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交流】《高手过招》系列之六十二:慢性结肠炎

 雪斌158 2015-07-23
2011-05-20 22:35 消息 引用 分享
2楼
慢性结肠炎的临床症状不尽相同,就大便性状而言,有溏粘不爽的,也有大便结粒难解的,有一日数行的,也有数日不解的;就腹部症状看,也不尽相同,有腹胀多矢气者,亦有便前腹痛者;但大便化验均以阴性为主,亦可偶见少许白细胞或粘液丝的,因此治疗上也要分清寒热虚实,分别治疗,偏虚偏寒者,多选用补脾肾法,如参苓白术散、四神丸等方子加减;寒热夹杂者,以乌梅丸为代表方;实热者即仿用白头翁汤为法。胀气矢气明显者加用消导行气方,夹热夹瘀者,加地丁红藤汤,便秘腹痛者,亦可暂用几天大黄牡丹皮汤,总之,要根据病情灵活选方遣药,才能有效。总体说,用药时间要相对较长。对这种病人,有效西药不多,西医一般是用点肠道菌群调节剂和诸如健脾益肠丸等中成药,所以疗效不如辩证治疗好。确实值得大家讨论。                                                                        2011-05-23 22:35 消息 引用 分享
4楼
结合现代医学理解慢性结肠炎:炎也火也,久炎之处,必有伏阳(火);炎症,即渗出(病理:红肿热痛是为炎症),必然有湿。

所以,治疗必用仙鹤草、炒黄芩、薏仁(重用)。当然,全身辨证是前提。

治疗过多例,效佳                                                                              2011-06-11 19:20 消息 引用 分享
6楼
相关疾病:
    慢性结肠炎病目前病因不明,可能与肠道感染、神经精神因素、过敏因素、自体免疫等有关;病因虽多,但其病机以脾虚气弱,运化失职为本,湿滞、热郁、气血不调为标;后期容易出现阴虚、阳虚、血瘀等复杂转归。该病发作期治宜清热利湿,以消除湿热疏导肠腑,方用葛根芩连汤加减,方中三黄清泻里热,坚阴止痢;重用葛根以升发脾胃清阳之气。 对于湿热内蕴、脾虚挟滞的患者,我们还常用辛开苦降法,苦寒与辛温同用。处方: 黄芩9g, 白芍9g,干姜3g 陈皮6g, 枳壳9g, 槟榔9g, 木香9 焦山楂9g, 神曲9g, 甘草3g。既能清除湿热病邪, 又能疏理气机, 调整脏腑功能。从现代医学观点来看, 苦寒清热药大多具有抗菌抑菌作用, 以祛邪为主; 辛温通阳药则以调整脏腑功能为主。缓解期以健脾阳、益中气为主,燥湿为辅,方用四神丸加减,方中重用补骨脂以补肾助阳,温脾止泻;肉豆蔻涩肠止泻,温中行气;生姜大枣补脾益胃。同时治疗期间及时根据患者病情变化随证加减,控制复发率。

    另外,自身保健是预防慢性结肠炎复发的关键所在,避免受凉, 控制情绪外, 饮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本病在发作期、缓解期不能进食豆类及豆制品, 麦类及面制品, 以及大蒜、韭菜、洋山芋、皮蛋、卷心菜、花生、瓜子等易产气食物。因为一旦进食, 胃肠道内气体增多, 胃肠动力受到影响, 即可诱发本病, 甚至加剧症状。建议适当补充益生菌, 因为益生菌过少是引起结肠炎的重要原因。

    按摩、导引、***也有相当不错的作用。(jingzuo也屏蔽了)                       2011-06-11 22:39 消息 引用 分享
    8楼
    相关疾病:
    慢性结肠炎在中医中的病名有“休息痢”“久痢”“滞下”“肠澼”

    主要的病机为:1脾肾亏虚 2 积滞內停 3七情内伤主要责之于肝。

    治法有:1健运脾肾 方有理中汤、黄芪建中汤、真人养脏汤

    2消积导滞 方有代表作 大乘气汤 葛根芩连汤 热痢用白头翁汤 寒痢有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

