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肝保脑丸 方剂来源 清。《外科正宗》。原书作汤剂,名奇授藿香汤;制丸,名奇授藿香丸。《医宗金鉴》一名清肝保脑丸,近又名藿胆丸。 组成与用法 藿香叶15克 猪胆汁1枚 上药研末,制成小粒丸。每服3—6克,日服2次,温开水送服。 功效与主治 功能清泄风热,化湿通窍。主治鼻渊脑漏,时流腥涕,鼻塞不通。 现代临床 常用于治疗上颌窦炎,额窦炎,颌窦囊肿等;又有用于治疗乙脑,烧、烫伤等病症。例如: (1)鼻渊 治疗150例。其中包括上颌窦炎、筛窦炎、额窦炎、副鼻窦炎等,部分患者并伴有鼻息肉、鼻中隔偏曲、上颌窦囊肿等。结果;属肺经风热型50例,好转4例,无效46例;胆经郁热型50例。痊愈15 例,好转30例,无效5例;脾肺气虚型50例,好转14例,无效36例 ({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84年第2期)。 (2)烧、烫伤 本方加冰片、鱼肝油制成I号烫伤油,治疗174例。使用时先清洗创面,以消毒棉签蘸药涂搽创面,一日2—3次。结果:显效123例,有效38例,无效工3例(<四ji]中医》1983年第3期)。 (3)乙脑 本方加味,治疗1124例。邪在卫气、痰浊内蒙心窍者,加用大青叶、蚤休、生大黄、丹参、胆星等。结果:轻型及普通型 850例,全部治愈,重型及极重型274例,治愈252例,死亡22例(噬江苏中医杂志》1985年第7期)。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鼻渊之证。方用猪胆汁清泄肝火,藿香叶芳香化湿,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鼻流腥涕、鼻塞不通、不闻香臭,为其辨证要点。 凉血四物汤 方剂来源 清.《医宗金鉴)。 组成与用法 当归3克 生地黄3克 川芎3克 赤芍药3克黄芩(酒炒)3克 赤茯苓3克 陈皮3克 红花(酒洗)3克 甘草3 克 生姜3片 五灵脂6克 水煎服。 功效与主治 功能清肺理气,活血祛瘀。主治酒兹鼻,属血瘀者。 现代临床 常用于治疗酒皶鼻,痤疮,过敏性紫癜,银屑病等病症。例如; (1)酒皴鼻 本方去生姜,加辛夷花、制大黄治疗。结果;服药至 12剂后,鼻部赤色减,症状明显改善;继服40剂,皮色逐渐恢复正常。追访至今已14年,未见复发(《陕西中医》1984年第10期)。 (2)过敏性紫癜 本方去赤茯苓、陈皮、生姜,加仙鹤草、茜草、荆芥炭治疗。结果;服药23剂,紫斑消失,肢痛消失(<陕西中医}1984年第工。期)。 (3)痤疮 本方去生姜,加赤石脂、川贝母、枇杷叶、白芷治疗。结果:服药24剂,皮损消退而愈(《陕西中医》1984年第10期)。 (4)银屑病 本方去赤茯苓、生姜,加元参、板蓝根、白鲜皮治疗。结果;服药30剂,皮疹消退,局部遗留轻度浅色斑(《陕西中医》1984年第10期)。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血热瘀阻所致酒皶鼻等皮肤病。方用黄芩、生地清热凉血,配以红花、五灵脂活血化瘀,以散瘀化滞,使营卫流通以滋新血,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鼻部颜面黯红,为其辨证要点. 临床如见气虚,加黄芪;血热,加紫草、丹皮;瘀血明显,加桃仁、丹参、泽兰,夹湿:加土茯苓、地肤子、米仁、苦参等。 寒湿内盛之皮肤病患者,慎用。 ’清胃散 方剂来源 金.《兰室秘藏》。 组成与用法 黄连3克 当归9克 生地黄9克 丹皮9克 升麻6克 水煎服。 功效与主治 功能清胃凉血。主治牙痛牵引头脑,面颊发热,牙龈喜冷恶热,或牙龈出血,或牙龈红肿溃烂.或唇舌颊腮肿痛,口气热臭,口干舌燥,舌红苔黄,脉滑大而数。 