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沉脉
沉脉亦是单因素并具有独立意义的一种脉象。沉脉位置深,浮沉二脉反映脉象深浅不同的位置,当然还有一个中,但中不是病脉。沉脉出现于医籍亦最早,在《内经》中屡见,又常常浮、沉、大、小、滑、涩并列为主要脉象。
沉脉亦是单因素并具有独立意义的一种脉象。沉脉位置深,浮沉二脉反映脉象深浅不同的位置,当然还有一个中,但中不是病脉。沉脉出现于医籍亦最早,在《内经》中屡见,又常常浮、沉、大、小、滑、涩并列为主要脉象。 在早期的《内经》、《难经》等书,沉与石常常并称,做为形容脉象的互用字,后来除去在“季节脉”中用“冬石”这个提法外,一般就不用石字了。“如石投水”作为形容脉体在下又有下沉趋势的客观描述方法,后世倒是经常使用的。《内经》、《难经》虽然经常提到沉脉在季节脉中冬季主要使用“石”来形容,但对它的脉形描述却有时不甚显豁。没有“春弦”、“秋毛”那样明确。例如:“冬胃循石日平,石多胃少日肾病,但石无胃日死。石而有钩日夏病,钩甚日今病。脏真下于肾,肾藏骨髓之气也。”(《素问·平人气象论》)这肯定了冬天的脉是石脉,但对肾脉之形的描述却是较为庞杂的,而且不易得其要领。《内经》说:“平肾脉来,喘喘累累如钩,按之而紧,日肾平;冬以胃气为本;病肾脉来,如引葛,按之益坚,日肾病;死肾脉来,发如夺索,辟辟如弹石,日肾死。”(《素问,平人气象论》)“冬脉如营,何如而营?歧伯日:冬脉者肾也,北方水也,万物之所以合藏也,故其气来沉以搏,故日营,反此者病。帝日:何如而反?岐伯日:其气来如弹石者,此谓太过,病在外;其去如数者,此谓不及,病在中……”(《素问·玉机真脏论》)。《难经》说:“冬脉石,反者为病,何谓反?然其气来实强,是谓太过,病在外。气来虚循,是谓不及,病在内。脉来上大下兑,循滑,如雀之啄日平。啄之连属,其中微曲日病。来如解索,去如弹石日死。冬脉微石日平,石多胃气少日病,但石无胃气曰死,冬以胃气为本。”(《难经_第十五难》)作为脉象的明确指标是存在一定困难的。另外,《素问·阴阳别论》:“鼓阳至而绝日石。”对此今日亦不必强作解人。 康应辰《医学探髓》说:“沉脉亦以部位言。”所以说沉脉的含义,只是脉的部位,而不应当含有其它性质,这是沉脉的定义和界说。如果在其中加入其它素质则必将引起概念混乱,界限不清等问题,不但影响沉脉指标的标准性,还会导致一系列的问题的产生。因为沉是脉的独立的素质之一,又是纲领性的脉,如果沉脉的概念不清,必还会引起一系列与沉脉有关的许多脉象的性质的指标的准确性,问题就会非常复杂而谬误百出,所以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内》、《难》虽屡屡言及沉脉,但对脉形的论述却是不十分清晰的。仲景对脉“沉”的说解,见《伤寒论·平脉法》:“迟缓相搏名日沉。”。 通过历代脉学书籍对沉脉的解释,我们可以看出《脉经》提出的:“举之不足,按之有余”与浮脉的论述恰恰相反,以说明其脉位深在,故尔最为合理。王叔和此说得到后来的最广泛的支持和采用。