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阳:谁的诸葛亮?

 庸庸学馆 2014-01-14

南阳:谁的诸葛亮?

    南阳报道

      “一点一横长,一撇到南阳,南阳有个卧龙岗,岗上住着个诸葛亮。”这是南阳博物馆的电话彩铃。

      地处卧龙岗的南阳博物馆于1959年建馆,除了南阳当地历史文化研究以外,南阳博物馆承担着卧龙岗的保护和宣传工作。

      张晓刚身兼数职,他是南阳博物馆的副馆长、也是南阳诸葛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他给自己的定位之一是“南阳本土的诸葛文化研究者”。

      他认为,南阳人有着诸葛亮情结。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是,在南阳,对诸葛文化的研究多为本土学者,民间自发自愿收集的文献史料体现着诸葛文化在南阳的根深蒂固。

      不过,南阳和襄阳多年来一直有“诸葛草庐”故址之争,张晓刚认为,这背后是城市发展对“诸葛亮文化”的需求和博弈。

      诸葛躬耕地之争

      南阳武侯祠在卧龙岗内。

      在武侯祠的正殿前,张晓刚介绍,相对全国其他地方的武侯祠,南阳武侯祠的规模较大,而对诸葛亮的祭拜则在诸葛亮死后不久就已开始。彼时,蜀国故将得知诸葛亮辞世,率领家人在南阳对其祭拜,此后几乎没有间断。

      诸葛亮在那篇闻名于世的《出师表》中写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茅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而这段史料中的“南阳”到底是何处?关于刘备三顾诸葛亮的草庐故址到底在南阳还是在襄阳的争论纷纷扰扰。这是一桩历史公案,争论并非从当代开始。

      诸葛亮死后对诸葛研究始于西晋,彼时对躬耕地并未有争议。到东晋、南北朝时期,开始有不同的说法,并最终形成了诸葛亮躬耕襄阳隆中说。此后的各种考证众说纷纭,无法形成定论。

      建国后,关于诸葛躬耕处的争议更加地公开化。先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三国演义》系列邮票的发行过程中,“三顾茅庐”小型张的首发仪式定在何处引发的争议,最终以首发仪式南襄两地均可自办而终。

      此后,“教科书门”使得争议再次升温。200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初中语文教材收录《隆中对》,其中加注称“隆中,山名,在现在湖北襄樊。”在《出师表》中对“南阳”则注解为“南阳,郡名,在现在湖北襄阳一带”。

      而后,央视热播的新《三国演义》中,将诸葛亮躬耕地定在了襄阳城外30里,再次引起了南阳方面的一片反对。

      在数次的南襄之争中,南阳似乎一直是被动应战。张晓刚的解释是,“襄阳比南阳更加需要诸葛亮。因为,除了"智圣"诸葛亮以外,南阳还拥有"科圣"张衡、"医圣"张仲景、"商圣"范蠡、边塞诗人岑参等多位历史文化名人。”

      诸葛文化的现实意义

      作为文化学者,张晓刚虽也有自己的学术坚持,但其认为,这种争论本身更多是对诸葛亮人格文化的肯定。

      张晓刚说,通过研究诸葛文化的发展过程,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实际已经“超越了其所生活的时代,满足各代、各阶层的人群需求”。

      他分析,对于统治者而言,诸葛亮代表着忠贞;对于士子而言,“智圣”诸葛亮得到刘备的欣赏,也代表士子对智慧和伯乐的渴求;而对于普通的百姓,诸葛亮则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勤政廉洁的化身。

      从另一个侧面看,这场轰轰烈烈的争论事实上也使南襄两地争得了更高的知名度。有人戏称,诸葛亮躬耕地的争论使得南襄两地更加频繁地暴露在公众的视野中,“盖住了山东沂南这个诸葛出生地的风头”。

      围绕诸葛文化,南阳也在进行了新的开发规划。根据2010年发布的《南阳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南阳要打造以诸葛亮武侯祠为重点,集聚娱乐、影视、餐饮、住宿、时尚消费等众多产业在内的卧龙岗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

      张晓刚则建议,研究三国与诸葛文化的人可以联手推动研究,为现实生活服务;同时,将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完善三国主题旅游的路线设计。

      “在这个层面南襄两地完全可以联手进行。”他说。(编辑 吴红缨)

      作者:胡欣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