载于《温病条辨》,实则来源于《临证指南医案》,只是叶氏未出方名。《临证指南医案》卷5:“徐,温疟初愈,骤进浊腻食物,湿聚热蒸,蕴于经络,寒战热炽,骨骱烦疼,舌起灰滞之形,面目痿黄色,显然湿热为痹。仲景谓湿家忌投发汗者,恐阳伤变病。盖湿邪重着,汗之不却,是苦味辛通为要耳。防己、杏仁、滑石、醋炒半夏、连翘、山栀、苡仁、野赤豆皮”。二方中只一味药之差,主治亦相同。方中防己清热利湿,通络止痛,为君药;滑石、薏苡仁甘寒淡渗,助君药清热利湿之功,杏仁宣肺利气,使气化湿亦化,共为臣药;蚕砂、半夏、赤小豆皮除湿化浊;连翘、栀子清泄郁热,共为佐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祛湿,通络止痛之功。痛甚加片子姜黄、海桐皮以宣络而止痛。本方为苦辛通法,可使湿祛热清,经络宣通,则痹痛自愈,故名“宣痹汤”。当归拈痛汤与宣痹汤均为治疗湿热痹证之常用方。前者利湿清热之中兼能疏风,故主治湿热痹见有风湿表证者;后者利湿与清热并重,故主治湿热痹而不兼风邪者。 二 妙 散 (《丹溪心法》卷4) [异名] 二妙苍柏散(《医学入门》卷7)、苍柏散(《疡科选粹》卷5)、二妙丸(朱震亨方,录自《医学纲目》卷20)、苍柏二妙丸(《症因脉治》卷3)。 [组成] 黄柏炒 苍术米泔水浸,炒(各15g) [用法] 上二味,沸汤,人姜汁调服(现代用法:为散剂,各等分,每次服3— 5g,或为丸剂,亦可作汤剂,水煎服)。 [功用] 清热燥湿。 [主治] 湿热下注证。湿热走注之筋骨疼痛,或湿热下注,两足痿软无力,或足膝红肿热痛,或湿热带下;或下部湿疮,湿疹,小便短黄,舌苔黄腻。 [病机分析] 本方所治诸证,皆为湿热下注所致。《素问.生气通天论》云:“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湿热相搏,着于下肢而成湿热下注;阻于经脉、筋骨,则筋骨疼痛,足膝红肿热痛。湿热不攘,筋脉弛缓,则两足痿软无力,而成痿证。若湿热下注带脉、前阴,则带下浑浊,腥臭,或下部湿疮。小便短黄,舌苔黄腻,皆系湿热下注之象。 [配伍意义] 本方以黄柏苦寒清除湿热为君药,因寒能清热,苦以燥湿,且偏走下焦,尤对骨节走痛,足膝酸痛无力为妙,其散阴分之火,清下部之热,除足膝之湿,为治下焦湿热要药。苍术苦温,善能燥湿。或问,既为湿热下注之证,何以用苦温之苍术为臣药?其一,因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湿邪为患,健脾即所以祛湿,苍术苦温香燥,燥湿健脾,使脾之健运功能恢复,则湿无由生,湿去则热无所附,热易消除,,此治本之图。张秉成云:“湿热之邪,虽盛于下,其始未尝不从脾胃而起,故治病者,必求其本,清流者,必洁其源”(《成方便读》卷3》)。正此意也。其二,黄柏、苍术乃治痿要药,凡去下焦湿热,肿胀作痛,当清热燥湿,不宜应用强筋壮骨之品。用苦寒之黄柏清热燥湿,以避免过燥损液,使清热而无寒凝之弊;以苦温之苍术燥湿运脾,健运而无克伐肠胃之害,苦温而无动火之虞。二药配伍,阴阳相济,寒温协调,合成清热燥湿,标本兼顾,使热祛湿除,诸证自愈。佐以生姜汁辛温,其一制黄柏苦寒之性,其二固护胃气。全方合用,凡湿热内盛或湿热下注致病均可应用。本方组方严谨,药少力专,君臣药味可颠倒变换,有相辅相成之妙。 . 本方以黄柏、苍术二药治湿热下注,功效显著奇妙,故名。此外,本方用法中指出:“若痰热者,先以舟车丸,或导水丸、神芎丸下伐,后以趁痛散服之。”