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腹逐瘀汤 方剂来源 清。《医林改错》。 组成与用法 小茴香(炒)7粒 干姜(炒)0.5克 延胡索3克没药3克 川芎3克 官桂3克 赤芍药6克 五灵脂(炒)6克 蒲黄10克 当归9克水煎服。 功效与主治 功能温经祛瘀,消积止痛。主治少腹瘀血积块疼痛;或有积块不疼痛;或疼痛而无积块,或少腹胀满;或经期腰酸少腹胀,或月经不调,其色紫黑,或有瘀块;或崩漏兼白带,少腹疼痛等症。 现代临床 常用于治疗肠粘连,肠套叠,大网膜综合征,慢性盆腔炎,附件炎,痛经,不孕症,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囊肿,子宫肌瘤,前列腺手术后遗症;又用于治疗精液不液化,阳痿,血精,阴茎内缩,睾丸剧痛,不射精,无精于等病症。例如: (1)慢性盆腔炎 治疗宫寒血瘀型慢性盆腔炎118例。结果:痊愈33例,显效51例,好转28例,无效6例(《北京中医》1989年第3 期)。 (2)不孕症 治疗62例。结果;显效56例,无效6例(《河北中医》1987年第6期)。 (3)痛经 本方加味,治疗夹寒型功能性痛经66例。结果:痊愈 47例,好转13例,无效6例(<中西医结合杂志》1989年第8期)。 (4)先兆流产 本方治疗。结果:服药3剂后,血止;再以归脾汤调理善后(《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89年第1期)。 (5)崩漏 本方加三七(研冲)、茜草治疗。结果;服药2剂后,血止,续服2剂,痊愈(《四川中医》1986年第11期)。 (6)习惯性流产 本方加香附、水蛭、桃仁治疗。结果:连服7剂后停药观察,1年后足月顺产V《四川中医》1986年第u期)。 (7)子宫肌瘤 本方加桃仁、红花、三棱、生卷柏、益母草,治疗4 例。结果;皆痊愈,随访3年以上未见复发(《湖北中医,1984年第5 期)。 (8)带下 本方合金铃子散,治疗白带清稀量多者,疗效显著({河北中医》1987年第6期)。 (9)肠粘连 本方治疗证属寒瘀内闭型者,疗效显著(《新中医} 1989年第1期)。 (10)肠套叠 本方去蒲黄,加厚朴、乳香治疗。结果;服药后腹痛止,症情缓解(<江西中医药》1986年第3期)。 (11)增生性肠结核 以本方加鳖甲、龟板为基础方,治疗76例。气虚,加黄芪、党参,阴虚便秘,加麻仁、肉苁蓉,潮热盗汗,加银柴胡、知母、牡蛎,五更泄泻,加补骨脂、肉豆蔻、五味子、吴茱萸;呕吐,加半夏、代赭石;腹胀,加莱菔子、厚朴、槟榔;湿重,加苍术。结果:痊愈70 例,好转5例,无效1例(《浙江中医杂志》1989年第1期)。 (12)大网膜综合征 本方加桃仁、红花、地鳖虫、青皮、柴胡治疗。结果:服药1月后,6年痼疾即获痊愈(《江苏中医杂志》1985年第8 期)。 (13)产后子痫 本方加大黄、桃仁、红花、枳壳、香附治疗。结果痊愈((四川中医》1985年第1期)。 (14)血精不育症 本方加熟地、淫羊藿、紫河车,治疗证属气滞血瘀、肾精亏虚型患者。结果:连服56剂后,血精等症悉除(《江西中医药}1989年第2期)。 (15)精液不液化 本方加黄精,治疗2。例。其中婚后1年求诊者3例,2年者5例,3年以上者12例;检查精液常规有脓球者4例,治疗时加萆藓、石菖蒲、石苇、车前子。结果;治愈17例,有效3例,疗程最短20天,最长40天(《河南中医》1985年第3期)。 (16)血紫质病 本方加丹参,治疗5例。结果。10天后,其中3 例症状明显好转,3周后另2例亦好转,5周后均痊愈(《中西医结合杂志}1986年第5期)。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因血瘀所致之少腹痞块、月经不调、痛经等病症。方用小茴香、干姜、官桂温经散寒、通达下焦,失笑散通瘀止痛,气血兼顾,温通兼行,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少腹瘀血积块,或有疼痛,经水或紫或黑,或夹有瘀块,为其辨证要点。 临床如见少腹胀甚,加莪术、青皮、木香,少腹疼痛拒按,加姜黄、三棱,虚寒甚,加附子。 症见实热伤阴;阴虚血燥者,不宜应用。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布方能调节肠蠕动,促进肠道气体排出;有较明显的镇静、解痉、止痛功效,尤能抑制红细胞和血小板聚集功能,溶解 血栓,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血液循环及血液的理化性质,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促进炎性病灶的消退及增生性病变的软化和吸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