例如:《千金方》、《活人书》、《察病指南》、《脉诀刊误》、《脉诀指掌》、《难经集注》、《太索脉秘诀》、《脉诀汇辨》、《医灯续焰》、《诊家正眼》、《四诊抉微》、《脉诀启悟注释》、《脉法统宗》等书均引载了这八个字,有的书在引用时略有出入,如:崔紫虚《脉诀》说:“隐隐约约,微渺难寻,举无按有,便指为沉。”将举之不足,按之有余简化为举无按有四字,使沉脉成为举按之间截然不同,给人一种突然于沉分出现而不是渐现,且没有脉势了。崔氏之意不过为迁就四言韵语将八字简化四字,其意与《脉经》没有分别,由于简化的有些不当,于是有失实之弊。《外科精义》说;“举之不足按之方见。”将有余改为方见,既与不足,不相对应,又于位置深浅与趋势不能反映出来,亦属于修改不当。《医经小学》说:“沉举都无按有余。”其弊亦在于迁就七言韵语,且改不足为都无,虽然改在举不在按,然而缺点是与《外科精义》类似。《医学人门》作:“沉按有余举则无。”意与刘纯等。《诊宗三昧》说:“沉脉者,轻取不应,重按乃得,举指减少,更按益力,纵之不即应指。”说法与《脉经》是基本相同的,不过有些词费罢了。总之“举之不足,按之有余”八字概括了脉位的深浅,指法在动的状态下所得的“信息”,不但体现出脉形,亦反映出脉势,与浮脉的解释对照比勘,更为清晰明朗,两者形象,昭然不疑。对于沉脉的位置,古人亦还有一些其它形式的描述,例如崔氏《脉诀》说:“按之至骨”《脉诀刊误》说:“在肌肉之下。”《伤寒六书》说:“沉,肌肉之下,筋骨之间方得。”《濒湖脉学》说:“重手按至筋骨方得。”《四言举耍》说:“近于筋骨。”《脉语》说:“沉自肌肉之下得之。”《医宗说约》说:“沉于肉下。”《脉诀汇辨》说:“沉行筋骨。”《医宗必读》说:“沉脉行于筋间。”《诊象正眼》说:“沉行筋骨。”《四诊抉微》亦说:“沉行筋骨。”《医宗金鉴》亦说:“筋骨取之而得者,谓之沉脉。”《脉诀启悟注释》说:“沉行筋骨。”《医碥》说:“候之于筋骨之间乃得之者,谓之沉。”《沈氏尊生书》说:“按至肌肉以下,着于筋骨之间。”《脉学辑要》引王士亨说:沉脉之状,取之于肌肉之下得之。”《脉法统宗》说:“得之于筋骨之间。”《三指禅》说:按至筋骨乃得。”又说:“沉居筋骨。”《医醇剩义》说:“按至筋骨。”《脉如》说:“意力于筋骨之间。”《医学实在易》说:“重手按于肌肉之下而始见。”《诊脉三十二辨》说:“至筋骨乃得。”这里说的“肌肉之下”、“近于筋骨”、“沉行筋骨”、“筋骨之间”等等,亦不是通过解剖而得出的结果,只是概念式的说明,形容脉位的深在而已,不可“胶柱鼓瑟”。亦有些形容过甚而致不当的,如:《难经集注》引丁德用说:“谓脉循行贴节辅骨,名日沉。”《三指禅》又说:“沉居筋骨,著骨推筋方得。”这就混同于伏脉了。 从指法上讲,亦有不少论述。大抵是要求重取。《脉经》说:“一日重按乃得。”《千金方》亦引用了这一说解。《察病指南》亦说:“重按乃得。”《诊家枢要》说:“重手乃得。”其他脉学诸书如《脉诀刊误》、《伤寒六书》、《太素脉秘诀》、《濒湖脉学》、《寿世保元》、《景岳垒书》、《通雅脉考》、《医宗说约》、《四明心法》、《医灯续焰》、《医宗必读》、《诊宗三昧》、《医单真传》、《四诊抉微》、《脉确》、《沈氏尊生书》、《脉法统宗》、舒诏《辨脉篇》、《三指禅》、《脉理求真》、《医醇剩义》、《医悟》、《医学探骊》、《医学实在易》、《诊脉三十二辨》等书都有重手之说。