    3疏肝健脾 行气解郁 方选四逆散合痛泄药方

    平时的保养需注意祛风,防寒,保暖,心情舒畅,减压。                 
    相关疾病:
    慢性结肠炎的中医病机基本都为虚实夹杂。脾肾阳虚为本,湿浊不运为标。
    从病因病机上来分析,似乎一点也不难,但在临床上有时候效果却并不是那么明显。我分析了几种原因,大家探讨一下。
    第一、饮食无节。饮食上,本来应该三餐定时定量,不能过饱过饥,事实上很多人做不到。需要说明的是现在化学添加剂越来越多,对肠胃的要求相对也高些。还有就是什么都不吃的,这个我经常碰到,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碰到,慢性结肠炎的患者,很容易腹泻,有时候甚至和吃的东西无关,不过患者认为我今天吃了一点肉就认为是肉的缘故,以后不吃肉了。这样是不利于结肠炎的康复的。第二、情志因素。慢性结肠炎属于久病,中医理论中,久病常见虚和瘀,我个人觉得可以加上肝气滞,通俗地讲,病生久了就会磨灭对生活的激情,凡事提不起精神。一有风吹草动就会往病痛方面想。事实上正常人吃坏东西,也会腹泻。过于紧张也不利于康复。在治疗方面适当加一些疏肝理气的药物会事半功倍。第三、标未除,盲目呆补。古语有云:“人参杀入无过大黄救人无功”。人们都喜补恶泻,从封建皇帝就开始了,一直没有改变。患者的这种思想很大程度也会影响医生的用药。脾气未复,湿气尚存,人参虫草等等补药就上了,对疾病没有一点好处。比较平稳的方法是用一些淡渗利湿、健脾利湿的方法再佐通降胃气。比如:薏苡仁、淮山、茯苓、焦白术加木香、枳壳、厚朴。第四、虚不受补。有时候即便是方证合拍,但由于久虚,往往不能达到心中的效果。这个时候就需要配合运动,让机体气血运行旺盛一些。等药物发挥作用了,就会逐渐趋向康复。第五、不规则服药。很多患者出于多方面的原因,当腹痛腹泻稍微好一点就停药。过段时间又复发了。我们知道机体的修复需要一段时间。像慢性结肠炎这样的疾病,我个人觉得起码要3个月时间,当然并不是说这三个月都要每天服药。起码能做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保持心情舒畅。在消除症状后,可以隔天或者隔两天服用一剂以巩固疗效。                                                                              
    相关疾病:
    pinkapple2005
    慢性结肠炎在中医中的病名有“休息痢”“久痢”“滞下”“肠澼”



    个人以为除上述“痢疾”之范畴外,慢性结肠炎的临床表现还可对应于“泄泻”、“腹痛”等多种中医病名。但是,部分患者适合中医“痢疾”之诊治法则,确实是常被很多中医临床所忽略的。这里就我个人的体会来谈一谈。

    中医“痢疾”之表现,最典型的无非是大便挟赤白冻子,腹痛与里急后重。

    对于赤白冻,张子和认为“不可曲分寒热”,而以赤冻为新积,白冻为久积,就我临床所验,确有见地。赤冻多为热,白冻亦多有为热者。朱丹溪认为赤冻属血来于小肠,白冻属气来于大肠,皆湿热为本,也是很好的补充。虽则小肠与结肠以解剖来说泾渭分明,实则前后相承,发病与诊治上密不可分。

    对于此类挟赤白冻之腹痛与里急后重者,常须下之以通因通用,配合刘河间之“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治疗上就比较完备了。

    举一案例:曾治一29岁女性,大便次数增多挟白冻二年,反复应用抗生素多次,疗程从5至10余天不等,用则白冻减少或消失,停药数日又发。先大便一日三四行,每次量中等,质偏稀,挟白冻甚多,便时腹痛,便后腹痛消失,无里急后重,口不干,饮冷热均可,纳可,小便正常,舌质红苔薄白稍干,脉滑。前医曾用白头翁汤合四神汤、参苓白术散合方,服后大便转硬,次数减少,白冻未减,停药数日大便又复数而稀。四诊合参,辨为湿热淤积肠道,清热行气导滞为法。拟方如下:

    生大黄8 枳实20 厚朴10 黄芩10

    黄连8 白芍15 生甘草8 马鞭草30

    马齿苋30 苦参20 黄柏15 柴胡10

    玄胡10

    服用6剂后复诊,白冻消失,大便转干,一日一二行,亦无腹痛,效不更方,继付6剂。三诊时诉大便和原来未发病前不同,不干不稀成条而出,解完后只需要用一点手纸即可擦拭干净,问是否病态。我笑言:此种效果很多人求之不得呢。前方小其制继付6剂巩固。