、 现代临床 常用于治疗口腔炎,牙周病,口腔溃疡,也有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等病症。例如; (1)矛周病 本方加大黄,治疗急性牙周炎56例。其中23例曾服用中药及西药抗菌治疗效果不显,临床表现为牙龈红肿疼痛,出血,牙周袋有脓性分泌物。每日1剂。结果:多数患者服用3—5剂后痊愈(《中医杂志》1985年第7期)。治疗牙周病属胃肠积热炽盛20例。结果:痊愈14例,显效6例;治疗3—30天12例,30一60天6例,3 个月2例(《北京中医》1983年第4期)。本方加生石膏、细辛、露蜂房,治疗齿龈肿痛50例。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土5克。结果;经治2—5 天,均痛止肿消而愈(<云南中医杂志》1989年第4期)。 .(2)牙龈出血 治疗各种齿龈出血,疗效较为满意.曾治+女,牙龈肿痛伴出血,甚则量多如注,口臭。结果;服药30余剂,诸症尽除(<上海中医药杂志}1982年第u期)。 (3)口腔溃疡 本方为主,治疗脾火上蒸口疮1]7例。症见唇、龈;颊、上腭粘膜见多发性溃疡,大小不等,呈圆形或椭圆形,甚则融合成片.灼热疼痛,大便秘结。结果疗效满意(<辽宁中医杂志》]980年第9期)。本方合行军散,治疗顽固性口腔溃疡、病程达4年余者。内服本方加减,局部用行军散每日2次外搽。结果。12天治愈,随访2年未见复发(《浙江中医杂志}1983年第7期)。本方加减。治疗复发性咽部溃疡18例。 症见咽部灼痛,胃脘灼热,口干苦臭,溃疡面锨红,分泌物黄或绿色。结果:均愈合,一般服药工9剂左右(《上海中医药杂志}1980年第4期)。 (4)痤疮 本方加蒲公英、白芷、知母、石膏内服,并外用中药煎剂湿敷,治疗寻常痤疮50例。结果:痊愈39例,显效8例,有效2例,无效l例,一般用药3—9天开始有效,大部分病例用药2周后显效或痊愈({中西医结合杂志》1987年第6期)。 (5)小儿发热 本方加生大黄、生石膏、滑石、朱砂,治疗60例。对照组以安乃近、柴胡注射液等对症治疗。结果:痊愈37例,好转17例.无效6例t对照组50例,痊愈14例,好转20例,无效16例(《浙江中医杂志}1990年第5期)。 (6)上消化道出血 本方加减,配合止血粉Ⅲ号(大黄、白芨),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属胃中蕴热型者38例。结果均临床治愈({辽宁中医杂志)1984年第1期)。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胃有积热,火气上攻之证。方用黄连、升麻清胃火、泻热毒为主,佐以生地、丹皮、当归凉血散瘀,可使胃火热毒清泻,而肿痛之症消除,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牙龈肿烂、牙痛发热、牙宣出血、口气热臭、舌干红苔黄,为其辨证要点. 若加生石膏,则清胃热之力更强。临床如兼见便秘者,可加大黄清热通便,齿衄者,加牛膝降火止衄,属风火牙痛,加防风、薄荷疏风清热;小儿重颚、重龈属胃火上炎者,加金银花、灯芯降火解毒。 历代方书中与本方同名者,尚有。 (1){外科正宗》清胃散,由黄芩、黄连、生地黄、丹皮、升麻、石膏组成,功能清热泻火凉血;主治胃经有热,牙龈作肿,出血不止。 (2)《医宗金鉴》清胃散,由车前子、石膏、大黄、柴胡、桔梗、玄参、黄芩、防风组成;功能清热祛风疏肝,主治小儿目胞内生赘.初起如麻子,久则渐长如豆,隐磨瞳仁,赤涩泪出。 (3)(血证论}清胃散,由生地黄、当归、丹皮、黄连、升麻、甘草组成,功能清热解毒凉血;主治脏毒. 泻黄散 方剂来源 宋。《小儿药证直诀》。又名泻脾散。 组成与用法 藿香叶20克 栀子3克 生石膏15克 甘草90 克 防风120克 上药共研细末。每服3—6克,水煎,不拘时饮服。