文字虽不完全相同,但意思却与《脉经》“重按之乃得”一致。其中个别的亦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景岳全书》说:“轻手不见,重取乃得。”《通雅,脉考》说:“轻举则无,重按乃得。”《四明心法》说:“轻按之则无,重按之则有。”都有将轻重绝对起来之弊。当然,沉脉强调重手取之是对的,但绝对化了就与“举之不足,按之有余”产生了某种矛盾,既对脉位的说明没有特殊的长处,又湮没了脉势,所以这类说法是有流弊的。对比《医灯续焰》说得较好:“非重按不可得,更有深深在下之势,《脉经》所谓‘举之不足,按之有余’者是也。”将重手指法所得的不只是脉位,更强较脉势,并将重手这个具体指法与“举之不足,按之有余”这一高度概括、神理兼到的经典说法结合了起来,这就使重手指法这一技术性的方法取得正确的解释而无流弊。 对于沉脉,古人亦有客观形象的比喻。由于《内经》、《难经》有“石”的这一称谓,所以后人往往以“如石投水”等词汇来形容沉脉。这是因为“如石投水”既有了“石”的形象,又有向下沉潜的脉势和到了底部才更加明显重实的脉位脉形的反映。例如《太素脉秘诀》、《濒湖脉学》都说是“如石投水,必极其底”。《诊脉三十二辨》“其”作“於”。《脉诀汇辨》说:“如水投石。”《新著四言脉诀》、《诊家正眼》、《脉诀启悟注释》如之。《医家真传》作“如石下沉。”《四诊抉微》说:“如水投石,必极其底”。《脉法统宗》说:“如石坠水。”《三指禅》引杨氏说:“如石沉水底。”《脉如》说:“如石沉水,必极其底。”文字虽或有小的出人,意思是相同的。对沉脉的形象描述还有《脉诀》的“状如烂绵”,这个说法《外科精义》曾引用,但这种譬喻不恰当,《脉诀刊误》曾做了批判分析说-:“烂绵乃弱脉,非沉也。”这种指正是对的。《濒湖脉学》引杨氏作:“如绵裹砂,内刚外柔。”较为合理,《四诊抉微》与《诊脉三十二辨》都引用了此说。《脉如》只引用了”外柔内刚”。 另外,《脉法统宗》在“如石坠水”之下又说:“如水罩沙。”亦可备参考。历代脉学书亦有对沉脉脉形的一些片面、错误、词费及过于简单的说法。除前面提到《脉诀》的“状如烂绵”以外,如《脉诀》说:“寻之似有,举之全无。”这将沉脉说成是微渺难寻的了。受其影响,《崔氏脉诀》于是又有“隐隐约约,微渺难寻”之说,将一个常见的脉位弄成不清不白的了。《脉诀》又有“缓度三关”之说,沉是个脉位问题,缓是个频率问题,二者相混,概念不清。《诊宗三昧》说:“举指减少,更按益力,纵之不即应指。“纵之不即应指,其意是略抬手指即可以摸不到脉搏跳动,想以此来进一步讲清楚沉脉,但张氏前而还有“轻取不应,重按乃得”等语,沉脉的脉形本来可以算是说明的了,最后加上这句“纵之不即应指”,很容易造成与戢止的脉相混,实际是多余而易生误解的。从《医学心悟》只以“沉,不浮也”解脉,其弊亦与解浮脉等,造语过简,不解决问题。《脉如》说:“按之愈实”,有与实相混之弊。