    此患者虽大便数而稀,但并无畏寒拒冷之象,体质丰腴而肤色稍黑,语声宏亮且精神饱满,且纳可、舌质红、脉滑,何来虚与寒?前医用白头翁汤并不为误,但又参入四神汤、参苓白术散等一派温补收涩之品,可能因误辨为寒热虚实错杂所致。所以中医之难,难在通情达理,难在细致入微啊。
                    相关疾病:
      各位谈到了此病的病机为:虚实夹杂,虚者脾肾阳虚,实者湿热之邪,血瘀为患,气滞之忧。
      我想补充一点,就是“毒邪”的问题。
      大便为人体排泄之糟粕,含有一些有毒物质,正常人体肠壁未受损,能够抵御毒邪的损伤,当肠壁的保护层出现问题,大便中的有毒物质就会伤及肠壁,进入人体,损伤正气。
      这就好比我们的皮肤没有破溃,接触脏水不会感染,但如果皮肤破溃,再反复接触脏水,就会感染,伤口也就很难愈合了。
      慢性肠炎迁延难愈,与这个因素有很大的关系。
      所以建议大家思考此病时,别忘了“毒邪为患”,用药时别忘了“解毒”,在体内毒邪未尽时,切不可盲目收敛和固涩,不然毒邪没有出路,后患无穷啊!                                                            2011-07-15 14:42 消息 引用 分享
      17楼
      相关疾病:
        神农
        毒邪为患很有道理。治疗毒邪,首先是注意肠腑的“以通为用”,其次要解毒、化毒;我在治疗肠癌时用过的解毒药物有:清热解毒类:漏芦、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等;化瘀解毒类:肿节风、石见穿、马钱子;祛湿解毒类:土茯苓、墓头回;其它类:红豆杉。对于毒邪盛的结肠炎应也可酌情使用。请教大家解毒、化毒的看法。

        对于肠道毒邪为患,我习惯配伍选用:生甘草、红藤、金银花、败酱草、蜂房、苦参、艾叶、火麻仁等。

        。把握好两个原则:第一,以通为用;第二,寒热搭配。                 2011-07-15 15:36 消息 引用 分享
        18楼

        任之堂主人
        各位谈到了此病的病机为:虚实夹杂,虚者脾肾阳虚,实者湿热之邪,血瘀为患,气滞之忧。
        我想补充一点,就是“毒邪”的问题。


        我再补充一点,寒邪在慢性肠炎的病机中占有不可忽略的份量,慢性结肠炎病久者,寒热互结型较常见,

        对于久泄久痢,诸药不愈数年者,余每以下方凑效:乌梅丸+附子理中汤+当归,白芍,枳实,木香,槟榔。

        溃疡性结肠炎+生龙牡,乌贼骨,锻瓦楞。

        顽固性五更泻—附子理中汤,+四神丸。

        久泄不止,久泄脱肛,或腹泻兼见慢性咳嗽者,+煨诃子,粟壳,五倍子,石榴皮等收敛之品。

        泄下如水者+车前子(利小便以实大便)。                                      2011-07-15 17:54 消息 引用 分享
        19楼

        折叠引用

        wyhongfe2010
        我再补充一点,慢性结肠炎病久者,寒热互结型较常见,
        对于久泄久痢,诸药不愈数年者,余每以下方凑效:乌梅丸+附子理中汤+当归,白芍,枳实,木香,槟榔。

        溃疡性结肠炎+生龙牡,乌贼骨,锻瓦楞。

        顽固性五更泻—附子理中汤,+四神丸。

        久泄脱肛,或腹泻兼见慢性咳嗽者,+煨诃子,粟壳,五倍子等收敛之品。


        补充:辨证论治。

        湿热泄泻 ——葛根芩连汤,芍药汤,白头翁汤等,承气汤系列;

        脾虚湿盛——参苓白术散,香砂六君汤,苓桂术甘汤,
        实脾饮 等;

        脾肾阳虚——四神丸,右归丸等;

        肝郁气滞——痛泻要方,柴胡疏肝散,四磨汤,逍遥散等;

        脾胃虚寒——小建中汤,大建中汤,实脾饮等;

        寒热互结——乌梅丸,半夏泻心汤等;

