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消毒饮 . 方剂来源 清。《医宗金鉴)。 组成与用法 金银花3 0克 野菊花30克 蒲公英30克 紫花。地丁30克 紫背天葵子15克 水煎服,或煎后加酒1—2匙和服。药渣可捣烂敷患处。 功效与主治 功能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主治热毒疮疡,疗疮肿痛。 现代临床 常用于治疗疔疮,多发性疖肿,蜂窝组织炎,急性扁桃体炎,急性乳腺炎,败血症,急性肾炎,大叶性肺炎;又有用于治疗心内膜炎,慢性骨髓炎,牛皮癣,痢疾,产褥热,赤带等病症。例如: (1)疔疮 本方内服,配合“特效疔疮膏”外贴,治疗500余例。结果均获愈(哎中医杂志》1955年第3期)。治疗严重疔疮2例。其中1 例为3岁男孩,右颧部疔如豆大,肿甚,体温39.7。C,昏迷不语。用本方加生甘草煎服,外敷金黄混合散(金黄散5%加入野菊花、芙蓉叶、黄柏等量,温水调敷)。溃脓后,加当归、黄芪。伤口贴红毛膏,外围金黄混合散,共治6天痊愈。另工例为35岁女性,左口角疔疮大如杏,除治同前一例外,另加针刺合谷、迎香,共4天治愈(<广东医学》祖国医学版 1965年第1期)。 (2)多发性疖肿 本方加连翘、丹参、黄精、黄芪、甘草为主(未用抗生素),治疗45例。病程为3月一2年,疖肿为7—25处,其中33 例曾分别接受过抗生素、磺胺类、自血疗法及紫外线照射等治疗,均未能控制发作。结果;全部治愈;服药最少5剂,最多15剂。 17例随访 6月一7年,均未复发(《新医药学杂志》1973年第7期)。 (3)急性扁桃体炎 本方加射干、积梗、甘草,治疗21例。其中1 例加用抗生素。结果全部治愈(<湖北中医杂志》1983年第2期)。 (4)蜂窝组织炎 本方为主,治疗18例。初期者,加归尾、乳香、 没药,并将药渣捣烂,加酒调敷患处;兼发热恶寒,加防风、荆芥;脓成已溃,加黄芪、生甘草。其中1例加用抗生素。结果全部治愈(《湖北中医杂志》1983年第2期)。 (5)败血症 本方合透脓散加减,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患者系深部脓肿所致,经手术处理热不退,用西药无效。结果;服药9 剂而愈(<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85年第3期)。 (6)急性肾炎 本方加味,治疗工6例。结果:均获近期疗效;一般服药2—4剂症状减轻,工周复查尿常规均明显好转,1月左右尿常规正常。以后按辨证施治选用四君子汤、二至丸、六味地黄汤、左归丸、右归丸等善后((中医教学》1977年第4期)。以本方加半枝莲、土茯苓、泽泻、六一散为基础方,治疗疥疮感染性肾炎65例.水肿甚者,加木通、瞿麦;尿蛋白多者,加白茅根;尿中红细胞多者,加地榆炭、大蓟、小蓟、茜草炭;尿中白细胞多者,重用蒲公英、紧花地丁;疥疮甚者,用黄柏、大黄、苦参、蛇床子、明矾水煎外洗,外涂硫黄膏。结果:痊愈62例,好转(症状消失,但尿检蛋白超过6个月不转阴,或其他指标反复发作) 2例,无效工例(<浙江中医杂志》1990年第6期)。 (7)急性肾盂肾炎 本方加金钱草,治疗19例。结果,临床治愈 15例(其中2例加用抗生素),无效4例(<湖北中医杂志)1983年第2 期)。本方加栀子、甘草梢、车前子、泽泻治疗。结果获愈(《广西中医药} 1980年第l期)。 (8)急性胆囊炎 本方加柴胡、栀子、茵陈、枳壳治疗。结果获愈 ((广西中医药>1980年第1期)。 (9)急性阑尾炎 本方加红藤、木香、丹皮治疗。结果获愈(《广西中医药)1980年第1期)。 (10)肺部感染 本方制成注射液,单独使用静脉滴注,治疗肺心病肺部感染9例。结果;显效5例,有效工例,无效3例。临床痰培养可使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等转阴(《浙江中医药》1978年第1期)。本方为主,治疗大叶性肺炎患者。结果取得满意疗效(《中医杂志》1980年第3期)。 (11)心内膜炎 本方去天葵,加大青叶、板蓝根、大蓟、小蓟、连翘、黄芩、甘草,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合并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患者。结果疗效颇佳(《北京医学院学报》1960年第1期)。 (]2)慢性骨髓炎 本方加减内服,配合外用药(红升丹等捻塞入漏管扩创,外盖九华软膏敷料;漏管无脓性分泌时,则使用白珍珠散,外盖生肌玉红膏)治疗7例。结果全部获愈((湖北卫生}1976年第3 期)。 (13)预防手术后感染 用于整形外科术后预防感染18例。结果:无1例发生感染,也无其他不良反应(《中医杂志》1981年第4期)。 (14)牛皮癣 本方加味内服,配合药渣煎汤外洗,治疗10例。结果:痊愈(皮损完全消失,皮色正常)9例,未再复诊1例。痊愈病例中,3例随访2—3年,未见复发;治疗时间最短者20天,最长者50天 (《潍坊医药}1977年第2期)。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热毒疮疡、疔疮肿痛。方中药物皆为功能清热解毒,善治疮痈之品,合而应用,其力益宏,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疮疡疔毒红肿掀热疼痛,或有发热,舌红脉数,为其辨证要点。 临床应用方中尚可加用连翘、牛蒡子、生甘草等,如见发热较炽,加黄芩、山栀,高热烦躁,加黄连、连翘;舌质红绛,加水牛角、赤芍、丹皮;肿痛较剧,加乳香、没药,大便秘结,加大黄;口渴,加天花粉,脓成不溃,加穿山甲、皂角刺。若用于产后乳痈,宜重用蒲公英,并加全瓜蒌、贝母,用治疗毒,宜重用野菊花、紫花地丁。此外,在内服本方的同时,还须配合外用药局部敷治。 脾胃虚弱、大便溏薄者慎用,阴疽肿痛者忌用。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以本方制成注射剂能抑制绿脓杆菌生长,1:5 稀释液可抑制大肠杆菌生长,临床痰培养可使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及肺炎球菌等转阴。说明本方具有一定的广谱抗菌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