至于刘纯在《医经小学》中的:“沉举都无按有余”,受七言韵语的影响,不但迁就形式,语意不明,而且“以辞害意”了。 此外古人对浮沉二脉还有些比喻,如浮脉法天,沉脉法地;浮象火炎上,沉象水润下等等,过于抽象,对脉理或有说明意义,而对于脉形则实际意义不大。浮沉二脉从《内经》起就是“对举”的,实际含有中,中是正常脉,故不具论。但《难经》于浮、中、沉三级的分诀以外,由于《难经》主张浮沉分级法以候五脏,故尔在第五难中有五级的分法:“然缸持脉如三菽之重,与皮毛相得者,肺部也;如六菽之重,与血脉相得者,心部也;如九菽之重,与肌肉相得者,脾部也;如十二菽之重,与筋平者,肝部也,按之至骨,举指来发者,肾部也。”《难经》所说的肺部、肾部二脉,应当就是典型的浮、沉二脉。所谓三菽、六菽等等,亦是虚拟概念性质的,并非得之于实验,实证,它们是虚数。不是实数,不能拘泥。标为: 1、沉脉为具有独立意义之单因素脉象。
2、沉脉只以部位言,其位置深在,不含有其他因素。 3、沉脉之指感为重手乃见,举之不足,按之有余。 4、沉脉近于筋骨,有深深在下之势,如石投水,如绵囊砂。
5、沉脉为纲领脉之一,在沉脉的基础上再加有关因素,可以构成各种沉脉类之派生衍化脉象,并可与有关脉象构成兼脉。
二、伏脉
伏 脉是单一因素的脉象,它的性质就是沉脉,只不过在沉的程度上更加重于沉,即所谓“沉极而伏”。所以古人说沉脉要按至筋骨之间乃得,而伏则须推筋著骨,说明它与{冗是个程度上的差别,从脉形的性质讲是一类,所以在分类上将伏归于沉沉脉一类。 最早讲论伏脉脉形的是《难经》,在“十八难”上说:“人病有沉滞久移聚可切脉而知之耶?……右手脉沉伏……伏者脉行筋下也。……”按此段经文,举右胁有积气脉象变化之例,前面说脉沉伏,后又单解释伏脉脉形,“伏者脉行筋下也”。实则是概括沉与伏而言,不可以辞害意。另外亦可见《难经》时期对沉伏二脉尚不认真分别,亦可能用伏作为沉的形容。正式提出伏脉脉形的是《脉经》:“极重指按之,著骨乃得。”“一曰手下裁动。一日按之不足,举之无有,一日关上沉不出,名日伏。”重指著骨乃得遂为伏脉定说,此后各家例多宗之而无异议。例如崔氏《脉诀》说:“伏则沉极。”“伏按至骨。”《诊家枢要》说:“伏,不见也。轻手取之,绝不可得,重取之,附著于骨。”《外科精义》说:“伏脉之诊,比沉而伏,按之至骨方得,与沉相类。”《脉诀指掌》说:“伏者,沉伏不出,着骨乃得。”《濒湖脉学》说:“伏脉重按著骨,指下裁动,脉行筋下。”《脉语》说:“伏脉形潜,隐于骨间日伏。”总之历代脉书文字虽有出入其意类多同于《脉经》的说法。 所谓脉行筋下,所谓著骨乃得,不过形容其深在取脉时要重按而已,按脉是间接的至骨不至,骨亦是间接的,绝不同于用一个可以造成损伤的尖锐的物体刺入皮肉至脉至筋至骨。在这个问题上亦是不能凿凿而言的。但自此以来却亦出现了凿凿而言的说法,反倒以辞害义了这就是所谓“推筋著骨”之说。如《濒湖脉学》又说:“伏脉推筋著骨寻。”《通雅·脉考》说:“重按亦无,推筋乃见。”《脉诀汇辨》说:“伏为隐伏,更下于沉,推筋着骨,始得其形。”李中梓《医宗必读》说:“伏脉行于骨肉间,重按不见,必推至筋骨乃见也。”