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原]【武义城区文物建筑小记】(4):熟溪桥

 谁与争feng 2014-01-15

【武义城区文物建筑小记】(4):熟溪桥 

 

图/文:胡波

 

[原]【武义城区文物建筑小记】(4):熟溪桥

图一:熟溪桥下游远景(摄于2008-5-6)

 

    横穿武义老县城的武义江古名“武阳川”,后因“溪有水而岁熟”而改名为“熟溪”,八百年前的南宋开禧三年(1207年),熟溪上出现了一座有“中国廊桥之祖”美誉的熟溪桥,相传为当时县主簿石宗玉所建,后来该桥毁于汛期,明嘉靖年间重建,明万历年间加建桥屋,成为如今所见的十墩九孔,悬臂梁木结构风雨廊桥。熟溪桥的木构架桥屋在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做过重建,抗日战争时期桥屋又遭日军破坏,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修复。解放后熟溪桥倍受学术界关注,曾经载入《中国桥梁史》、《桥梁史话》、《中国名胜词典》等相关著作,1989年被公布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6月在特大洪灾中部分受损,次年修复。

        

    熟溪桥不同于浙南闽北一带的虹桥式木拱廊桥,它首先是在江中立起条石砌筑的十座桥墩,迎上游水面有斧舟形的分水尖,并装饰“辟邪镇护”功用的“铁蜈蚣”构件。桥墩上用枕木叠加成桥梁,并在其上铺设木板,四十九间五檩重檐桥屋排列成行,两边围护栏杆和风雨护板,每间均设条凳,可供行人休憩。桥面在中段加宽,建起三间重檐庑殿顶的“岁丰阁”,雕梁画栋。桥的南北两端各设五花门墙和踏道,并用石狮拱卫。古往今来,熟溪桥一直是文人骚客赞颂的对象,走过廊桥,那些近现代名家留下的多幅匾额和楹联也是一道别致的风景线。

  

[原]【武义城区文物建筑小记】(4):熟溪桥 

图二:熟溪桥下游近景(摄于2008-5-6)

 

[原]【武义城区文物建筑小记】(4):熟溪桥

图三:熟溪桥上游远景(摄于2008-5-6)

 

[原]【武义城区文物建筑小记】(4):熟溪桥

图四:熟溪桥枕木结构特写(摄于2008-5-6)

 

[原]【武义城区文物建筑小记】(4):熟溪桥

图五:熟溪桥廊屋梁架结构(摄于2008-5-6)

 

[原]【武义城区文物建筑小记】(4):熟溪桥

图六:熟溪桥岁丰阁底层空间(摄于2008-5-6)

 

[原]【武义城区文物建筑小记】(4):熟溪桥 

图七:熟溪桥至今仍是人们通行和休憩的好去处(摄于2008-5-6)

 

[原]【武义城区文物建筑小记】(4):熟溪桥

图八:我在熟溪桥的留影(摄于2008-5-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