导水丸(《丹 溪心法》卷2)又名神芎导水丸,药用大黄、黄芩各二两,丑末、滑石各四两,为末,滴水丸,每服四五十丸,温水下。而“神芎丸,大黄、黄芩、滑石、牵牛,右为末,滴水为丸。”(《丹溪心法》卷3)。显然,导水丸即神芎丸,功能清热泻下。“趁痛散:乳香、没药、桃仁、红花、当归、地龙酒炒、牛膝酒浸、羌活、甘草、五灵脂酒淘、香附童便浸,或加酒芩、炒酒柏。右为末,酒调二钱服。”(《丹溪心法》卷4)从舟车丸、导水丸、趁痛散诸方分析,主要是加强利水除湿清热、活血行气通经作用,这更利于二妙散发挥治疗作用。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 本方以湿热下注之痿、痹、脚气、带下、湿疮而见小便短赤、足膝肿痛、舌苔黄腻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 湿重于热以苍术为君药,用量可大于黄柏;如热重于湿,则以黄柏为君,用量可大于苍术;湿热并重者,两药等量。若湿热痿证,可加猪莶草、木瓜、怀牛膝、萆薢等,以祛湿热,强筋骨;若湿热脚气,可加薏苡仁、木瓜、槟榔等,以渗湿泄浊;若湿热带下可加赤茯苓、栀子、薏苡仁、车前子等,以渗湿止带;若下部湿疮、湿痒可加龙胆草、泽泻、赤小豆、土茯苓以祛湿热,解疮毒。 3.本方现常用治关节炎、腰膝关节骨质增生、痛风、腓肠肌痉挛、阴囊炎、阴道炎等病机属湿热者。 [使用注意] 本方主治湿热下注病证,若属寒湿为患者不宜使用。 [源流发展] 本方载《丹溪心法》卷4痛风门,原书谓:“二妙散治筋骨疼痛因湿热者,有气加气药,血虚者加补药,痛甚者加生姜汁热辣服之。……二物皆有雄壮之气,表实气实者,加酒少许佐之。”早于本方的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卷9脚气门中所载苍术散,亦为苍术、黄柏二味组成,但不用姜汁调服。该书谓“苍术散治一切风寒湿热,令足膝痛或赤肿,脚骨间作热痛,虽一点,能令步履艰苦及腰膝臀髀大骨疼痛,令人痿蹵,一切脚气,百用百效。”危亦林与朱震亨为同一时代人,危氏较朱氏长4岁。《世医得效方》刊行于1345年,《丹溪心法》刊行于1481年,两书相比较,危氏之方较朱氏方早136年。由此可以看出两方之间的源流关系。 在《丹溪治法心要》卷3.腰痛门中,朱震亨另有一首苍术汤。“治湿热腰腿疼痛,两胁搐急,露卧湿地,不能转侧。苍术汤:苍术、黄柏、柴胡、附子、杜仲、川芎、肉桂,作汤服之。”从其组成、主治来看,当是二妙散较早的加味应用。 其后,明.虞抟所著《医学正传》卷5将本方加入川牛膝,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名三妙丸,每服五七十丸,空腹姜、盐汤化下。主治湿热下流,两脚麻木,或如火烙之热。方中加牛膝后,则下行之力增强,长于治湿热下注引起的脚气病,腰膝关节酸痛,湿疮,以及带下、淋浊。当代名医秦伯未在《谦斋医学讲稿》中则将本方加知母,亦称三妙丸,治下肢痛,属湿热下注者。 清.祁坤所著《外科大成》卷2载加味二妙散,即二妙散加归尾、赤芍、桃仁、南星、牛膝、胆草、黄芩、连翘、羌活、红花、木通、甘草、金银花,主治膝肿初起者。徐大椿《医略六书》卷26的加味二妙散,由二妙散加龟甲、萆薢、知母组成,主治阴内生疮,脉细数者。罗国纲在《罗氏会约医镜》卷12的加味二妙散,即二妙散加当归、川牛膝、川萆薢、防己、龟甲,主治湿热痹痛,骨节疼痛,如火之燎,或麻木痿软。