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语:由北京新学校研究院、美国公民教育中心、当代教育家杂志社联合策划推出的雷夫中国行,终于在3月5号这一天成为现实。
3月5号上午,雷夫飞抵北京。下榻北大博雅后,略事休息,顾不上倒时差,就前往北京十一学校参观,由此开启了紧凑密集的首次访问中国大陆之旅。
承蒙北京新学校研究院相邀,雷夫中国行北京站、上海站的全部演讲,均委托我来主持。短短两天半时间,为雷夫主持了四场演讲、五场与中国老师的对话,虽然极具挑战性,但是与雷夫相处的点点滴滴,引发颇多感慨与联想。
详细内容,《当代教育家》杂志第二期将有专辑介绍,同时,由源创一品策划的《雷夫中国行》图书也将面世。
这是雷夫在北京第一场演讲结束之后,我即席做的一个点评——
雷夫演讲报告会上,我的点评
(雷夫访华花絮之六)
聆听雷夫的演讲,我发现了一些有意思的现象。雷夫告诉我们:
他非常普通。他的生源不好,他的学生家庭背景非常糟糕。他的工作环境不好。他的工资也不高,一年只有42000美元。他要应对每学期末的考试,要面对成绩排名的问题……
我忽然发现,雷夫面对的这些困惑,我们在座的中国老师也都经常遇到,可见,虽然文化背景不同,经济基础不同,社会制度不同,但在教育的问题上,我们却有着如此高度的一致。面对这些人类共同的教育问题,我们很多老师牢骚满腹,怨天尤人,职业倦怠。但是,为什么同样被这诸多难题困扰着的雷夫,却成为一位卓越的、让人敬仰的教育家?我想有这么几个原因:
第一、雷夫有一种伟大的情怀。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美国这种高度自由的、职业选择范围十分宽广的社会里,谁能做到在一间破旧的教室里、面对同一年级的学生,一待就是28年?除非蹲监狱的犯人,那是身不由己。但是,雷夫做到了,28年来,他没有离开过那间教室,没有离开过五年级学生,没有离开过他的工作。他也因此而成就了一个个伟大的奇迹。如果我们也能像雷夫这样工作,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创造惊人的奇迹。马丁路德金曾经写过这样一首诗:
假如你命该扫街,
就扫得有模有样,
一如米开朗基罗在画画,
一如莎士比亚在写诗,
一如贝多芬在作曲。
假如我们能够用莎士比亚写诗的态度、用贝多芬作曲的态度来对待教学、对待我们的工作,我相信人人都能够成为雷夫。
雷夫之所以成为雷夫,第二点就是雷夫有高远的前瞻的眼光。我们现场听雷夫的演讲,几乎没有讲到他的课堂,没有讲到他具体的教学策略和如何提高成绩的问题。他讲了很多课外的话题,在他的世界里,学会生活比考试成绩更重要,品格操行比知识能力更重要。你看,他带着学生去旅行,让学生在旅行途中学会自我管理。他开设经济学课程,让孩子从小学会理财。他抓住了人生的一个又一个小细节,帮助孩子打磨得金子一般闪闪发光。
比如说守时,这能算课程吗?但是就是这两个字,雷夫把他开发成了重要的课程。雷夫带着学生去看棒球比赛,前排的座位一直是空的,他问学是这是怎么回事?学生回答:这些人迟到了。过了一阵子,这些迟到的人终于来了,并询问比分是多少?学生们告诉他们是零比零。迟到的人长出一口气说:“还好,还没出结果。”
雷夫问学生们,这些人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学生回答说,他们什么也没有得到,他们失去了享受比赛的过程。
雷夫在做什么呢?他其实就是利用这样一个小小的随处可见的不起眼的生活现象,在告诉孩子们,守时的人可以额外得到很多东西。借助这样的很多生活场景,雷夫告诉孩子,守时是对别人的尊重,守时是一个人的品质,守时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守时可以有很多额外的人生收获,一个成功的人一定是非常守时的人。
听雷夫的演讲,我强烈感受到的第三点,就是雷夫已经把教育渗透到了生活的各个层面,而不是仅仅在课堂上下功夫。我们中国的老师更多地关注课堂,关注课堂的教学策略,而雷夫已经超越了这些。他把教育放到了各种非正式的层面上。传统教育常常采用的是正式教育方式,喜欢正襟危坐地说教,而非正式教育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和场合来开展教育,它的效果有时远远大于正式教育。
我们看雷夫教学生守时,他教学生了吗?他告诉学生时间的概念了吗?他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守时的意义了吗?假如我们来设计这个环节,我们肯定会从时间的概念讲起,会从守时的意义讲起。雷夫没有,他全是通过生活,通过孩子们在最喜欢的棒球场的体验,让生活告诉孩子守时的意义。这就是非正式教育的力量。我研究雷夫,发现他对非正式教育力量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清的程度。我更愿意称他为非正式教育大师。
今天是雷夫的演讲会,我说得有点多了。
我第一次听同传,我知道同传是一件非常艰苦紧张的工作,让我们以热烈地掌声感谢同传。
我们中关村三小的小同学也是雷夫的粉丝,今天就在现场,雷夫一边演讲,他一边用自己稚嫩的画笔画出一幅画像献给雷老师。雷夫啊,这是中国的小朋友献给你的一幅画。和这位小朋友合影好吗?(雷夫再次登场,蹲下身子和雷夫合影)谢谢小朋友、谢谢雷夫!
当雷夫演讲的时候,他比较严肃,当他搂着孩子的时候,他那蓝色的双眸里,露出的是真诚的喜欢,是天使般的笑容,这就是雷夫,这就是一个本色天然的真正的老师!
相关链接——
为什么他们的眼里满含泪水(雷夫访华花絮之三)
他总是那么自然地单膝跪下(雷夫访华花絮之二)
为什么老师们没有笑容(雷夫访华花絮之一)
成功无捷径(雷夫访华花絮之四)
雷夫眼里看到的全是学生(雷夫访华花絮之五)
雷夫这样测验学生的读书兴趣
雷夫那些关于阅读的颠覆性观点……
《当代教育家》杂志将在第二期推出雷夫访华专辑。
详细报道雷夫首次中国大陆行的精彩演讲、对话、互动……
详情请访问"当代教育家官方博客":http://blog.sina.com.cn/ddjy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