后如《四诊抉微》、《医宗金鉴》、《洄溪脉学》、《脉诀启悟注释》、《脉确》、《医悟》、《医学探骊》、《脉论要篇》、《脉如》等无不强调“推筋著骨”,但这是不实际的,试问指下如何摸着筋,又如何将它推开,怎样才能说是已经著骨了呢?《沈氏尊生书》说:“其象极重按之,至于透筋着骨,指下始觉隐脉然。”《中国医学大辞典》亦说:“按之须透筋著骨。”云云。其失说与推筋著骨类同。古人亦有将伏与绝不互相鉴别的,例如《医学人门》说:“伏潜骨里形方见,绝则全无推亦闲。”就是说脉绝不至,重按之亦不可得见,何梦瑶亦说:“按至骨乃见,或竞有不见者。”历代脉书对伏脉亦有一些不当的论述,略举几个问题分析如下。 例如《脉诀》说:“伏者阴也,指下寻之似有,呼吸定息全无,冉冉寻之,不离三关,日伏。”没有说出伏的明确性质部位;依稀影响,自相矛盾,李时珍说:“寻之但有,定息全无,殊为舛谬。”批判是中肯的。又如丁注用说:“其脉行于筋下,时止,名日伏也。”不应当将间歇列入伏脉的一个条件。《景岳全书》说:“如有如无,附骨乃见。”如有如无不是伏脉的条件。《诊宗三昧》说:“隐于筋下,轻取不得,重按涩难,委曲求之,附著于骨。”涩难就是涩,不应列入伏脉脉形之中。《脉理求真》亦有“重按涩难”之说误,与《诊宗三昧》同。《脉诀阐微》说:“伏脉指按,始终不可得,或隐隐约约,成有或无者,是邪气搏结正气而不能出也。”亦不是伏脉的脉形。另外《诊家直诀》提出:“深而迟,伏也。”亦是不对的,因为迟是不能做为伏脉的条件的。 伏脉有部位之分,李时珍说:“伤寒一手脉伏曰单伏,两手脉伏日双伏,不可以阳证见阴为诊,乃火邪内郁不得发越,阳极似阴故脉伏必有大汗而解,正如久汗将雨,六合阴晦,雨后庶物皆苏之义。又有夹阴伤寒、先有伏阴在内,外复感寒阴盛阳衰,四肢厥逆,六脉沉伏,须投姜附及灸关元脉乃复出也。若太溪、冲阳皆无脉者必死。”《诊宗三昧》说:涩脉“而有三部皆伏,一个独伏之异。”根据历史文献及对其分析考证,结合临床实践、实验等经验体会,拟丁伏脉的传统形式的脉象指标为: 1、伏脉是单因素的脉象。
2、伏脉极沉的脉,虽属沉类,但程度上与沉脉有很明显的差异。 3、伏脉须要用极重指按之方可得觅。
4、伏脉古有“脉行筋下”之说,一般认为著骨乃得。
5、伏脉一般较细小,而且与其他脉象构成兼脉的机会不多。
三、牢脉
牢脉是属于具有复合因素的脉象,它位置在沉分,具有实、大、弦、长的条件,脉体坚实,脉位又深故有坚牢之称,绵里裹针之喻。 《脉学辑要》说:“革者,浮紧无根之极,牢者沉坚有根之极,当以此辨之。”虽未必全面,但已得其要领,尤其是自《脉经》引起草牢纠缠问题后,虽早巳澄清但少数书仍有混淆不清之弊,《辑要》之说原则上分析得很清楚。《脉经》说革脉是:“有似沉伏,牢大面长微弦。”又说:“《干金翼》以革为牢。”《千金翼》所改是对的。其后脉书多根据《千金翼》之说,如《脉诀刊误》说:“似沉似伏,实大而长微弦。”李时珍说与《脉诀刊误》同。《医宗必读》说:“兼弦长实大之四象合为一脉也,但于沉候取也。”等都较全面的道出牢脉脉形。 关于牢脉客观形象的喻解如《诊宗三昧》说:“如弦缕之状。”《三指禅》说:“锦匣内绵裹一针,”《脉理求真》亦说:“状如弦缕。”