当 代《中医妇科治疗学》所载加味二妙散,由二妙散加藿香、茯苓、车前子、冬瓜皮、莲须、白芷组成,主治湿热带下,湿邪偏重,白带量多而稠粘,头胀胸闷,面目及四肢略显浮肿,脉濡,苔垢腻。该书另一加味二妙散方,在二妙散基础上加土茯苓、白芷、蛇床子、银花,主治湿热下注,阴内或外阴部瘙痒异常,时时出水,甚或疼痛,坐卧不宁,小便黄赤短涩,淋沥不断,或便时疼痛,食欲减少,咽干口苦心烦,睡眠不安,舌苔黄腻,脉弦滑而数。 吴谦等在《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卷6以本方加入槟榔,各等分,称三妙散,主治脐痈,“共研细末,干撒肚脐,出水津淫成片,止痒渗湿,又治湿癣,以苏合油调搽甚效。”但此方不内服,只供外用。 张秉成《成方便读》卷3又在三妙丸的基础上加入薏苡仁祛湿热而利筋骨,名四妙丸,主治湿热下注,下焦痿弱,肿痛,小便不利,使湿热从小便而出。 [疑难阐释] 1.湿热下注证何以用苍术 苍术辛苦而温,具有燥湿健脾,祛风胜湿,发汗解表。明目的作用,且芳香化湿。此药其性燥烈,温燥之性强,为治寒湿证之主药,因其辛能散,温祛寒,苦燥湿使然。二妙散方中何以又用其治疗湿热呢?从苍术的作用看,能健胃安脾,诸湿肿满非此不能除,此药集苦温燥湿、芳香化湿、祛风胜湿于一身,是它药所不能及者。苍术治湿,上、中、下皆可应用,又能总解诸郁。痰、火、湿、食、气、血六郁,皆因传化失常,不得升降,病在中焦,故药必兼升降,将欲升之,必先降之,将欲降之,必先升之。苍术为足阳明经药,气味辛烈,强胃健脾,宣发水谷之气,疏泄阳明之湿。湿邪为患,非苍术芳香猛烈不能疏泄,因脾主湿,脾恶湿,苍术为治湿最要之药,然而湿与热合而成湿热,胶结难解,若单以其除湿会助长热邪,故配伍黄柏苦寒清热泻火,且其苦寒燥湿,专人下焦,以黄柏之苦寒抑制辛温之苍术,此去性取用法也。古代医家对二药配伍的特殊意义有深刻认识,如张介宾说:苍术“与黄柏同煎,最逐下焦湿热痿痹”(《景岳全书.本草正》卷48)。黄柏“下可去足膝湿热,疼痛、痿厥” (《景岳全书.本草正》卷49)。苍术与黄柏配伍治痿,能令足膝有力,故二妙散方中取苍术之温性以散寒,而取苍术之苦燥以除湿,又与黄柏为伍,除湿而不嫌温燥,清热而不虑损阳,药性相反相成,作用相辅相成,是寒温药性同用的绝妙配伍。 2.关于加减法 二妙散在具体应用中,原书指出:“有气加气药,血虚者加补药,痛甚者加生姜汁,热辣服之”。首先,“有气加气药”,这里所说的气药,联系下句“血虚者加补药”看,应理解为加补气药。二妙散主治因于湿热致筋骨疼痛,尤以治痿多用。痿之一症,多因湿热,由乎酒色太过,气血空虚,更加劳碌,筋骨受损,由是湿热乘之,热伤元气,不能舒畅其筋,故出现软短、疼痛,伤及营血,则血不养筋而筋不束骨,故小筋弛长反为痿弱者矣。因此“有气加气药”应理解为“有气加补气药”或“有气虚加补气药”。朱震亨有一首加味四物汤治诸痿之方,治疗四肢软弱,不能举动。当归身一钱,熟地黄三钱,白芍药、川芎各七分半,五味子九枚,麦门冬一钱,人参半钱,黄柏一钱,黄连半钱,知母三分,杜仲七分半,牛膝三分(足不软者不用),苍术一钱,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空心温服,酒糊为丸服亦可(录自《杂病广要》)。从朱震亨所用之方来看,即四物汤、三妙丸、生脉散加味而成,方中人参乃补气药,而未用行气药,因此加补气药是治疗筋骨疼痛、痿证之法。《丹溪医案集。金匮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