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不能过度,过度都有害。身心俱伤。既要让游戏发挥正能量,又得防范游戏成瘾,反受其害。这个度如何把握,家长是关键。点点爱玩儿是出了名的,会玩儿也是出了名的,当然也玩儿网络游戏,也玩儿手机中的小游戏,但他没瘾。所以,我的做法还是有分享价值的。游戏讲究攻略,我也总结了六大防范游戏上瘾的攻略。 第一攻略,家长示范。儿子说我们家三个人的共同特点是OUT。没有iPhone,没有ipad。手机不上网,不看流行电视剧,不听流行歌曲。同学们聊的好多事情,好多新词儿他都不知道,跟同学学会了,回家后还得给我们“扫盲”。嘿嘿,其实我家还是有一款苹果产品的,在美国的时候买了一个IPOD,当时是为学英语。确实没买苹果手机和平板电脑,这是刻意克制的。这一点小子没猜到,也无需跟他细说。确实没有非买不可的理由,赶时髦的事儿又不喜欢做,所以就不买。我跟妈妈的手机都是3G,可以上网。但强行不上,也没有非上不可的理由。虽然坐地铁的时候不得不看书,“型态”不符合地铁大多数手机阅读族,但在家的时候确实也就不必刷微博,摇微信,玩儿游戏,看电子书。不看流行影剧,不关心热播娱乐节目,不听口水歌,跟我本人的爱好有关,也是克制的结果。当然,不看是不看,我还是了解相关情形的,否则就脱离时代了。这一点,小子也不能完全理解。但是,受我们影响,确实很少看这类流行的影视节目。 儿子八岁时在美国第一次看到手持游戏机,邻居孩子都玩儿。儿子挺喜欢的,跟着一起玩儿。我们三人到西部旅游的时候遇到好几个孩子也都玩儿这个。当时暗想,这玩意在美国可能比较普遍,该买一下,不然孩子会觉得孤单。旅行结束后回到MURRAY小镇,几次去超市想给他买一个,问儿子意见,竟然兴趣不是很大,就犹豫着一直没买。儿子至今没有手机,上小学时有几次因为老师临时安排事情,在校门口傻等儿子,等候时间长了就开始担心,只好给老师打电话问情况,感觉手机的急需。问过几次,孩子说不要,也就没买。影响毕竟只是偶然几次,不买就不买吧。这样磨蹭着,小学毕业了,初中后不让带手机,正好。 初一第二学期,有次学校组织去参观抗日纪念馆,通知说可带水,不能带零食,不能带电子产品。好吧,我们只带两瓶水,30元钱应急。下午儿子回来,说自己可能是唯一一个既没带零食,又没带玩具的人。同学们一上车就是吃、玩儿。“那你做什么?”我们问。“我就想事儿。”儿子回答。儿子说这些事儿时像是在说别人的事儿,没有抱怨,还觉得有些搞笑。真心觉得儿子不容易。心里有些难受,也很感动。 第二攻略,培养其他兴趣,读书和学习兴趣是重点。玩儿游戏是孩子天性,谁也无权,也无力避免。玩儿游戏上瘾,肯定是缺乏其他兴趣。精力转移了,自然就不会专注到游戏上来。我们在北京先后住过的两套房子,都有一个专门的书房。我们把看书当作休息,从中能看到“黄金屋”和“颜如玉”,有乐趣,孩子自然就容易模仿,从小就喜欢看书。再加上闲聊,孩子看书能看透,看出门道,兴趣就是真正的持久的了。小学时看《水浒传》,有次看完“三打祝家庄”,跟我说,打得那么费劲,死伤那么多大将,起因竟然就是一只鸡!听罢我有些惭愧,因为我从来没意识到啊。 学习很累很痛苦,这是学生的普遍现象。课业负担重,当然要到游戏中找乐趣,借助游戏平衡一下心理和情绪,趋利避害是本能嘛。这得理解孩子。如果课业负担不是很重,而又沉迷游戏,那肯定是找不到学习中的乐趣,学习意愿不够,消极应对。如何找到各科的内在乐趣,如何培养孩子的读书和学习兴趣?这方面的高招儿非常多,我在培养孩子的学习力部分也会详细说到,这里就不多说了。学习和阅读成为乐趣,自然就从游戏转移过来了。 第三攻略,控制时间。点点想玩儿的时候会连续两三天玩儿电脑游戏,每次说好半小时。想不起来的时候一个礼拜不碰电脑,看他没事儿时我还会问他怎么不玩儿游戏呢?知道他没瘾,所以我才这么问。