现常用饮片作汤剂,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 功效与主治 功能清脾胃伏火。主治口疮口糜,口气秽臭,吐舌弄舌,烦热易饥,口燥唇干,舌红脉数。 现代临床 常用于治疗舌下蜂窝组织炎,口腔溃疡,慢性口腔炎症;又有用于治疗小儿发热,妇人妊娠呕吐,带下,睑缘炎,脑功能失调,糖尿病等病症。例如: (1)小儿口疮 本方加减,治疗20例。积滞明显者,加枳实、槟榔;大便秘结者,加当归、麦冬,夹痰者,加瓜蒌,热重者,加金银花、连翘。结果疗效满意(《山东中医杂志》1989年第5期)。 (2)妊娠期口疮 本方加知母、荆芥、蝉衣、法半夏治疗。患者妊娠 9月,见口腔粘膜、牙龈及舌面多处溃疡,伴口臭涎多。结果;服药8剂后,症状全部消失,饮食如常(《中级医刊}1988年第3期)。 (3)口周皮炎 本方加槐花、凌霄花、荷花、厚朴花治疗。患者鼻唇沟、下唇部分延及颏部,出现红斑、斑丘疹伴糠秕状鳞屑。结果获良效 (《辽宁中医杂志}1982年第10期)。 (4)滞颐 本方治疗。患儿5岁,喜将舌体伸出口外摆弄,口水涌出,嘴角溃烂,证属脾热弄舌。结果;服药4剂后。口水减少;复进3剂,滞颐痊愈(《新疆中医药}1990年第2期)。 (5)牙痛 本方加露蜂房等,治疗2例。患者头痛颊肿,口气热臭,唇焦口燥。结果;服药7剂后,牙痛乃瘳(《新疆中医药>1990年第 2期)。 (6)头痛 本方加苏合香、赤芍治疗。患者前额、两眉棱骨痛反复 发作2年,伴目痛鼻干,口臭唇红,便结尿赤。结果;服药工5剂而愈(《浙江中医杂志》1988年第u期)。 (7)小儿发热 本方加味,治疗250例。其中体温最高40。C,最低37.6。C,发热时间在1一6天。结果:服药1剂,热退者150例,2 剂热退者100例(<四川中医》1985年第6期)。 (8)带下 本方加苍术、黄柏治疗。患者带下色黄而粘臭,四肢倦怠懒动,伴阴部瘙痒,口苦粘腻而臭。结果;服药8剂后,症状消失,感觉良好((中级医刊>1988年第3期)。 (9)睑缘炎 本方加蒲公英、夏枯草、连翘、银花治疗。患者双眼睑弦赤烂,伴渴喜冷饮,口臭易饥。结果:服药15剂而愈(《浙江中医杂志}1988年第11期)。本方加蝉蜕、荆芥、生苡仁、蚕砂、苍术治疗。患者月经期双眼睑红赤微肿,糜烂,痒痛并作,羞明流泪。结果:服药5剂后,基本治愈(<中级医刊》1988年第3期)。 (10)中消 本方合四逆散加减治疗。患者突然出现身体消瘦,胸闷懊侬,嘈杂吞酸,燥热易饥等症。结果;服药半月余,症状消失而愈 (《新疆中医药)1990年第2期)。 (11)脑功能轻微失调症 治疗10例属心胃热盛证。结果:经治 1个半月至4个月左右,皆有好转,其中4例基本接近正常(<辽宁中医杂志》1983年第工。期)。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脾胃伏火之证。方用石膏,栀子清泄脾火,配以藿香升发醒脾,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口疮口臭、口燥唇干、舌红脉数,为其辨证要点。 临床如见烦渴津伤,加生地黄、石斛清热养阴;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通腑泄热;小便短赤者,加滑石利水泄热;高热者,加寒水石、知母清热泻火;心烦不宁者,加灯芯、赤茯苓以清心降火;滞颐、乳蛾,加板蓝根、连翘清热解毒;鹅口疮,另用冰硼散、中白散外涂局部。 若胃阴虚有热者,大脑发育不全、舌淡弄舌者禁用。 历代方书中与本方同名者,尚有《幼幼集成》泻黄散,由赤茯苓、黄芩、黄柏、黄连、黑栀子、泽泻、茵陈蒿、灯芯组成;功能清热泻火;主治小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眼耳鼻口喉疾病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