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用法: 乌梅10-20g、细辛3-6g、 干姜6-10g、黄连6-10g 当归10-15g、附子6-10g、川椒6-10g、桂枝10-15g人参10-15g、黄柏6-10g。水煎服,每日二次。作丸剂时可按古法制丸,或用现代方法炼蜜为丸。成人每次服20g左右,儿童酌减。 现代应用: 1.胆道蛔虫病;2.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炎;3.肠道易激综合征;4.神经性呕吐;5.老年性皮肤瘙痒症;6.哮喘;7.慢性角膜炎、角膜溃疡;8.脑炎脑膜炎后遗症;9.多发性直肠息肉;10.病态窦房结综合征;11.功能失调子宫出血;12.神经性头痛 方义: 俗皆以乌梅丸仅治蚘厥,所以在解释乌梅丸方义时,皆奔蚘虫而来,曰蚘“得酸而安,得辛则伏,得苦而下。”此解失去了乌梅丸的真谛。 乌梅丸实由数方组成。蜀椒、干姜、人参乃大建中之主药,大建中脏之阳;附子、干姜,乃四逆汤之主药,功能回阳救逆;肝肾乃相生关系,子寒未有母不寒者,故方含四逆,母虚则补其母;当归、桂枝、细辛,含当归四逆汤主药,因肝阳虚,阳运痹阻而肢厥,以当归四逆汤;芩连参姜附,寓泻心之意,调其寒热复中州斡旋之功,升降之职。乌梅丸集数方之功毕于一身,具多种功效,共襄扶阳调寒热,使阴阳臻于和平,故应用广泛。若囿于驱蚘、下利,乃小视其用耳。 因厥阴病的实质是寒热错杂,其演变有寒化热化两途,所以厥阴全篇都是讨论寒热转化问题。寒热错杂者,有寒热多少之别,故有乌梅丸、麻黄升麻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寒化者,有轻重之殊,方有当归四逆汤、吴茱萸汤、四逆汤等;热化有白虎、承气、白头翁汤,栀子豉汤等。 |
|
来自: 河南豫东中医馆 > 《伤寒论金匮要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