我喜欢玩儿“斗地主”,每次玩儿的时候儿子看见,就会说“又玩儿斗地主呢”。问你玩儿吗?儿子摇头,毫无兴趣。我每次也是半小时,到点就下,绝不拖延。有时候儿子会拖延时间,但他会解释,我们也不会强求。 我在孩子面前玩儿游戏,也会跟儿子一起玩儿他爱玩儿的游戏,我是想让他知道,玩儿游戏是很正常的事情,就像吃饭睡觉一样正常,人人都需要。稀松平常的事情,孩子就不会总惦记它,更不会渴望它。除非确实想玩儿,就像确实饿了想吃饭一样。那就玩儿呗。吃饱了就不会再吃,玩儿够了也就不会多玩儿。 我知道有些家长是把游戏当作奖品,或者奖励措施的。希望孩子考出好成绩,孩子做到了,好吧,可以玩儿游戏。期末果然考进了前几名,好吧,可以玩儿几天游戏。孩子受游戏的诱惑,确实会加强学习,确实会使劲考出好成绩,有家长就会认为这招儿不错。这其实是一种短视行为,恶果非常大,我在以后的赏识教育中会详细谈到。家长把游戏妖魔化,游戏的性质改变了,变成更具诱惑力的禁忌了。孩子自然不会把游戏当作吃饭睡觉一样的正常事儿,不惦记才怪。好奇害死猫,越是不让干什么,越想干什么,这是人类的共性。游戏成了禁忌,成了奖品,孩子偷空就会玩儿,玩儿的时候会觉得是在干坏事,像是偷东西。会有一种扭曲的快感。这当然是很不利于身心健康的。 第四个攻略,讲道理。道理容易讲,也容易懂,可就是没效果。我的办法是玩儿游戏的时候讲道理。有次儿子回家说,同学们都玩儿“塞尔号”,自己不懂,插不上话,觉得很孤独。哎哟,这可是社交的需要,咱也赶紧上网玩儿吧。同学送给儿子一个账号,就拿人家的账号玩儿了两次。我跟他一起玩儿,想知道到底有啥迷人处。玩儿了两次,共同分析这游戏,感觉很幼稚。儿子再聊天时能插上话了,也了解了游戏,再不玩儿。劝说孩子游戏的种种弊端,空泛地说不管用,最好是具体游戏具体分析。如果不了解游戏,说游戏怎么怎么不好,没有论据啊。只有亲身体验,跟孩子一起体验,才能切实地说出来一二三。讲道理有论点有论据,孩子自然容易接受。当然,别忘了游戏的正向价值,我们一起玩儿《植物大战僵尸》时,会聊游戏的优劣,更会赞赏开发者的想象和创意能力,感叹一下我们的想象和创意能力为什么不够强。 第五个攻略,自创游戏和玩具。自制玩具前面说过,不重复。自创游戏还是相当有趣的。许多网游根据电视剧、电影改编,我们也可以根据孩子看过的故事改编,而且是线下的真人演出。比如根据《西游记》、《水浒传》演故事。我们演过“七打白骨精”,边编剧边演戏。我在厨房做饭时,陪儿子玩儿“武松打虎”,他是武松,我是店小二,稍后再当老虎。儿子看过《哈里·波特》后,自己编了许多咒语,跟妈妈一人一个魔杖,互相指指点点,咒语连连,满屋子找地儿躲藏。想想,各种基本能力都在训练和培养,多健康益智的游戏啊。 网上虚拟游戏和看电视的最大弊病是孩子很被动,被动地接受,被动地应对。与此相比,自创游戏的最大价值就是让孩子成为游戏的主导,这种主导地位能够强化孩子的自信,激发孩子的创造力,能让孩子获得或大或小的自我实现快感。孩子获得了主体意识,反过来又会促动孩子把更多的注意力转移到实物游戏的创编中来,享受自我价值的实现。 第六个攻略,家庭中要有起码的爱。一般来说,家庭不和睦,家庭暴力,管教粗暴严厉,不跟孩子交流,漠不关心,孩子缺乏基本的爱和关注,很容易到外面找温暖,找爱。网吧就是“避难所”,游戏就是一个“家”,孩子在游戏中才能找到爱,找到温暖,找到自我。有人关注留守儿童问题,发现它们更容易到网吧沉迷网游。但是,并非每一个留守儿童都沉迷游戏,都不愿意回家。原因就是这些孩子虽然同样长期见不到爸爸妈妈,但在家中能感受到其他亲人,比如爷爷奶奶的爱和温暖。相反,即使一个家庭很完整,父母天天跟孩子在一起,假如父母管教不当,孩子感受不到起码的关爱,照样会往网吧跑,照样会沉迷游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