弦缕,裹针固可形容弦硬在里等形,但干大的形容却有不足,故尔这訾说法并未得到很大的重视。牢脉亦有若干误解,与革的混淆问题大部分已见革脉部分,此不赘述。但由于某些脉学书中有牢无革,故尔两者相混的问题是在牢脉中出现的,如《察病指南》说:“按之实强,有似沉伏。”又说:“一云沉伏实大,如按鼓皮,即黄帝所谓革脉也。”等等。另外如《脉诀》说:“指下寻之即无,按之却有,日牢。”混含不清,毫无意义。 崔氏《脉诀》说:“牢比弦紧,转坚转劲。”将弦和紧混淆了并且说弦紧程度重就是牢,其误是显然的。《医经小学》说:“牢脉如弦而更实。”不及沉义。《外科精义》说:“牢脉之诊,按之则实大而弦,且沉且浮,而有牢坚之意。”牢无浮者,故前人以牢守、牢固、牢坚等喻之,脉在沉分,证为里证,说浮是不对的。《太素脉秘诀》说:“浮按有力按之即无。”只浮无沉当然是更错了。《医碥》说:“弦大迟而沉实者为牢。”多出个迟来,亦是蛇足。其他于牢脉形象的说解原则上无误,而内容条件不完整者亦不少,如《医宗金鉴》说:“沉而极有力谓之牢脉。”《沈氏尊生书》说:“有力为牢。”《医学心悟》说:“牢,沉而坚硬也。”《医学实在易》说:“沉而底硬。”等等。这是由于牢脉不如弦滑、紧缓等脉之常见,前人既有误会(如革牢问题)说解又往往筒单。如杨玄操曾说:“按之但觉坚极日牢。”故后之学者往往对此脉之认识即或能够原则上不误,亦时有模糊不清内容不完整的问题。 牢脉与革脉非如迟数、浮沉等,正正相对之脉,因为革脉的外实是假象而内虚才是真的病情。牢脉则没有外虚的假象,主要是里寒实证的脉,故李时珍说:“寒则牢坚里有余。”但一者外实表现于浮取者里实表现于沉部,亦还是有一定的对比性的又兼之历史上两脉纠葛的问题,故在认识上非将两者对比分析清楚,澄清误解、误会的各种问题,戡除芜言莠语是不会清楚明白的。《诊脉三十二辨》说:“实统革牢之脉,古人多混淆莫辨,不知革浮牢沉、革虚牢实,形证各异,故革脉见于浮部。”对牢脉的说解是:“沉甚,按之坚固有力动而不移日牢。”虽然于牢脉的条件没有说得完全,但对革牢两脉的分析却是要言不烦颇得其义,可供参考。 再者《脉经》有革无牢是误牢为革,后人亦于著书之际或有牢无革,或有革无牢,或出于认识上的问题,或出于简化的安排,这里就不一一分析商榷了。根据历史文献及对其分析考证,结合临床实践、实验等经验体会等,拟订革脉的传统形式的脉象指标为: 1、牢脉属于具有复合因素的脉象。
2、牢脉是综合沉(或伏)实、大、长、弦几种条件所构成。 3、牢脉有如弦缕,如绵裹针等比喻,有部分参考意义。
4、牢脉亦可以与迟、缓、不齐等脉综合形成兼脉。
四、弱脉
弱脉是属于具有复合因素的脉象。它是沉、细、无力几个条件综合起来的,弱脉沉而襦脉浮,除此以外两者的条件是相同的。 《脉经》说弱脉是:“极软而沉细,按之欲绝指下。”一日“按之乃得,举之无有”。根据《脉经》之说后世诸家亦有所补苴、参证,如李时珍《濒湖脉学》说:“弱脉极软而沉细,按之乃得,举手无有。”剔除了《脉经》“欲绝指下”的形容太过的一句话,因为弱脉可以有程度上的不同,不可能都是“欲绝”的。《诊宗三味》说:“沉细而软,按之乃得,举之如无。”《四诊抉微》说:“弱脉细小,见于沉分,举之则无,按之乃得。”