        肠易激综合症——从胃着手,常用半夏泻心汤,小建中汤等最常用。
         2011-07-20 23:45 消息 引用 分享
        20楼
        课本、教材总结的最完善。我们常用黄土汤、乌梅丸、小柴胡,薏米附子败将。此病为三阴病以脾为主。三阴者肝脾肾也。此类病人多为慢性病,根据急性病多实多热,慢性病多虚多寒理论。此类病应为虚寒。脾经湿盛,才有泄泻;脾有湿者肾必有寒;有湿有寒,则肝木不能生长条达。肝木生于水而长与土,水暖土和则肝木条达,水寒土湿则肝郁,或横克脾土有腹疼,或疏泄太过就大便次数增多。《中国现代百名老中医经验集--高体三》一书中“论三阴病的关系”关于三阴病生理病理特点较为详细,也很实用,少走弯路,可作参考。                            
        相关疾病:
        西医对本病病因病机尚不明了,所以目前仍未研究出特异而有效的治疗方法,多采用调节免疫和抗炎两大治疗方案。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氨基水杨酸类及抗生素长期使用均可带来不同程度的副作用。

        实习时,针灸科有位老师喜欢用灸法治疗此病。他认为本病多因脾胃虚弱复感外邪、饮食不洁、情志不畅,导致肠腑气机失调,发为腹泻。

        失治误治,反复发作,久泻不愈,必伤及肾,引起脾肾阳虚,肾阳与脾阳关系密切,肾阳虚弱则不能温润脾土,从而影响脾胃对水谷的腐熟,加重腹泻。

        本病病位在肠,与脾胃密切相关,久必及肾,属本虚标实之证,脾胃虚弱是本病发病的基础,迁延日久则脾肾阳虚。
        老师认为脾肾阳气在发病中起关键作用,其临床观察,脾肾阳虚病人占多数。故采用隔药灸来补脾肾、通调肠腑。

        常规取穴:天枢(双)、气海、中脘、上巨虚(双)、阴陵泉(双)。

        具体药物:附子、肉桂、木香、丹参、红花。打粉后酒精调。
        具体操作:患者取平卧位,常规皮肤消毒后,用75%的酒精调好药粉后制成直径2.0cm,厚0.5cm的药饼,放于施灸穴位上,接着将清艾条切成3.0cm/段,并将艾条点燃后置于药饼上,待患者不觉温热后结束治疗。
        此法简单,基本无副作用,患者也容易接受。                                  2013-10-15 15:22 消息 引用 分享
        36楼
        相关疾病:
        结肠炎分几个阶段:
        1、半夏泻心汤、葛根苓连汤、黄芩汤、白头翁汤阶段;
        2、四神丸的阶段。涩肠止泻法。
        3、补中益气阶段。                                                                                                                                                                                                                                  2013-11-19 12:27 消息 引用 分享
        43楼
        这是个认识的问题:一、正气亏虚至极,记得李可老中医说过:大意是——寒凉药,粘口必毙。此病是杜绝”自利不止“这个问题,寒凉药入口会造成”自利不止“的问题。消炎何必用寒药,用温、通就可以解决。中医的寒则收引,阴寒凝聚成形,所以就出成所谓的肿啊,炎啊。就附子能温阳散寒消炎,并用这个消炎会使大肠舒服。沉寒固冷非用大温大热药才能解决。可是其他温药吃了没有通的功能,谁都知道要补要,一补就发炎,又涨痛。二,何必用止血止泻药,这个血是脾虚不统血,血不归经,大剂补气健脾就能够止血止泻,能摄血归经。为何用在漫漫长夜里,那八年里没有一个医生懂得这个道理,都是开出的方药中加入什么诃止,赤石脂,槐花散等止之类。这里这些药胃肠是暂时止了,但是体内会涨得更厉害,谁知道,谁体会到,另外涨到一定时候还要爆发,那就是又痛又涨又泻又出血。 这个如何解决,合入大剂补气补血,出血会马上止住。请不要小看这一步,这是医生们都忽视的地方,也是很重要一一步。决定用药用方的成败关键所在。谁不懂得补,谁不懂得温,可是为什么补不下,为什么温药不行。三、要用通药,大家都学过吧,久病必淤,加入风湿药,这个药就更好治了。必用。好用。四、利湿药要加。叶天士说过: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可以这样理解阳郁于中焦,造用上下不通,用一味薏米解决这个湿胜下注,水泻。这样温、补、通。上面几个方面是主要的,忽视的那个地方都可能造成用方出现问题。但方方不能离开火神派的四逆汤法。那是主药,那是底方。

        有何沉寒不能去,有何固疾不能除。通与补结合,温补通三位一体。补而不涨,通而不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