疔疮“走黄”症状的记载,在祖国历代医学书籍中,最早是孙真人千金方,而比较详细叙述的,则首推陈实功的外科正宗,尤其他对头部疔疮的危险,曾这样说:“……如在头面,头乃诸阳之首,亢阳热极所致,其形虽小,其恶甚大…走黄之证……头面耳项俱能发肿,形如胖尸,七恶顿起,治虽有法,百中难保一二”,“目中见火光,神昏、口干、心烦,呕吐不定……”和现代的病理解剖学上,对面部疖与蜂窝织炎的重视,与特别指出危险三角区(鼻下口角部位)所引起的严重并发症,完全是符合的。 中医外科对走黄病例的内服药,一般采用七星剑及犀角地黄汤:七星剑汤是使毒从汗泄,犀角地黄汤是以清营解热为主。自从抗生素的广泛使用以后,无论中西医,都赏用青霉素来治疗这一类疾病,的确在疗效上,有着一定的成绩,笔者在处理疗疮走黄症候时,亦欢喜以青霉素配合中药疗法,但是在遇到两例严重的唇疔走黄,才发现了我父亲晚年所用的经验方“金石斛合剂”的疗效是惊人的。 “金石斛合剂”是以五味消毒饮为基础,加金石斛三钱,对于金石斛的功能,除了清胃热以外,从未谈到有杀菌之效能,所以只能留待先进同道的研究和指教。 病例介绍 (一)何巧珍,女,31岁,住松江县塘桥乡田西村,初诊日期1955年9月18日。 病史及症状:在9月12日自觉人中部有一硬瘰,抓破后下日上唇漫肿,并有麻痒感,乃由×医生治疗,注射40万克利西林一支,14日肿势更甚,寒热频作,举家恐慌,15日入金山县卫生院住院治疗,连续注射青霉素三天,曾静脉注射盐水一次,症状未见好转,病家要求出院数次,乃由卫生院填给出院诊断书一纸,当日下午四时到本诊所治疗。兹将卫生院诊断书摘述如下:“诊断:蜂窝织炎。症状:高热不退。治法:抗生素治疗。建议:继续门诊治疗。” 症状:上唇有蜂窝状脓孔十余枚,肿势凶恶,上行肿及左眼上下睑,头部有疼痛感,横行延至左耳壳肿胀,耳后及发际均肿痛,下及颈下左肩锁骨部,吐语含糊,神志时清时昏,据述两眼昏花,有泛恶感,曾经呕吐数次,饮食极少,大便不解,诊断为疔疮走黄。体温39.9℃,臀部针疤数十枚,估计曾大量注射抗生素药品。初步印象认为预后不良。由于病者家属的坚持求治,乃作如下处理: 1)30万青霉素油剂及20万单位青霉素水剂连续肌注。 2)处方:杭甘菊,银花,连翘,地丁草各三钱,蒲公英五钱,甘草一钱。 9月20日复诊:体温39.7℃,症状如旧,据述每日休克数次,每次约半小时左右,局部脓泄不畅,显然该症对青霉素无疗效,并初诊经过,仍不能阻止休克现象发展,因此不再打针,仅为处中药方内服,照上方加鲜生地八钱,早休二钱,并嘱如无见效,另行延医治疗。 9月22日复诊:体温39.7℃,症状如上述。由于病家坚持求治,乃为处方如下:杭甘菊,银花,地丁草各三钱,蒲公英五钱,甘草一钱,金石斛三钱。 9月24日复诊:体温38℃,面部肿势渐退,休克现状已止,但时觉头晕,大便仍未解,灌肠数次亦无大便解出(均由病家自行处理)。症状已有转机之象,处方如下:金石斛三钱,山栀,甘菊,银花,地丁草,天花粉各三钱,生甘草一钱。 9月28日复诊:体温36.5℃,头晕休克等现象已二日未发现,大便已通,腹中亦有饥饿感,精神好转,能步行入诊所就诊,局部眼下及颔下颊旁共有脓肿四处,均切开排脓,唇部脓泄较畅,脓孔并合成三个,左面部尚有疼痛感,然脓势均退尽。处方同前。 10月5日复诊:体温36.8℃,一切均现正常,停止服药,局部已在收敛中。其后在10月28日因口腔炎来诊,据告在十日前已全部痊愈。 (二)陈耀明,男,25岁,住金山县合竞乡朝米村,初诊日期:1956年4月18日。 