《脉如》、《医学探骊》、《医学实在易》、《诊脉三十二辨》、《脉论要篇》等略同。 关于弱脉客观形象的比喻脉诀》提出了“如烂绵相似”,是形容其软。其后《察病指南》、《脉法统宗》、《脉论要篇》等书都引用其说。《四诊举要》说:“无力为弱,柔小如绵。”其意亦同。《外科精义》引仲景:“绵绵如泻漆之绝。”按此语出《伤寒论·辨脉法》原文为:“脉都绵如泻漆之绝者,亡其血也。”并未言明弱脉。《三指禅》说:“纤质柔客,不能举一羽。”做为脉象的形容,太概念化,有不切实之缺点。总之弱脉烂绵、如绵之说可供一部分参考,并不太重要,但能较全面的反应弱脉的形象。 关于弱脉脉形说解中存在的问题,如《千金翼方》说:“濡面细一名日弱。”这里的濡字应当还是古之所谓软,是一般性的软弱无力之意,并不是按《脉经》所定的浮细无力的濡。《脉诀》说弱脉是:“弱者阴也,指下寻之,如烂绵相似,轻手乃得,重手稍无,快快不前,日弱。”既没有将形象交待清楚,又定为重手之脉显然是不当的。《脉诀刊误》除引用《脉经》之文以证《脉诀》之失外,又说:“弱者怏待不起之状,不能起伏,不任寻按。”这形容其柔弱无力是很得神的。又说:“大体与濡相类,濡脉细软而浮,弱脉则细软而沉,以此别之。”这是很清楚的。李时珍亦说:“《脉诀》言轻手乃得,黎氏譬如浮沤,皆是濡脉,非弱也。”都是很确当的。《医学入门》说:“弱则欲绝有无间。”又说:“弱不盛也,按之欲绝,似有似无,举之则无。一欲绝间“与”似有似无”是微脉的特征。 在弱脉中加这个条件就将二者混淆了。本来对一般用字来讲微弱是很相近的,往往连起来说,但具体到某种专业既然它们是两个不同的脉,就一定要将界限分清楚。除了内容要分清以外在用字上亦要注意这一点,例如《通雅脉考》说:“弱者细微而沉。”这个微不过是小面无力的意思不是说微脉,但在这里用檄来形存就不恰当,因为这就与微脉有混淆不清之弊,这亦是不注意专业范围的训解问题,其后如《医宗说约》说:“欲绝未绝。”《医学心悟》说:“弱,微细之甚也。”《洄溪脉学》说:“细微而沉”等,都有这种性质的问题。《脉诀汇辨》、《医宗必读》、《诊家正眼》、《脉诀启悟注释》等书都未涉及无力这个条件,可能是认为脉名为弱就已说明是无力的了,但微为一种脉形说解仍然有提出的指标不完全的缺点。其他如《太素脉将怏》“轻软”之轻字;《医宗金鉴》没有提出“细”,《沈氏尊生书》提出“迟”,《医醇剩义》涉及“弦”等等都是不对的。而《脉诀阐微》说:“弱脉不能强旺之状,阴虚而不敢与阳气相争也。”望文生训并未说出弱脉脉形。《三指禅》:“脉软弱,脉之无力者也,纤质柔容,不能举一羽。“亦肤润不切实际。弱与濡实为一种脉见于沉浮不同位置之称,详见濡脉,此不赘。 根据历史文献及对其分析考证,结合临床实践、实验等经验体会。拟订弱脉的传统,形式的脉象指标为: 1、弱脉是属于具有复合因素的脉象。
2、弱脉综合了祝、细、无力的几个条件而成。 3、弱脉的客观形象的描述有“如绵”、“烂绵”等,可供参考。
4、弱脉可以与有关脉象构成兼脉,如缓弱、弱微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