椒梅汤 方剂来源 清。<温病条辨)。 组成与用法 川椒9克 乌梅9克 白芍药9克 人参6克 黄连6克 黄芩6克 干姜6克 半夏6克 枞实4.5克 水煎服。 功效与主治 功能驱蛔,祛暑。主治暑邪深入厥阴,舌灰,消渴,心下板实,呕恶吐蚘,寒热,下利血水,甚至声音不出,上下格拒者。 现代临床 常用于治疗蛔虫病,急、慢性胃炎,也用于治疗房性早搏,眩晕等病症。例如; (1)蛔虫病 本方治疗。患者蛔厥腹痛,呈阵发性钻顶样发作,吐出蛔虫1条,身有微热,上腹拒按。结果:服药1剂,疼痛缓解,包块消失,继服1剂,痊愈(《上海中医药杂志》1986年第8期)。 (2)胃脘痛 本方加莱菔子、薤白治疗。患者冒雨受凉后进食酒肉,遂发胃痛,胃中灼热感,痞塞不通,泛酸纳呆,大便稀,夹泡沫及粘液,恙延2月未愈。结果;服药3剂后,痛缓解,大便成形,上方加神曲、木瓜、甘草,6剂后,症状消失(《上海中医药杂志》1986年第8期)。 (3)频繁房性早搏 本方治疗.患者半月来心悸不宁,心烦不能入眠,倦怠不欲动,动则汗出欲脱,恶心欲吐,脉数无力而有歇止,作心电图检查证实。结果:本方加饴糖5 oE烊化,3服后,心悸减,诸症缓,上方加白术、龙骨、天麻,继服3天,心电图恢复正常(<上海中医药杂志,1986年第8期)。 (4)眩晕 本方治疗。患者平素面皖体弱,时犯头晕目眩,乏力呕吐。以春季发作最为频繁,此次发病已3天,四肢微颤,舌淡齿痕,苔薄白,脉弦缓无力。结果:服药3剂.症减,可进食,再服3刑,诸症皆安. 1年未发(<上海中医药杂志》198(;年第8期)。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土虚木旺、下寒上热之证。方用川椒、乌梅、黄连等,辛、酸、苦合味,具杀虫驱蛔之功,人参补气扶正,枳实消痞,干姜温中;全方寒热并投,消补兼施,扶正祛邪,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上热下寒、胸痞呕恶、寒热夹杂,或脐周腹痛、吐蛔下利等,为其辨证要点。 临床应用人参可易党参。胸痞胀满者,加木香、青皮、陈皮,呕恶甚,加代赭石、竹茹;下利,加木香、茯苓、白术等。 历代方书中与本方同名者,尚有<万病回春》椒梅汤,由花椒、乌梅、槟榔、枳实、木香、香附、砂仁、川楝子、肉桂、厚朴、干姜、甘草组成;功能杀虫止痛;主治虫痛;时痛时止,面白唇红,舌有白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