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私家藏书的文化特征 孙迎庆 【关键词】 苏州 私家藏书 文化特征 明清时期私家藏书渐趋鼎盛的态势,私家藏书的人数空前增多。藏书的中心区域在江浙两省,而江苏的中心区域在苏州。苏州私家藏书若以南朝宋苏州人陆澄起,至清末,共有藏书家447人。叶昌炽的《藏书纪事诗》列全国藏书家1100人,苏州占40%。苏州藏书家之多,居全国首位。 苏州众多的藏书家、藏书楼,汇聚了大量的经籍和文献,使得苏州学子和士人得益非浅。同时,众多的典籍又滋养了苏州众多的大学者、大文人,而学者文人的聚书活动又反过来影响着地方的风尚,推动着苏州私家藏书风气的愈演愈烈。时人云:“吴中文风,素称极盛,俊士荟萃于兹,鸿儒硕彦,代不乏人。以故吴中旧家,每多经、史、子、集四部书之储藏,虽寒俭之家,亦往往有数拾百册。至于富裕之家,更是连椟充栋,琳琅满目。故大江以南,藏书之富,首推苏州。溯自元、明以迄清季末叶,藏书之家,指不胜屈。拥有数千百卷之图籍者,多不胜举。居民中藏有一、二十箱线装书的并不为奇。”举目苏州地域,上至豪门高第,下至贩夫走卒,无人敢对经籍轻易毁弃。这种崇尚典籍,重视文化的理念深植于苏州人的观念之中,成为吴地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苏州向以士风清嘉、人文荟萃而名冠全国。明归有光说:“吴为人材渊薮,文字之盛,甲于天下。”吴地人物“少好学,博学善属文;笃学业,博涉群书”等类似记载不绝于史书。文人在吴文化的研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有天堂之称的苏州,钟灵毓秀,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教育发达,哺育出了众多名彪史册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书画家等,而这些人中好多就是藏书家。号称元初“ 苏州自明清以来,文才独多,名流辈出,称冠全国。究其原因:首先,当时的吴地,属全国首富之区,光苏州一府的税粮,居然多于湖广布政司的征输。这种状况,历明迄清一直未变。明廷将苏州倚为“外府”,清朝则视之如“家之有府库,人之有胸腹”。苏州气候条件极好,十分有利于农业生产,素有“苏湖熟,天下足”之美誉。其中最突出的是经济作物栽桑和植棉。丝织业、棉织业等手工业的发展又为商业的繁荣创造了条件。也正是经济的发达,为苏州文人学士提供了重要的条件。无论是攻读应举、创立学派、著书立说、吟赋填词,还是搜罗古籍彝器、校刻群集,都需要较大的财力。其次,优良的地理条件是人才兴盛的又一个重要基础。苏州依靠大运河贯通南北,境内更是水条域网。便利的交通,信息传递快捷,文人学士结社兴会,切磋交流往返便利。第三,便利的交通又为书肆林立提供了重要条件。明代藏书家胡立麟在《少室山房笔丛》中已有“姑苏书肆,比于京师”的说法,认为苏州是全国四大书肆之一。清乾隆年间,苏州人徐揚绘制的《盛世滋生图》中,依稀可见“六大雅”、“古今书籍”等反映苏州书业繁荣图景的市招。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山塘街的“萃古斋”。书肆林立,册籍充栋,翻检容易,购买方便,上至三代鼎彝、秦汉玉石,下至宋元珍本,鲍校毛抄,无所不有,这又为藏书家收藏典藏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条件。 社会风气关乎文人的消长。明清以科举取士,读书人一旦登第,便畀以高官厚禄。而读书人的藏书,则成为他们科举应试的第一要务。明清两代,苏州人成为最擅长科举考试的应试高手,在全国罕有其匹。苏州在明代89科的会试中,录取进士1075名。清代统治的268年中,通过科举取得功名的状元有114名,其中江苏得49名,苏州就有26名,清代四分之一的状元出自苏州一府,以至康熙年间的苏州人汪琬将苏州状元夸为“土产”,令揶揄苏州少特产的同僚张口结舌。康熙末年的江苏布政司杨朝麟也感叹道:“本朝科第,莫盛于江左,而平江一路,尤为鼎甲萃薮,冠裳文物,兢丽增华,海内称最。” 苏州人才的形成与发展,有明显的特点。时间上的承续性和鲜明的时代性。从春秋战国开始直到近现代,几乎每一个重要时期都涌现出一批杰出的人才,成为那个时代各个文化领域的标志,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文化成就。领域上的宽泛性和代表性。人才的众多构成了人才的群体性。苏州历代涌现的人才,不是一位两位,而是十几位、几十位,每个领域都以杰出人才组成为人才的群体,成为文化领域中的群体力量,因而能形成有影响的冲击效应和辐射效应。这种多领域兼持续性的整体力量,势必对苏州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全面发展,产生强劲的驱动作用。苏州得天独厚先天的自然条件造就了人才优势,人才优势又成为苏州得人特厚的后天条件,反过来促进了苏州的发展。张慧剑编著的《明清江苏文人年表》,收江苏各地文人5420人,苏州一地就有1290人。虽然状元、举人未必都是人才,但应当承认,这也是一个地区文化发达、人才众多的标志。人才的集中和数字的庞大,体现的是人才的优势和文化传统的深厚,以及由人才优势和文化传统转化的无时不在、无所不在的社会力量。徐扬的《盛世滋生图》就有反映苏州人读书的诸多场景。灵岩山前一家书塾,一老先生正在考查学童,旁有仆役在洒扫。此即徐扬在自跋中所谓“万卷书香,或受业 总之,苏州自明清以来,经济繁荣,文化积淀十分深厚,以及历史上早有藏书家藏书的社会风气,两项因素相激相荡,使苏州成为全国藏书之都。清代藏书家孙庆增在其《藏书纪要》中已作了清晰的阐述:大抵收藏书籍之家,惟吴中苏郡(苏州府吴县、长洲县)、(常熟县)、虞山、昆山;浙中嘉湖杭宁绍最多。其中特别是苏州府常熟县的藏书风气,在明代晚期已蔚为当地的特别地方传统,一直深刻地影响到清代前中期。“汲古阁”和“绛云楼”二处藏书楼,更是知名全国,对明清两代藏书风气有推波助澜之功效。 【参考文献】 I谭卓土巨等 .清代藏书楼发展史.续补藏书纪事诗传. 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 2江庆柏 清代苏南望族与家族藏书. 中国典籍与文化,1998(3) 3许磅生.古代藏书史话 北京:中华书局,1987. 4钱谦益. 跋陶南村(草莽私乘>第二跋. 5黄建国,高跃新. 中国古代藏书楼研究 北京:中华书局,1999. 6董秉纯.结琦亭文集外编·题词. 7王世贞.二酉山房记. 8叶昌炽:《藏书纪事诗》卷四 9王汝玉:《香溪杂咏》,《木读小志》卷六, 9道光:《苏州府志》卷四 |
|