病史及症状:13日上唇右侧起瘰,麻木微肿,14日觉形寒并肿势加剧,至金山××诊所治疗,15日有高热,肿势更甚,又至金山治疗,注射40万克利西林一支,16晚热极有谵语,连夜请兴塔联合诊所出诊,注射40万克利西林一支,17日上午又注射40万克利西林一支,18日自觉症状严重,中午抵达本诊所治疗。 症状:体温39.2℃,脉搏104,上唇呈蜂窝状高肿,上及眼睑,下及颈部,高热,泛恶厌食,背部拘急,诊疗中突现休克现象,面部发绀,脉搏56次,神志模糊,冷汗自流,诊断为疔疮走黄,经与尼可刹米急救清醒后,不予抗生素治疗,为处方如下: 金石斛,地丁草,池菊,夏枯草各三钱,早休二钱,蒲公英,银花各五钱,生甘草一钱。连夜内服。 19日中午复诊:体温38.2℃,脉搏80次,局部眼及颈下肿势收束,泛恶现象较缓和,脓泄不畅,饮食不思,微有咳呛。 处方:金石斛,池菊,银花、夏枯草,蒲公英,大贝母,地丁草各三钱,陈皮钱半,甘草一钱。 22日复诊:体温37℃,脉搏80,局部唇部肿势渐退,颔下脓肿二处,切开排脓右颊尚肿胀,全身症状已除,乃又处方三剂,用金石斛、银花、蒲公英、地丁草、大贝母各三钱,池菊钱半,甘草一钱。 25日复诊:体温37℃,脉搏%,颊部成脓肿,切开排脓停止服药。 其后于五月一日来诊,局部均已痊愈,惟咳呛觉肋下有引痛,乃转内科治疗。 体会与研讨 1.由放第一病例三诊时加用了金石斛后的热度减退,证实了金石斛对脓毒症的高热较之鲜生地大量服用的疗效为高,其后试用了十余病例虽然疗效显著,但尚对金石斛的有效成分与脓毒症的高热不敢肯定下来,及至第二病例的应用,热度直线下降,与局部症状的改善情况与第一例相同,显然挽救这样危险的脓毒症——走黄,完全是金石斛的药效(当然是配伍其它药物所产生的全面性作用,并非单单金石斛单味的效能)。 2.两个病例的转机点,就是使脓毒局限化,形成了几个转移性的周围脓肿,(即中医所称的疔毒流注)而很快的达到痊愈。 3.金石斛为清凉性滋养剂,过去仅应用于养胃阴,生津解渴,清胃肠之热,应用放疔疮方面,仅见于高锦庭医案,但他治疗走黄病案中,仍以犀角地黄汤为主,时则袭用鲜石斛,而一般性则以鲜石斛鲜生地的合并应用(见高锦庭,马培之医案)为最多见,以笔者区区的经验与临床观察,认为不及金石斛合剂的迅捷。 4.笔者最近曾治疗两例手指鞬鞘炎(中医所称蛇节疗)时,初诊均注射青霉素,局部肿胀疼痛未能稍减,复诊改用金石斛合剂(金石斛,地丁草,银花,池菊,甘草,蒲公英,早休,夏枯),仅二剂即肿退症状好转,认为可能对一般疔疮均有效,尚待积累更多病例观察和研究。 5.金石斛合剂的价格便宜,适合于广大劳动人民的负担,即以第二病例为例,三剂药价格共计人民币九角六分,就取得了很高的疗效,以他所注射的青霉素代价来说,就超出了五倍多,不但减低了病家负担,同时节约了国家财富,减少了抗生素药品的耗用量,并且从此可以看出中医中药的效能与优点。 结语 金石斛合剂的应用范围和它的功效,也可算是发掘验方来作治疗脓毒症的初步报告,并且所取药物,除了金石斛以外,基本上是符合于杀菌抗毒的原则,至少是有益于疾病的治疗,但我个人的临床病例较少,希望同道们能配合自己的经验应用,使取得更多的病例来证实它的疗效,对金石斛的功效加以新的研探和发现。 参考文献 1.千金方孙思邈著 2.外科正宗陈实功著 3.疡医大全顾练江著 4.谦益斋外科医案高锦庭著 5.马培之外科医案中医书局版 6.实用外科中药治疗学朱仁康著 7.病理学张冠增编 8.外科学孙绍谦编(本文发表在1956年11期第593页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